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炀帝墓志出土,让人感慨万千,生前穷奢极欲,死后只留一块残碑

 墨品书法网 2023-09-26 发布于北京

“却不料,南征北战竭民力,予雄予智失民心。眼看着,如画江山都丧尽,好头颅也与那肝胆分”这首歌曲唱进了隋炀帝的一生。人们常说杨广开凿运河“罪在当代,利在千秋”,但百姓连最基本的“活着”都是问题,又怎么可能不反抗他呢?

面对北方局势失控,杨广选择“躺平”,乘船顺波去扬州享受人生了。面对一天比一天恶劣的朝政,以及旧都彻底沦陷,隋炀帝内心并非不知道末日就快到了。

《资治通鉴》记载,有一日隋炀帝照镜子,摸着自己的头说道:“好头颈,谁当斫之?”这令一旁侍立的萧皇后非常吃惊,隋炀帝安慰她说,贵贱苦乐更迭是自然之理,没有必要患得患失。

大业十四年三月丙辰618411),“江都宫变”爆发,以宇文化及为首裴虔通元礼等逮获杨广。他自知大限将至,请求喝毒酒自尽,但被拒绝,最终被死于殿内,时年四十九。萧皇后和宫女以床板作为棺材,将他草草入殓,埋葬在江都宫下。唐代建立后,将隋炀帝改葬雷塘,但一座孤坟,极少有人祭拜。

历史总是会发生惊人的巧合。2013年,扬州地产开发商杨勇在施工时发现了隋炀帝的坟墓。在隋朝,杨勇是杨坚长子、杨广亲哥,他最终被废,隋炀帝将他赐死;1400多年后,杨广坟墓被杨勇意外挖开,颇有种历史的“黑色幽默”。

隋炀帝坟墓中并没有什么宝贝,但却出土了一方墓志铭,上面的文字斑驳可见。专家经过考证认为,这一墓志是隋炀帝尸骨于唐初改葬时镌刻并埋于地下的,写碑者应是“初唐四家”之一的虞世南。

根据碑上文字,此墓志被命名为《随故炀帝墓志》。受地下水多年侵蚀,此碑大部分文字已经无法辨认。与墓志一同出土的还有一方志盖。志盖呈正方形,长63厘米、厚18厘米,墓志边长也是63厘米、厚14厘米。

经过现代科技的还原,《随故炀帝墓志》共阴刻楷书12行,约130字,单字大小1.5厘米左右。此墓志楷书笔画秀润、方圆并用,含蓄内敛,少有锋芒,结字舒展开张,捺画还有几分隶意,将它与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对比,会发现颇多相似之处,这也是专家认为它出自虞手的依据。

此外,虞世南作为由隋入唐的旧臣,虞家收到隋朝两代君主的礼遇,也有为隋炀帝写碑的动机。初唐时期不少大臣都曾为旧主写过墓志,李密墓志铭文就是由魏徵亲自撰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