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夜话】杨英光:不干的酒瓶

 新用户89134deQ 2023-11-14 发布于湖南

乡土是我们的根,乡村是我们的梦,乡情是我们的魂,《乡土文学》是你我心灵栖息精神家园。

不干的酒瓶

文/杨英光

2023年的重阳节还有三天才到,贵生就在宿舍收拾行囊准备第二天回家。这天上午贵生已经和厂里的主管讲好了,他要在重阳节前赶回家。他没有把要回家的具体情况告诉给主管,只说家里有事急着回去。主管知道贵生平时不爱开玩笑,看见贵生一本正经的表情,也就无奈地答应了他。
拿到结账清单的贵生其实也不是十分欣喜的,相反他感觉还有一种失落。上半年厂里并不是很有事做,每月领到的工资也就四千来块钱。从八月份开始,厂里的货源就开始充足起来,他想利用这下半年好好干一把,多挣点钱回家过年。然而他又舍不得放下家里的媳妇还有一年中最好的烧酒季节。
想到屋里的媳妇和家乡的米酒,那是何等的醉人?
媳妇叫龙慧婷,贵生称她为婷婷。
20多年前的一个晚上,夜已经很深了,东莞的一家皮具厂仍然灯火通明。这是一家专门加工手袋的皮具厂。此时,裁床部里那憋机(其实是冲床)的“咣当”声和缝纫部里缝纫机的“沙沙”声混成一片。嘈杂车间没有一个人影在随意走动。
贵生从裁床部把自己刚裁出来的手袋前幅链贴面料送到胶水部,看见一个女孩头伏在工作台上抽泣。她身边的纸篓里全是刚黏贴上又被撕开的面料和纸皮,贵生一看就知道,这个女孩又因为黏贴的半成品不合格,被部门主管发现,责令她返工。看见那堆叠如小山丘的返工面料,一股怜悯之情突然从贵生的心底生了出来。他抬起头用眼光把整个胶水部扫视一圈,在确认没有看见胶水部主管的影子后,就弯下身子,低声对女孩说:“别伤心,待会我把这些需要返工的材料悄悄的拿到裁床切碎扔进垃圾桶里去,然后再给你一些新裁的料子换上,你抓紧时间按原来的数量完成,主管不会知道的。”
听了贵生的话,女孩抬起布满血丝的眼来看这位好心的陌生男子。她来不急细想,就连连点头,嘴里发出一连串的“嗯、嗯、嗯”声,算是对他好心的回应。
时间在向更深的夜迈进。此时的女孩已经被一股莫名其妙的力量所驱动,她忘记了粘稠的乳白色胶水所散发出来的刺鼻气味。刚进厂时,女孩险些被这股气味熏倒。这种气味扑进女孩的鼻孔能让她的咽喉疼痛,不知多少次差点儿给呕吐出来。女孩听说主管出去拍拖去了,今晚再也不会回来。她盘算着在天亮之前该怎么把这批被自己黏贴不合格的面料给补回来。她十分憎恨这个主管,但她又没有丝毫的办法来与他抗衡。
这个皮具厂的夜班没有固定的下班时间,谁完成了组长派发的任务谁就可以下班。已经到了下半夜,在车间里的工人都陆续的完成手上的任务走出去的时候,女孩手上的活儿才刚刚开始。此时她完全忘记了身心的疲惫,拼命的拿着刷子在裁好的纸板和皮料的面上刷胶水,然后把它们粘合在一起。女孩好像已经摸出了一点门道,刷子裹上胶水后要快速地往纸板和皮料刷上去,且用力必须均匀。动作慢了,胶水容易在黏贴的材料上挥发成硬点,贴上去的半成品面上就会出现凸点;用力不均匀,胶水多的地方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检验员不需要用手去摸,任何人一下子都能看出来的。
这天夜晚,贵生在裁床部的活儿好像总是干不完。在这个厂里,贵生已经算是老员工了,虽然他进厂也只有七八个月,但对员工流动性较大的工厂来说,他能够坚持七八个月,说明他的忍耐性已经非同一般。在他的眼里,这厂里的门道也太简单了,主管安排的活他三两子就能够能完成出来。
时钟已经到了下半夜的两点,贵生早已把当晚应该裁好的皮料整齐的摆放在裁床一边的空位上,并且写上标签标明每一种皮料的数量。他知道自己可以下班了,但他没有急于脱下身上那油腻腻的工作服走出车间。
