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想、境界、人品、学识的诠释——魏紫熙作品品析

 与春天同行 2023-11-14 发布于云南

编者按:程大利,著名美术理论家,书画家。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此文作于1993年,曾发表于《中国美术》94年刊。

图片

魏紫熙 《当惊世界殊》1991年 131.5×155cm

中国当代山水画史上,魏紫熙是卓然而立的一家。经过六十年的创作实践,他已达到了一种'无鞍乘野马'的自由状态,这是一种物我两忘、摆脱算计、无拘无束、天人合一的状态,也是中国画的至高境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毕竟不多,这是艺术家的气质、素养、功力和先天的艺术才情修炼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我和魏老是忘年之交,但彼此谈话不多。其实,读画就是交谈,读画如读人,画面是艺术家思想、境界、人品、学识的最好诠释。魏老把80年代以来的新作展示给我看却不作任何解释,而这批作品能让我产生一种冲动。一个强烈的感觉是,魏老的作品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这些作品与他80年代之前的作品拉开了距离,展示出一位老艺术家深藏的巨大潜力。

图片

魏紫熙 《峡江峭壁》1981年 97×50cm

元以来,文人山水主宰画坛,“四王”以后,颓势日增,为出生在20世纪的画家提出了 一个巨大的难题,许许多多的探索者都失败。60年代初,崛起于当代画坛的傅抱石团结了一批画家从事中国山水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魏紫熙是这批变革者中的骨干。他以深厚的传统功力和崭新的创作思想去迎接时代的挑战,30年过去了,他从最初的扎实、厚拙走入沉稳、空灵,复而又走入苍茫、朴素,直达返朴归真的境地。他笔可扛鼎、墨法自如、驾驭着一种属于自己的语言,从容地表达情感。如果说六、七十年代的《天堑通途》、《黄洋界》除表现了功底扎实之外还有设计的成份,那么,他今天笔下的黄山和太行已经达到了信笔由之,天人合一的境地。黄山的奇谲多变、秀润苍茫,太行的凝重拙朴、地老天荒都被魏老直摄魂魄,挥写得淋漓恢宏,澄怀味象之后人与造化高度融合。这些作品让观者读来是那样轻松、自然,面对它们我们像在读诗、读散文,更准确地说是在读中国古典哲学的天道自然观,拟或是在读“六法”,读中国艺术的全部辩证道理。

图片

魏紫熙 《奇峰耸翠》1984年 96×179cm

图片

魏紫熙 《翠壁飞泉》1983年 153×83cm

有建树的艺术家,都不是从艺术中学艺术,从传统中找传统,而是在自我和造化中寻找语言,寻找感情和理智间的平衡。南朝王微在《叙画》中说:“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强调的是以人心渗透于天地自然的内核,正如赵孟頫诗:“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是我师”。魏老是位钟爱大自然的画家,他毕生重写生,他画上的那种烟雨蒙蒙、混沌迷离的感觉,那些多变的飞瀑流泉,那些奇特的苍松怪石都不是坐在画室想出来的。那是和大自然共呼吸的结果,有如庄子描述“天”,贝多芬创造E小调四重奏时说:“黄昏后的星空让我沉思,我试着把我心中的激情化成音响!” 魏老正是以这种的心境面对着自然。

图片

魏紫熙 《诸峰尽觉低》1985年 69×46cm

我的第二个感觉是,画面是人的写照。有人说,画是心灵的镜子,你是什么,画面反映什么,无法作伪。魏老的人品向为画坛所重。 他对自己的目标心不旁骛,始终如一,坚守着一条寂寞之道。说老实话,做老实人,这就是魏老的道德观。老老实实地、坚韧不拔地朝自己的艺术目标迈进。按历来的例子,在艺术面前唯有真诚,谁不老实谁吃亏。李可染是这样解释“聪明”的,聪明就是要听得清,看得明, 要专心致志。他又说,什么是天才? “才能是天赋,每个人都不尽相同,但是天才又有相同的地方,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是否有天才就决定于你是否能最强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按李可染的解释,天才大多有一种追求终极价值的精神趋向。而魏老正是这样一位天才,因为他笃诚专一、聚精而会神,他能走下一条许多人走不下去的路,他能攀上一座许多人攀不上的高峰。

魏老的天才还表现在他对艺术研究的深度意识中,深度意识决不是人人所能具备的。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没有多少人看重深度意识,但是魏老有。他对传统的理解、把握和运用,在当代属于上乘,同时他更重视大自然这本书,功力是手段,抒发情感才是目的,情感是对造化融汇贯通之后的产物。他对大自然也有一种深度意识,快八十岁的老人,一提起写生还那样兴奋,每年还要跑出去,这是他高于一般人的真知灼见“实者慧”正是魏老做人作画的写照。

图片

魏紫熙 《高路入云端》1987年 69×138cm

图片

魏紫熙 《黄山光明顶》1987年 69×138cm

我不可能对魏老的作品逐一品评,但作为 “先睹为快”的编者,我有一种切肤的感受,那些把毕生的精力用到艺术上的画家是最值得人们尊敬的。正因为有不间断地探索实践,聪明才智不断得到发挥,艺术也不断往自由王国迈进。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最可悲的也许并不是死亡,而是“江郎才尽”。诺贝尔文学奖历来都是被称之为“死吻”,该奖的本意,是为了肯定作家的终身成就,但也使一些作家为保牢自己既有的名望而三敛其手。这不能不使人感慨:艺术家最可悲的结局就是停步不前,由天才而沦为凡人。而紫熙先生却是活到老、学到老、追求探索到老的人,所以,他是成功者。

图片

魏紫熙 《后海揽奇》1991年 68×135cm

图片

魏紫熙 《太行秋色》1992年 93×49cm

图片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