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的西边留给工业,东边留给了善变的“它”

 skysun000001 2023-11-14 发布于北京

海洋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之间息息相关,支持着地球的健康运转,并提供促进人类健康、福祉和繁荣的各种服务。

谈到我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尤其是保护我国近海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往往离不开保护一种栖息于近岸生态系统的标志性物种中华白海豚。然而,随着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华白海豚等鲸类动物的生存面临着栖息地丧失、船舶误撞、水质污染、水下噪声干扰、饵料鱼类等巨大的威胁。

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以“中华”冠名的生物,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易危物种。中华白海豚的保护故事,现在讲到了哪?

文丨崔赫翾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五彩精灵”




1637年,英国探险家彼得·文迪(Peter Mundy)途经我国香港、澳门和珠江口水域时,发现了一种他从未见过的海洋生物,他在游记中写道:海豚百余,牛奶色或淡红色。这是西方世界对中华白海豚这个物种的首次记录。

1757年,瑞典的一位随船牧师——彼得·奥斯贝克记录了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卡尔亲王号商轮船从瑞典前往中国沿途的风土人情并编辑成书《中国和东印度群岛旅游记》。书中记载——“1751年11月27日,我们在中国广州附近的一个河口看到了一条雪白色的海豚从我乘坐的船边游过,从所处的距离判断,除了体色白,其他与普通海豚相当。”奥斯贝克给这条雪白色的海豚取名为“Chinese White Dolphin”,翻译过来也就是中国白海豚,随着人们不断了解和认识各海域内白海豚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多次更改了它们的属名,最终其拉丁学名被确定为“Sousachinensis”,也就是“中华白海豚”。

虽名为“白海豚”,但因其体色“善变”,也被人称之为“五彩精灵”。按照年龄和体色,中华白海豚的一生可以分为6个阶段,即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婴儿期从刚出生到8个月大,其体色为纯正的灰黑色,伴有很明显的胎褶,随着年龄增长,体色逐渐变浅,随后出现浅灰色斑纹。渐渐地,浅灰色的体色转变为白色或粉色,斑点变为灰色,而且斑点逐渐减少。到了年老时,就成为名副其实的“白海豚”了。但在老年白海豚快速游动时,有时皮下的毛细血管会充血,看上去皮肤变成美丽的粉红色,变成了“粉色海豚”。

图片白海豚。图片来源: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与西方记载中华白海豚的同一时期,国内文献中也有中华白海豚的记载。清代《广东新语》中曾提及:“南海岁有风鱼之灾。风,飓风,鱼谓暨鱼也。有乌白二种,来辄有风,故又曰风鱼。暨作忌。谚曰:乌忌白忌,不劳频至。”据考证,“暨鱼”即中华白海豚,广东一带的渔民认为中华白海豚是风雨来临之先兆,而且会吃掉他们的渔获,视它们为不祥之鱼,因而以“乌忌”和“白忌”来代表灰色的幼豚和白色的成年中华白海豚。

但在厦门和闽南沿海地区,中华白海豚被视为吉祥之物。传说每年妈祖诞辰日期间,厦门湾内常有大群中华白海豚出现,所以当地渔民叫中华白海豚为“妈祖鱼”。闽南沿海民间也流传着白海豚与鲨鱼搏斗、救助落水渔姑的故事,因此又称中华白海豚为“镇港鱼”。不论如何,渔民对鲸豚类还是有敬畏之心,在不少沿海庙宇中也供奉着渔民打捞到的鲸豚类骨头,猎杀和食用鲸豚的行为会被视为不敬之举。

2

何以“迷途”?




