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名背后的历史:苍头河(兔毛河)——长城在这里转了一个弯

 非著名问天 2023-11-13 发布于内蒙古

​文 / 宋旭

苍头河发源于朔州市平鲁城北郭家窑,在燕家堡流入右玉县境,经刘家窑汇入李红河、石匣河、二道河及三道河;北流经杀虎口出右玉县境,入内蒙古称红河,再西流入黄河。历史上,苍头河名中陵川水,又名兔毛河。《水经注》: “中陵川水,水出中陵县西南山下,北俗谓之大浴真山。”

翻阅不同典籍,“苍头河”亦作“沧头河”、“仓头河”。可见“苍头”二字实为记音字符。那么,“苍头”二字所记何音?

“苍头”所记之音应为“墙头”。

“苍”、“沧”、 “仓”,音“cang”。“墙”普通话读音“qiang”,古音“zang”,“z”、“c”相通互转,“苍”实为“zang” 之音转。 “头”字实为蒙语“tohoi ”。音译为“头”,或“套”。其意为肘部,延伸为“转弯的地方”。

长城,明代以后亦称“边墙”。此处之“墙”理应指长城。从地图上看,长城在右玉县辖境的基本走向是:由庄窝向西北经破虎堡至残虎堡关口,然后转西南方向经五台山至杀虎口。过杀虎口后,继续向西南行经二分关,过花林山(花林为蒙语音译,意为“燕麦”,即“莜麦”)与圣山抵大沙口。再由大沙口继续向西南约五华里后,出右玉县境而入平鲁县界。而“苍头河”,恰恰从长城弯道的中心位置穿“墙”而过。所以,古人将其叫做“苍(墙)头河”。意为“从边墙转弯的地方流过”。

无独有偶,在陕西府谷县有古村,名“墙头村”。当地人说该村名的意思是“陕西的长城从这里开头,所以叫墙头村”。实际上,应该也是“边墙”转弯的地方。

历史上,“苍头河”,又名“兔毛河”。“兔毛”实为“土默特”之音转。

曾经,阴山山系的中段南部平原被称为“土默川”,即古之敕勒川。现在,“土默川”又称前套平原或呼和浩特平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西起包头市郊区东乌不拉沟口,东至蛮汉山,北靠大青山,南濒黄河及和林格尔黄土丘陵。东西长约330公里,南北窄,西部平均宽19公里,东部宽达200多公里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野沃土肥,河流海子众多。

“敕勒川”也好,“土默川”也罢,都是因驻牧于此的古代游牧部族族名而命名。“土默川”,因明清时代为蒙古族土默特部居住地而得名。

对于土默特部的源流,史籍所载甚少,史学界主要有两种看法:其一秃马兀惕说,其二豁里·秃马惕说。此外,也有人认为,土默特部形成于明代蒙古社会的动乱过程中。实际上,土默特部是个源远流长的蒙古部落。“土默特”一名最早出现于15世纪中期(北元乌珂克图汗时期、明成化初年),在《蒙古源流》一书中被称为“多罗·土蛮”,用以指蒙古土默特部落。“土默”为蒙古语“万”的意思。蒙语中的“万”,古汉语分别记作“头曼”、“图门”、“土门”、 “豆满”、“倒满”等。“特”为蒙语复数尾缀。“土默特”的词义为“数万”的意思。

“头曼”,《史记·匈奴列传》载,“头曼”是匈奴第1代单于,当政时辖地东与东胡、南与秦、西与月氏为邻。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派蒙恬进取河南地:“当是之时,东胡彊而月氏盛,匈奴单于曰头曼,头曼不胜秦,北徙”。秦末边防松弛,头曼又驱驰南进。并以头曼城(今巴盟乌拉河以北)为中心建立了有文献记载的北方民族第一个国家政权。

值得一提的是,商王朝的直系后裔,春秋时宋国的末代诸侯宋景公的本名就叫“头曼”。 《史记·宋微子世家》载:“(宋元公)十五年,元公为鲁昭公避季氏居外,为之求入鲁,行道卒,子景公头曼立”。宋景公之祖是商王后裔,商人是东夷。

