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語錄14⭐️

 左莫 2023-11-13 发布于海南


○贯休更直接以书法为心印,“发于心源,成于了悟”,把书法作为体悟自身生命与精神本体的最自然的方式,这与禅宗通过突然而白发的言行来“悟道”的精神状态是一致的。李泽厚

○"观此语始知泡氏亦以个人主义为基础……个人有无上之价值,百般之价值依个人而存,使无个人(或个体)则无宇宙,故谓个人之价值大于宇宙之价值可也。”

毛泽东 

在与此类似的批注中,毛泽东回应泡尔生对人类道德的世俗化观点,写道:“吾从前固主无我论,以为只有宇宙而无我。今知其不然。盖我即宇宙也。各除去我,即无宇宙……是故,宇宙间可尊者惟我也,可畏者惟我也。可服从者惟我也。”这些几乎都是对王夫之“天理寓于人欲”的另一种说法,重述了杨昌济对于主观个人的心智是可知世界里最强大力量的解释。从这一自我至上的原则出发,毛泽东推断:“吾国之三纲在所必去。”这正是杨昌济在王夫之著作里找到的同一原则,亦即绝不可让个人受制于中国传统儒家的人际关系规范(臣事君、子事父)。

★博尔赫斯说:“任何命运,无论多么复杂漫长,实际上只反映于一个瞬间,那就是人们彻底醒悟自己究竟是谁的那一刻!”

○《奥义书》“你们应该通过放弃而获得,你们不应该贪婪”。

★每一个伟大的作家都是在书写自己的片面。

托尔斯泰

★世界正值夜半,诸神逃逸,大地瓦解,人成为大众,一切自由与创造之物遭到怀疑与敌视,殃及整个大地,而那些幼稚的范畴诸如悲观主义、乐观主义等等,早已成为荒谬之物了。

废墟上的鸟摆脱了死亡,

在太阳的灰色石头上筑巢——

它越过一切痛苦,

一切记忆,

它不知道在永恒中,

明天是什么。(博纳富瓦)

★“于人类而言,生存不是目的,它只是一切善——无论真假——的基础。善加诸生存之上。当善消失时,当生存之上不再有任何善的时候,当生存变得赤裸裸,它就不再与善有任何关联。它甚至是一种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生存取代所有消失的善,自己成为了唯一的目的,唯一的欲望对象。灵魂的欲望附着于赤裸裸、毫不遮掩的恶上。自此,灵魂陷入了恐惧。薇依

他就像是斯特林堡,“在天堂与地狱之间蹒跚而行,绝望地试图从被遗忘的宇宙中抽取某种绝对的真理。”

★文人是世界的敌人。——夏尔·波德莱尔

★“我们所有人,在本性上都是野兽,我们作为人类的职责,就是充当驯服者的角色,让我们的动物性处于控制之中,甚至教会它们执行任务,而这就是人与野兽不同的地方。”

阿彼察邦

★死亡,如果我们愿意这样称呼那种非现实的话,它是最可怕的东西,而要保持住死亡了的东西,则需要极大的力量。柔弱无力的美之所以憎恨知性,就因为知性硬要它做它所不能做的事情。但精神的生活不是害怕死亡而幸免于蹂躏的生活,而是敢于承当死亡并在死亡中得以自存的生活。精神只当它在绝对的支离破碎中能保全其自身时才赢得它的真实性。精神是这样的力量,不是因为它作为肯定的东西对否定的东西根本不加理睬,犹如我们平常对某种否定的东西只说这是虚无的或虚假的就算了事而随即转身他向不再闻问的那样,相反,精神所以是这种力量,乃是因为它敢于面对面地正视否定的东西并停留在那里。精神在否定的东西那里停留,这就是一种魔力,这种魔力就把否定的东西转化为存在。黑格尔

