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波回忆丈夫曲波的战斗经历和写作《林海雪原》的过程

 湖蓝橙黄 2023-11-14 发布于江苏

文章来源:趣史录

【本刊注:1947年剿匪战斗基本结束,曲波所在的二团编入北民主联军一纵(38军),曲波任一纵三师7团(114师340团)政治处主任。侦察英雄杨子荣生前所在部队被编入一纵一师,现为38军112师侦察营二连,被军委中央授予“英雄侦察连”荣誉称号 ,全军首支信息化侦察连队“杨子荣英雄侦察连”。】

在20世纪50至70、80年代,曲波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

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林海雪原》《山呼海啸》《桥隆飙》《戎萼碑》四部长篇小说,其中尤以成名作《林海雪原》最为著名。

图片

1957年,在期盼和等待中,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终于成书出版。

多年以后,当听到“穿林海,跨雪原”的唱词,曲波夫人刘波的眼前,仍会浮现出与这本书相关的人和事。

01.难忘的战斗岁月

刘波回忆说:我和曲波,青年时代就是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他1923年出生,1938年参加八路军,我的出生和入伍都比他晚一年。我俩都是山东龙口人,抗战胜利前在山东根据地确立的恋爱关系。

曲波参军后,转战于胶东半岛各地,曾经担任连队的文化教员、指导员、教导员等职务。1943年被选派到胶东公学培训,结束后留在了胶东军区报社,成为了一名记者,以后又到胶东军区海军支队担任了大队长。

抗战胜利后,胶东军区海军支队从山东龙口登船,到大连后登陆进入了东北。

随即被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丹江军区,支队长田松被任命为军区副司令员,这就是《林海雪原》中田副司令的原型,曲波则被任命为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当时年仅 22 岁。我到了牡丹江军区医院当党委书记。


图片
1946年6月,我俩经组织批准结婚,没有喜酒和婚宴,只是在一次开会后吃饭时,领导宣布了我们的婚事。
可当时牡丹江一带的土匪非常猖狂,消除匪患就成为军区部队的主要任务。因此,婚后第二天,曲波就进山剿匪了。
在此期间,他就像《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带领一支小分队进入牡丹江地区的深山老林剿匪,只有回军区汇报工作时,我们才能短暂地团聚一次。只住一晚,他又急匆匆地赶了回去。
有一次,听说曲波所在的剿匪大队打了胜仗,他要回来汇报战果,我就去借了两辆自行车,想同他一起去附近放松一下。

图片
第二天,天不亮我们就起床,骑着自行车,赶到了牡丹江畔,看到了晨曦下美丽的江景。
但这些并没有减轻曲波在剿匪斗争中的伤痛。1946年冬天,有一次他回来时,浑身长满了疥疮。我二话没说,急着去医院弄来药膏,让他烘着炉子,给他全身擦抹了好几遍。
大部分的土匪被剿后,剩下的就逃进了深山老林。杨子荣和四名战士,装作土匪,竟然混进去把土匪的所有情况都摸清楚了。
正是摸准了土匪的习性,杨子荣才在1947年2月6日晚,一个人打入土匪内部,来了个里应外合,一举活捉了土匪头子张乐山,这就是小说中坐山雕的原形。

图片

为此,杨子荣被授予了“特级侦察英雄”的荣誉称号。

但仅过了17天,1947年2月23日,杨子荣带队追剿郑三炮等土匪时,不幸壮烈牺牲。

曲波带领后备队赶去接应,才将土匪歼灭,并将杨子荣的遗体装棺后运到了海林。

整个牡丹江地区的剿匪斗争,也因这伙土匪的被消灭而宣告结束。

1948年11月,曲波也差点随着杨子荣“去了”。那时辽沈战役已经打响,曲波的肘关节被炮弹片割断了股动脉,大腿骨折。

听说了曲波的伤情,我顾不得已怀孕五个月的艰难,赶去有野战医院的地方,查对伤员名单和阵亡人员登记。奔波了一周,才在河北易县一名老百姓的家里,找到了曲波。


图片

他躺在门板上,发着高烧,脸上一丝血色都没有。正赶上他第二次出血,我也穿上手术服,在一旁看到他的腹股沟在跳动,伤口化脓脱落。

当时急需输血,想到了曾经给他输过血,就没有犹豫,让大夫抽我的血。但大夫却说我怀着孕,那样做是在开玩笑。我就说我身体好,没有问题,坚持让大夫抽了200CC血输给曲波。

