分享

从延安走来——东北师范大学建校初期历史

 雪峰读书 2023-11-12 发布于黑龙江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创造了亘古未有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壮丽诗篇。这七十年,也是东北师大在探索中发展、在改革中奋进、与祖国共同成长的七十年。一路走来,东北师大与祖国一同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砥砺前行,书写了一部东师人的奋斗史、奉献史、光荣史。值此举国迎接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推出“我与祖国共成长”专栏,一起回顾我们辉煌的红色历史、曾经奋斗的峥嵘岁月,继承优良传统,弘扬革命精神,踏着先辈的足迹,奋力开创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建设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力奋斗!


建校初期历史脉络、时空变化示意图

  共分为五个阶段:
  发端—延安(1945.9)
  创建—本溪(1946.1-1946.6)
  会师—佳木斯(1946.6-1948.6)
  迁校—吉林(1948.7-1949.7)
  定址—长春(1949.7)

  一、发端—延安(1945.9)
  1945年9月,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大学传达党中央决定:抽调一批骨干去东北创办“新型的东北大学”
  1945年10月25日深夜,毛泽东主席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礼堂亲切接见延安大学校长周扬、副校长张如心、学校及各学院主要领导干部,发表动员讲话,讲述了学校向东北迁移的意义和任务,指出延安大学向东北转移的目的在于创办“新型的东北大学”。


 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旧址


修缮后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会议室旧址

  延安大学是中央中共亲自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设立了行政学院、鲁迅文艺学院、自然科学院和一个独立的医学系,共11个系近20个专业。行政学院和鲁迅文艺学院还设有研究室招收研究生。已经成为一所文、理、工、农、医、师范、艺术等学科设置较为齐全的综合大学,开创了我党创办现代高等教育的成功范式。

  1945年10月间,中央中共决定:延安大学的自然科学院、鲁迅文艺学院、行政学院的大部分,除自然科学院大学部两个毕业班学生毕业,由中央组织部分配到各个解放区工作,行政学院和校部预科的陕籍学员留在延安外,其余全部迁往东北继续办学,创建东北大学。


到达东北的自然科学院部分师生合影

  1945年11月中旬,迁移东北、华北等解放区的延安文教单位组成一个支队,延安大学是其中的一个大队,行军编号是“松江支队第四大队”, 周扬任队长,张如心任副队长,刘呈云任副队长兼政治部主任。下属三个中队,鲁艺是第一中队,中队长宋侃夫;自然科学院是第二中队,中队长王甲刚;行政学院是第三中队,中队长于光远。这支六七百人的迁校队伍就这样告别延安,分别向东北挺进。
  1945年底,由于炮火阻隔,延安大学迁校队伍停留张家口(半年)。
  1945年秋,延安大学派出一部分文艺干部到东北来,先进行文艺活动,后筹学校。东北局宣传部长凯丰舒群、张松如(公木)在学校创建前夕,从延安到达东北,进行筹建。由延安鲁艺舒群、田方、沙蒙同志为正副团长的东北文艺工作团,全团共50多人,从鲁艺所在地桥儿沟出发直奔东北新解放区。11月2日,他们历经两个月的艰难跋涉抵达沈阳,后改编为东北文工一团,由沙蒙、王大化任正副团长,舒群调任东北局宣传部工作。


1945年9月2日,由舒群、田方、沙蒙率领的东北文艺工作团从延安出发前,
在教堂门前合影,张松如(公木)随东北文艺工作团一起出发。

  二、创建—本溪(1946.1-1946.6)
  学校于1946年1月筹办、2月招生更名、3月开学。
  1946年1月,根据中央中共东北局宣传部部长凯丰的指示,原东北文艺工作团团长、东北局宣传部文委副主任舒群筹建东北公学,并奉命聘请东北文艺工作团成员张松如(公木)及时任沈阳市市长、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的著名病理学家白希清教授参加筹备工作。
  1946年1月10日,东北局决定由白希清任东北公学校长,舒群任副校长,张松如(公木)任教育长。
  1946年2月20日,张松如(公木)教育长亲自起草《东北公学招生广告》刊于《东北日报》。学校依照民主政府建设新东北之方针,广集各级学员,以造就行政技术及师资等实际工作人才”,启动招生工作。经考试,预科和研究室录取学生70多名,行政训练班录取200多名。