首先,是苏联对个人的处理上的特点。巴塔耶认为,斯大林主义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更多的新意,因为从一开始,布尔什维克革命就非常轻视个人的利益、思想,以及习惯和权利,斯大林主义所显示的只是列宁的思想的特点。而且,这背后既有马克思的影子,也有黑格尔的国家观念在起作用,巴塔耶认为后者把人定义为一个国家的附属物而非一个独立的个体,把国家视为个人的最高实现。“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是作为显示出来的、自知的实体性意志的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思考自身和知道自身,并完成一切它所知道的,而且只是完成它所知道的。国家直接存在于风俗习惯中,而间接存在于单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他的知识和活动中。同样,单个人的自我意识由于它具有政治情绪而在国家中,即在它自己的实质中,在它自己活动的目的和成果中,获得了自己的实体性的自由。”也就是说,个人的实体性来自国家,其价值也来自国家。巴塔耶指出苏联的这种对个人的压制和否定与黑格尔的国家观念有关,而它显然是与非共产主义世界,特别是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后者以个人为终极目标,其“价值和真理与一种私人生活的孤独有关,而对与此无关的东西置若罔闻”(66)。但是,巴塔耶又指出,资本主义所追求的这种与个人紧密联系的“价值和真理”其实只是一种表象,它真正的追求是个人的“经济的独立”,所以,建基于此的所谓个人的民主理念,或资产阶级的民主理念,说到底不过是一种欺骗和对人的命运因素的否定而已。正因为这样,资产阶级养成了一种虚假的“人性”,并习惯了他的生命的孤立和平庸,进而对与之不同的生活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斯大林式共产主义的“严厉”(la rigueur)就是要否定这种生命的惰性,以激发一种生命的紧张。张生《巴塔耶》

