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2023年SCI/SSCI发表现状,看以后论文发表大趋势!评职称发论文的人都进来看,别不当回事!

 中州期刊 2023-11-12 发布于河南

2023年只剩下最后一个多月了,感触还比较深。浅从SCI/SSCI发表现状,来谈谈以后论文发表的大趋势吧!

SCI/SSCI缘何受到人们的欢迎?

1.认可度高:SSCI/SCI即便是最低的四区,一般加分也在C刊、CSCD之上。这还是不唯SCI政策发布以后的情况,可想而知,其认可度的高低。

2.机会多:SSCI/SCI刊物更多,作者可供选择的范围更大一些,而且国外的刊物不似国内版面有限,部分OA期刊发的论文体量相当大。

3.相对公平:不限单位职称,人人机会均等。只挑文章质量。

4.进度明了:每一步都是有投稿痕迹的,如果社里出的慢,还可以写邮件催促,相对投稿体验也比较好。

波折的2023年

SCI/SSCI开年唱了一部大戏——浙江工商大学一次性打包拉黑三个OA出版商,随后迎来黑暗3月,多个期刊被警告停刊,甚至一些老牌的期刊也被挂为On Hold。

凡是今年发SCI或者SSCI的作者,估计也有感受到,今年相对没有以前那么好发。为了应对发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的期刊新增加了AI识别功能,有的期刊采取大面积拒稿,有的增加了作者身份门槛……总之,各种各样的措施和对策都出来了,可谓精彩。

▲本来也想举几个例子,但是太有针对性了,感觉不好,还是算了

充满崭新希望的2024年

这个小标题,其实应该是对未来的一些启示。想想今年也快过完了,2024终归是值得期待的,换了个积极一些的Title。

以下是以后SSCI论文发表的大趋势:

1、文章类型更倾向于Research Article;

往年写book review和review article的作者也比较多,但是根据作者反馈,今年这两种类型的文章都不太好发。建议24年多在实证研究论文下功夫。

Book Review是社科类发文的新思路,SSCI和AHCI上大多都会有刊登书评的栏目,属于正刊检索,检索周期一般在2个月左右,也可用于科研加分。数据显示,SSCI收录的书评也能和research article一样使用,效用无差。如果你要发book review,需要先查找哪些期刊有相关栏目收稿,然后到官网认领期刊所发布的书籍选题,发邮件给编辑,通过后再写稿投递。这样的方式异常方便好录,是很多人的首选。今年发表形势不太乐观。

Review Article为综述类文章,本身具有较强的知识自组织性。除了一些明确说明刊物是review的期刊外,Review Article此前在很多刊物上都比较吃香,但是今年来,很多刊物都已经不热衷于发综述了,更喜欢研究类的。当然,综述也能发,上个月底中科院分区团队出了一个review期刊标识,有需要的可以点击链接跳转:https://docs.qq.com/sheet/DT1BHTHNpbHJEd2l5?tab=000001

2、发表作者更倾向于有学术背景的人;

SCI/SSCI期刊也会更倾向于给有学术背景的作者发文章,我们一定要学会包装自己。如果有了第一篇SSCI/SCI,一定要乘胜追击,发第二篇、第三篇,会相对容易一些。

现在很多SSCI期刊更喜欢做背调,如果你是学术小白,第一篇SSCI可能不应该由我们期刊来贡献。以前发国外的期刊,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没有背景要求,现在反而更看重背景,越是好的期刊,越想要优质的作者,一来提高自己的数据,二来提高办刊质量。你会发现,越是高产学者,文章发表的周期越短,甚至约稿不断,稿子根本写不过来。

所以,2024年建议,如果你已经发出来自己的第一篇SSCI,请一定不要懈怠,继续发第二篇、第三篇。后面你会发现,论文真的是越发越顺,越发越多。

3、SSCI最好是自己沉浸去做数据,真数据、样本量大的会更多编辑的青睐;

现在写文章,没有数据,期刊根本不过审,数据是我们写文章的基本手段。

没有数据,如何给学校提供文章相关材料,数据和文章是我们评职称的重要法器。

数据如何收集?1.在线问卷平台。问卷星等平台提供了丰富的问卷设计功能和数据分析工具,方便研究者进行问卷设计、发布和分析;2.社交媒体。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发布问卷链接或直接在平台上进行调查,可以快速获得大量受访者的回答。此外,社交媒体还可以通过广告投放功能来针对特定人群进行定向推送;3.邮件调查。如果你有一份特定受众群体的名单(如学校学生、公司员工等),可以通过邮件发送问卷链接来收集数据;4.面对面调查。可以获得更详细的数据,直接与受访者交流并解答他们的疑问;5.电话调查。在通话过程中提问,适用于样本量小且需要快速完成的研究。

收集多少够用?数据不能少,但也不能太多,如何把握这个度呢?一般来说,通常样本量要在题目的5到10倍之间,如果题目共设置72个,计算一下大约360~720之间较为合适,但是发放问卷需要考虑无效样本比如没有填完问卷,随便填写问卷,所有题目一个答案等等,发放的问卷数量最好大于360个。样本通常来讲就是填写问卷的人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要求不同,常见如下:

4、作者数量最好两个及以上,其中一个作者有国际期刊的发表背景。
为什么?实证研究发独著,简直不可能。在搜集、调研大量数据后,你还要分析,论文实证部分至少包括计量模型、变量与指标、描述性统计、计量结果分析、稳健性检验等,如此庞大的工作量一个人是很难完成的。在发论文越来越卷的当下,很多实证文章研究得很深入,如果工作量少的话很难通过初审。
如果第一作者没有任何SCI/SSCI发表经历的话,为了稳妥起见,最好添加一个有国际期刊的发表背景第二作者。相对于C刊,SCI/SSCI对作者身份没有很大的限制,但是如果你想要冲击SCI/SSCI一区的刊物恐怕会有些悬,副高及以上职称/有国际期刊学术发表经历的作者更受青睐。

以上不仅是小编的一家之言,有些是来自某SSCI一区期刊匿名审稿人的经验之谈,都是纯纯的干货。时代在发展,期刊在进步,我们的论文也需要更上一个层次,希望通过以上4点未来发展趋势,给大家敲一个警钟,大家能够做好规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