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太原清徐县乡镇村名

 蔓萝花 2023-11-14 发布于安徽

地名来源:
       1952年7月清源、徐沟两县合并成立清徐县。

地名含义:
       因域内有清源河以及涂水(古“涂”与“徐”同音),清源、徐沟两县合并,取首字得名清徐。

历史沿革:
       春秋梗阳邑。昭公二十八年(前514)置梗阳县。隋开皇十六年(596)析晋阳、榆次县地置清源县,以城西北有清源水得名,治所梗阳城。历属并州、太原郡、太原府。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析清源县梗阳乡11村、平晋县断金乡33村、榆次县西管乡4村于县东境置徐沟县,治所徐沟镇,属太原府。清乾隆二十九(1764)清源改县为乡,并入徐沟县。1912年,复置清源县,直属山西省。1913年属中路道。1914年属冀宁道。1927年废道直属山西省。1937年属山西省第四行政区。1952年7月清源、徐沟两县合并,取县名首字命名清徐县,先后属汾阳专区、榆次专区。1958年划属太原市至今。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193个行政村
1春光村、2南营留村、3六合村、4大北村、5小北村、6北营村、7平泉村、8固驿村、9大峪村、
10毛儿梁村、11西木庄村、12陈庄村、13罗家庄村、14温南社村、15孔村村、16东范庄村、17西范庄村、
18吴村村、19上闫村、20张闫村、21郝闫村、22牛家寨村、23柴家寨村、24油房堡村、25贾兆村、
26西关村、27迎宪村  28东北坊村、29东南坊村、30南关村、31西南坊村、32西北坊村、33北关村、
34新庄村、35庄子村、36庄子营村、37刘村村、38刘村庄村、39武家庄村、40北郜村、41南郜村、
42北内道村、43西楚王村、44张楚王村、45桃花营村、46南尹村、47丰润村、48高花村、49宁家营村、
50南内道村、51北宜武村、52杜村村、53南宜武村、54西怀远村、55清德铺村  56东于村、57水屯营村、
58东高白村、59中高白村、60西高白村、61新民村、62方山村、63马家坡村、64口儿村、65刘园村、
66武家坡村、67刘家峁村、68南岭村、69花塔村、70崔家山村、71太平庄村、72申家山村、73赵家山村、
74六段地村、75黑岔村、76洛池渠村、77果只园村、78阎庄村、79大旺村:80孟封村、81闫家营村、
82西罗村、83东罗村、84小武村、85尧城村、86南里旺村、87北里旺村、88鹅池村、89杨房村、
90西堡村、91西营村、92禅房村、93齐南安村、94车南安村、95北东社村、96南东社村、97韩武堡村、
98冀家堡村、99新营村、100师家堡村、101杨家堡村、102北程村、103南程村、104韩武村  105李家楼
村、106仁义村、107东马峪村、108西马峪村、109都沟村、110东梁泉村、111西梁泉村、112刘家元村、
113梁家岭村、114圪垛儿村、115西沟村、116桃园村、117阳圈峁村、118枣坪村、119黄坡村、120杏旺
村、121东迎南风村、122西迎南风村、123后窑村、124涧沟村、125东石窑村、126西石窑村、127碾底村、
128水峪村、129东圪台头村、130寺家坪村、131武家崖村、132程家沟村、133陈家坪村、134麦地掌村、
135三合村、136西圪台头村、137张家山村、 138北社村、139东南社村、140乔武村、141柳杜村、
142西宁安村、143拔奎村、144新堡村、145西青堆村、146东青堆村、147南青堆村、148成子村、
149常丰村  150西谷村、151东木庄村、152长头村、153北云支村、154南云支村、155碱场营村、
156东罗白村、157柳湾村、158西罗白村、 159 王答村、160大寨村、161董家营村、162南录树村、
163北录树村、164同戈站村、165赵家堡村、166红城村、167黑城营村、168常庄村、169北尹村、
170马庄村、171龙家营村、172郝村村、173闫家营村   174集义村、175小王村、176王坊村、177桃园堡
村、178史家社村、179贾村堡村、180东辽西村、181良隆村、182东楚王村、183东贾村、184温李青村、
185中辽西村、186大常村、187西贾村、188姚家堡村、189代李青村、190邓桥村、191杨李青村、
192西辽西村、193靳村村
区划代码面积简介
东湖街道140121001
东湖街道…[详细]
清源镇140121100
清源镇地处太原近郊,是清徐县政府所在地。全镇辖23个行政村,总人口3.8万人,是清徐县经济发展重镇和省城菜蓝子主要基地之一。 在率先发展大潮中,…[详细]
徐沟镇14012110183.85km2
徐沟镇是三晋闻名的古城镇,是我县仅次于县城的第二大镇,曾于金大定年间置县,一九五二年与清源县合并为清徐县。现镇域总面积83.85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详细]
东于镇14012110296km2
东于镇位于清徐县城西南部,北邻古交,西靠交城县,东北宽约9公里,南北长约15公里,占地面积96平方公里,由北而南是山区、边山、平川分布,距省城太原44…[详细]
孟封镇14012110376.7km2
孟封镇位于太原市最南端,北通省城太原,南接晋中。汾河、乌马河、象峪河环绕而过,208国道、 云孟、柳小、清祁公路纵横贯穿全境。孟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详细]
马峪乡140121200101km2
马峪乡位于县城西部,是一个半山区乡,它依山面川,风景秀丽,具有悠久的葡萄种植历史,全乡总面积101.平方公里,下辖33个行政村,19271人,5217…[详细]
柳杜乡14012120138km2
柳杜乡地处清徐县西南端,西邻交城,南接文水,东靠汾河,全乡辖12个行政村,国土面积38平方公里,人口20100余人,5500余户,耕地3.7万亩。全乡…[详细]
西谷乡14012120235km2
西谷乡位于清徐县中北部,北靠汾河,与县城隔河相望,全乡总面积35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总人数20000人。 境内榆古、清东两路与208、307…[详细]
王答乡14012120344.5km2
王答乡地处省城太原南部30公里处,大运公路贯穿南北,全乡15个行政村,总面积4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万,外籍务工人口2.5万,耕地面积4.5万…[详细]
集义乡14012120456km2
集义乡地处清徐县最东端,辖20个行政村,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2.6万,耕地5.6万亩。经济以农业为主,是太原市“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区,绿色食品加工小…[详细]