★《第四道传承》摘录:葛吉夫的格言

第四道的密意第四道的密意第四道的密意微信号dsddmy功能介绍第四道立基于关于自我本性的知识,个人的印证,以及转化痛苦,是一个注重实修的体系。第四道教义围绕着三个主题:控制世俗的低等自我;修行;唤醒并实现神圣的当下--这些主题是所有密意传统的根基。到达神圣的无言当下,是宇宙中最大的奇迹。 1. 喜欢“它”所不喜欢的。-2. 人所能达成的最高成就,就是“能做”。-3. 生活状况越坏,工作就约多产,它经常帮助你记得工作。4. 随时随地记得你自己。5. 记住你们来这里,就已经了解了必须和自己斗争——只和你自己。因此,感谢给你这个机会的每一个人。6. 这里我们只能指引和创造情境,而不是帮助。7. 要知道,这地方只对那些已经明白自己一无所有,并相信改变的可能性的人有用。8. 如果你已经知道某事是坏事,还去做它,你就犯了一个难以补救的罪。9. 此生幸福的首要方法在于恒常地外在顾虑,而永不内在顾虑的能力。10.不以感觉去爱艺术。11.好人的真正标志是:他爱父母。12.靠自己来判断别人,你将较少犯错。13. 只帮助那些不懒惰的人。14.敬重每一个宗教。15.我爱那热爱工作之人。16.我们只能力求自己有能力成为基督徒。17.不以流言评断人。18.该考虑他人如何想你,而非如何说你。19.取东方的了解和西方的知识——然后探寻。20.只有能照顾属于他人之物的人,才能拥有自己的东西。21.唯有意识的痛苦才有意义。22.暂时自私自利,好过永不公道。23.先从动物着手练习如何爱,因为它们比较敏感。24.透过教导别人,你自己也会学到。25.要记得在这里的工作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26.能设身处地之人,才能公正。27.如果你天生欠缺批判思维,你留在这里毫无用处。28.谁能从“明天”这恶疾中解脱出来,谁就有机会达成来这里的目的。29.有灵魂之人有福了,无灵魂之人也有福了,但那孕育灵魂之人,愿他受苦受难。30.休息来自睡眠的质,而不是量。31.睡得少,不后悔。32.花在主动的内在工作上的能量,会转变成新鲜能量储备,而花在被动工作上的能量则永远流失。33.激发工作自己的愿望,其最好的方法之一,是认知到你可能随时死去。但第一步你得学会如何记住它。34.有意识的爱唤起相同的回应。情感的爱引发相反的结果。肉体的爱则依赖身体类型和极性。35.有意识的信仰是自由。情感的信仰是奴役。机械的信仰是愚蠢。36.敢作敢为的“希望”是力量。带有怀疑的“希望”是怯懦。带有恐惧的“希望”是软弱。37.人被赋予定量的经验——善用它们就是延长人的寿命。38.这里既没俄国人也没英国人,没有犹太教徒也没有基督徒,只有追求同一目标——能够存在(to be able to be)的人。-低等自我: 认同金钱,性和食物是认同的三大支柱,挡在你和清醒之间。别把大众认为重要的东西太当真。禅宗三祖说,“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低等自我认同于它的意见。-本能中心本能中心不愿听到任何揭露它渺小的话。历史长河中,多少小人相信他们高大。本能中心尽其一生来让人信服它的重要。本能中心是一种'我先’的野兽。各种动物让人有了这样的幻觉:人是智能动物。-转化痛苦如果懂得利用负面事物来记得自己,负面皆是正面。遭受痛苦不等于转化痛苦。如果人怨恨小的摩擦,那么他就是在邀请大的摩擦。-记得自己记得自己是永恒的爱的泉源。尽管每一个本能中心都自以为独特,他们却都相似。只有记得自己才能让人独特。-有意识的爱在你漫长的人生旅程中,设法在大小事件中,努力减轻而非加增别人的负担。一定要在正确的地方——当下, 寻找爱。-时间记得自己, 趁你还有时间的时候 。生活总是匆匆忙忙却又无处可去。一旦人绕开当下,人就无处可去了。-单纯决不能忘记简单不显眼的当下是我们的一切。任何针对个人虚荣的工作都是有用的。-死亡无论人的年纪多大,人离死亡并不遥远。死亡迫使每个人都成为哲人;但都实践得太晚了。死亡引出我们最好的一面,也显出功夫所下之处。柏拉图说:“没有人能逃脱命运。”在死亡无可避免发生之前,通过记得自己,你就逃脱死亡。我们总是易于忘记自身的死亡必然到来,以及那些我们所爱的人也必然死去。当你理解你的时间有限时,这会激励你更加努力。人必要尽快认识毁灭的律则;不要待死亡考验时才学习,人的时间有限。

★我想弄明白。”“明白什么?”“这些,所有的一切。”我指指周围,“当你忘掉你先前明白的一切,你就会明白。”——伊塔洛·卡尔维诺《鸟的起源》

★海德格尔把艺术看成是真理发生的场所,这一观点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看到了不在场的、隐蔽的东西对于在场的、显现的东西的本质意义。”《进入澄明之境》

★“从西方的角度看,它既像哲学又像宗教,既不是哲学又不是宗教。在我们看来,它要更深入得多,原本得多,就其能够引出改变人生的智慧来说,它也有效得多。”

○在狱中,他经常观想一句偈颂“假使热铁轮,在汝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

梦参和尚

燃烧的痛苦,即我们不能为无用之物而在此,而只为功利所奴役,功利自身乃是虚无,而且是如此的虚无化,以至于它推动著对人之本质的最深度的侮辱。 

——海德格尔,《晚间交谈》

到弥赛亚成为不必要(/无用)时,他会到来的,他将在到达此地一天后才 来,他将不是在最后一天到来,而是全然最后(末日)那天。 

——卡夫卡,1917 年《日记》 

内心孤寂之人通过其不幸,在苦难的意义上,贯通内心直接的弥赛亚式张 力。把精神性的「整体性复原(restitutioinintegrum)导入到不死性之中, 对应着一种世界性的东西,这种东西被导向某种沉落的永恒性,并且这种永恒 消逝的东西,在其消逝的总体性中,在其空间,但也是在时间的总体性之中, 有着世界性消逝着的节奏,这弥赛亚式自然的节奏,就是幸福。因为自然以其 永恒和总体性的消逝性而言,是弥赛亚式的。 

