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成英 | 寻找远去的茶马古道(之一)

 麻城文学微刊 2023-11-14 发布于湖北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智慧搜索
麻城文学微刊
云峰诗友会‖云峰现代诗诗友会‖老屋湾大赛全部作品大赛评奖颁奖盛典获奖作品电子书搜作品搜作者大美麻城文化麻城编读同期声故事会散文现代诗诗词库近期热帖云峰现代诗诗友会诗友会年度热帖散文小说年度热帖点将台管理团队‖投稿须知‖举水晨读‖半月新帖‖精华作品‖抗疫诗文‖顾问专辑‖编委专辑‖乘马诗社学苑新苗黄土诗社‖校园新风‖视频汇‖读者信箱‖诗词评论‖唐风宋韵‖格律知识‖他山之石
《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链接:
卷一|卷二|卷三

寻找远去的茶马古道

01

茶马古道源于茶

范成英

    1990年,有6位年轻人从丽江出发踏上了第一次茶马古道文化大三角的考察之路,他们离开丽江之后进入康巴地区的香格里拉,之后经德钦翻越梅里雪山进入甲郎、碧土、昌都等藏地,后来又辗转到四川雅江、康定等。历时3个多月,拍摄了数万张照片、录音1000多个小时,终于将考察成果汇集成了一本书,即《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在这本书里,他们把这条没有名字的古道命名为“茶马古道”,而他们自己也被人称为茶马古道六君子。如今,他们的名字活跃在各种与茶马古道相关的书籍中,六君子就是:木霁弘、陈保亚、李旭、王晓松、徐涌涛、李林。21年后的2011年,他们在昆明再次聚首,云南大学为“茶马古道命名20周年”举行了盛大的学术研讨会,与时同时,国家文物局也正积极地为茶马古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这是一幅长长的画卷:高山、大江、古道、雪域、骡马、茶叶、盐巴、药材、香料、糖、马锅头、马脚子、藏客等中国西部独特的元素,以及它所焕发出来的苍凉意境和惊心动魄。茶马古道是指以茶叶为传播、贸易和消费主体,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手段而形成的文化、经济走廊,同时还是一个文化符号和一项线性文化遗产。茶马古道不同于茶马互市,如同茶马古道不同于丝绸之路一样,前者是纯粹的民间贸易、后两者则有官方性质。茶马古道正是在民间贸易以及民间资本的驱动下,才为我们保留了至今仍可触摸的许多遗迹。
        茶马古道贯穿了整个横断山脉,跨越我国西部多个省区、连接着20多个民族和8000多万人口,向北连丝绸之路、向南连瓷器之路并波及到世界更远的区域和民族。昔日马帮们一路上的剑气风霜、荡气回肠并没有湮灭在历史的时空里,而是凿刻在那一路的石碑、石牌和摩崖之上、铭刻在无数人的内心深处,它是中国茶文化旅游的黄金走廊、是民族迁徙、演变、交流与沟通的文化纽带、是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人类寻找的桃花源。

    茶马古道的源头物质是茶叶,全世界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多种,我国即有15属、260多种。我国四川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最早栽培茶树并饮用茶的地方。四川雅安的蒙顶山其种植茶叶始于西汉,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元前53年,西汉药农吴理真在蒙顶山发现野生茶的药理功能,于是在蒙顶山五峰之间的一块洼地上移植七株茶树,他当年种下的七株茶树被后人称作“仙茶”,蒙顶山亦被称作“世界茶文化圣山”,而他本人也被称作“茶祖”。

    自西汉吴理真在蒙顶山植茶开始,茶就成为四川农事的主要内容之一,正式作为一项种植业走进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至公元967年,天全一带曾一度呈现“九峰之民皆种茶”,不过诸县之中,仍以雅安茶叶种植为最,茶市经营也颇具规模,故有茶树被列为“一县之专利”的说法。中唐以后,茶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中绵阳、广汉、崇庆、邛崃、眉山和雅安所形成的一条产茶地带是当时全国主要产茶区。蜀茶不仅产量大、而且质量佳,尤其是雅安的蒙顶茶品质为全国第一,是有名的贡茶。