贵生是憋机师傅。皮具厂的裁床部总共只有四个人,一个是主管,一个是贵生,另外两个是拉料员。贵生高中毕业,本来数学成绩天生就好,对裁床用料的计算那是轻车熟路。只要把每一款手袋各个部分的磨具交到他的手里,他就会结合手袋各部分长宽和所需的纹路进行周密的安排。正因为如此,裁床时不时有料结余。主管是领导,他只要求尽快按照上级安排的指标完成任务。主管把事情交待完成后就堂而皇之的出去了,留下贵生这个憋机师傅和两个拉料员在继续完成他们应该完成的任务。贵生看见时间已经不早了,就吩咐两个拉料员先下班回去休息。
贵生一个人在裁床部里把憋机上的料裁完,他抬起手腕看了看手表上的时间已经是两点半。在以往,这个时候困意准会向他袭来,遇上赶货的时候,他就会走到存放材料的库房那海绵上躺一会儿;如果货源不紧张,他就脱下工装回宿舍休息。此时,贵生没有一点睡意。他把裁好的料子摆放好就直接来到胶水部,看见刚才在哭泣女孩还在紧张地忙着,二话没说就主动搭上去帮忙起来。
贵生躺在厂宿舍床上,他打开手机火车票机票页面,反复的看自己的高铁票,最后确认是10月20日上午10:25、04车厢、座位10B才放心下来。他把手机紧紧的拿在手里,心思又回到了20年前在皮具厂的一些生活片段。
这家皮具厂女孩真多。上班下班看见的大都是前胸高挺长发飘飘的倩影,但贵生从来没有多看一眼。每当这些女孩子从他面前经过,看见女孩们抬眼瞅他,他的脸就觉得发烫,只好低下头快步离开,惹得身后总是荡起一连串的嬉笑。
这个女孩是什么时候进到皮具厂来的?对于这个问题,贵生真的是记不清楚了。贵生只知道这个皮具厂的人员流动性很大,几乎每天都有人出入,张贴在大门口的招工广告一直固定在那,虽然内容还是一成不变,但纸张却总是崭新的。一天,贵生尿急去洗手间,路过裁床部的时候看见一个女孩用手捂着嘴不停的干呕,泪花在她的眼里直打转。贵生一看就知道这个女孩是刚进来的,她的身体内部对这里的胶水刺鼻性气味是完全排斥的,因为她还没有适应这种乳白色所散发出来的恶臭。
从洗手间回来,贵生对这个女孩多看了一眼。只见她普通的面容上透露出一股农村人特有的勤劳和坚韧。她的皮肤黝黑,一看就知道那是深受阳光的炙烤;眉毛浓密而有力,像两道棕色的山脊,给人一种坚毅的感觉。贵生认为这个女孩定是勤俭持家的好把手,心里突然对她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情愫。
暗恋对贵生来说是一种折磨。夜晚,只要这种折磨来袭,贵生就从枕头底下里拿出一个小瓶子酒来喝上一口。这是一个二两装的小瓶子,里面盛有贵生从家里带来的自家酿的米酒。在家里,常听妈妈说元气酒力,只要喝上这种酒,所有的疲劳都会一扫而光。出门的时候,妈妈特意让他带上一大壶来。平时这大壶酒就放在宿舍的床底下,需要喝的时候就把它倒进随身携带的小瓶子里。每当夜深人静想家的时候,贵生就会从枕头底下掏出瓶子出来,拧开盖子喝上那么一口,馥郁醇香的酒味就会伴随他进入梦乡。
有一天晚上,贵生把小瓶子里的几乎喝完,可是他还是合不上眼。躺在床上,他的满脑子都是那个女孩的影子。那黧黑的面庞,浓密的眉毛,苗条而又显得结实的身姿总是在他的眼前晃动。他只好下床重新穿上衣服又到厂房车间里来。
“你不是已经下班回去睡觉去了吗贵生师傅,怎么又回来啦,是不是看上我们这里的姑娘了?”不知是胶水部里的哪位姑娘说了这么一句,车间里顿时漾起阵阵悦耳的笑声。贵生听了,只觉得自己的脸在发烫,他不知道是刚才喝了酒后脸在发烫还是害羞而不好意思。只有那位皮肤黧黑的女孩心里明白,贵生不会无缘无故的帮她的忙的。
之后的日子,女孩主动找贵生聊天。她告诉贵生,她叫龙慧婷,是湖北恩施乡下的女孩。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贵生知道女孩的族别和自己一样,也是侗家人。