——本雅明,《神学——政治学的残篇》 

走向终结。——哲学,唯一还负责任的哲学,乃是在面对绝望,寻求去思 考一切事物时,应该从救赎的立场来思考事物将如何呈现自身。如此的认识, 将没有其他的光照,唯有救赎之光能照亮世界:其他的一切都不过是复建和保 持为技术的片断而已。 

——阿多诺《最低限度的道德》

○对于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道”,很多人都在分析“道”到底是精神实体还是物质实体。这就是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在起作用,要去思索独立于万物之外的本原。如果从整体上理解老子的思想就会发现,不是独立于万物之外有个“道”,“道”就在万物之中。“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天从“道”得到“清”的特性,地从“道”得到“宁”的特性,“道”在不同事物上表现为不同的特性。老子最推崇水,“上善若水”,观水可以悟“道”。水是无形的,但又可以随物赋形。如果撇开这些去研究“道”是精神实体还是物质实体,显然就偏离了老子最核心的思想。

楼宇烈

★“当一个人不可诱惑、不可冒犯和不可动摇的时候,他身上就具备了某些迷人的东西。”

“恶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恶魔,在极权主义统治下,如果缺乏思考力和判断力,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恶的代言人。”

“女性应该允许自己的脸来讲述自己经历过的人生。”

阿伦特

★事实上,我们甚至不能再假设任何“社会领域”的存在。一切人际关系都可以——而且正在——表现为商品关系。……“社会运动”本身似乎已经失败……我对禁毒战士和毒品合法化主义者这两者的改革计划都持严重保留意见。……毒品战争是邪恶和非理性的。

★在《人类纪中的爱》一书最后,两位作者列出从使徒圣保罗“爱担负一切、相信一切、希冀一切、容忍一切”、诗人维吉尔“爱征服一切”、到披头士乐队“你所需的惟是爱”的诸种爱的箴言,并在这基础上提出:“对于我们中的许多人而言,爱是我们生活的一个核心倾注(central preoccupation),其他一切事物就仿似浪费时间”

○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见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东方朔《诫子诗》

★弗洛伊德说,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神经病”,而动物没有。

○东晋葛洪《抱朴子》说,学仙之人应“恬愉澹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

另外老君二十七戒也规定有“勿乐美色”、“勿贪宝货”、“勿贪功名”、“勿为耳目鼻口所娱”、“勿资身好衣美食”、“勿厌贫贱强求富贵”等。

《道教义枢·道性义》:“道性者,理存真极,义实圆通。虽复冥寂一源,而亦备周万物。”强调道的虚通无碍的本质规定性。又:“道性不色不心,而色而心。”《中国哲学大辞典》

○他认为,绘画必须要有识见,有书卷气,读万卷书,拓展自己的知识,深化对世界的理论,没有“理”的参入,不可能产生发人深省的作品。但“理”是一种法度,如果绘画认识过程的控制者是理性概念,那就是为法所拘,就不可能有真的创造。

石涛指出,沉溺于技巧之中,也不可能臻于绘画的高境。绘画不是逞才斗技的地方。画道固然离不开技巧,技巧乃为表达人的精神所用,人不是技巧的奴隶,用他的话说,“运夫墨,非墨运也,操乎笔,非笔操也”。