多年后,我笑着对曲波说:“是我和孩子两人的血救了你。” 半年后,曲波伤愈出院。但因医疗条件不好,大腿骨折后骨头没有接到位,致使他的右腿,比左腿短了四厘米,落下了残疾。

1950年10月,曲波因伤残,不得不脱下军装,离开了心爱的部队。不久,我也转到了地方工作。

图片

02.艰辛的创作过程

刘波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

1953年,曲波到了齐齐哈尔,在车辆厂担任党委书记。每天都要顶着大雪上下班,使他不由得想起在冰天雪地剿匪时的情境,想想一起剿匪的战友。

就这样到了1954年6月,曲波因反对推行苏联“一长制”的做法而受到批判,在写检讨中,经常想起在牡丹江剿匪中牺牲的战友,并写下了杨子荣、高波、陈振仪、栾超家等牺牲战友的名字。

曲波曾对我说:想以战友们为原型写一部剿匪小说,否则对不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他在《林海雪原》一书的扉页上,表达了对杨子荣、高波等英雄最深的敬意!


图片

我理解曲波,也相信他能写出来。虽然他只念过五年半小学,但在紧张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他也刻苦读了许多书,甚至在行军打仗的间隙也手不释卷。

他爱好文学,特别喜欢看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甚至能背诵其中的很多段落。

1955年春节过后,曲波就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林海雪原荡匪记》的创作。

他怕别人看见,笑话他写得不好,就只得悄悄地写。哪怕在家写作,大白天也要拉上窗帘。经常这样,竟成了他的写作习惯。


图片

1955年6月,曲波调到了北京,在第一机械工业部的第一设计分局,担任副局长职务。尽管工作很繁忙,但他仍悄悄地进行着《林海雪原》的写作。

一下班就躲藏在屋子里写作,连孩子们都没有搞懂爸爸在干什么,还以为是在屋里加班工作。

那时家中写字桌中间的抽屉一直是半开着,一听有邻居同事来找,曲波就立即把稿件塞进抽屉。

曲波有时参加不重要的会议,像是想起了什么,也会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有一次,竟在会议进行中,完成了小分队驾临百鸡宴那一章的写作。

每次,只要他坐在书桌前开始写作,就会迅速沉浸在对战斗岁月的回忆中和对同生共死战友的怀念中,写到动情的地方,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掩面而泣。


图片

为此,对牺牲战友没有看到和享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他在小说的后记中表示了惋惜。

但曲波性格倔强,勇于坚持原则,特殊时期因此吃了不少苦头。为《林海雪原》一书的修改问题,那时一手遮天的“旗手”曾亲自找他谈话,要他按照京剧《智取威虎山》的基调重新改写《林海雪原》。

曲波不能接受,他回答道:“我的思想觉悟和水平还没有达到样板戏那样的高度,现在无法从命,等什么时候达到了那个高度时再来改写。”

为此,“旗手”亲自组织了对他的内部批判。从此,曲波出版新书受到限制,个人的政治前途也一片渺茫。


图片
03.得力的创作帮手

刘波还多次提到她为《林海雪原》付出的努力:除完成本职工作,照顾好家庭外,我以最大的热情,鼓励和支持了曲波的创作;作为曲波小说的第一读者,我为他誊抄了大量稿件,成了他的专职抄稿员。

