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上海优秀建筑(22)— 外滩6号“中国通商银行”

 书柜茶室 2023-11-15 发布于上海

坐落于中山东一路6号的原“中国通商银行”是一幢具有英国哥特风格的“市政厅式建筑”,装饰上带有欧洲宗教建筑色彩。

底层、二层的窗户,皆为落地长窗,两肩并列对称,窗框券状;顶层中间为哥特式尖顶,墙上有一排尖角形窗,顶端树立一个十字架(早已被拆除)。屋面四角也耸出哥特式小尖顶。墙面上多装饰性的线脚,已经过多次修理粉刷。

作为外滩现存最早的建筑之一,中国通商银行大楼始建于1881年,当初产权为美国旗昌洋行所有,建筑为东印度式,共三层,设有内外阳台,砖木结构,外墙为青红砖镶砌。

作为外滩现存最早的建筑之一,中国通商银行大楼始建于1881年,当初产权为美国旗昌洋行所有,建筑为东印度式,共三层,设有内外阳台,砖木结构,外墙为青红砖镶砌。

直至1897年5月27日,中国第一家“官助商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买下该大楼产权并正式成立。当天,一面长旗书写有“中国通商银行”几个大字在三层屋顶旗杆上升起,广东路上停着许多轿子,人群熙熙攘攘,十分热闹。

因建筑阳台外廊的构造不符银行使用需求,遂在1906年进行翻建,并由英商玛礼逊洋行设计。翻建后的大楼为假四层,并保留原有的砖木结构。

1920年代,一幢幢雄伟华美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外滩建起,中国通商银行那三层清水砖墙“小楼”显得灰头土脸。为了让它看上去“雄壮”一些,人们用水泥砂浆遮盖外墙,并放弃了墙面细长柱的装饰。

起初该行开办时的资本额为500万两银子,其中轮船招商局投资80万两,电报局20万两,这两家皆为晚清“红顶商人”盛宣怀创办的企业。 他与李鸿章等大官僚又另外认股近80万两!

虽说是国人自办,然而却采取“汇丰模式”,并聘请“洋大班”(旧时外国公司、洋行经理)与“华人大班”参与该行的管理。开办初期,账册、单据等全用英文,并加入外商的银行同业公会,这才在外滩的银行中取得一席之位。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通商银行大楼被“汪伪政府”占领,该行随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抗战胜利后 ,又迁回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中国通商银行中的官僚资本没收,作为公股,成为最早的一家公私合营银行。

1952年,中国通商银行又与上海59家私营银行、钱庄及信托公司统一组成了公私合营银行,最终成为了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组成的一部分。

2002年,美籍华人孙效文先生取得该大楼经营权后,对其进行修复、改造,既保留了大楼原有历史风貌及文化底蕴,又在内部结构上进行加固——将砖木改为钢筋混凝土,以确保大楼的安全稳固,使之成为现代商业、高档餐饮为一体的场所——外滩6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