朱良志

○如初真十戒中就有“戒淫邪”、“不得饮酒食肉”、“不得贪求无厌”;中极三百戒中规定不得杀生食肉、盗窃淫邪、饮酒啖辛等;天仙大戒中有“远身行”、“除恶想”、“绝声色”、“俭爱欲”、“不淫想”等修持法。另外老君二十七戒也规定有“勿乐美色”、“勿贪宝货”、“勿贪功名”、“勿为耳目鼻口所娱”、“勿资身好衣美食”、“勿厌贫贱强求富贵”等。《中国哲学大辞典》

○司马懿:“看人之短,天下无一可交之人;看人之长,世间一切尽是吾师。”

★德里达(J. Derrida)《文集》前言:“他人的死亡,不仅不是——特别是对你爱的他人——宣告一种缺席、消失、这样或那样的生命的结束,即向一个生者显现(永远独一)的世界的可能性的结束。死亡每一次宣告的是整体中的一个世界的结束和作为独一整体的一个世界的结束,而这个世界是不可替代的,因此也是无限的。”

“(解构)这是结构主义的行动,同时又是结构主义的······它不能归于方法(还原)也不是分析,超越了批评观念和决定范围,这也是为什么解构不是否定的原因。我认为,它永远伴随着肯定的要求,我甚至说,它从来不会在没有爱的情况下进行。”   德里达

○“人之光明不可散失,光明大则性大,光明小则性小,以此光明照察他物,真伪无遗,能回光自照,则光明都在于己。”“人能以志帅气,不令耗散,则化成光明,积之成大光明。"

“凡世之所爱,吾不为甚爱,世之所恶,吾不为甚恶。虽有喜怒哀乐之情,发而能中其节,而不伤吾中和之气,故心得平常,平常则了心矣。”道本无为,惟其了心而已,治其心得至于平常,则其道自生。”

又:“不与物校,遇有事来轻省得过,至于祸福寿夭、生死去来,交变乎前而不动其心,则是出阴阳之外,居天之上也。如此则心得平常,物自齐矣!”

尹志平《北游录》

○金代道士谭处端《水云集》:“道人心,处无心,自在逍遥清静心,闲了云水心……一片清虚冷淡心,闲闲无用心。”

○狮吼之无所畏惧,在于生命中的每一状况均有可为,没有什么是该排斥的坏或是可执取的好。

“狮吼(lion's roar)”代表一项大无畏的宣示,告知世人:任何心理状态,包括情绪在内,都是可对治的,都是在禅修当中足以发人深省的。

———节选自《自由的迷思》邱阳创巴仁波切

★人类的现象必须从宇宙的角度来思考。

德日进

★罗兰巴特写道(他赞赏马拉美):“文学写作保持了这种指称性幻觉,使它极其美味可口。他对写作的体验是,写作即他者之欲望的显现,写作是立足于指称物的幻觉。”

以下思路很重要)弗雷格搁置心理,这被称为思考的零度,而拉康就在这个零度上指派能指之链,这就继承了弗洛伊德逃避理想心理学的愿望,逃避以无所不能的单义性追求科学的规范化。拉康的这个努力方向当然与弗雷格不同,他只是借用了弗雷格反对心理学主义和思想的零度。

《从结构到解构》的作者在此提到了哥德尔“非完整性定理(即真理不可能完全形式化,真理不=证明,这对于结构主义和弗雷格而言,其实是重重一击,对直觉主义和人本主义是一个巨大鼓舞)”,暗指拉康的理论与这个定理有隐秘的关联,即所谓规范是由不规范的心理因素构成的结果。所谓“不规范”,即跨界的连接,即罗兰巴特上述心理和写作都是“与他者的连接”,而不是将自己的主体设为一个统一的、已经程序化了的、规范好了的中心。

