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国第一玉剑!

 怀旧書馆 2023-11-13 发布于黑龙江

湖北省十堰市博物馆馆藏的一件玉柄铁剑,时代为春秋中晚期,是当时楚国贵族所用的佩剑。此剑摽、首、镡、璏四件齐备,工艺精美,显示了墓主人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堪称“楚国第一玉剑”。此玉柄铁剑的出土对于研究春秋时期鄂西北楚文化以及这一时期佩剑方式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2006年3—12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郧县五峰乡肖家河村的乔家院墓地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其中在春秋墓葬M4中出土了一件玉柄铁剑,经专家鉴定,此剑摽(珌)、首、镡(格)、璏四件齐备,为楚国贵族所用的佩剑,距今约2500年,堪称“楚国第一剑”,今收藏于十堰市博物馆。现予以介绍。

  玉柄铁剑(图一) 剑长约31、身长19.8、宽3.1、格宽2.45、玉片长4.5、宽3.3、榫孔径0.1厘米。剑身铁质,剑锋,有从,中起脊,截面呈菱形,嵌入玉质剑格中。茎为玉质,乳白色,受沁有黑斑,质地细腻,半透明。宽格,中部微鼓弧。剑茎再分剑首和剑茎两部分,茎为扁平长方形,宽扁首。茎的两端有凹榫分别与剑格和剑首的母榫套合相连,其套合连接处的中间用玉销钉加以固定。剑鞘木质,其鞘尾有一梯形珌,珌为玉质,乳白色,珌的凸榫中部有一圆形小穿孔,鞘中部镶嵌一内凹弧的长方形玉片。剑茎、鞘珌通体饰云纹,内凹外弧的长方形玉片凹面光素,弧面饰阴刻云纹。

  这件玉柄铁剑在形制和工艺上与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中的青面玉兽面纹匕首柄(图二)相类似,且所在的墓葬M4中其他青铜器,如簠、尊缶、盥缶、盏、盘、匜、勺、匕等,形制和纹饰也皆与湖北襄阳、当阳和河南淅川春秋楚墓所出的同类器相似或相同。①据相关文献记载,乔家院墓地为古麇国的都城“锡穴”所在地②。春秋中期,麇、楚关系极为密切,麇国曾一度为楚之盟国。但在“厥貉之会”后,麇、楚分离,麇被楚国多次讨伐③,并最终在春秋晚期为楚所灭.这里的楚墓,应是灭麇后楚人入主麇地后的楚墓,乔家院这批墓葬的年代正好与文献记载相吻合。因此可以推定,这件玉柄铁剑的时代为春秋中晚期。

  中国古兵器中的剑滥觞于商末周初,盛行于东周西汉;东汉以后,逐渐退出实战领域④。东周时期,在剑上开始装玉制剑具,这种豪华的剑被称为玉具剑。刘向《说苑·反质篇》谓:“经侯往适魏太子,左带羽玉具剑”,则战国时可能已有这一名称。

剑上的玉具最完备时共有四件,即《汉书·匈奴传》颜师古注引孟康所说的“摽、首、镡、卫”。其中首和镡装在剑上,而摽和卫装在鞘上。已经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玉具剑是春秋晚期前段的,那上面只有玉首和玉镡,春秋晚期后段才出现玉卫(璏)和玉璏⑤。历史上,它是一种代表贵族身份的宝物,也是一种珍贵的馈赠礼品。《说苑.反质篇》曾载:“经侯过魏太子,左服玉具剑,右带佩环,左光照左,右光照右。太子不视。经侯曰:'魏国有宝乎?’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上,此魏国宝也。’经侯应声解剑而去佩。”这则故事反映出,当时贵族阶层多视玉具剑为宝物。

  西汉之前剑的佩带方法,根据实物资料和出土时遗存的痕迹,可以归纳为三种:①单耳(环)悬挂法;②璏式佩剑法;③剑带挂肩佩剑法。此剑使用的是璏式佩剑法。璏,《说文》上注:“剑鼻玉也”(《说文·玉部》)。那么,又何为鼻呢?“钮谓之鼻”(《广雅·释器》),“钮,系也”(高诱注)。联系起来理解,就是用于系佩剑的鼻钮。玉具剑上的璏是供穿带子佩剑用的,它的出现,比开始用剑的时代要晚得多。 但在中原地区,却早就有用璏佩剑的传统。到了春秋晚期,在中原地区的洛阳中洲路2717号、辉县赵固1号等墓葬中,就发现了最早的玉璏⑥。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剑,剑身都比较长,佩于腰间时必须要束紧,否则必然会左右晃动,磕磕碰碰,妨碍人的行动,用璏式佩剑正好满足了这个要求。璏式佩剑时可以直接用腰带,也可以用另一条比腰带更细的布带系佩,这在徐州狮子山出土的兵俑上也表现得很清楚。

为何要用另一条腰带系剑,可能也有另一层原因。《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荆轲刺秦王时,秦王情急之中几次拔不出腰间佩的长剑,原因一是剑太长,二是剑佩得太高,抽剑时剑锋还未出鞘手臂已抬到极限,后来侍臣叫“王负剑”(负剑就是把剑柄朝下,剑身推至背后),秦始皇才把剑拔出来。由此可见,佩剑时剑柄的位置最好低一些,璏一般都装在剑鞘的中部偏上位置,若剑长剑柄位置就要升高,如用另一条剑带使剑垂下来一些,既不碍束衣,又有利拔剑,岂不是两全其美。而秦始皇危急时无意中所创的负剑,西汉时也成为一种剑的佩法。璏式佩剑法开始主要流行于中原一带,后来传入西南和北方草原,随着匈奴骑士的行踪,传播到了欧亚广大地区,在俄罗斯南部、黑海和印度等地出土的文物上,都可以见到用璏佩剑的图像。

  这件堪称“楚国第一玉剑”的玉柄铁剑的出土,对于研究春秋时期楚国和麇国的关系、楚文化的西进、楚墓的葬俗以及这一时期佩剑方式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注释:

  ①参看《湖北郧县乔家院春秋殉人墓》,《考古》2008年第4期结语部分。

  ②《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都邑》:“麇都锡穴,今为湖广郧阳府治郧县,文十一年潘崇伐麇至锡穴。杜注: '麇地。’盖即麇之国都,锡音阳”。又,【清】《郧县志》:“锡穴在县西一百二十里,东临汉水,北瞻天河,在长利废丘东”。

  ③《左传·文公十年》、《左传·文公十一年》、《左传·文公十六年》。

  ④参看杨泓:《剑和刀》,载《中国古兵器论丛》,文物出版社,1980年。

  ⑤春秋晚期前段的玉具剑,如邯郸百家村57号墓所出者,只装玉首、镡。春秋晚期后段的洛阳中洲路2717号墓所出者才装玉璏,辉县赵固1号墓所出者才装玉摽。

  ⑥特鲁兹达尔在《亚洲的长剑与璏》(W.Trou-sdale, The Long Sword and Scabbard Slide in Asia.(华盛顿,1975年)一书中认为剑璏是居住在乌拉尔山以南、里海以北的撒乌洛玛泰伊人(Sauromatae)于前七—六世纪中发明的。但他举不出证明此说的实例来。在里海、伏尔加河下游和黑海地区,除曾发现中国制作的玉璏外,本地所制者造型质拙,显系前者的模仿品。

楚国第一玉剑!

图一 “楚国第一玉剑”——玉柄铁剑

楚国第一玉剑!

图二 青面玉兽面纹匕首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