清徐村庄名称的由来第二波来袭,乡亲们快来对号入座 来源清徐报社


清徐县行政区划统计年份:2022
地名区划代码所辖地区
清源镇
140121100000
徐沟镇
140121101000
东于镇
140121102000
孟封镇
140121103000
马峪乡
140121200000
柳杜乡
140121201000
西谷乡
140121202000
王答乡
140121203000
集义乡
140121204000

地名由来:由清源县和徐沟县两县首字合并而名。清源,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以清源水而名。民国5年(1916年)废清源县并入徐沟县,原县治改为清源镇,次年复制清源县。徐沟,因金水、嶑峪二河汇流徐徐而下,涨冲喂沟,其城以旧沟为限而筑,故名徐沟。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置徐沟县。1952年清源县与徐沟县个兵,取两县首字为清徐县,属榆次专区。1958年,清徐县划归太原市管辖。

清徐寿宁寺
清徐寿宁寺
清徐寿宁寺
清徐寿宁寺
清徐寿宁寺
清徐寿宁寺

清徐村庄名称的由来

迎宪

原名在城一、在城二,因居住城内而得名。1955年两个村合并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我国第一部宪法公布,取名迎宪农业合作社,后改名迎宪村。


春光

春光村紧靠原清源城,清光绪《清源乡志》载名城南一,因位于县城南而得名。《清徐县地名志》载:“1956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以集体生产前途光明之意,取名春光农业生产合作社。后将村名也由城南一改为春光。”


南营留

《县地名志》载:“南营留村是南营村、西留村、东留村合并而成。”东留村、西留村,未发现称村名的原由,南营村之名是对北营而言<城北有北营村>因位置在县城的南面,历史上扎过兵营,故名。后来并村称村名时,以“南营”为基础,将东、西两个留村的“留”字合用,再加上“城南三”的区域(旧清源城南门外一村名的称呼)合称为南营留村。