“在哥德尔的逻辑学中,非完整性定理使得下列行为成为可能:把真理的观念设想为躲避完全形式化的努力。他由此判断出,笛卡尔的怀疑体验标志着主体知识和真理所撕裂(即怀疑的疯癫状态是无法形式化的)”拉康把“形式化”异变为朝向他者的隐喻,凡是隐喻都朝向别一方向,一种移情、消解界限、跨界。但对此,他使用了数学术语,称为主体结构的“拓扑学”。这相当于从欧几里得几何向非欧几何的转变(第296页):“几个世纪以来,这一结构(例如主体结构)一直被描述为完整的球形,但按照世纪,它更接近于非球体和非完整性。这种主体观引发了多重拓扑学操控。在扭结(noeuds)拓扑学内部,主体的真正结构基本上是分裂的。”

野蛮人的思维——“野蛮人的思维立足于感性的逻辑,并借助于记号(signes)而非概念表达自己,它把词语与事物融合一起,它理解具体的世界,这是一种具象思维。”就像德里达援引列维-斯特劳斯的乱伦禁忌:它既是自然的,又是文化的,是两者的缝合,而它不在自然与文化二元对立的理性-理解的结构之内,因而被视为理性的丑闻。尚杰

★所谓才华,就是一种能使我们自发地返回童年的力量。

一一波德莱尔

○汉 扬雄《法言 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理性重视事物的差异,而想象力却推崇事物的相似性。

——雪莱

★美学既是早期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类主体性的秘密原型,同时又是人类能力的幻象,作为人类的根本目的,这种幻象是所有支配性思想或工具主义思想的死敌。

★在充满现代人的豪言壮语(“我只从自身获得价值”)和沉重呼喊(“在这个宇宙里我是如此孤独”)的世界里,若没有客观性的标准,主体便会转向自我赋予价值。

伊格尔顿

★在这里,剥夺自由和生命的不仅仅是战争,也会是爱。无法赢得自由的生命——即以飞翔为生存方式的生命,那么,生命就会变成其拥有者的负担。

○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清代学者王先谦说:“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方是《逍遥游》一篇纲目。”(《庄子集解》)所谓“无所待而游于无穷”,即是说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地逍遥于物外。陆永品

庄子认为,只有“道人”能够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排除一切功利目的,方能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

天下之至纷,莫如物论,是非太明,足以累心。故视天下之言,如天籁之施怒旋已,如音之自然,而一,无与于我,然后忘彼是,浑成毁,平尊隶,均物我,外形骸,遗生死,求真宰,照以本明,游心于无穷,皆庄生之最微之思理。然其为书,辩多而情激,岂真忘是非哉?不过空存其理而已。”(王先谦《庄子集解·题解》引语

要思想,包括齐物和齐言两部分。庄子认为,世上矛盾对立的双方,诸如生与死、贵与贱、荣与辱、成与毁、大与小、寿与夭、然与不然、可与不可等,都是齐一而无差别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即表现道家“道通为一”的思想。

○不为他人所见而见者,不为他人所听而听者,不为他人所思而思者,不为他人所识而识者,(中略)此为汝之阿特曼,乃不死之内部之统治者。

选自《广林奥义书》 

★维特根斯坦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王昌龄在《论文意》中所说,“夫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

★袭击发动者的匿名性,对所有人而言,仅仅标志了一种全球的隐秘状况,一种“超善恶”的私人犯罪的未知量的降临。

进步就是加速。

一种速度学历史的加速及其冲击不再指向人类时间的乌托邦,而是人类时间的乌托时。

在启蒙的世纪后,会有一个光速的世纪,尔后,是我们的世纪,速度之光的世纪。

我们已知,速度是世界的晚期。屈从于其虚无主义,世界退缩了,在最严格的意义上,它被驱逐出时间。

不再需要三維的视角。在我们面前,影像停止了滚动;对人性而言,时间不再是一种它可以在其中运行的维度。

★没有未来——没有宣传,因此也没有信仰——我们正遭受厌世症,一种新的绝望的折磨。

(保罗·维利里奥)

★在其自传《回忆·梦·思考》的序言中,荣格曾这样说:“我的一生是无意识自我实现的故事。无意识中的所有存在都寻求外向的表现,人格也是如此,期待着从其无意识状态脱颖而出。"

