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名将海兰察为何被称“妖人”?最喜与肥妇同眠,母牛也可应急

 历来现实 2023-11-13 发布于北京

“将军,你要的几头母牛,末将给牵来了,是赶到后厨屠宰吗?”

“不,牵到我营帐中,你们全都退下。”

“将军,弄到营帐中作甚?”

“哪有什么多的废话,赶进去之后,你们退下就是。”

军士们将几头牛弄到将军营帐之后,赶紧退出,他们非常纳闷,在那里悄悄议论。

“兄弟你说,将军把牛弄到帐中到底是干啥?”

“你呀,真是猪脑子,没看见将军让我们弄到里面的全是母牛吗?”

果然,停了没有多久,帐中传来母牛无奈的嘶鸣和将军浓重的喘息声。听到这里,军士连连摇头:“坏了,将军这样折腾一晚上,明天还怎么打仗?”

这一幕发生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的四川,清朝政府军平定大小金川叛乱期间。那名将军名叫海兰察,是镶白旗蒙古副都统,当时从云南赴四川参战。

海兰察,全名多拉尔·海兰察,他来自鄂温克族,生活在呼伦贝尔索伦左翼(今滨洲铁路顺河车站北)。

“鄂温克”的意思是“生活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大山中气候恶劣,恶狼成群,老虎出没,没有点真功夫,就会成为这些动物的野餐。

因此,鄂温克人个个身体矫健,力气过人,还都会骑马射箭,本领超强。

更重要的是,长期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养成了他们耐饥饿、耐驰逐、耐战斗、耐风雪、 不服输的坚强斗志。

海兰察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好猎手,更是力能拔山,勇猛过人,骑射功夫了得。海兰察6岁时就被父亲弄到马背上,带去打猎,目睹血腥、惊险的场面,锻炼他的胆识。

13岁时,海兰察就单独骑马提弓,跟着父亲去打猎。这天父子俩正在深林中,一头猛虎突然出现,父亲一箭射去,正中老虎眼睛。老虎疼痛无比,原地打转,父亲胯下马匹受惊,撞上大树,人仰马翻。

老虎闻到人味,大喝一声冲向父亲。千钧一发之际,海兰察张弓搭箭,射中老虎另外一只眼睛。但是老虎已经来到父亲跟前,凭借感觉,张牙舞爪扑了过去。海兰察纵马一跃,骑在了老虎背上,左手揪住老虎耳朵,右手挥拳猛击老虎头部。只几下,就将老虎打得脑浆迸裂,倒地身亡。

13岁的海兰察,已经长得虎背熊腰,肢体粗壮有力,他的胳膊一抡,能将碗口粗的大树折断。只能说,他是老天爷垂青的“天人”。

当然上面的情节清史中没有记载,只是民间流传下来的故事。但这并不说明是虚构的,因为作为史书,不可能像演义那样详细描述。但透过清史中记载,人们还是能感受海兰察的非凡和勇猛。

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居住在北部大草原上的准噶尔部发生内讧,乾隆皇帝想趁机消灭准噶尔。

当时大清已经建立100年,当年的八旗猛将早已作古,他们的子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早已退化,整天追求享乐,上不了马,也拉不开弓。

让这些人到前线去,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被打得鼻青脸肿,一败涂地。

乾隆没有指望八旗子弟兵,而是到呼伦贝尔去,在那里挑选士兵。原因很简单,那里的人野性十足,勇猛彪悍,而且骑射水平高,打起仗来肯定像风卷残云一般,所向无敌。

沙俄人被称为战斗民族,但是遇到呼伦贝尔索伦人(达斡尔和鄂温克、鄂伦春和布里亚特等部族的统称)的时候,他们心惊胆战,抱头鼠窜。

清朝中期帝国的所有战争,几乎都可以看到索伦人的身影。

乾隆在八旗中挑选了索伦、巴尔虎兵丁数千名,刚刚15岁的海兰察就在这批被征召的士兵中。根据清史记载,当时还未成年的海兰察,刚入伍的时候,身份是“库图勒”。

所谓“库图勒”,就是弼马温,负责喂马、牵马,还不是作战人员。

当时谁都没有想到,正是这个不起眼的马夫,在战斗中建立奇功。乾隆二十年(1755年)八月,已经归顺大清的蒙古四部的实权人物阿睦尔撒纳重新叛乱,向大清发出挑战,兴兵进犯伊犁。