作为食物链上层物种,中华白海豚可以被视为衡量海洋生态环境的活指标。我国的中华白海豚主要栖息在广东的韩江口、珠江口、漠阳江口、雷州半岛东部海域,广西北部湾,福建的厦门湾、东山湾,台湾岛的西部海域以及海南三亚附近海域等。

但随着各类涉海工程(如围填海、桥梁、海上风电场等)累计蚕食了大量的沿岸水域,这导致全球中华白海豚栖息地面临不同程度的丧失和破碎化威胁。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香港兴建国际机场。彼时,机场需要在大屿山北部填海9平方公里,那里正是中华白海豚重要的栖息地。2014年,香港渔护署发表的年度海豚监察报告显示,大屿山附近多处出现中华白海豚锐减的情况,其中东北面最为恶劣,由2001年的20条跌至2014年的1条,跌幅高达95%。负责撰写报告的香港海豚保育学会会长洪家耀接受香港《明报》采访时说,2015年至今大屿山东北面未曾录到任何白海豚出现,显示它们已经在该片水域绝迹。

不仅如此,中华白海豚听觉系统灵敏,其求偶、繁殖、捕食及个体交流等活动高度依赖水下声信号。航运、水下爆破、工程打桩等产生的水下噪声,以及工程运营期的噪声都可能会影响到中华白海豚的行为,甚至导致死亡。

比如,中华白海豚依靠回声系统辨别物体的位置和方向,声波触碰到不同的物体时,会反射回不同的频率信号,再通过海豚的下颚传回内耳进行定位。工程作业以及渔船的轰鸣声不仅会干扰中华白海豚的听觉系统,影响其觅食,甚至还可能损害其内脏。

同时,根据部分照片所能够识别的个体来观测,不少中华白海豚背部受到伤害,疑似发动机的螺旋桨导致。由于成群的中华白海豚在捕食时,经常取巧走捷径——它们喜欢在人类的渔网附近捡“漏网之鱼”,甚至咬破渔网钻进去吃鱼。这样固然能更轻松地吃到食物,但也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一些中华白海豚被渔网缠住,有的背鳍断裂,有的甚至在小时候就被渔网缠绕,随着长大越勒越深。

此外,大量的陆源排污、过度捕捞等对海洋的不合理利用进一步造成滨海湿地退化,海洋及海岸带物种及其栖息地不断丧失,对中华白海豚来说是几近毁灭性的打击。

对于中华白海豚自身来说。其性成熟晚,一般9-12岁;妊娠期长,要10-12个月;产仔间隔期长,一胎只产一仔,繁育的周期长。哺乳期的宝宝非常敏感和脆弱,人类活动的干扰,都可能导致其健康状况下降,从而降低它的存活率,使得中华白海豚这个物种更加容易濒危。

调查显示,中华白海豚的栖息种群总体呈下降趋势。据初步估计,已知全球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不足1.3万头,我国海域的种群数量约占全球中华白海豚种群总量的一半。

3

保护刻不容缓




早在1989年,中华白海豚就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原农业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4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以下简称《保护区条例》);1997年原农业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并于1995年开始实施海洋伏季休渔制度。

国际上,中华白海豚1991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2008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近危物种,也被列入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附录Ⅱ。

为了保护中华白海豚物种及其栖息地,我国先后设立了7个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其中包括厦门和珠江口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江门、汕头、湛江、潮州、饶平等1个省级和4个市县级的自然保护区。

图片白海豚。图片来源: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9年10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全球环境基金(GEF)开展“加强中国东南沿海海洋保护地管理,保护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沿海生物多样性”项目。作为中国保护地体系改革规划型项目的子项目之一,该项目的国内执行机构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由自然保护地管理司执行管理,林草调查规划院负责具体实施。项目选定中华白海豚作为旗舰物种,通过在福建省、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个项目省区建立多个利益相关方参与的沿海生物多样性伙伴关系,针对每个试点区指定和落实沿海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不仅如此,项目委托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编制了《中华白海豚监测指南》。

近年来,位于广西北部湾铁山港海域的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相关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也开始关注水域内中华白海豚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4

北部湾最早的“移民”




距今25000年前,第四纪末次冰期使全球气温急剧降低,大量的水被冻结在冰河里,导致南海北部及巽他海峡的海平面下降了160~165m,广大的北部湾地区成为陆地。在此过程中,原本栖居于雷州半岛两侧的白海豚与中国沿岸的其他白海豚走上了不同的演化道路。

