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大丰:故乡随想三则

 晋南道 2023-11-13 发布于山西
故乡随想

潘大丰


01
PART
鸦片之痛

鸦片在山西叫大烟或洋烟。自古以来,家谱不写负面内容,可谓家丑不可外扬,都是报喜不报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只有以史为鉴、吸取经验教训,才能健康发展、蒸蒸日上。新家谱就破例一次,说说鸦片给王正潘家带来的灾难。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毒品叩开国门在中国泛滥。1855年前后,鸦片在山西城乡传播,“洋烟鬼”聚集成群,不分贫富,不管贵贱,烟瘾发作了,最大的需求就是吸洋烟获得精神快感。只要抽大烟,家底都要大大缩水,严重者导致无房住、无地种。

1887年为丁亥年,1888年为戊子年,连续二年山西、河南两省旱情严重,史称“丁戊奇荒”或“晋豫奇荒”。这次旱灾之后,山西、河南大面积种植鸦片,清朝地方政府和部分官员,甚至也默许了这种违法行为,从而导致吸食鸦片的人群暴涨,出现“十户一烟枪”。

王正潘氏个别族人没有躲过此劫,随波逐流吸食洋烟,持续到民国中期,前后达六七十年。这些人染上洋烟瘾后,精神空虚,无所事事,一口一口把家产吸光。烟瘾上来卖掉房子有之,卖光农田有之,卖掉整座院子有之,卖了西安生意股份有之。

至今,老一辈人提起此事,无不痛心疾首,说谁一夜抽了一头骡子,谁抽的把整座四合院换成别人的土坯房,谁把土地卖光沦为穷家。甚至还有老大抽烟抵押房子无处住,老二拼命挣钱赎房子的美谈,类似事情听起来让人心酸。

鸦片之祸,改变了潘家人的居住格局。本该是潘家人连片居住的潘家巷和后巷中西段,却住了一户外姓人,或者近本家集聚的小巷却插进一户非本家户,或者一家人的院子却住了非亲非故的两家人,皆因抽大烟卖了院子、赔了房子所为。

鸦片导致潘老三家破人亡。潘克广前辈《王正村潘氏家谱概况》有记载:“潘老三曾在陕西韩城县开设商店,大约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因地皮问题和人发生争执,他的店员把一人打成重伤致残,花钱很多,当时他把西安义和长银股退出,后又被关进监狱,他在未关进监狱前一直吸食大烟,传说他在监狱烟瘾发作而亡。他有一女名世侃,出嫁到东和村生一子名普云,其妻大约在1926年改嫁到王正村前巷一姓杨。潘老三的院子在潘高升对门,原决定潘老三的房屋归潘存祥,世侃回娘家由潘存祥接待。过去迷信风盛行,传说那个院子风水不好,存祥说:院子我不要,世侃妹回娘家时我负责接待。后来潘世侃常来潘存祥家吃住,那个院子一直闲着无人居住,也无人维修。”

改天换地的社会大革命,导致少数家庭福祸难测,绝不是原谅瘾君子吸大烟的理由,对毒品永远不能掉以轻心。目前,毒品已经升级换代好几次,毒性毒瘾也大幅增加,潘家人一定要提高警惕,牢记鸦片之痛,远离黄毒堵。


02
PART
潘家祠堂

王正村的潘家祠堂位于后巷中段路北,祠堂建于乾隆初期,一进两院中间有腰庭。祖先牌位挂在祠堂后院正房,牌位前有贡桌,摆放贡品、香炉、蜡烛台等。

潘家祠堂以祭祖为主,也是尊贤议事的场所。平时不开门,一般由辈分高威望大的长者掌管钥匙。按照本地风俗,正月初二、清明节,潘家族人在长者的带领下,到祠堂集中举行祭祖活动。

潘家祠堂有碑刻,记述潘家先祖创业事迹和建造祠堂事宜,祠堂西边的小院是储藏室,放置祭祖用品等。清朝末年,为了给潘家男子读书提供校舍,将祠堂西小院设立为男私塾学校,也对村里愿意读书的男孩开放。

1947年荣河县解放,潘家祠堂还保存完整,只把西小院分给了周有成。周克强记得小时候经常在潘家祠堂玩耍,门口蹲两座大石狮子,竖两根高高的铁旗杆,前院东西两个“隔漏”也用铁制作,小孩可以在上面躺卧或从底下荡秋千。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祠堂主要房间拆除,前院空旷,1978年我到太原上学前,还能看到院心和台阶。后院保留的一间西厢房分给潘祥子,其妻卞四爱老人一直住到1998年病逝。他们的儿子黑柱,1943年生,1960年吃食堂饥饿难忍,无饭充饥,吃了几粒杏仁,喝了几口米醋,不治而亡。村里有人说是中毒死的,有人说是饿死的。

1964年春季村里重修南池,将潘家祠堂门口的铁旗杆铸成铁夯,装上一米五长、碗口粗的木把,三人一组抬夯。强壮男劳力组成一百多人的打夯队伍,喊口号的威风十足,拉着长调喊着自由发挥的《打夯号子》,“抬起夯呀……嗨儿吆,小心脚呀……嗨儿吆!加把劲呀……嗨儿吆,打结实呀……嗨儿吆!都听着呀……嗨儿吆,挪个窝呀……嗨儿吆!”在我们小孩眼里,修南池是村里最大的土建工程,场面壮观,阵容强大。

1967年文革武斗蔓延到农村,大队用潘家祠堂的“铁隔漏”打了几十把“二股叉”,武装村里的基干民兵。各村的基干民兵扛上自制的武器,曾到王显公社游行示威,保卫文化大革命成果。文革武斗风过后,“二股叉”折成九十度改做二齿耙,分发到各生产队,作为碾麦场搂麦积的专用工具。邻村人说王正人有远见,一举两得,他们做的大刀长矛就成了废铁。