 1945年2月20日,刊于《东北日报》的《东北公学招生广告》

  1946年2月下旬,东北局决定东北公学改名为东北大学,任命张学思兼任校长,白希清、舒群任副校长,张松如(公木)任教育长。校址设于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湖东山至此,一所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的大学,迎着纷飞的战火,在东北大地上诞生了。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1946年,东北大学在本溪旧址

  建校伊始,在本溪市委的大力支持下,舒群、张松如、张东川、黄耘等率领全体教职员工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他们一边整修校舍,筹集教学设备,一边分别奔赴各地招生。经考试,预科、研究室和行政训练班共录取学生270余名。在即将开学之际,国民党反动派向本溪、抚顺进犯,学校被迫转移到安东(现辽宁省丹东市),撤退时,将行政训练班交给辽宁省政府,预科和研究室学生随校转移。
  1946年2月下旬,学校在安东市安东联合中学(现丹东一中)宣布开学,在校学生70余名。同时,第一枚东北大学校徽被印制发放,师生共用。


1946年东北大学印制的第一枚校徽


1946年2-3月,东北大学在安东旧址
(原安东联合中学,现丹东一中)

  1946年3月15日,学校向通化转移。在通化停留一周后,师生们又乘火车前往梅河口吉林,于4月26日到达长春。校址设在当时长春的著名建筑——“海上大厦”(现为长春市中心医院)。


1946年4-5月东北大学在长春(原海上大厦)

  1946年4、5月间,《东北日报》开始连续刊登《东北大学招生委员会通告》和《东北大学招生简章》,署名为校长张学思,副校长白希清、舒群。学校依照科学民主的教育原则,以培养为人民服务,献身于新中国新东北之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实业、医学等专门人才,积极进行学术研究及艺术创作,致力于国家文化水平之提高为宗旨,开展开始考试招生工作。5月11日,在长春第一期招生发榜,录取学生300余名。


1946年5月6日刊于《东北日报》的《东北大学招生委员会通告》

  三、会师—佳木斯(1946.6-1948.6)
  因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1946年5月24日,全校师生逃至哈尔滨市,部分学生留哈接收哈尔滨医科大学,其余分批继续挺进佳木斯。1946年5月29日至6月1日,东北大学师生陆续到达“东北的延安”——佳木斯市。


1946年东北大学新生在哈尔滨东大办事处前集合赴佳木斯

  1946年5月28日至6月4日,学校在《东北日报》再次刊登《东北大学招生简章》。


1946年5月30日刊于《东北日报》的《东北大学招生简章》


1946年,东北大学在佳木斯市旧址


 1946年东北大学在佳木斯办学时的校舍

  与此同时,1946年5月15日,中央中共向晋察冀中央局书记聂荣臻发电指示,延安大学迁校队伍继续前往东北,与东北大学会合。根据中央的指示,暂停于华北联大的原延安大学人员和部分华北联大人员,速赴佳木斯东北大学。


1946年5月15日,中央关于延大迁校队伍等继续开赴东北电令

  1946年5月中旬,张如心等率领延安大学100余名教师、干部从张家口出发,经赤峰、洮南、白城、齐齐哈尔,6、7月间到达东北局驻地哈尔滨,分别受到当时东北局林彪、彭真、陈云和凯丰等领导接见。同时,他们在哈尔滨还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招生。1946年8月底前,张如心等率领近200名师生到达佳木斯,与舒群、张松如等先期抵达佳木斯的东北大学师生胜利会师,完成了延安大学迁校队伍离开延安的最终目的。在佳木斯这座山水环抱的美丽城市,东北大学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

