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乱世的棋盘从来就没少了辽东

 子玉史院 2023-11-14 发布于陕西
 / 子

两虎相争,第三方势力往往会成为挑逗天下神经的重要力量,楚汉时的韩信,三国时的辽东,都曾扮演过这种角色,只是,没人能演好这种挑战性极强的角色。

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经基本成型,曹操梦断赤壁,无力南下,但孙权也不能全力北上,这个时候的刘备集团虽然握手孙权,但基本没在曹操的考虑范围之内,即使刘备在拿下益州之后,蜀汉依然不是曹魏考虑的重点,这从曹魏将战略重心放在淮南就可以看出来。

怎么说呢,益州于东吴的作用本质上只是起到巩固长江防线西段并在一定程度上牵制曹魏主力,这才是东吴握手蜀汉的最大意义。

天下还是南北对峙的格局。

所以,此后的曹魏和东吴都将重心放在发展经济上,而战场上的角逐更多只是以攻为守巩固这种对峙的格局。在经济和军事都不能有大的突破的情况下,合纵连横广交盟友就成了双方都在积极打的一张牌。

此时的辽东就成了奇货可居般的存在。

公元229年五月,孙权派遣校尉张刚、管笃出使辽东,正式与辽东政权展开外交关系,辽东的公孙渊也派出使者积极回应孙权,双方频繁碰撞。

可以说,如果孙权和辽东建立了和蜀汉一样的外交关系,那么曹魏将面对来自汉中、淮南、辽东三个方向的压力,这在中原经济还没恢复曹魏的力量又没有大到可以吞并天下的程度时,势必会引起曹魏朝野的恐慌,只要曹魏将兵力分散到辽东和关中,那么孙权就可以加大马力在江北发力。

孙权下的是一盘大棋

图源/网络

所以,曹魏势必要破坏东吴和辽东之间的联盟。

232年,孙权派遣周贺和裴潜出使辽东,九月,东吴使者遭到了魏将田豫的截击,周贺被杀。同年十月,公孙渊派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孙综出使东吴,表达了愿意向东吴称藩的决定,并献上貂皮马匹等贡品。

孙权大喜,于次年(233)三月,派出了以太常张弥、执金吾许宴、将军贺达、中郎将万泰、校尉裴潜等人为代表的万人团队,携带大量珍宝货物前往辽东,准备赏赐公孙燕为燕王,并与辽东开展贸易。

这一次,孙权不仅在财力上下了血本,更是顶住朝野的压力一意孤行,只为争取辽东能够站队。从这也可以看出,孙权一直都有经略天下的野心。

但结果却是,公孙渊不仅斩杀了使者张弥和许宴并袭击了东吴的船队,吴军全军覆没,财宝全部被公孙渊夺走。

是的,公孙渊与孙权结盟只是为了图谋东吴的财宝,将辽东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当东吴满足了公孙渊的胃口之后,也就到了双方撕破脸的时候。

但这种只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土匪式外交注定会给辽东带来灾难性后果,辽东在失去东吴的盟友之后就只能独自来面对曹魏的压力,曹魏在没有东吴的掣肘之后也可以全力解决辽东问题。

也就是说,此前的辽东还可以打合纵连横这张牌浑水摸鱼,此后则只能全面倒向曹魏,还得时时面对被对方吞并的危险,怎么看都是一笔极其不划算的买卖。

此后,随着中原经济的恢复,以及诸葛亮的去世,曹魏在军事压力减轻的情况下实力也是碾压南方的节奏,完全可以不用考虑辽东的站队问题,再说,东吴和辽东已经外交破裂,曹魏完全可以以军事实力逼辽东表态。

可见,作为第三方的辽东其外交空间也是极其有限的,其保质期只存在于南北处于均势暂时对峙的时间区间内。

237年,曹魏派幽州刺史毌丘俭以大兵压境的方式逼公孙渊入朝,公孙渊只能以开战的方式来接招。双方战于辽隧,魏军初战不利败退,公孙渊自立为燕王,设置百官衙署,改元绍汉元年。