距今11000年前,冰期结束,夏季的气温升高了8℃,海平面以9.16mm/年的速率上升,形成了全球性的海进,于距今6000~7000年前,重新形成了当今的北部湾和海南岛。先前被“囚禁”在巽他群岛四周的一部分海豚,随着温热的洋流由西南向东北奔涌,经过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到达北部湾,成为北部湾最早的“移民”。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北部湾渔民回忆在他们小时候,在岸边玩耍或跟随父辈出海打鱼时经常遇见成群的中华白海豚,海豚会跟随渔民的小船,在起网时取食网中的小鱼。渔民对它们一般比较宽容,有时候不得已只是用撑船的竹竿将它们赶走。在涨潮的时候,白海豚会冲到岸边的礁石旁边取食小鱼。

图片白海豚。图片来源: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7年,国务院批复《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在环境保护方面,划定了北部湾城市群生态红线,明确了保住一泓清水是不可突破的底线和红线,对北部湾城市群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

合浦儒艮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张宏科介绍,近年来,该保护区和当地政府不断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海上巡查和执法力度,整治“三无”渔船和非法捕捞作业,海洋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为中华白海豚提供了良好栖息地。

2017年至2019年、2020年至2021年,保护区分两个阶段对中华白海豚进行专项调查,采用的是船基截线调查结合照相识别特征重捕法。两个阶段的调查对比显示,2017年至2019年,保护区里具有明显识别特征的中华白海豚数量为106头,2020年至2021年为111头,远高于2011至2014年所识别的个体数(55头)。

2022年7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专家组到合浦儒艮保护区开展生态调查。在保护区核心区15号界标附近海域发现一群中华白海豚,约15头。该群中华白海豚多为有斑点的花白色青壮年个体,同时还发现一头约半岁的新生幼仔。据张宏科介绍,从2003年以来,他们就和南京师范大学联手在保护区海域开展鲸豚调查工作,每年调查20个航次以上。“我们差不多20个航次的调查里面,有70%—80%都会发现白海豚,所以发现的频次是越来越密集,就说明我们从环保督察整治以来,整个区域的海洋生态逐渐趋好。”

科技也逐渐应用于白海豚的保护中。2022年11月,合浦儒艮保护区建设4套海洋哺乳动物声学实时监测系统。

图片声学监测系统。图片来源: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吴礼广 摄

海洋哺乳动物的水上监测手段通常为人工目测、拍照、摄像等,通过动物露出水面的窗口期进行间断性水上监测的方法往往受到光线、天气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不仅如此,以往常用的传统水下监测就是把一个自容式的水听器挂在这个浮标上,观测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之后,再把这个设备打捞回来进行数据分析,这就很浪费时间。

上述实时监测系统集成了人工智能动物发声识别模型,可以识别中华白海豚、儒艮和印太江豚等珍稀海洋哺乳动物的叫声,可实时监测浮标周边1.4公里左右范围内的声学信号进行处理和识别,并实时将识别的数据传输至监管平台,保护区管理中心能实时掌握保护区海域内中华白海豚、儒艮和印太江豚的时空变化。张宏科告诉库叔,该系统每个月能监测到500—900个声学片段,其中中华白海豚占到70%,印太江豚占到30%。

5

不了解就谈不上关注与保护




同样在北部湾,距离合浦儒艮自然保护区百公里外的钦州被誉为“海豚家园”。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钦州从传统小渔村不断向国际大港口迈进,如今正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批批企业进驻,这里全年生产建设热火朝天,加上海鲜海景的吸引力,人流物流急剧增加,开发过程中环境破坏问题也随之而来,植被破坏、污水横流、白色垃圾随处可见。

2004年前后,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中华白海豚不足百头,钦州又在大力填海造港,白海豚的生存环境岌岌可危。2005年,在北京大学教授潘文石的建议下,钦州作出了临港工业规划调整,为中华白海豚争取到了良好的栖息地。一条壮观的入海公路“三墩公路”将三娘湾和钦州港海域一分为二,明确地划出了钦州工业发展的底线,路的西边留给工业,路的东边留给了中华白海豚。

2011年,和钦州只有一面之缘的水生生物学理学博士吴海萍选择了留在钦州。“研究中华白海豚这样的珍稀动物难度、压力很大,但我发自内心觉得应该坚持下去,而且我身边的人都十分支持。”吴海萍说。

