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语典故|“指桑骂槐”典故出自哪里?

 中人364 2023-11-14 发布于湖北

Image

成语指桑骂槐是人们经常用的口头语,探寻其出处,成语词典等权威解释都是出自明朝兰陵笑笑生写的《金瓶梅词话》:“他每日那边指桑树骂槐树;百般称快。”得以广为流传是因为《三十六计》的传播,因为第二十六计就是“指桑骂槐”。

Image

中国自古以来是个农业大国,从君王到平民都重视农桑。《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争霸,商人趁机牟取暴利(就如现在大家都炒房炒股一样,做实业还不如炒一套房牟利高),造成社会生产力下降,因此,不少人弃农经商。

为了扭转局面,秦孝公时商鞅变法,重农抑商,鼓励从事农业和桑蚕养殖,对商人科以重税,“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从事经商及懒惰而贫穷的,把他们的妻子全都没收为官奴)。因此秦国迅速崛起,国力强盛,进而得以吞并六国。

Image

汉朝立国后,继承了秦朝重农抑商思想,商贾算赋加倍。西汉令:“贾人毋得衣锦绣……操兵、乘骑马”(《汉书·高帝纪下》)、“无得名田”(《汉书·食货志下》)、“不得任宦为吏”(《史记·平准书》),一直到明代“禁商贩”“服用貂裘”(《明史·舆服志三》)。一系列措施来禁止商人扰乱社会生产行为。

Image

Image

吃饭穿衣,属于生存第一需求。桑树的叶可以用来养蚕,是丝帛的原材料,果可以食用和酿酒,树干及枝条可以用来制造器具,皮可以用来造纸,叶、果、枝、根、皮皆可以入药。麻可以制绳索和纺布。因此古代人家家植桑种麻,自给自足,“桑麻”一词就专用来指农事。

《孟子》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诸葛亮《自表后主》:'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刘备未成名以前,“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三国志》)。

另外《诗经·小雅·小牟》:“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意思是见了桑树、梓树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所以起恭敬之心,后世即以“桑梓”作为家乡的代称。可以看得出,桑树是多么重要和普遍,也是一般老百姓家里常见的树木。

Image

槐树,就不一样了。槐树虽然不能作为建筑材料,对老百姓基本上没有用处,只能是野生,没人专门种植。但是,由于《周礼》里边“三槐九棘”的记载,让槐树登上大雅之堂。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见天子时,站在槐树下面。方位分别是“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

“三槐九棘”遂用作“三公九卿”的代称,因此槐树就成了富贵的象征。西汉末年的纬书《春秋元命苞》中说:“槐之言归也。古者树槐,听讼其下,使情归实也。”可见古人认为在槐树下听讼,可使案情归实。久而久之,就用“槐门”、“槐堂”来代称断狱机构。

Image

从上面情况来看,桑树就是普通老百姓家庭常见经济树木,而槐树则是官府或者不需要植桑养活自己的富贵人家才种植的树木,两种树木代表了不同阶层。由于古代衙门机关普遍官官相护、贪赃枉法,这也是民间呼吁“青天”出现的原因。

其实现实中青天少之又少,老百姓有冤屈没地方申诉,但是又不敢和官府对着干,只能背地里骂。又怕被妄加罪名,只能对着桑树骂槐树,意指那些漠视百姓的官僚阶层,用极其隐晦但又很狡黠的方式来表达对官府的痛恨。

Image

至于《金瓶梅》里边出现的指桑骂槐其实在民间早有之,只不过是我们非要找个出处。可惜古代的文献又找不到,只好将就了。而《三十六计》成书时间据考应该在一千多年前,里边就有“指桑骂槐”的“桑”字,可见指桑骂槐这个成语出现应该更早。

Image

2017-5-16榆木斋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