为了不打扰他写作,我全包了家务事。

每到周末,我就带着四个孩子到公园玩,好让他在家里安心写作。

有时,他一天能写1万多字,而我要用两三天时间才能抄出来。他创作灵感上来时,写得快,字迹也就很潦草,一些不会写的字还自己造,弄得我查字典也查不着,只好边猜边抄。

家里房间小,放不下两张桌子,我就在缝纫机上抄稿。

图片

参军前我也只有小学四年级水平,帮曲波抄稿,也让我学到了许多。

小说完成后约有40多万字,每抄完一章,我就用毛线和布条装订起来。我还买了两米做衬衫的布料,剪成包袱皮,将文稿分装成两包。

1956年秋季,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曲波却为投稿的事犯愁,他生怕别人瞧见或道听途说些什么,就跟我说:“路远的不好去,咱先去近的地方看看吧。”

我们家的斜对面,就是《中国文学》杂志编辑部。于是,我和曲波一人抱着一个大包袱就走进了大楼。进去才发现,那是外事局的大楼,里面几乎都是外国专家。


图片

听说是来投稿的,一位外国专家就问是什么语种,曲波说:“是中文。” 外国专家笑着说:“我们只负责把中国文字翻译成外文。”他建议我们去东总布胡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看看。

当时单位给他配的有车,但他怕司机知道他的行踪,我们只得坐公交车,去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

到那里后,曲波没有透露自己的身份,直接对编辑说:“我不是作家,你们给看看行不行?稿子不成,给我家里打电话,我来取。”他再三叮嘱,电话一定要打到家里,他怕单位同事知道后走露风声。

20天后,曲波接到出版社电话,叫他去一趟。到了出版社,他心灰意冷地对编辑伸手说:“来拿吧”,没想到来拿的不是退稿,而是作品可以发表的消息。


图片

出版社审稿编辑龙世辉对曲波说:“我们确定要出版你的小说,但需要做一些修改。”

在出版社的帮助下,曲波完成了稿子修改,并最终定名为《林海雪原》。

1957年7月,《林海雪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1958年,曲波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9年,治部总政主任罗荣桓元帅,提议曲波回部队工作。曲波重新穿上军装,成为治部总政文化部副师级创作员,被授予上校军衔。

一次曲波在医院偶遇贺龙元帅,赞扬他:书写得好,很传奇、很有感染力。


图片

小说多次再版,还被翻译成英、俄、日、蒙、越、朝、挪威、阿拉伯等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并获得“茅盾文学奖”和“斯大林文学奖”。在国庆50周年时又被列为精选的“红色经典系列丛书”而再版。

曲波一生共创作了 200 余万字的文学作品,从一个仅具有高小文化程度的革命青年,到一个取得不菲成就的作家,曲波实现了巨大的人生跨越。

1964年,曲波因不按京剧《智取威虎山》的基调修改《林海雪原》,再次脱下军装,转业到了铁道部工业总局任副局长。在特殊年代,他和其他老干部一样,受到批判和审查。他的厅局级职别从32岁干到退休都没有动过。

曲波是2002年去世的,病重时曾五次住院。


图片

他总说自己身上有一股革命的英雄主义,经历过严酷的战争,受过重伤,经受多次政治运动冲击,但他都能坦然面对,从容对付。

我觉得,在《林海雪原》中,少剑波的形象有80%的成分取自他自己的经历。在小说中,可以找到他们那一代军人牺牲奉献的高贵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时代内涵。

人民没有忘记曲波,2009年10月,由人民网和铁道部联合举办的“共和国铁路楷模”评选活动中,曲波当选为“共和国铁路楷模”。我代表曲波参加了表彰大会。


图片

附件1:参考资料

1.《说不尽的〈林海雪原〉》(中国知网)

2.《听曲波夫人讲那过去的事情》(中国知网)

3.《重回林海雪原——曲波访谈录》(中国知网)

4.《忆曲波》(中国知网)

5.《曲波夫人刘波回忆林海雪原的日子》(《作家文摘》)

6.《〈林海雪原〉作者刘波:婚后第二天丈夫就上山剿匪了》(东北网黑龙江

如果您对38军历史感兴趣,请您关注38军军魂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