    “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是我国历史上最知名的一幅茶联。历代赞颂蒙顶茶的诗词很多,如北宋诗人文同称曰:“蜀上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灵根托高顶,胜地发先春….。”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琴茶》诗词中称:“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蒙顶茶产于邛崃山脉、地跨名山、雅安两县的蒙顶山,该地群峰延绵、重云积雾,古人称此地“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萦绕。茶畦杉径、奇花异石,堪称名胜。”尤其是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的雅安,因受西藏高原地形的影响,素有雨城之称。古人曾云:“漏天难望蔚蓝明、十天曾无一日晴。刚得曦阳来借照,阴云又已漫空生。”蒙顶山有上清、菱角、毗罗、井泉、甘露等五座山峰,参差错落、状如莲花。山上古木参天、寺院罗列,从雅安至名山逶迤延绵共有寺院72处。峰顶有天盖寺、永兴寺、千佛寺、静居庵等古刹,风景优美、钟灵毓秀。

    蒙顶茶远在东汉时代就被人们称为“圣扬花”、“吉祥蕊”而奉献给地方官府,特别是品质上乘的“蒙顶甘露”、“蒙顶黄芽”其采制过程十分计究。每逢春茶发芽,县令即选择吉日、穿戴朝服,亲率僚属并七十二寺院僧侣上山祭拜,焚香礼拜之后才开始采摘,并严格规定每人只采360片嫩叶送交茶僧负责炒制。炒制时,寺院僧人还得盘坐诵经。一切完成后方贮入银盒上贡朝廷供皇帝享用,此茶为“正贡”,稍后采制者供皇室成员。因此自唐朝开始蒙顶茶便作为千里进京的贡茶一直沿袭至清王朝,历经数朝、久盛不衰,这在我国茶叶史上十分罕见。

    而毗邻雅安的藏民族却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他们“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因此,藏人十分需要这种除油腻、助消化的茶饮料平衡饮食。然由于藏地高寒缺氧、气候干燥,根本不适宜茶树种植,无奈只能从川、滇等产茶地输入。

    “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这是对川藏“茶马互市”繁荣境况的写实。据史料记载,我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我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等国输出茶叶。随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和丝绸之路的开通,我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唐在蒙古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青藏唐蕃古道是中原地区与西藏地区往来的主要交通要道。唐代吐蕃王朝对外扩张除南线争夺南沼外几乎都是经青海地区向周边辐射,北线争夺河西、陇右,西线争夺安西四镇、东线争夺剑南等。唐蕃之间的和亲、政府间使臣的往来,都是由天水、大非川、暖泉、通天河到拉萨。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均是经由青海入藏,总之,唐代中原与吐蕃的往来走的都是青藏唐蕃古道而非川藏道。而北宋时期茶马交易也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取之四川并在成都、甘肃天水等地置“买马司”,在四川、云南等省置皇家茶园。如今的雅安蒙顶山还保留有大片“皇茶园”。当年朝廷就是用皇茶园里的茶叶与西南各少数民族交换战马,从而使“茶马互市”生意更加兴隆,逐步形成一种固定的官方制度和军需政策。雅安境内的茶马交易场所当时就达四处之多,分别是雅州博马场、宝兴灵关博马场、碉门博马场和黎州博马场。其交易规模居全国之首。公元1074年,朝廷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洮州、河州及雅州分别建立“茶马司”对茶马交易进行管理。自茶马互市开通后,蒙顶茶作为四川的“边茶”从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理塘、巴塘、昌都等数千公里蜿蜒曲折的茶马古道,远赴西藏甚至飘洋过海到南亚诸国,与云南的普洱茶一样,在悠远的马帮铃声中为我国的茶文化开辟出了一条生机盎然的千秋古道。

    从明朝开始,川藏茶马古道才逐渐形成。政府规定四川、陕西两省分别承担接待朵甘思及西藏的入贡使团,朝廷使臣也分别由四川、陕西入藏,并在雅州、碉门设置茶马司,每年数百万斤茶叶输往康区转至乌思藏,从而使茶马古道从康区延伸到西藏并成为官道,取代了青藏唐蕃古道的地位。清朝则进一步加强了对康区和西藏的管理,设置台站、放宽茶叶输藏,于是打箭炉(康定)成为南路边茶的总汇之地,川藏线茶马古道从此熙熙攘攘、繁荣昌盛。