★梅洛庞蒂:“将身体借给世界是人进入世界并使世界呈现的唯一方式”

○如狮处狐群,不遭烦恼害。

○如果不能超于功名利禄,那么心意就不能自正,就会使自己的生命意向受到拘束而丧失真性。这样,不但不能达于逍遥,还会被外物所累而使自己的原始生命本身受到损害。所以,“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这便是无才之德,是无为之德的具体表现。其次还必须无待,鹏之九万里虽为大,但必待大风而后行,此为有待,不能达于逍遥。等待其实就是一种希望,起码可以说,等待就是因为希望的存在。庄子大全集

清人林云铭曾这样评论《逍遥游》:“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

清人刘凤苞在《南华雪心编·逍遥游》总论中说:“开手撰出'逍遥游’三字,是南华集中第一篇寓意文章。全幅精神,只在乘正御辨以游无穷,乃通篇结穴处。却借鲲鹏变化,破空而来,为'逍遥游’三字立竿见影,摆脱一切理障语,烟波万状,几莫测其端倪,所谓洸洋自恣以适己也。老子论道德之精,却只在正文中推寻奥义;庄子辟逍遥之旨,便都从寓言内体会全神,同是历劫不磨文字,而缥缈空灵,则推南华为独步也。其中逐段逐层,皆有逍遥境界,如游武夷九曲,万壑千岩,应接不暇。起手特揭出一'大’字,乃是通篇眼目。大则能化,鲲化为鹏,引起至人、神人、圣人,皆具大知本领,变化无穷。至大瓠、大树,几于大而无用,而能以无用为有用,游行自适,又安往而不见为逍遥哉!一路笔势蜿蜒,如神龙夭矫空中,灵气往来,不可方物。至许由、肩吾以下各节,则东云见鳞,西云见爪,馀波喷涌,亦极恣肆汪洋。读者须处处觑定逍遥游正意,方不失赤水元珠,致贻讥于象罔也。”

“不承”,不承什么呢?在功名富贵面前,不去捞取什么,什么都能放下。我们经常说,看破放下随缘,随缘看破放下,放下就是不承。庄子在《天道》里面讲天道运行,天道是怎么运行的?“天道运而无所积”呀,如果有所积,天道就没法“运”,就塞车了,动不了了。

“謷乎其未可制也”,“謷”,很傲气的,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游》中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然后“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鲲鹏这样的你能去限制、约束它吗?你有多大的罗网,可以把这个大鹏制得住?在海里得有多大的渔网,把这个鲲网得住?“不知其几千里也”,地球才多大,怎么制住他?真正的道人,一个有功夫的人,有修为的人,他的确是“謷乎其未可制也”。他的精神,他的道德,谁都没法去治理他,没法去规范他,只能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只有赞叹的份儿。你要去把他弄来为己所用,那就打错了算盘。冯学成

○他说,他不过是一个带着把破伞云游世间的孤僧罢了。——毛泽东

★我因为缺乏热爱死亡的勇气,已经成了老处女!——兰波

★没有无斗争的德行。

——黑格尔《逻辑学》


○君子无所争。

孔子

诗要么被视为一桩虚浮无聊之举或者被视为向幻境的逃遁而遭拒绝,归入不可知的领域,要么就被当作文学的一部分。文学作品的有效性,是由当时的现实性衡定的。但现实性本身,又是由那些形成公众文明观点的机关制造并控制的,这种机构的职能部门之一——既是监督者又是受动者——就是文学工业。这种情况下,诗除了作为文学之外,不可能再作为别的什么东西出现了。诗是作为文学史的对象而用教化的或科学的方法加以通盘研究的东西。比如对西方诗歌的研究,就全部归入一般的“欧洲文学”题下。

 如果诗的存在的惟一形式自始就是文学,又如何能够理解人的安居是建立在诗的基础之上的呢?

——海德格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