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要的是真实(上篇)

 福兴堂图书馆 2023-11-15 发布于河南

首要的是真实

文学艺术是反映生活真实的,失去了真实,就不可能动人,就没有力量。粉碎“四人帮”这几年来,文艺上为“写真实”辩诬,为真实性正名,为恢复现实主义传统呐喊,呼声甚高;创作上也有相当多的作品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为社会主义文艺恢复了名誉,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信任。我们的文艺在人民群众中声誉之高,为三十年来所未有,这主要取决于它的真实。

可是,在我们的作品里,真实性差甚至失去真实性的现象还是不少的。有的表现在细节描写上,有的表现在主要情节上;有见于平庸之作的,也有见于优秀之作的,有的不过白璧微瑕,有的则是致命之疾。让我从自己极为有限的阅读范围里顺便举几个例子:

有一幅摄影作品叫做《描春绘彩》,画面上是两个满面笑容站在花树丛中的女青年,一个手攀一茎牡丹欣赏春光,一个手握画笔正在作画。可是,仔细一看,那笔毫却全是干的、散的,有的竟弯曲向上。还有一幅题为《蓓蕾初放》,那是一位正拉提琴的少女的胸像。按她脸上那毫无表情的“表情”以及那琴弓所放的地方,人们有理由认为她是不会拉琴强做作。这两幅摄影作品细节的失真,犹如古代戴嵩笔下的斗牛摇着尾巴、黄筌笔下的飞鸟颈足齐伸一样,是违反生活常识的。

《在小河那边》是一篇颇有影响的小说。它的后半篇是写在十年动乱中失散后改了名的姐弟俩,在打倒“四人帮”后生活在人迹罕至的海南岛的一角,由邂逅相遇、同命相怜、产生爱情以至发生两性关系的过程。且不说在作品中写姐弟乱伦,让人物在弄清了对方是谁之后“直想呕吐”,给予读者的是艺术的美感还是别的什么,就说这样的情节是可以写的吧,按小说的描写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别时已是十四、五岁的中学生,十一年后姐弟相见怎能丝毫认不出来?姐姐一见弟弟就觉得面熟,“特别注意”过他,第一次谈话中,就得知他原在军干子校上学,况且几个月内,他们白天一起劳动,晚上一起读书,天南地北,古今中外无所不及地“倾谈”,但却“从没问过”对方的家庭,这可能吗?姐姐现在叫“穆兰”,而他们的母亲就姓“穆”,她又说出了“妈妈给逼死了”的情况;弟弟也谈到过“父亲是个十恶不赦的林彪死党”,原先“在省、市革委会里都居重要席位”……这些重要的情况,竟始终不曾引起身受“四人帮”之害弄得家破人散的姐弟俩的联想、怀疑、猜测、追问,这合乎情理吗?我想,这是作者以意为之,硬要他们误会到底的缘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