    雅安销往西藏的边茶有粗细两种,粗茶分金玉、金仓和康砖,细茶为毛尖、芽砖等。藏族一般喜饮粗茶、细茶为辅。明代以前的边茶都是散茶,由于路途遥远,散茶运输十分不便,于是茶厂和茶庄将收购的散茶通过焙制入手改进工艺。据《中国茶叶大事简记》记载:“明代四川开始生产黑茶,并逐步扩大到湖南产区。”黑茶指的就是边茶,当时四川生产黑茶的地方主要是雅安。黑茶生产是将立夏以后采摘的茶叶用大铁锅热炒杀青、然后蒸煮、加上糯米粉汤制成饼状的团饼茶。团饼茶在运输、存放、饮用上较散茶方便多了。清代,雅安边茶的制作有了突破性的改进和提高,据《天全州志》称:“散茶造至清朝,天全乃设架制造包茶,每包四甑,用甑蒸熟,以木架筑成方块,每甑6斤4两,恐包易混,各编画天地鸟兽人物形制,上书番字,以为票号。”这一改进很快得到推广,雅荥邛诸邑茶商均仿照天全方法开始制作紧压茶。

    我国云南与四川一样同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最早饮用茶并栽培茶树的地方,每年三月便是栖居在澜沧江两岸20多个民族的茶农上山祭典茶神的日子(注:茶神系古茶树),在今西双版纳的南糯山至今仍生长着千年老茶树,而年轮四五百年的茶树则到处成片成林。大叶普洱茶早在唐天宝年间就在澜沧江两岸种植,其味苦中回甜,唐代即闻名于世。普洱茶树与其他地区所有品种的茶树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该茶树是名副其实的千年乔木,旧时人们采摘茶叶须乘坐大象移步,或架云梯直接上树方能采摘。走进普洱茶山如同行进在原始森林,茶林密布、高接云天。为了方便采摘,如今普洱茶山新栽的茶树都是通过改良过的矮化品种。

    滇茶最初由马帮运入四川并向北向西扩展,渐成风俗。由于茶的功能价值,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进一步向北渗透。北方食畜肉乳制品的游牧民需大量饮茶,如当时的匈奴、鲜卑、乌桓、羯族及氐族和羌族等,由此在唐宋时期,“茶马互市”已为一时之盛。唐人《封氏闻见录》说:“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宋代在今普洱县境内设“茶马”交易市场,贩运滇茶者数十万人并很快转运至红海沿岸及欧洲各国。从此,茶风靡整个欧洲,各国纷纷进口中国的茶叶。作为茶叶原产地的云南向西突破雪山江河的阻隔,将优质普洱茶销到西藏的时间最迟不会晚于唐代,因为汉藏间的“茶马互市”起于唐、兴于宋。《滴露漫录》称:“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食之。以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是山林草木之叶,而关国家大经。”可见小小的一片茶叶已经同国家的政治大事联系在一起了。《太平寰宇记》载:“蕃部地蛮夷混杂,无市肆,每汉人与之博易(交易),不见使钱。汉用绸、绢、茶、布,蕃部用红椒、盐、马之类。”《岭外代答》卷五载:“蛮马之来,他货亦至。蛮之所赍麝香、胡羊、长鸣鸡、披毡、云南刀及诸药物。”上述作品记载了在茶马互市中,不仅仅只是单一的茶马交易,其他日用品也搭载茶马互市的顺风车进行得如火如荼、风生水起。如汉文典籍、医学书、琉璃碗壶及手工艺品等。

    如果单就茶文化本身来看,也能看出它沿着茶马古道的波形扩散,如对茶的饮法。历史文献对云南各族如何饮茶也有大量记载。以普洱茶产地西双版纳的傣族饮茶来说,他们对茶叶的加工一般是摘大叶、粗加工,也就是将新采的茶叶晾干后在锅里用文火炒,然后揉制,饮用时用开水冲泡即可,对茶具和水没有特别要求,此茶原汁原味略带焦糊。而布朗族则将新采的嫩茶尖干焙后趁热放入竹筒,然后置火塘边进行烘烤,待竹筒的皮烧焦后取出茶叶以备饮用。其味道兼有茶竹之馨香。同时他们还有饮酸茶的习俗,酸茶的制造方法是将新茶放入锅中煮沸,随后置阴暗处半个月进行发酵,再将发酵之茶倒进竹筒埋入地下40多天后方可取用。