  至1946年10月,东北大学共有教职学工1620人。其中,教职工520名,学生1100名。学校及各院、系、班的领导干部和教师,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前延安大学和华北联大的领导干部、教授、专家;一部分是东北知名的教授、学者。这两部分干部和教师形成了一个新老干部结合、师资力量较雄厚、学术水平较高的阵容。因此,我校是延安大学主要承继校之一。


1946年东北大学第一届社会科学院全体师生合影

  值得一提的是,1942年5月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出席的作家、艺术家及文艺工作者共80余人,会议由凯丰主持。这张延安文艺座谈会代表合影,其中有15名代表来到了东北大学。

  四、迁校—吉林(1948.7-1949.7)
  1948年7月3日,东北大学迁往吉林市,与吉林大学合校,仍称东北大学。
  1948年8月29日,《东北日报》连载《东北大学自然科学教师研究班招考简章》。招生“以团结与帮助中等学校自然科学教师为宗旨”,对报考条件、考试科目等做出具体规定,考试时间为9月7日,随到随考,报考地点为吉林市八百垅校本部。研究生班招生的开始,标志着学校办学层次的提高。
  1948年10月2日,《东北日报》报道:

  东北大学现分两部:第一部设3系11科(文艺系:国文、俄文、音乐、美术4科;社会科学系:政治经济、历史地理2科;自然科学系:物理、化学、数学、博物、体育卫生5科),主要任务是培养中学师资及新民主主义各方面建设人才。修业年限:文艺系和社会科学系定为两年;自然科学系,除了体育卫生为两年外,其他均为四年。第二部设两班,进行短期政治思想教育,然后编入系科专修业务,或分配适当工作。又设预科3班,以便提高一般文化水平,作为新入各系科学习的准备。现全校有教职员100多人,学生2000多人,课程表已排定。图书馆、实验室、标本、仪器,亦均布置就绪。从4日起正式上课。至此,本科四年学制正式启动。
  1948年10月22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中学师资由东北大学负责培养,并确定东北大学由东北行政委员会通过教育部直接领导,省里给予协助。
  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后,李冀带队接收沈阳东北大学(原东北地方政府创建)文、理(部分)、法商学院的80余名教职工、700余名学生。师生在代校长崔九卿、训导长庞英、总务长赵石萍带领下,合并到长春东北大学(中国共产党创建)工作和学习。

  五、定址—长春(1949.7)
  1949年7月定址于长春,1950年3月,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令:“奉东北人民政府命令并经教育部同意,自4月1日起将原东北大学改名为东北师范大学。原东北大学校长张如心、副校长张德馨仍为东北师范大学正副校长。”
  1950年4月29日,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部务会议决定东北师范大学本科生为三至四年(社、文三年,自然四年)、专修科一至两年,预科生于暑假结束,今后不再招收预科生。

        
 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令,更名东北师范大学

  总结:东北师范大学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大学,而且是中国高等教育“延安模式”的直接继承者。东北师范大学又是延安大学的直接延续,具有深厚的红色基因。

  来源:
  1.王延:“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东师精神”PPT
  2.曾鹿平:“从延安走来——东北师大的红色基因与高等教育的延安模式”PPT
  3.“东师档案”微信号 东师根溯延安纪事(一)(二)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选集毛泽东,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曾鹿平.延安大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75-176.
  [3]东北师范大学校史编委会.东北师范大学校史(1946—2006)[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延安桥儿沟革命旧址管理处,延安鲁艺文化园区管理办公室.延安鲁艺[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7.
  [5]张如心.关于东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的历史上的若干问题[A].东北师范大学档案.
  [6]张松如,刘呈云,武强.战火中诞生的东北大学[A].东北师范大学档案.
  [7]访问刘呈云同志谈话记录[A].东北师范大学档案.
  [8]崔智林,曾鹿平:延安大学与新中国的高等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4.
  [9]延安桥儿沟革命旧址管理处,延安鲁艺文化园区管理办公室.延安鲁艺[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