西关

因在县城西门外,故名西关。


黑岔

东于镇所辖村。因村民居住在四道沟中间,沟岔又深又窄,故取名黑岔。


口儿上

东于镇所辖村。传说开始有户姓武的定居在此,因地处壶屏石沟的沟口,取名口儿上。


六合

清源镇所辖村。原有赵家园、刘家园、梁泉道、丁家头、上滩、南滩6个居民点,民国初,居民逐渐增多,住房相连,六个居民点合并为一村,取名六合村。


平泉

清源镇所辖村。村内有泉水自平地涌出,名“不老泉”,长流不断,故取村民曰平泉。


贾兆

清源镇所辖村。传说该处为春秋时晋国大夫屠岸贾属地,屠岸贾陷害赵家,将赵姓满门斩于此地,取自己名字的尾字,取赵姓的首字,定名为“贾赵”村。清道光年间改为“贾兆”,以示吉祥。


都沟

马峪乡所辖村。相传汉时,匈奴族的一个部落叫屠格,居于此地,将此地取名屠格,后讹传为都沟。


后窑

马峪乡所辖村。清光绪《清源乡志》载,原名吴家门前,因姓氏得名。此地煤藏量大,开窑挖煤者多,民国年间改村名为后窑。


高白

东于镇所辖村。东、中、西三个高白原为一个村,昔时周围多为水泊沼泽,蒿草从生,因取名“蒿泊”,后水势下泄,草滩开垦,到清光绪年间,将蒿字去草头,泊字去水旁,改村名为高白。


新堡

柳杜乡所辖村庄。据该村丁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此处地广人稀,陕西吴堡县移民到此定居,建立新村,为不忘故乡,取名新堡。


新民

东于镇所辖村庄。光绪《清源乡志》载名窑子上。该村原名窑子上,日寇侵占时该村名为新民。


新营

孟封镇所辖村庄。清光绪《清源乡志》载名新营。以历史上驻扎兵营而得名。


新庄

徐沟镇所辖村庄。光绪《徐沟县志》载名新庄。取激进快发展而得名。


赵家堡

王答乡所辖村。元代时名梁家堡,以姓得名,后梁姓人丁日减,赵姓发达兴旺,成为村内的多数,并掌管村政,将村名改为赵家堡。


集义村

集义乡所辖村。唐肃宗时,节度使李光弼领兵征讨安禄山,村民曾集众响应,故取名集义。


大常

集义乡所辖村。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此处为古战场,也是练兵、庆功、行赏之地(榆次县的演武一带为练兵之地,榆次的北席、太谷的南席为摆设酒席庆功之地,清徐的大常、太谷的小常为论功行赏之处,攻大者受大赏,功小者受小赏。)取村名为大赏,“赏”与“常”谐音,日久“大赏”讹传为“大常”。



尧城

孟封镇所辖村。相传尧帝自涿鹿徙居于此,曾短期建都,或云此地为陶唐造历法之所,故名尧城。村周曾筑城墙和壕沟,村内有尧王庙,砖木结构,不用大梁和檀条,工艺精巧,俗名“无梁殿”。


杨房

孟封镇所辖村。也叫杨素营。传说,隋杨素击汉王杨谅叛军,曾驻兵于此,故名杨素营,亦名杨房营。


师家堡

孟封镇所辖村。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燕王扫北,将该村居民大部杀死,只有一个姓师的女子侥幸未死。后此女同一姓要的外来人结婚,重振家园。为纪念师姓,取村名为师家堡(查该村《要氏家谱》记载,要氏第一代人要文选配妻为师氏)。


青堆

柳杜乡所辖村。北魏正平元年(451),蛮王往朝平城,返回途中暴卒,葬于此。旧时墓地有人居住守护,墓草常年青翠,远望青草萋萋,青烟袅袅,故县志称其为“青堆烟草”。有三村环青堆而建,以方位分别命名为东青堆、西青堆、南青堆。


鹅池

孟封镇所辖村。相传帝尧在清徐建都时,曾在都城五里处掘池养鹅,舜王为看护鹅群还建造房屋。后形成村落,遂成鹅池。


乔武

柳杜乡所辖村。晋刘琨使张乔拒刘曜于此,其地筑村名曰交武,后改名“乔武”。


圪垛儿

马峪乡所辖村。据传说,元朝时期叫任家山,明初改为圪垛儿村,以地形改村名。


东于村

东于镇所辖村。东于村位于县城西十五里,是清徐最大的村庄。现村名是经几次改易而来。《县地名志》载:相传很早以前,这里的村名姓张,起名张庄。明代村东建一寺庙,叫“宝梵寺”,庙东北角有一榆树,庙里的和尚根据榆树的方位,将张庄改名为“东榆”。后逐渐演变为“东于”。


