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莱子侯刻石》

 家有学子 2023-11-13 发布于甘肃

莱子侯刻石又称《天凤刻石》,刻于西汉新莽天凤三年(16年)。石灰岩石质,高57厘米,厚52厘米,石面凹凸不平,有竖条界格,刻隶书7行,35字,内容为“始建国天凤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侯为支人为封,使储子食(良)等用百余人,后子孙毋坏败”。右侧有清嘉庆年间发现题记。刻石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发现于邹城西南卧虎山,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入藏孟庙。2002年,移入邹城博物馆。

释文:

“始建国天凤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侯为丈人为封使偖子良等用百余人后子孙毋坏败。”

记叙了莱子侯使偖子良等一百余人为“丈人”(长辈或宗族之长)修墓封冢并告诫后代子孙用心保护之事。

此碑所刊隶书略有剥蚀,章法上有纵向界格,保证了书写的行气。左右间距小,上下间距大,这是隶书的典型特征。笔画整体粗细变化不大,有粗糙的绳纹边栏。前四行结字规整,后三行在结字上出现较为明显的右倾取势,可以窥见书法在“隶变”以前的成长过程中,其审美趋于拙朴,在字势方面对动静、平衡等进行了处理,使得石刻从整体来看又别有他趣。笔健筋丰的线条让字挺拔有力,顾盼开合的气象使得通篇动静相宜、古拙率意。此刊石虽字数甚少,但那种先求稳后洒脱的率真书写节奏,也能给今天的学书者一种新的启示。清代杨守敬《平碑记》云:是刻苍劲简质,汉隶之存者为最古,亦为最高。

《莱子侯刻石》为王莽时期的刻石,隶书已接近成熟。刻石全文如下: “始建国夫凤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侯为文人象,封使诸子食等用百余(馀)人,后世子孙毋坏败。”右侧有嘉庆丁丑年(1817),滕县颜逢甲题记,行书三行,云: “嘉庆丁丑秋,滕(县)七四老人颜逢甲,同邹(县)孙生容、王补仲、□山,得此于卧虎山前。盖封田赡族,勒石戒子孙者,近二千年未泐,亦无知者,可异也。逢甲记,生容书。”此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圣殿,嵌于新筑墙壁中。
此刻石书体尚无明显波发,横画气势雄伟,竖笔、捺笔收锋劲健,字距比较整齐,已开东汉风貌。其中“为”、“毋”、“子”等字与威武磨嘴子汉墓出土的《王杖诏书令》26简(西汉元延三年,前10)相似。“食”、“使”、“后”等字与《仪礼》简极相似。“为文人象”之“为”、“象”二字相近,是由于当时简牍结体形象相近而致。

《莱子侯刻石》又称《莱子侯封田刻石》《莱子侯封冢记》《天凤刻石》《莱子侯赡族戒石》,刻于新莽天凤三年(16年),刻石隶刻7行,行5字,计35字。此时隶书尚处朴质阶段,字形、笔画略存篆书意味,被郭沫若称为“从篆到隶过渡的里程碑”。

莱子侯刻石

莱子侯刻石拓本

**原石单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