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文化】郭志吉 | 北吊桥

 昵称71028402 2023-11-15 发布于河南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北吊桥
□ 郭志吉/ 文

林州县城有两个颇有名气的地标,流传几百年了。南有南大池(阜民池),北有北吊桥,全县大人小孩人人皆知。可是南大池看得见,摸得着,美化的精巧壮观,并有史志记载着神话般的传说。北吊桥呢,现在看不见,找不着。行人站在“桥”上都找不见北吊桥在那里,四处观望一头雾水。北吊桥在哪里?

别找了,历史长河已淹没了她的容颜,只有名声响彻太行山川,成为林州指名问路的地标。桥确实存在,已埋入振林路下面,承载千百万人车的交通,成为了地下文物,可惜的是见不到它雄伟壮观的美姿。

历史上北吊桥确实存在,名副其实,在现在振林路与老北环十字路口处,虽然吊桥已无实物在,但在人们的口中盛传。

东魏孝靖天平元年,高欢权居太行山时初筑林虑城。公元639年唐贞观十三年,夏季太行山洪水、桃园河水、黄华河水泛滥成灾。洪水冲淹林县城区,从城西灌入城内,人畜房屋浸泡水中,防不胜防,损财伤命。唐赵王观其残景,率民众人背驴驮,用土石围挡城西来水。从南关到北关在城西筑起了半圈土石围墙,筑至北关路口,围墙只有1米高宽厚。挡着洪水绕墙向北流泄。随着洪水不断发生和年代延长,土围墙高宽厚逐步扩大。由于战乱的出现,城东也筑起了土围墙,成了冷兵器时代防匪、防兵患的护城工事。

公元1260年前后宋元争战。宋朝县丞为阻挡蒙古骑兵冲击县城,对土围墙加固,并增厚增高,形成了城墙。周长约1800米,高约6米,上顶面宽约2米,基厚约4米。同时石砌了四处城门,南曰宣化门,北曰孝感门,东曰忠义门,西曰社稷门。城门用青石整齐砌筑雕刻,拱券平顶与土围墙同高,顶略宽于土墙宽。由于多次在内外挖土加固城墙,城外形成了3一4米宽的沟,加之洪水冲刷深达2一3米。汛期排洪、防洪、护城护民,平时排污水,战乱年代人称护城河,阻碍敌手攻城。

城门券洞砌成,护城河形成,为方便南北交通,吊桥自然架通。长约6米,宽4米。用吊索拉动吊桥收放。早放晚收防贼、防盗、防兵匪。明朝嘉靖年间,太行山洪水势不可挡,通过城西门涌入城内,虽然门外有月堤,也未能阻挡汹涌山水入城。为保民平安,县丞下令堵塞城西门拦截洪水。逼迫洪水绕城北去。从北关狮子口月明池向北泄洪。按易经之说,堵西门是因城东北方缺角,艮坤不相配而堵塞的。不论何因,塞西门保护了城中免受洪水之灾。嘉靖年间,县丞为了使县城更加壮观,在城墙上修建城楼五座,翼楼四座。万历元年改建成石头城墙。宏伟壮观的林县城墙高12米,顶宽约4米,濠沟长约1420米,沟深5米、宽8米。五座城楼上有官厅。4座翼楼上有石敌台,东南转角楼瞭望东南数里,可监视贼匪骚扰。西面石敌台可观望太行山平原,早晓兵攻动态。东北角翼楼起名奎星楼,悬挂大铁钟于上,以补风水备作警钟用。钟留存至1958年支援了大办钢铁。唯有北关城门楼多次修建,形式奇特,展现了人民防卫的高超智慧。童谣常唱:北关城门一大怪,吊桥南北走,城门朝东开,不见关帝进不来。

北吊桥城门楼的构造奇特,是千百年来人们保城卫民从血的教训中逐步完善建成的。吊桥跨过护城河南北通透,供车马人往来。战争发生时收放吊桥阻断交通,护城河是第一道防线,阻碍兵马、云梯靠近城墙。平时人马过吊桥左转向东走,再右转从东门进入瓮城,从关帝石像前左转进入城里。关帝石像手提大刀面东立于瓫城内西端,目视来往行人,令人胆寒。

战时关闭东门,守卫瓮城,是守城第二道防线。一旦敌入东门,瓫城是肉搏战场。一场战斗过去,瓫城内血流成河,护城河都变色。在12米高的城门顶上布兵守卫,配合护城河和瓮城的战斗,形成第三道防线。城门顶上建有3米高的玄武大帝庙,玄武大帝端坐庙内威武肃穆。平时香火不断,祈祷万民平安。战时将官坐镇调度指挥。县城西门堵塞,南门东门无护城河不设吊桥,只有北门沟深河宽而架设吊桥。

固若金汤的城防建筑,在冷兵器时代,起到了护城保民的作用。使兵匪盗不能轻易进入城中。在火器战争年代作用较弱。从1926年至1944年,拉锯式的战斗在县城不断。特别是1939年至1944年抗日战争时期炮火连天,千年石头城墙毁得残缺不全,破坏的城墙记录了战争的残酷。解放后,政府组织群众平城建厂,改造生态环境。竹器社,食品厂等单位都是在原城墙地面上建成的。

城没了,吊桥没了,护城河、石券桥也到了地下,成为古迹。但“北吊桥”这个口碑地标不会消失。

——  The  End  ——

郭志吉      横水村人。军人,科大毕业,高工,国企厂长书记,爱好自然科学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