侗家人生性好酒,作为侗家人的龙慧婷是知道的。小的时候,她的爸爸每天从田里回到家里都要喝上一碗,惹得妈妈老是和他拌嘴,好在她从来没有看见爸爸酗酒,否则的话那种拌嘴就会演变成吵架,因此爸爸的喝酒习惯也就没有给慧婷留下什么不好的印象。
一个中秋的晚上,一轮玉盘高高的悬在空中,银白的月光均匀地铺撒下来。在皮具厂门口不远的草坪上,贵生和慧婷并排坐着,他俩借着皎洁的月光谈理想,谈未来。
贵生说:“如果将来有钱结婚了,就带着老婆回贵州老家烧酒卖。”
“我们贵州的米酒可好呢!”贵生说完就从自己的裤兜里拿出一个小瓶子在慧婷的面前晃了几晃。
“要不你尝尝。”贵生炫耀说。
慧婷还真的不敢相信贵生的身上会带有酒,但她还是一下子把贵生手里的酒瓶给夺过来,拧开瓶盖嘴对嘴仰头猛的喝了一口,酒精的刺激把慧婷呛得她直“咳咳咳”不停。
“得了吧,这也好喝?”咳完后的慧婷半带嘲讽的问。
“你不知道,这种酒是自家在九月重阳这段时间酿的米酒,虽然度数不高,但是后劲特别的大且特别的香。”贵生把酒瓶嘴对着慧婷的鼻子,  “你闻闻,味道是不是十分的香甜?”“喝的时候不能大口大口地喝,要把酒细滴细滴的倒进嘴里,然后让酒在嘴里旋转一圈再慢慢往下咽,这样真正的酒味才能品出来。”贵生告诉慧婷:“贵州的侗家人,男女相聚不但要喝酒,还要借着酒歌来表达彼此的志向和爱恋。”
“那你唱一首来给我听听。”慧婷好奇的请求。
“对面看见阿妹来,不高不矮好身材。金银财宝我不要,只要你阿妹留下来......”一向不善于表达的贵生,真的对着慧婷轻声的用贵州黔东南锦屏独有的腔调哼了起来,羞得慧婷脸蛋火辣辣的。她把头伏在贵生的肩膀上,任凭月光无遮无拦的照耀。
“婷婷——”贵生激动得声音有些颤抖。想到这里,贵生的脸上突然漾起微微的笑容,他觉得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那一年的冬天,贵生真的把婷婷带回家了。接下来婷婷给他生了一男一女。现在大孩子已经读大学了,小的也即将高中毕业。只是贵生并没有留在家里烧酒卖,因为家里喝酒的人大部分都出门挣钱去了,烧出来的酒没有人买,既是有人买,销量也不大,贵生只好继续来到东莞从事打工生涯。
躺在床上的贵生把手机攥得紧紧的。他不想打电话告诉媳妇自己已经在网上买好了车票准备回家,他要给她一个惊喜。想到自己回到家婷婷惊讶过后扑到他身上的情景,伸手又从枕头底下拿出酒瓶,拧开盖子,他发现这股醇香的味道还是那样的浓烈。28年了,这个小瓶子里的酒就像山间里的清泉一样永远不会干涸,永远散发出醉人的香甜,这种味道又像招魂的魔瓶在召唤着他回乡去。


【作者简介】:杨英光,贵州省黔东南人,广东省东莞市民办学校教师。平时爱好文学,偶有一些豆腐块文章在省地级市报刊杂志发表。

责任编辑:李宁平

终审编辑:施静云

排版编辑:野   草


乡土文学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策   划  陈小平
主   编 丁  村
副主编  李秀珍             
副主编  刘金龙(兼诗歌组长)
平台执行主编    第一流
编辑部主任  施静云(兼散文组长)
期刊执行主编 王建成(兼小说组长)
期刊编辑部主任  刘燕宏
排版工作室主任  朱吉述 

编 委 
            史寿林  孙成纪  朱玉华  
            刘燕宏   陈 乐   陈贤东      
            彭太光   陈  缘  余   萍 
            雷青云  杨天营  杨胜彪  
            杨军凯  皇   甫  潘政祥  
           袁晓燕   姜盛武  林晚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