2013年起,吴海萍所在的北部湾大学-广西科学院联合鲸豚研究团队通过使用无人机、专业拍摄设备进行跟踪拍照,识别出不同个体,同时测量记录水深、盐度、温度、pH值、浊度、溶氧值等环境特征参数,分析研究白海豚的生活习性。

在考察中,能否获取详细的环境数据至关重要。为此,他们每隔一段距离就会进行环境信息的采集,以获取白海豚生活环境特征数据。一天下来,会进行20多个位点的环境特征数据收集,如果发现海豚,还需要对海豚进行照相识别及视频拍摄等工作。

即使天公作美,海上天气晴朗,想捕捉到理想的白海豚多种行为状态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海豚有迁移、摄食等行为状态,比如说它在吃东西的时候在水下活动的时间会比较长,下去以后你就不知道它躲哪里去了,每一次和它们的相遇都像是在和好朋友玩捉迷藏。”一天考察工作下来,吴海萍团队多则能拍几千多张照片、几十段视频,他们在海量的记录中筛选出有用的素材,再应用到科研参考和科普制作中。

图片在吴海萍团队的努力下,2021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内首个5D球幕影院顺利揭幕。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的球幕影院作为鲸豚动物科普基地,使游客们从听觉、视觉、触觉等全方位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崔赫翾/摄

如今已经成为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教授的吴海萍,依旧每月都要与海豚见面。

她与成员们每月都坚持出海三天或三天以上,不去看看海豚们,她的心中总感觉空落落。有一次她和三亚深海所的工作人员一起出海,船长就提醒他们会有雨,是否换个时间出海。但由于出差已经一个月没有出海的缘故,她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海豚的变化,还是决定立即出海。半小时不到,电闪雷鸣、风雨肆虐。“尽管那时候穿着厚重的军用雨衣,但仍感觉像是落叶被卷刮着一样。”——这是她平生第一次有这样的恐惧感。

广西科学院研究员黄祥麟亦是团队中的一员。“我们认为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团队已从事中华白海豚研究10余年,在海上工作超过2000个小时、行驶里程超过3.6万公里。”黄祥麟说,他们要通过调研了解中华白海豚在这个地区的数量、存活率,保护中存在哪些潜在威胁,这些威胁会造成哪些影响。有了这些信息,才能真正开始进行保护规划。

图片吴海萍老师的中华白海豚科普课堂。崔赫翾/摄

不仅是科研与出海考察,如今每逢节假日,吴海萍肩负着新的责任——在钦州三娘湾景区的中华白海豚科普基地科学观豚教室中,通过科普小课堂的方式,向小朋友和家长介绍中华白海豚,进而希望他们加入保护中华白海豚的行动中。

目前,钦州三娘湾海域栖息有超过350~450头中华白海豚,这片海域,是国内目前少数仍然保有自然状态的栖息环境。

由于生存环境隐蔽,人类对水生野生动物的了解、认知甚少,有些物种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灭绝。例如,白鱀豚、白鲟等均是长江特有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先后在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灭绝。

虽然中华白海豚的保护之路任重而道远,但正如北京大学教授潘文石所说:“地球上所有生命都是相依共存的,其它物种的灭绝最终必将给人类带来毫不留情的判决。拯救物种的原因有许多——科学的、经济的、文化的、美学的、宗教的……以及根据每一种生命都有权力在地球上生存的伦理道德。须知,我们在拯救中华白海豚的同时,不仅保证了成千上万其它生物物种的生存,同时也保护了在海湾沿岸劳动生息的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广东人民出版社为库叔提供5本《原子与灰烬:核灾难的历史》赠予热心读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的故事,只会发生在切尔诺贝利吗?哈佛大学乌克兰史讲席教授沙希利·浦洛基继《切尔诺贝利》之后,再度审视核能源问题,试图从历史上六起标志性的核事故中寻找核灾难的根源。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点赞最高的第1名(数量超过30)将得到赠书。库友们也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购买,可享优惠价格。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