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潘书朋:2022年度山东省基础教育优质课省级评选复赛教学视频——《液体压强》

 潘书朋5n2xo3hm 2023-11-14 发布于山东

《液体压强》课时教学设计

莱州市玉皇中学 潘书朋

教学情分析

    本课例是义务教育鲁科版八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二、三节,教材内容分为三大部分: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本课例内容是压强在液体物态中的体现,因为该节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少,并且还用到了密度和力的平衡的知识,所以对学生来说这是难点。由于压强在不同物态中表现的特点不同,其计算和测量也有区别。另外,液体压强密切联系固体压强和气体压强,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压强知识,一定要重视本节内容的教学。

  初中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但是喜欢看实验和做实验,并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他们对液体压强会有一定的认识,但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如果直接让他们想办法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来,未免难度过高。然而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求知欲强,而固体、液体的压强具有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因此,本节设计是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固体压强概念之后,再根据固体压强的特点,通过类比和观察实验,体会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通过理论推导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通过观察实验,知道连通器的结构特点和原理;通过讨论分析,了解连通器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对应课标(2022版):

2.2.8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素养目标:

◎物理观念:通过观察实验初步感知液体压强特点,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并且能够利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连通器的工作原理。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实验结合模型建构,理论推导液体压强的大小计算公式。

◎科学探究: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通过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深潜信息,讨论影响其所受液体压强的因素,了解我国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中船闸是怎样利用连通器特点让轮船通行的,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意识。

【教学方法】

  本课例设计综合应用目标导学,自学与指导,实验与讨论相结合、启发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奋斗者”号这一新闻热点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边动手边思考。学生采用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法进行深度学习。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资源:PPT课件、微视频

2.实验器材: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模型(1:50)、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仪器、U型管压强计、透明盛液筒、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水槽、烧杯、连通器、船闸模型等。

设计思路

  本课例是一节很好的探究素材,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体现探究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本课例的设计思路以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深海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为主线。首先通过“奋斗者”号这一新闻热点启发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接着引导学生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法,包括用橡皮膜的形变代表液体压强的存在,用形变的程度代表液体压强的大小等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体验感知液体压强的初步特点——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以及内部都有压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压强计,并依据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进行合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最终得出液体压强的规律。使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处于主动,发挥主体地位,同时也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充满成就感。然后通过观察实验结合模型结构,理论推导出液体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并且采用例题形式让学生通过计算知道“奋斗者”号在10909米深处时,所承受的巨大压强,也体现出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全球深渊科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运用“同种液体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这一知识点,引导学生解释三峡大坝形状设计的道理,自然也就引出连通器的实例之一——三峡船闸。最后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查阅有关“奋斗者”号和三峡船闸的有关信息,可以让学生在这些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中,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意识。

教学理念

  本课例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小组交流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造能力及合作精神,本课例力图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及小组讨论来完成本节重要教学内容,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加深他们对物理这门学科的感情,师生共同走进这一神奇的物理殿堂。最后的“创新实践”是本课例所学液体压强知识的迁移应用,也是为了体现新课标“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实践育人”的课程理念。

【教学反思】

   本课例的教学通过“奋斗者”号深海载人潜水器这一新闻热点,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通过模型建构理论推导液体压强的大小,并进行简单计算,让学生在抽象概括过程中学习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通过连通器的学习,认识三峡船闸,以及最后布置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查阅有关“奋斗者”号和三峡船闸的有关信息,可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意识。

下面把本课例“三大亮点”梳理反思一下:

    亮点一:整体性——突出“素养导向”的课程理念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教本身就是如何指导学生学,是在学生的学习和觉悟中点拨引导。基于真实问题的思维可视化课堂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也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深度学习方式。深度学习的前提是深度思考,深度思考的成果取决于有无强烈的“问题意识”。本课例通过结构化教学思维,按照“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的深度学习流程,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进行纵向进阶衔接,整个学习过程中以学生探究实验为载体,给学生搭建一个“学教评一体化”的学习支架——自主学习单,即四单学习法,让学生全方位参与深度学习。四单学习法主要包括:学习任务单,即学习地图,意在实现高效预习;学生活动单,即多维对话,意在实现有效学习;学生思维单,即批判质疑,意在实现创造学习;学习作品单,即高阶思维,意在实现快乐学习。整个学习过程突出“素养导向”的课程理念,让学生构建基础性的科学观念,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性精神,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亮点二:融合性——突出“综合育人”的课程理念

    目前各学科边界日益模糊,学科融合发展的态势十分明显。各学科的交叉点往往就是学科新的增长点,不同学科通过相互影响、融合发展能够解决各种复杂多变的应用型问题,从而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超学科知识。本课例学习活动的设计突出“综合育人”的课程理念,教师创设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采用“学生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以不断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本文基于物理学科知识特点和学生现状的基础上,以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工程实践、社会发展以及其他学科知识融合发展为例。通过学科内知识融合以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应用型问题,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合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亮点三:实践性——突出“实践育人”的课程理念

    本课例学习活动的设计环环相扣,突出“实践育人”的课程理念,每个环节都有合适的动手实验进行支撑,而且实验精彩、现象明显,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点燃。问题设计恰当,能引起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课程目标落实到位。尤其重视学生动手实验,并进行安全引导,核心素养落实的很好。重视前后知识的联系,培养从旧知得到新知的学习过程,面对实验失败能分析原因,在失败的实验基础上,能够很好的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注意物理方法的引导,教学严谨,知道什么是定性分析,并能够进一步进行(半)定量研究,体现了物理学科的严谨性。在落实课程目标的同时,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

    总之,本课例是规律性很强的课,需要通过物理实验或物理现象得出结论的课。对于“液体压强”要知道引入的目的、确切含义、与固体压强的区别和联系,所以课上要与固体压强相类比,并且要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判断、推理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认识。同时,对于“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要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归纳得出结论,并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加以迁移应用。

▲2022年度山东省基础教育优质课省级评选复赛教学视频
液体压强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