政府军来到之后,阿睦尔撒纳寡不敌众,被打得落花流水,带着残部逃往哈萨克。叛军中的另一个将领,则逃向塔尔巴哈台的大山中。

海兰察是马夫,自然知道哪一匹马厉害,他牵出一匹马,策马紧追不舍。经过几个小时的追逐,最终将对方逼到绝路上,拈弓搭箭一箭中敌,将胯下战马射中,然后纵马到跟前,伸出长臂,将其夹在胳肢窝下面,胜利而归。

抓住了叛军首领,叛军群龙无首,四散奔逃,局势随即稳定,海兰察因此立下头功。乾隆皇帝亲自召见,见到海兰察英武过人,龙颜大悦,心说这样的人如果当保镖的,我的安全就能有绝对保证了。

从此,海兰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马夫,一跃成为乾隆身边的为三等侍卫,并得到了“额尔克巴图鲁”的封赏。

“额尔克”是女真语“山崖”的意思,“巴图鲁”是“勇士”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山崖上的勇士。

乾隆二十三年底(1759初),回部大、小和卓在新疆发动叛乱,叛军来势凶猛,将前去镇压的定边将军兆惠包围在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县)。

经过一场血战之后,清廷总兵高天喜战死,清军退至喀喇乌苏(今新疆泽普县与莎车县交界),叛军紧追不舍,再次将其包围,时间长达三个月,史称黑水营之困。

消息传到皇宫,乾隆大惊,急忙派兵前去解围,海兰察也随军前往。

乾隆二十四年正月援军赶到,与定边将军兆惠的军队里应外合,在呼尔满(今新疆巴楚县阿克萨克马热勒乡)与叛军激战五天四夜,扭转战局。

海兰察在这次征战中再立新功,被乾隆提拔为二等侍卫,不久又将其提拔为一等侍卫。

除此之外,乾隆还赐予海兰察骑都尉加一云骑尉世职,将他的画像被悬挂于紫光阁,跟大清的功臣像挂在一起。

乾隆帝还亲自提笔为他题词:“烈风扫枯,迅其奚难。亦赖众杰,摧敌攻坚……是其伟绩,勇鲜伦比”。 

海兰察不光有勇,而且有谋。《清史稿》中这样评价他:海兰察勇而有智略。每战,微服策马观敌,察其瑕,集兵攻之,辄胜。

也就是说,海兰察上了战场不像张飞那样一味拼杀,而是粗中有细,善于化装侦察,冷静观察敌情,看出破绽之后,再突然出击,直击敌人要害。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小金川(今四川金川县)和小金县)的土司发动叛乱,向驻扎在那里的清军发动突然袭击。

乾隆十三年,这里的土司就发动一场叛乱,被傅恒和岳钟琪率兵镇压。

乾隆手下留情,接受了土司的投降。他这样做也是有苦衷的,那里山峦起伏,地势险峻,土司又在那里修筑了成百上千的明碉暗堡,没有重武器的年代,很难攻占。

大小金川地处偏僻,出兵少的话无法取得战果,出兵多的话后勤保障无法保证。复杂的地形,注定了这是一场持久战,但是战争持续久了,士兵会产生厌战情绪。因此,乾隆见好就收,没有对土司和他的喽啰斩尽杀绝,这就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23年后,土司养精蓄锐之后,再次发动叛乱,这让乾隆帝大怒,他下令决心,要一劳永逸解决大小金川的问题。

但是战争的进程出乎乾隆的意料,战斗打得异常艰苦,起初是阿尔泰挂帅,未能取得理想战绩。后来,乾隆派尚书桂林代阿尔泰为四川总督,再度出兵,但是依旧没有能取得明显进展。

再后来,阿桂为定西将军,明亮、丰伸额为副将军,率兵前往征讨。阿桂的战绩也不理想,皇上无奈,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派出了自己的得力干将福康安。

福康安是大学士傅恒的第三子,乾隆是他的姑父,他的姑姑是孝贤皇后,也在金銮殿担任侍卫。福康安挂帅出征,已经是一等侍卫的海兰察,自然也在征战的队伍中。不过当时海兰察不是以侍卫身份,而是以参赞大臣的身份出征的。

在此之前,海兰察两次跟随福康安参加清朝跟缅甸的战争,功勋卓著,被乾隆封为镶蓝旗蒙古副都统。而深受乾隆喜欢的福康安,当时也不过是满洲镶黄旗副都统,由此可见,乾隆对他的器重。

尽管如此,此战也打得很艰难,又进行了三年才基本结束。

海兰察为何要让部下弄来母牛?

