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才子一副妙联,让咸丰钦点为状元,开办北大、功绩堪比李鸿章

 上至善若水 2023-11-13 发布于湖北
状元,是古代科举考试的顶级荣耀。
殿试的第一名,称之为状元,其次榜眼,再次探花。
要知道,想成为状元必须经过层层考试选拔,通过乡试、会试、殿试之后,才有机会获得。状元相当于现在全国公务员考试的第一名,难度之大,常人难及。
文献记载,在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可考证的文武状元共计才777人,差不多两年才产生一人。
尤其是状元的选拔,不仅文章要做得好,还得形象好、语言表述能力好、应变能力强等。
状元一般都是由皇帝亲自“面试”来钦点的,和现在公务员考试的面试差不多。

图片

话说,在古代殿试完了之后,阅卷老师会依据文章高下、字迹工整等评选出名次,再呈给皇帝御览。
这时候,皇帝在大殿之上亲自会见受试者,“问答面试”综合评定,才钦点状元。
这时候肯定有人会说,排名前几的试卷,肯定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要被皇帝钦点为“状元”,肯定有运气的成分。
这一点确实不假。这不,晚晴就有一位才子,偶然间荣登“状元”之位,也多少有些运气成分。
这个人,就是孙家鼐。
孙家鼐,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是他对晚清的影响非常大,历来位居高官,曾与翁同龢同为康熙帝师。
1898年,孙家鼐以吏部尚书的名义承办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并成为北大的第一任校长。
关于孙家鼐能够被钦点为“状元”,历史上主要留传有两种说法:
一、运气好
清朝晚期,盛行“卖官鬻爵”,意思是只要花钱就可以买到想要的官职。职位不同,银两不同。
咸丰九年,其实官家早已以300万两白银将咸丰状元卖给了山西晋商沈家大公子。
甚至榜眼和探花也早已被预定,并且银钱都已打入户部。由此说,孙家鼐最多也只能位居第四了。
可不巧的是,殿前总管太监丁公公在向咸丰帝传递10份试卷的途中,不小心摔倒了,将原本放在最上边的几份试卷遗落在地。
当咸丰看到最上边的试卷时,籍贯是安徽寿州,姓名是孙家鼐。心想:“鼐”是国器呀!再往下看时,文采精妙、书法端正,心中窃喜。
再看试卷上《国论》第一行,上面写到:大清盛世,如煌煌之烈日,九州无处不光明。文辞磅礴、大气凛然。随即龙颜大悦,用御笔批下: “咸丰九年,新科状元孙家鼐”。

图片

这一说法,已无从考证真伪。以当时的社会背景看,“卖官鬻爵”是常有的事,由此这一说法不无可能。但是第二种说法,目前获得认同的学者更多。
二、有才华
话说,孙家鼐在考场过五关、斩六将通过三艺九制考试,最后到殿廷由皇帝亲自面试。
当时咸丰帝出的题目是,以大清王朝的兴盛写一副对联。
应试者孙家鼐稍加思索,就挥笔写下这样一副千古绝对:
上联:亿万年济济绳绳,顺天心,康民意,雍和其体,乾见其行,嘉气遍九州,道统维羲皇尧舜;
下联:二百载绵绵奕奕,治绩昭,熙功茂,正直在朝,隆平在野、庆云飞五色,光华照日月星辰。
这副对联,既歌颂了清王朝的丰功伟业,又巧妙地把咸丰以前清朝皇帝的年号“顺治”、“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嵌于其中,气势宏伟又浑然天成。
咸丰皇帝一看,拍案称妙,当场点了孙家鼐头名状元。
孙家鼐即为状元,并没有辜负皇帝期望,后来也成长为国之栋梁。
他最初从国史馆修撰起步到成为朝廷重臣,光绪四年(1878年),与翁同龢一起成为光绪皇帝的老师,进入内臣行列。时年51岁。
再后来,他倡导“戊戌变法”,废科举,兴学校,并积极支持开设编书局,支持派员出国考察等。虽然维新变法最后失败,但是唯一保留下的果实,京师大学堂可谓是孙家鼐的荣耀之作。

图片

戊戌变法之后,慈禧太后决意废帝,孙家鼐心灰意冷,以年老有病为由请求辞官。
辞官后,在青琅玕馆开课授徒,要以平生所学影响族中弟子。
后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仓皇出逃,在西安发出诏旨,命孙家鼐为礼部尚书,授翰林院掌院学士。这一年,孙家鼐73岁。
光绪三十四年,光绪与慈禧相继去世。次年,孙家鼐在京城病逝,享年82岁,卒后谥曰“文正”,功绩与李鸿章齐名。
读者们,关于“晚清才子孙家鼐”,大家有怎样的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