    地处滇西纵谷南部的凤庆县有30万亩古茶园,最长树龄达3200年,属凤竹箐栽培型茶树,为“滇红”茶的发源地。历史上曾有每年一度的“春茶会”,其中有名的“顺宁茶”、“凤山春蕊”备受国内外茶客的青睐,曾礼赠英国女王和斯里兰卡总统。凤庆茶随四季变化而配制,即清明春尖、云雾玉露、金秋谷花、银霜太华。明代徐霞客在云南所品的“太华茶”便出自凤庆。

    沧源佤族多饮高浓缩的茶叶,相传他们常装一大砂罐水放在火塘正中煮沸,然后再放入至少半斤茶叶继续熬煮,直至剩下几口水为止方才取用。该茶汁极苦,不过回甜效果极佳,据说饮此茶能除百病。而保山昌宁地区的“磨锅茶”却是老茶客喜欢的高档饮品。制作时将新采的上好嫩叶放入锅中杀青,冷却后反复揉制并放入锅中热磨,继而放到竹席上吹风凉磨,直到茶叶形如米粒、晶亮如黑玉为止,此茶冲泡时异香扑鼻。

    大理白族则以“三道茶”款待客人,三道茶是用云南绿茶中的精品,分别配以核桃、乳扇、蜂蜜和生姜,将配好的茶装入小砂罐放火上烤,直到烤到呈黄色时再冲入少量沸水,然后装入陶瓷茶具,再冲少许开水即可饮之,一般以三道为限。三道茶各有千秋,头道苦、二道甜、三道则回甜。当然,饮好茶必要有好泉,就象西湖龙井茶必取虎跑泉的水一样,大理白族用于“三道茶”的水多取之苍山脚下的名泉—银箔泉之水。

    “酥油茶”是藏族人离不开的主要饮料,因为他们居住在高海拔地区,多食脂肪、胆固醇和热量较高的肉类和乳品,非茶不消、非茶不解。藏族的“酥油茶”制作别具一格,是将少量压制成形的砖茶放入锅中久熬成浓汁,倒进酥油茶筒,加入酥油、盐和香料,然后用一搅棒在茶筒中上下搅动,以达混合成水乳交融状,煮沸之后用一竹篱过滤即可饮用。这种酥油茶喝后能产生大量热能,藏族接待客人一般是哈达、藏香、檀香和酥油茶四宝、缺一不可。而毗邻我国西南的印度人其饮茶习俗也是从中国的西藏传入,最先由云南茶从西藏输入斯里兰卡、再到印度及孟加拉等国。云南普洱在印度十分走俏,因为该国是佛教之地,寺院僧侣众多,茶有提神醒脑之功效,能给参禅念经的僧人醒脑。不过印度人多饮红茶,他们将茶里加牛奶、白糖,煮成粥状,这种饮品成了印度人的早点和午茶的主要内容。在输入西藏的茶叶中,云南特产的大叶普洱茶由于茶香浓郁、回味无穷,打出酥油茶特别香醇且色泽好,因此极受藏人欢迎。

    云南普洱茶的制作:一般将鲜茶采集回来后经过晾晒,然后文火炒至凋萎,放在竹制簸箕里反复揉搓成条,再曝晒、文火焙干,这样就成了粗制的散茶。

    茶庄从茶农那里收购粗制散茶后,分别加工成圆形茶饼、方形茶砖或心形紧压沱茶。据说通过加工的紧压茶置放时间越久越芳香,北京故宫就珍藏有150年前的普洱紧压茶。茶庄加工的圆形茶饼称为圆茶,也称七子茶或筒条,每饼圆圆的如盘子一样,直径约15公分左右,重约357克。七饼圆茶为一筒,包上笋叶并用竹篾捆扎结实,印上“普洱贡茶某某监制”字样。24筒为一担,约合60公斤,然后分装成两箩便于马驮。老茶带茶梗的便剁碎蒸软,压成茶砖,该茶砖只销往西藏。因为老茶带梗的茶叶根本无法泡茶喝,却是打酥油茶的上好茶叶。无能筒茶还是砖茶,在西藏最大的买主便是喇嘛寺,那些长期喝酥油茶的喇嘛大多身体壮实、膀大腰圆,即便上了年纪也肌肉发达,大雪天光着膀子也不感冒,让人十分羡慕。再者茶叶能提神醒脑,有助于喇嘛念经修炼,所以深受寺院僧人的欢迎。

