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荣生 || 《抗美援朝中的平江人》采访随记

 潇湘原创之家 2023-11-14 发布于湖南

《抗美援朝中的平江人》采访随记


作者:邓荣生

前一段时间,应平江县政协之约,为《抗美援朝中的平江人》一书撰写文章。在采访过程中,被可歌可泣英雄事迹感动而频频落泪的同时,也发现了许多现当代人无法理解的一些军事活动,就连我这曾在部队服役多年的老班长也甚感新鲜、好奇!所以,特作此小文与大家分享,一来,致敬抗美援朝先烈和老兵,二来,启迪后人,热爱和平,激发爱国热情,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防空哨


采访中,经常听到抗美援朝老兵提到的,也是涉及最多的话题之一的是“防空哨”。

“防空哨”,顾名思义,就是专门为防空而设立的一种特别的军事行为。如:战斗阵地、汽车运输线沿途、火车运输线沿途、休整驻地、坑道旁等,从鸭绿江边一直延伸至战斗前线,凡是有志愿军活动的地方都设有防空哨。甚至,连火车的每节车箱,行进中的每辆汽车都设有随车“防空哨”(或由押运员兼)。

为什么要设立如此之多的防空哨呢?

原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间是在1950年10月。这时,距离我国建国仅仅才一年时间,我们的国力还非常薄弱,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很贫穷,军队建设也同样非常落后,与现代化装备的美国军队比较差距很大。我志愿军不但没有大炮、坦克、装甲车,更是没有飞机,甚至连有限的汽车也大都是从二次世界大战缴获来的战利品。

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志愿军是否列装了雷达?普通战士和我们普通老百姓是无法知道的。据资料记载,志愿军入朝头一年是没有雷达的,仅靠国内有限的技术支持。1951年9月后,才组织了新中国第一支雷达部队入朝参战。志愿军这个时候即使有了自己的雷达部队,但因设备的性能较落后,加之掌控技术的程度还远达不到要求,所以,与装备先进的美国军队比较有天壤之别。而此时,美国军队除有较先进的雷达探测技术外,还有各类战机1200多架,到1951年增加到1500多架,并在韩国釜山一带有三个简易机场,还有从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机场都可以飞往韩国。从这些军事设施和装备上看,要在广袤的地域空间发现敌机,并判断出敌机的去向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了,广设防空哨也就成为了当时志愿军防御敌军空中轰炸唯一的选择了。

在众多的防空哨中,他们是怎样防空的呢?我志愿军此时只能采取被动防护措施,采用看天空飞机飞行轨迹,听飞机发出轰鸣噪音的土办法来判断敌机的去向。再根据听到的声响和看到的敌机去向及时用鸣枪或旗语的方式传递敌情,来保障我军其军事活动和军人的生命安全。

据抗美援朝老战士回忆:在我军军事活动外围,也就是离敌机最近的地方就开始设防空哨,当哨兵发现有敌机后马上鸣枪,或以旗语方式,向下一个防空哨发出信号,以类似古代风火台方式逐“哨”传递延伸。当行驶中的汽车、火车、坑道、驻军等防空哨收到防空警报后,应以最快的速度进入防空模式,尽量将伤亡和物资损失降至最低点。

据中国人民志愿军42军125师374团机炮连原平江籍老兵邹谁泉老人回忆:一天傍晚,临近吃晚饭时候,他正在防空哨位上值勤时收到了上一个哨位哨兵的防空警报,于是迅速向部队发出了防空警报,接着一架美军侦察机从头顶飞过。此时,刚好战友平江老乡邹兰松(抗美援朝烈士)打哨位前经过,两老乡见面分外亲切。寒暄后,邹谁泉及时提醒说:“兰伢啧,飞机马上要来轰炸,你快进坑道躲起来”,“没事,飞机不会炸这里”,当邹兰松正在迟疑时,一颗炸弹刚好落在他身旁,当场就被炸死了。


埋遗体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由于敌强我弱,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打得非常残酷,加上我方武器、装备落后,造成的伤亡也很大。据资料记载,有197653人在朝鲜战场上牺牲,这些烈士的遗体,因受多种条件的制约,根本无法运回国内,只能就近掩埋。所以,时至今日,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第多少批志愿军烈士遗骸被运回祖国的报道。当时,我也想过,为什么不可以每批多运回来点,做三两次,或几次就将其全部运回来呢?通过这次采访抗美援朝老战士后才恍然大悟!要说明白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应搞清楚这些遗体是怎样掩埋的。

那么,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的战友遗体是如何处理的呢?

采访中每谈及这一话题时,老战士们无不心情凝重,两眼湿润、表情悲伤!

原来,我志愿军在每个战役打响前,都会选择好掩埋烈士遗体的地方,这个地方也被称为“后方”。说是后方,其实就是距离前线约十来千米,或是更近一点的地方。这个“后方”如果离前线太近容易被敌人发现,难免被轰炸,如果太远不便运输。

被称为“后方”的地方,一般是以军级作战单位进行选定的,也就是说,每个军选择一个“后方”,特殊情况下除外。

战斗打响后,不断有烈士遗体被送至掩埋点,每个掩埋点最少安排一个连的兵力在挖坑掩埋遗体。每个掩埋点掩埋遗体的数量,是根据战争的残酷程度而定的,有的战役打的比较顺,牺牲的志愿军就少,掩埋的遗体就少了,像上甘岭战斗,牺牲的志愿军就多,掩埋的遗体自然就多了。由于,战争场地的不断变换,所以“后方”掩埋点也不断移动变换。可以说,有多少场战斗,就有多少个掩埋点。每处掩埋点的掩埋并不是民间的单独一个土堆,而是一个大坑,一具一具遗体摆放好,作好标认再掩埋。由于挖出的土壤经过三两个月时间后,又被新长出的青草和灌木所覆盖,很快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就很难被发现。时至数十年后,韩国人逐渐发现这些掩埋点,才挖掘,也就出现了前面提到的第N批志愿军遗骸被运回国内的报道。


马拉炮


据抗美援朝老战士回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大部分武器装备,包括汽车,几乎全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缴获来的。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中后期又有了较多的缴获美军装备、苏联援助、我国仿制等。即使是这样,除有高射炮是用汽车拉以外,其余的大炮几乎全是用骡马拉的。

据资料记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大量的火炮还是较轻型的火炮,如:75毫米榴弹炮,只有650公斤。105毫米榴弹炮仅2300公斤。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山炮、野榴炮、野炮、迫击炮等也都是比较轻便的,较小口径的。到后来苏联援助了喀秋莎和我国仿制了的喀秋莎都不是太重。由于不是太重,骡马拉比较容易,这不但作战时机动性好,更适合我军开展近战、夜战的军事行动。严格地说,那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多少汽车拉炮,能源也非常困难。所以,朝鲜战场的火炮大都是用骡马拉,而不是我们今天所想象的汽车机动的原委。当然,战争打到后期就有了大口径的火炮,包括高射炮等这时才开始部分用汽车牵引的呢!

   

作者简介

邓荣生,中共党员,曾戍边祖国南疆,后供职于平江县党政部门。喜好挖掘本土历史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研究平江杜甫家族文化,先后有数十篇文章散见于媒体。编著有《杜甫在平江》《平江古代诗赋集》,合作编著《平江方言》等作品。参与编著《平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平江蓝色文化》《百岁开国将军张震上将》,主撰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江记忆·习俗篇》等书籍。参与国家《地名志》《地名词典》成果转化之《岳阳地名故事》的编著等。

图片:网络

                  

征稿说明 《潇湘原创之家》

专辑大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