被篡改了数千年的儒家历史,从来就没有告诉我们,一个中原王公之名,是如何演化为一个匈奴单于之号的。

“土默特部”实为拓跋鲜卑之后裔。而“拓跋鲜卑”正是商末周初,北迁之商遗民融于北族的一个族群(详见拙文《由“日中城”探鲜卑族源》)。一般认为,拓跋氏属鲜卑族,但综合多方面证据分析,“拓跋”本来属于西部鲜卑,其真正来源是原匈奴的奴隶——赀虏,属匈奴-突厥系统。北匈奴西迁之后,漠北被鲜卑占据,匈奴余部也转为鲜卑。《魏志·鲜卑传》注引鱼豢《魏书》云:“匈奴及北单于遁逃后,余种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西部,本匈奴亡奴婢,种类揉杂,与东部不同。拓跋早期的历史,与原役属于匈奴的一些高车部落关系较为密切。

土默特(Tumd)与图瓦(Tuba,现俄罗斯的加盟共和国,居民称“土瓦人”、“提瓦人”,中国史籍称之为“都波人”)的先民,唐朝称都波,辽金称阻卜,元称秃马敦,其民族成分一变再变:最初是匈奴族,后来成为鲜卑族,唐代又称其为木马突厥,到了元朝他们已经是蒙古族了。但万变不离其宗,他们的祖先是拓拔。在汉代,其族以“遬濮”或“须卜”之称见于史册,为匈奴的一个部落。《汉书·霍去病传》:“元狩二年春,…票骑将军率戍士…讨遬濮”,夏,“再从票骑将军,斩遬濮王。”匈奴部族贵姓有挛鞮氏(虚连题氏)、呼衍氏(呼延氏)、兰氏、须卜氏、丘林氏、韩氏、郎氏等。挛鞮氏最贵,单于皆出于此氏,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其余呼衍、兰、须卜、丘林4氏,世与单于联姻。其“须卜氏”就是遬濮。北魏时改为卜氏。

匈奴及北单于遁逃后,余种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须卜氏”中的一部分退居贝加尔湖地区的森林之中,接受了突厥文化。隋唐时代称为都播或都波。《隋书·铁勒传》云:铁勒“种类最多,自西海之东依山据谷,往往不绝。…北海南则有都波等。”隋代都波已被纳入了铁勒。唐代的都播(波)是回纥联盟的主要成员,处于中国皇朝统治之下。《新唐书·黠戛斯传》曰:“古坚昆国也,…东至木马突厥三部落,曰都播、弥列哥、饿支。桦皮覆室,多善马。俗乘木马驰冰上,以板藉足,屈木支腋,蹴辄百步,势迅猛。”坚昆即唐之黠戛斯,今之吉尔吉斯。他们是今日之图瓦共和国的先民。

13世纪中叶,蒙古人征服了整个蒙古高原。“都播”被称为“林木中人”,名之曰“秃巴思”。大蒙古帝国时代,受命镇守阿尔泰山12关口,被叫做“十二土默特”。到15世纪,开始徙牧于阴山和土默川富饶的土地,成为赫赫有名的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17世纪初,由于北元末代大汗林丹汗率领的察哈尔部与后金进行战争,土默特部一部分留住大同边外土默川一带,一部分东迁辽东地区,故有东、西土默特之称。1632年(后金天聪六年),皇太极征讨林丹汗,西土默特部归附清廷。1636年(清崇德元年),清廷将西土默特部编为左、右二旗,后来设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等官以统辖旗众,成为总管旗,也称归化土默特。这就是现在的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的前身。西土默特地域包括呼和浩特市区、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武川县、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清水河县。

而“兔毛河”,与“图们江”一样,正是以“土默特”部族名号命名的河流。

末了,再回头看看苍头河源头,即史料中所记“水出中陵县西南山下,北俗谓之大浴真山”之“大浴真”。“大浴”现代发音“dayu”,上古音为“dai—uu”。“dai—uu”正是“单于”的古音,与古汉语的“大夫”同音。而“真”与“津”、“贞”一样,均为“人”的复数。

艺人张柏芝用方言说“大运”,发音为“daiyu”,省去介音“y”,可还原为古音“dai-u”,正是“大浴”的古代发音。《山海经·海外西经》:“大运山高三百仞,在灭蒙鸟北。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此诸夭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百兽相与群居。在四蛇北。其人两手操卵食之,两鸟居前导之。”读此,亦或可知“夏后启”之族源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