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醫心方_丹波康賴 6 (十五,十六,十七,十八)

 朱江明 2023-11-15 发布于广东

《劉涓子方》云:九江黃父問於岐伯曰:余聞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露,上注谿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乃注絡脈,絡脈皆盈,注乃於經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調之,從虛法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留。去虛補實,補則有餘,血氣已調,形神乃持。余已知血所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有遠近。何以度之,可得聞乎? 岐伯曰:經脈留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蔖不成,五穀不植,經絡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別離異處,血氣猶然,請言其故。 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寒氣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澀,血澀則不通,不通則氣歸之,不得復返,故癰腫焉。與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肉腐,肉腐則不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煎枯空虛,筋骨肌肉不相親,經脈敗漏,內熏(熟也)於五臟,五臟傷故死矣。 又云:黃父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岐伯答曰:營衛稽留於脈,久則血澀而不行,血澀不行則衛氣從之,從之不通,壅遏(於葛反,絕也)不得行也。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為膿。猶不能陷肌膚,枯於骨髓,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為癰。 黃父曰:何謂疽?岐伯曰:熱氣淳盛,當其下筋骨,良肉無餘,故命曰疽。疽上皮咬以堅,狀如牛領之皮,癰者,其上皮薄以澤,此其候也。 黃父曰:乃知所說,未知癰疽姓名、發起處所、色診形候、治與不治、死活之期,願事事聞之。 岐伯曰:《癰疽圖》曰:赤疽發額,不瀉,十餘日死,其五日可刺也。其膿赤多血死,未有膿可治。人年二十五、三十一、六十、九十五,百神皆在額,不可見血,見血者死也。 禽疽發如疹者數十處,其四日腫,合牢核痛,其狀若攣,十日可刺。其內發身振寒,齒如噤欲痙,如是者,十日死也。 杼(除呂反)疽發項,若兩耳下,不瀉,十六死,其六日可刺。其色黑見膿而腐者死,不可治。人年十九、二十三、三十、三十五、三十九、五十一、五十五、六十一、八十七、九十九,神在兩耳,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疔疽發兩肩,此起有所逐惡血,結留內外,營衛不通,發為疔疽。三日身腫痛,甚口噤如痓狀,十一日一日可刺。不治,二十日死。 蜂疽發背,起心俞,若肩隅,二十日不瀉死,其八日可刺。其色赤黑,膿見青死,不治。人年六歲、十八、二十四、四十、五十六、六十七、七十二、九十八,神皆在肩,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陰疽發髀(卑履反)腹外,若陰股,始發腰強而不能自止,數飲不能多,五日堅痛,如此不過三歲死。 刺疽起肺俞,若肝俞,不瀉,二十日死,其八日可刺。發而赤,其上肉如椒子者死,不可治。人年十九、二十五、三十三,三十九、五十七、六十、七十三、八十一、九十七,神皆在背,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脈疽發環頭(一方作頸),如痛,身隨而熱,不欲動,悁悁或不能食,此有所大畏恐,躁而不精(靖),上氣咳逆,氣絕,其發引耳,不可以動,二十日可刺。不刺,八十日死。 龍疽發背起胃俞(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若腎俞(第十四椎下社各一寸半),二十日不瀉死,九日可刺。