拆了潘家祠堂,两尊大石狮子挪到村中心的娘娘庙门口。我们这一代人还有印象,石狮子加上底座大约一米五高,三四个人抬不动,属于胖墩造型,十几岁小孩可以骑到石狮子背上。石刻精细,狮子嘴里的石球还能滚动,小时候不懂是怎么放进去的。娘娘庙曾是老舞台、村小学、保健站、村委会所在地,石狮子一直安好。1995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住在旁边的畅积善夫妇听见汽车声,第二天发现石狮子不见了,村里人估计有人里应外合把石狮子偷偷卖了。

如今潘家祠堂已无影无踪,潘家前辈在祠堂祭祖的场面也一去不复返。那块地方继续发挥它的价值,几经转手成为潘卫平的民宅。随着时间推移,对潘家祠堂有些许印象的人越来越少,谁还记得潘家祠堂以及潘家油坊、潘家老院为王正村建设做出的贡献?

在写家谱的鼓舞下,潘冰晚辈大力支持另外找块地方重建潘家祠堂,真是“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是远祖立家苦、近祖创业荣、吾辈谱新篇、晚辈当自强的好兆头。重建潘家祠堂要从长计议,必须有更多的热心族人参与,绝不是几个人的事情。我认为以文字形式把潘家祠堂留在家谱是最好的选择。


03
PART
三圣宫的建与拆

根据高祖碑文:“公在外疗病概不受谢,惟欲创造文昌、药王、财神庙一所,令人随心布施共得银三百两,尝曰此功若成吾愿毕矣,迄正殿成而公殁,……。”这段文字记载了高祖主张建文昌、药王、财神庙一所,乡亲募捐了300两白银,高祖认为此功告成就完成了他的心愿。当正殿建成后,高祖不幸去世。

高祖的墓碑是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1907年所立。按民间风俗,人逝世后三年方可立碑,以此推断高祖1904年仙逝,三圣宫建造时间大约在1903年,选址在潘家巷外西北角的一块低凹地上,大概位于现在的周文刚宅院以西。为了建设三圣宫,潘家还从西安义和长布店红利中提取1000两银子。

三圣宫坐北向南,因庙内有财神、文昌、药王三尊塑像而得名。为什么要为这三位神像建庙呢?认为潘家人财两旺,多亏了这三位神的赐福保佑,有财神使潘家不断致富,有药王使潘家人丁兴旺建康成长,有文昌使潘家世世代代都成为知书达理的人。

三圣宫是一砖到顶的砖木结构,地基比地面高出一米五,有房屋14间。其中,南房为庙门房,北房是正殿,均是三大间安间房,东西厢房各四间,占地约四百平米。正殿入深约八米,在四米处还有一道东西横隔,中间有花格大门,两边底部用砖砌成约一米五高,砖上的木制格子窗直达房顶,内为神龛有三尊塑像,药王在中,财神在左、文昌在右,神龛外是南北长四米东西宽十二米的廊房。西厢房有一门,房内北头有大土炕,南头靠窗摆有桌椅。东厢房北头有一间房,门朝北开,房内放有先祖牌位,墙上还画有潘家先祖在四川成都行医时,骑马坐轿以及当地清政府官吏和市民为他灵柩送行的场面。东厢房南头是一个三大间房,在靠近窗户前摆了桌椅。庙门房中间为通道,两边各有一大间房,东厢房有土炕、炉灶,西厢房储存桌椅板凳、炊事和吃饭用具,靠墙还有一个大木柜子,内放被子等炕上用品。庙内的门窗都是颜色油漆。

如此设计是有用意的,它既是神庙,也是潘家的客房。若潘氏谁家有婚丧大事,远道来的亲友和戏班人员的吃饭住宿均在那里,也是潘家聚会议事的地方,平时大门及庙内各房门都上锁,钥匙由潘老四掌管。

三圣宫的西南处建有一座戏楼,戏楼西边有两间套楼,是戏班人员化装和存放戏箱的地方,1927年演过三天大戏。紧靠三圣宫的西北角,还建有一座高大的碑亭,石碑较详细地记载了潘家先祖在成都开设中药店及行医的业绩。

1929年,后巷小学房屋年久失修,多处漏雨,加之学校只有北房和东房,先生住在东房,夏季太阳西照,特别闷热,影响工作和休息,因此也常患病。潘老四知道后,与学董潘金喜商议,主动提出将后巷小学搬到三圣宫庙内。师生和学生家长以及后巷人都很高兴,这样先生住西房,课桌摆在廊房下较前宽敞多了。

三圣宫好景不长,抗日战乱期间,潘家无心维修破损的房屋, 1942年左右,庙宇、戏楼、碑亭被人趁机拆除。由于三圣宫建在村外低洼处,平时无人打扰,成了蛇的栖息地,蛇窝多、鸟窝多、蜂窝多。

晋南民间认为蛇是神灵的化身,按老辈人的迷信讲究,请神容易送神难。有人用拆除的三圣宫木料砖瓦盖房,招惹蛇在其院落经常出没,以此认为拆除三圣宫,影响了潘家巷的时运。西安义和长、义和庆、义和泰生意衰败,潘氏谁家遇到坎坷,都认为与拆除三圣宫有关。

我们不迷信,只能从劝人行善的角度理解老辈人。多做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善事,莫发不义之财,不要为一己私利损伤他人,绝不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部分建设情况选自潘克广前辈《王正村潘氏家谱概况》)


END

作 者 简 介


潘大丰,1959年生,1982年太原工学院电子测量技术专业毕业。退休前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