海兰察作为一员猛将,那方面的欲望也很强烈,时间短了还好办,日子长了就难以忍受。战场远离京城,也远离繁华都市,在荒郊野外,不能带家属,也没有地方找女人。

海兰察灵机一动,就让部下去给他找了4头母牛,解决隐秘的需求。

当然,这情节来自野史,事情的真伪也不好判断。不过,海兰察的“好色”却是无疑的。

他并不像大多数男人那样,喜欢窈窕淑女,只喜欢丰满,甚至高大、肥胖的女人。

据说,身高不到1.8米,体重不达到二三百斤, 是不会被他看上眼的。

据说有年春天,风和日丽,乾隆兴致来了,带着皇子和诸位大臣去野外狩猎。

大家追鹿逐兔,正在兴头上的时候,突然从起了一阵狂风,从树林后窜出一头猛虎,身后还跟着一只小老虎,张开血盆大口就向乾隆扑来。

乾隆一见,吓得魂飞魄散,马缰绳也勒不住,双腿一抖摔倒了地上。

紧急关头,海兰察不慌不忙,嗖嗖两箭将两只猛虎射翻在地,乾隆皇帝转危为安。

乾隆非常感激这个侍卫,决定要重赏赏一下这个索伦小子。乾隆问:“小伙子,你想要什么呢?尽管说,朕今天高兴,全部满足你。”

旁观者想,海兰察不是要美女就是要黄金珠宝,或者豪宅。

谁知道海兰察不假思索地说:“皇上,您就赏……赏小的两三个胖女人吧!”

乾隆为难了,朕的宫女包括那些洗衣服的全都身材苗条,上哪去给你弄胖女人?不过既然海兰察说了,乾隆也不能食言,就让大内的公公到民间“选美”,让这个索伦小伙子如愿以偿,抱得“胖美人”归。

在金川偏僻地区,海兰察用母牛解决生理需求,而且一用还是四头,在旁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大家认为他不是常人,而是“妖人”。

正因为是“妖人”,别人纵欲过度的话会透支体力,损害身体,而海兰察却能从中获得能量。

那次在军中跟母牛相处一夜,海兰察脸上没有半点疲惫的神情,次日反而斗志昂扬,精神百倍。

海兰察最多的时候,曾经一次性把8位胖女人弄到身边——“将军最喜肥妇,尝八肥妇同侍,帐内人影绰约。”也可以说,是胖女人给了海兰察无穷的力量,为大清立下了赫赫战功。

为了奖赏他,乾隆四次下令将海兰察绘图像于紫光阁,位次前二十位功臣的第五位,还封他为一等公爵。

要知道,一等公爵不是谁都想获得的,皇亲国戚才有资格,异姓功臣能获得这份荣耀的,寥寥无几。

整个乾隆朝只有傅恒、兆惠、阿桂等极少数外戚、勋臣如此幸运。即使是镇压了太平天国,挽救大清命运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也只是受封次一等的侯爵,其中李、左二人还是在死后追赠的。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征讨廓尔喀胜利归来的海兰察因病在家中去世,乾隆钦赐谥号"武壮”。按照祖制,在家中病死之人,不能列入祭祀阵亡将领的昭忠祠。

可乾隆毫不犹豫,破例将海兰察列入,以纪念他为朝廷做出的贡献。

在乾隆看来,海兰察的能力甚至超过了福康安。

福康安是乾隆时期的国家柱石,也是救火队员,每一场征战几乎离不开他。乾隆的十全武功,七次都跟他有关,包括大小金川之战、清缅战争、镇压甘肃农民起义和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等。

但是没有海兰察的话,福康安很难取得如此成就。

清末民初的历史学家萧一山认为,福康安功成名就,依赖的是海兰察。福康安自己也明白这一点,身为皇亲国戚的他海兰察非常客气,“谦谦自下,依为干城”。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海兰察病逝之后,乾隆叹息不已:“朝廷失一栋梁”。后来川、楚教匪叛后,乾隆皇帝曾经叹息说:“如果海兰察在的话,平定这些小小蟊贼,当不在话下”。

恃宠而骄,海兰察的确也非常“嚣张”,满朝文武,包括乾隆的宠臣和珅在内,他都不放在眼里。

乾隆四十三年,平定甘肃回乱之时,和珅奉旨前去慰问,一言不合之下,海兰察差一点将和珅“斩于尚方宝剑之下”。乾隆得知后,也并没有怪罪,而是尽力调解二人的矛盾,足见海兰察在朝中的地位。

海兰察为大清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乾隆给了他无比的荣耀,也算是圆满结局了。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一百十八》《啸亭杂录》《清实录·高宗实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