    普洱茶产地以澜沧江为界,江北勐腊茶区的古六大茶山分别是: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和曼撒(易武),明末清初因社会动荡、税赋沉重等诸多因素逐渐衰落。澜沧江两岸古往今来的三大茶区(勐海、普洱、临沧)其茶山分别为:南糯山、贺开山、景迈山、布朗山、巴达山、哀牢山、无量山、困鹿山等数十片产地。南糯茶山位于勐海县城20公里处,自古就是澜沧江下游西岸最著名的古茶山,茶园总面积21600多亩,其中古茶园12000亩,主要分布在9个自然村,如竹林寨、半坡寨、姑娘寨等。属乔木大叶树种。味微苦涩、回甘生津、汤色金黄、汤色饱满、透着蜜香和谷花香。此山存活着千年栽培茶树王。

    景迈茶山位于澜沧拉祜县的惠民乡。为乔木大叶种,系古今十二大茶山乔木树最大片区,号称万亩乔木千年古茶园。景迈山普洱茶的特点一是干茶香气持久,嗅茶饼即有十分诱人的兰花香。二是茶汤兰香味突出且持久,能持续到冲泡10多次。三是茶杯的杯底留有余香,回甘生津、汤色桔黄剔透。

    布朗茶山位于滇南边陲勐海县中缅边境、距县城约80公里处,与缅甸山水相连。为乔木大叶种,布朗古茶山主要包括老曼峨、老班章、新班章和曼新龙等寨子的古茶园。其种茶历史已有近千年,仅老曼峨一个村寨分布在该村四周森林中的古茶园就达3000多亩,整个布朗山栽培型古茶树9500多亩。布朗山普洱茶品质特别、为梅子香、兰香和花蜜香的甜茶。

    巴达茶山位于勐海城西58公里处,为乔木大叶种,巴达古茶山是哈尼、拉祜和布朗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拥有野生茶树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园,野生茶树群落分布在古树参天、藤萝攀附、物种丰富的贺松大黑山原始森林中,为大理茶种,群落面积达6000多亩,最古老的野生茶树王已有1800年,在同一山区还拥有栽培型古茶树3400多亩。巴达茶山的普洱茶味微苦、回甘生津、汤色桔黄晶莹、条索墨绿、呈梅子香和蜜香。

    无量山位于大理南涧县与普洱景东县结合部,至清代茶园面积达10万多亩,每年产干毛茶3000多吨,除本地加工外还运往易武、勐海等地加工成各种普洱紧压茶再销往海外。无量山茶叶色泽光润、鲜活,呈黄绿、墨绿或青绿,茶汤为透明的栗红色或栗黄色、金黄色,清香回甜。夹杂于茶园中的樱花谷其面积达2000多亩,每到11月底至12月份便姹紫嫣红、繁花似锦,红樱花绿茶树浮翠流丹,为万木凋零的冬季带来春意盎然。其周边还有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壁立在悬崖峭壁上的石洞寺(悬空寺)等诸多景观。

    哀牢山位于元江与阿墨江分水岭、是云南高原和横断山脉两大地貌区的分界线,亦为云南高原气候的天然屏障。哀牢山普洱茶在茶叶界的著名,主要得益于九甲乡千家寨树龄达2700多年的野生大茶树,该茶树是云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野生茶树,树姿直立、分枝稀疏、树高25.6米。2001年4月10日被第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全体代表立为“世界茶王”。与此同时,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为其颁发“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吉尼斯之最”的荣誉证书和匾牌。哀牢山的栽培型古茶树主要分布在海拔2100—2500米范围内的原始森林,在这里,古茶树与奇花异草、楠木、杉木、红椿、云南七叶树、山茶、墨兰、寒兰等1000多种高等植物共同生长。哀牢山地势险峻、山高谷深,海拔在3000米与6000米之间变化,形成了一个寒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立体气候,被联合国定为“人与生物圈”的定位观察点。哀牢山茶叶条索紧结、色泽乌润,茶汤清澈橙黄、经久耐泡、叶底肥厚,呈糯花香且香高持久。