东、西马峪

马峪乡所辖村。《县地名志》载:“因地处马鞍山的谷口处,起名为马峪。由于村中有条河,一遇洪水人受其害,年长日久,逐渐被河冲为两个村,河西得名西马峪,河东得名东马峪。”



水屯营

东于镇所辖村。《县地名志》载:“该村地下水位高,水源丰富,水洼遍及全村,又位于太原府——汾州府的官道旁,历史上来往军队常在此扎营,因而得名水屯营。”


陈家庄

清源镇所辖村。因过去村民姓陈的占多数,故名陈家庄。


罗家庄

清源镇所辖村。据传说,过去该村是清源城内的一个地主庄园。为了耕耘方便,在庄里盖了几间房子,委托姓罗的经营,后逐渐发展成一个村庄,多数居民姓罗,故名罗家庄。


牛家寨

清源镇所辖村。传说,明代中期,申家山迁来一户姓牛的,在此地开荒耕地,逐渐人丁兴旺,形成村庄,以姓取名牛家寨。


猫儿梁

清源镇所辖村。猫儿梁位于县城北4公里,中隐山半坡处,地处山区。《县地名志》载:“传说,猫儿梁立村时,村前沟内有仁山寺庙,取名庙儿梁,后因村前有一山头叫虎头山。传说,猫是虎的舅舅,为了镇住虎头山,使村民平安,就将庙儿梁改为猫儿梁。


大、小北村

清源镇所辖村。清光绪《清源乡志》分别载名为大北村、小北村。《县地名志》载:“大北村同小北村原为一个村,因白石河从中流过,分为大小两个北村。”


油房堡

清源镇所辖村。《县地名志》载:“传说过去村北有河,每年河水泛滥成灾,当时只有一户姓贾的在此榨油谋生,故名油房堡。”


高花

徐沟镇所辖村。高花村古为要道一个铺站。万历《徐沟县志》记载:“高花村,昔祁大夫受封过其地,士人于楼台上具花菜以迎之,祁奚命其地曰高花。”据传祁县的得名与祁奚大夫有关。他封的食邑地在祁县,祁县距我县高花村很近,祁奚身为晋国的大夫,过我县高花村,受到乡里人高搭楼台具花彩欢迎自是情理之中事。



黑城营

王答乡所辖村。原名叫黑石屯。《县地名志》载:“传说,明朝此地为兵营,村内有个射箭场,早晚村周围烟雾腾腾,黑色一片,故改名黑城营。”


仁义

马峪乡所辖村。《县地名志》载:仁义村,下辖仁义、丁家园两个自然村。就这两村而言,过去村名也别有所称,后有改易。丁家园,过去叫桃园;仁义,因村庄位于白石河出口处,得名白石村,村民居住分散,日寇侵略时期,为使分散的村民合并为一村,提倡讲仁义,防止闹纠纷,故改名为仁义村。


拔奎

柳杜乡所辖村。现村名的来历,是经几次易改而成。《县地名志》载:据村北寺庙内明代铸的铁钟上记有“杀鬼村”。传说,此村的西南方向有一榆林大坟滩,经常出现鬼崇骚扰(封建迷信),村民不安,为镇压鬼崇,取村名为“杀鬼”。清代,一知县巡视此村,视“杀鬼”二字不祥,为使村内出人才,改名为“拔魁”。后村名认为“魁”没有“奎”的神威,故又将“拔魁”改为“拔奎”。


吴村

清源镇所辖村。《县地名志》载:“传说,吴村是吴村、南吴村、郜家堡三个村合并而成。吴村居中,郜家堡在村东北角,南吴村在村南面。明代遭水害,郜家堡、南吴村淹没,合为一处。统称吴村。”


孔村

清源镇所辖村。据村南桥下石碑记载,过去村中居民大部分姓孔,以姓得名。


柴家寨

清源镇所辖村。传说此村原名刘家庄,后由外地迁来一户姓柴的,经历几代,姓柴的人丁兴旺,逐渐成为全村居民的多数,故改名柴家寨。


孟封村

孟封镇所辖村。清顺治《清源县志》记载为孟封都所在地,光绪《清源乡志》载名为孟封营。不论称都或营,该村村名都称孟封。为何称此名呢?据《县地名志》载:“春秋战国时期是魏国的孟氏封邑,故得名孟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