虽然是再开新局,但这次却是灭亡的前兆,因为,在曹魏一家独大辽东又无合纵空间的前提下,公孙渊只能步刘琮、刘璋的后尘。

238年,魏明帝曹睿加派司马懿四万大军征讨辽东,首山一战,辽东主力被歼,公孙渊父子也在向东南逃亡的过程中被斩杀于太子河边。

辽东被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

司马懿率兵灭了辽东

图源/剧照

表面上看,公孙渊是因为外交失败,但本质原因还是,辽东只是因为地理原因多存活了一些时日而已,曹魏在无力抽身的情况下只能采取远交、安抚的策略,等到辽东失去剩余价值之后也就是其灭亡之时。

是的,人力只能短时间起作用,天时才是决定性因素

但不管怎么说,公孙家族毕竟在乱世中发展了辽东经济并进一步扩大了辽东的版图,提高了辽东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和荆州地区一样,辽东也是汉末战乱时北方流民躲避战乱的选择地,公孙家族利用中原来的流民:以普通人作为辽东兵源和税赋的来源,发展经济和扩军;以其中的精英来发展教育事业,并为自己的割据政权服务

东北地区私学的先河就是这批人开创的。

公孙度将手中的辽东郡分为辽西、中辽、辽东三个郡,并任命太守,设立了平州。加上玄菟、乐浪二郡,以及公孙康后来设立的带方郡,平州在全盛时期有六个郡的建制。

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他在位期间,向东战胜了高句丽,向西驱逐了乌桓,并利用发达的航海技术派兵渡过渤海海峡,占领了青州的东莱等郡县,公孙度在其地设立了“营州”,并任命了营州刺史进行管理。

公孙康接手辽东之后,先是诱杀了乌桓首领,接着又趁高句丽内乱攻占了高句丽的国都,迫使高句丽迁都躲避。

利用兵威,辽东政权还同时将影响力延伸到了三韩和朝鲜半岛,公孙康设立的带方郡就是位于朝鲜半岛南部。史书记载:“当是时,句丽震慑,扶余亲附,倭韩敬服,海东莫可与相较者,咸伏首鞠躬至阙下。”

也就是说,公孙家族不仅在乱世中维持了辽东领土的完整,还进一步将对东北以及朝鲜半岛的影响力扩大,始终维持着自东汉就构建的中原王朝在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的外交格局。

辽东版图最盛之时

图源/网络

也可以理解为,辽东政权是代替中原王朝处理东北及朝鲜半岛的外交关系,而辽东政权又名义上臣服于中原王朝,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的外交成果在名义上还是属于中原王朝。

当然,公孙家族的开疆拓土和外交收获,一是因为中原的战乱,更重要的还是,辽东家族在一开始就将自己定位为中原王朝的附庸。

最典型的事件就是,当袁熙和袁尚兄弟逃亡到辽东之后,公孙康果断站了曹操的队,以诛杀二袁的方式向曹操表了态,曹操拜公孙康为左将军、襄平侯。

曹丕即位之后又拜辽东政权的当家人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假节、平郭侯,追赠公孙康为大司马。

228年,公孙渊夺了叔叔公孙恭的位置之后,曹睿又拜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至于公孙渊后来之所以放弃孙权继续向曹魏示好,肯定还是觉得,抱曹魏的大腿比较安全。

当然,辽东地区隔山阻海天高皇帝远的地理优势也给了公孙家族走割据路线的天然优势,公孙家族三代四人共统治辽东长达五十年。同样,辽东也因为地理因素及实力原因没法参与中原的群雄逐鹿。

只是,曹魏以及之后的西晋没有继续做大公孙家族在东北地区已经做好的蛋糕,最终导致东北地区的衰落和中原王朝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持续衰弱。

直接结果就是,高句丽坐大。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枭雄孙仲谋,江东制造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