    茶马古道不是单一的滇藏线、川藏线或青藏线,而是集聚在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的一片深山密林中的交通网络。这片交通网络由大大小小的支脉将滇、藏、川大三角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古道。在古道上是成千上万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宿露、栉风沐雨的艰难行程中,用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开辟了一条通往域外的经贸之路。在雪域高原奔波谋生的生死经历,造就了马帮们讲信用、重义气的豪爽性格,锻炼了他们明辨是非的大智大勇,他们既是贸易经商的生意人也是开辟茶马古道的探险者,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勇敢和刚毅,用心血和汗水浇铸了一条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勘踏出了一条生存之路、探险之路和通往人生最高境界之路。

    这里高山群峙、大江汇集且呈南北纵向,特别是金沙江、怒江和澜沧江三江并流,仿佛是地球母亲眉宇间的川字纹。著名的横断山脉绵延千里,山脉以西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以北是黄土高原、东边是云贵高原、以南则是富饶美丽的东南亚诸国。在险山恶水的横断山脉间,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原野丛林中,纵横交错、绵延盘旋着一条条谜一样的神秘古道。

    踏上蜿蜒曲折的古道,那深深嵌入野草丛中的马蹄印便历历在目,似乎在倾诉远去的艰辛与辉煌,道旁小山样的玛尼堆上刻画着各种佛像与六字真言,深山的洞穴中、陡坡下,时时可见森森白骨,许多走过这条路的人都曾亲眼见过整架架在大树上的白骨,那是雪崩、泥石流留下的惨境。一路上,被烟火熏得黝黑的巨石仿佛在向路人述说着昔日无数代马帮风餐宿露、如歌如泣的传奇。沉寂的古道容颜依旧,消逝的马帮却难觅踪影,当年悠扬的歌、远飞的雁、浩浩荡荡的马帮队伍一去再也不复返,这种荒凉静寂的美很容易将人带进一个空灵的远古时代。

    如果翻开地图,我们就会庆幸中华民族拥有一个地理上自成格局的生存空间:西北部的苍茫大漠造就了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东南部的三江七泽早在明朝便有郑和下西洋和海上丝绸之路福建泉州的起始点,而山川横亘的大西南早在公元1000多年前,藏族先民及氐羌族系中的各族群就已分布在滇、藏、川大三角地带,如藏族、纳西族、普米族、白族、彝族、傣族、傈僳族、哈尼族及布朗族等,各族先民早已突破了大山大川间的局限,经山间谷道往来频繁,茶马古道只不过将这些山间谷道串联起来并延展开来。

上下滑动阅览

范成英《浮生十记》相关链接

(一) (二) (三) (四)1节  (四)2节  (五) (六) (七)(八) (九)1节  (九)2节  (十)

高山雪莲|《浮生十记》电子书(附录古体诗)
范成英《往事不如烟》相关链接
1.水乡泽国的记忆片段
2.大别深山的凛冽岁月
3.西域边陲的别样风景
4.岭南以南的江湖世界
5.清雅如莲的灵魂相约
范成英《底层人生》相关链接
1.泣血的求学梦

2. 缥缈的文学梦

3.破碎的烟霞梦

4. 苍凉的人生梦

5.皎洁的昙花梦

6.另类富二代

素简与丰盈

范成英《故乡的曾经》相关链接

1、龙脉之地红旗岗

2.青青的大龙山
3.御赐的奉笔张家
4.当年相遇梅花驿
范成英《闲话古代文人雅集》链接
1. 梁园踏古梁园歌
2.千古风流魏王才
3.竹林聚散云相似
4.醉击珊瑚金谷园
5. 曲水流觞醉兰亭
6.诗家长忆永明年
7.图画九老香山情
8. 水墨晕染西园景
9. 袅袅清音绕玉山
10.惺惺相惜竟忘年
 虎年逃疫记
范成英|美丽乡镇木子店

闲聊古人的风雅

1.红尘如麻人似玉(一)张岱前半生:阅尽繁华

2.红尘如麻人似玉(二)张岱后半生:写尽沧桑

3.相思一水盈盈隔(一)忠节才子祁彪佳

4.相思一水盈盈隔(二)锦绣才女商景兰

5.心随流云任舒卷(一)江南隐士陈眉公

范成英 | 结庐孤山年复年

闲聊图与图作者的千年风雅

范成英 | 只此青绿

范成英|汴都烟火:《清明上河图》

范成英 | 往事真如绎故书

范成英 | 千古名画千古宴

范成英 | 浓妆淡抹富春山(一)

范成英 | 浓妆淡抹富春山(二)

范成英 | 灼若芙蕖出渌波

“在看”我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