在刺,其上赤下黑,若青膿黑死,發血膿者不死。 首疽發熱,發熱八十日,大熱汗頭引身盡,如癩身熱,同同(齊也)如沸者,擇皮頗腫處淺刺之。不刺,入腹中二十日死。 俠(胡頰反)榮疽發脅,若起兩肘頭,二十五日不瀉死,其九日可刺。發赤白間,其膿多白而無赤可治也。人年一,十六、二十六、三十二、四十八、五十八、六十四、八十、九十六,神皆在脅,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行疽發如腫,或復合相往來,可要追其所在,刺之即愈。 勇疽發股起太陰,若伏鼠,二十五日不瀉死,其十日可刺。勇疽發膿赤,黑死,白者尚可治。人年十一、十五、二十、三十一、三十三、四十六、五十九、六十三、七十五、九十一,神皆在尻尾,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標叔疽發熱同同,耳聾。後六十日腫如裹水狀,如此可刺之。但出水後及有血,血出即除也。人年五十七、六十五、七十三、八十一、九十七,神皆在背,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𤹔(𰐇光反)疽發足趺若足下,三十日不瀉死,其十二日可刺。癆疽,發赤白膿而不反(死),大多其上白癢,赤黑膿死不可治,不黑可治。人年十三、二十九、三十五、六十一、七十三、九十三,神皆在足,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沖疽發少腹,痛而振寒熱。四日可刺,五日悁悁,六日變而可刺之,不刺之,五十日死。敦(熟,殊六反)疽發兩手五指頭若足五趾頭,十八日不瀉死,其四日可刺。其發日而黑,癰不甚,未過節可治也。 疥疽發腋下,若臂、兩掌中,振寒熱而嗌乾者,飲多即嘔,煩心悁悁,或六十日軫(軟歟)及有合者,如此可汗,不汗,入腹內死。 筋疽發背俠脊兩邊大筋,其色蒼,八日可刺也。有癰在肥(胞)腸(腹)中,九十日死。 陳干疽發兩臂,三四日痛不可動,五十日身熱而赤,六十日可刺之。如刺肺無血,三四日病已,無膿者死。 蚤疽發手足五指頭起,過節其色不變,十日之內可刺也,過時不刺後為蝕(飲)。有癰在腋,三歲死。 叔疽發身腫,牢核而身熱,不可以坐,不可以行,不可以屈伸,成膿刺之即已除。 白疽發膊若肘後,癢,目痛,傷精,乃身熱、多汗,五六處死。心主疽癰在股脛六日死,發膿血六十日死。 黑疽發腫,居背大骨上,八日可刺也,過時不刺為骨疽。骨疽膿出不可止,出碎骨,六十日死。 脅少陽有腫癰,在頸八日死,發血膿十日死。 創疽發,身先癢後痛。此故傷寒寒氣入臟,篤發為創疽。九日可刺,不刺九十日死。 尻腰太陽脈有腫,交脈屬於陽明。癰在頸十日死,發膿血七十日死。 尻太陽脈有腫癰,在足心陽明、少陽,八日死,發膿血八十日死。 頭陽明脈腫癰,在尻六日死,發膿血六十日死。 股太陽脈有腫癰,在足太陽十七日死,發膿血百日死。 肩太陽太陰脈在腫癰,在脛八日死,發膿血四百日死。 足少陽脈有腫癰,在脅八日死,發膿血六百日死。 手陽明脈有腫癰,在腋淵一歲死,發膿血二歲死。 黑疽發腋淵死;黑疽發耳中如米,此大疽死;黑疽發肩不死可治;黑疽缺盆中,名曰伏癰死,不治;黑疽發胸可治;黑疽發肘上下,不死可治;赤疽發陰股,堅死,濡可治;赤疽發髀樞(昌朱反),六日可治,不治出歲死;赤疽掌中可治;髀解際,指本黑、頭赤死;赤疽發陰死不治;黑疽發肥腸死;黑疽發膝臏,堅死,濡可治;黑疽發趺上,堅死;足下久癰,色赤死,不可治。 又云:夫癰疽者,初發始微,多不為急,此實奇患,惟宜速療之,療之不若速,病成難救,以此致禍,能不痛哉?且述所懷,以悟後賢。謹條黃父癰疽論,論癰所著,緩急之所,死生之期,期如有別癰之形色、難易之療如下: 發皮肉,淺腫高而赤,貼即消,不療先愈。 發筋肉,深腫下而堅,其色或青、黃、白、黑,或復微熱而赤,宜急療之,成消中半。 發附骨者,或未覺內肉,內肉已殃,已殃者癰疽之甚者也。 發背外,皮薄為癰,皮堅為疽。如此者多現先兆,宜急療皮堅甚大者,多致禍矣。 《太素經》云:黃帝曰:願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日名。岐伯曰: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瀉則已,已則含豕膏,毋冷食,三日而已。(今

按:《劉涓子方》癰疽極者十八種云則是也。)

發於頸名曰夭疽。其癰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熱也)肝肺,熏肝肺十餘日而死矣。 陽氣大發,消腦留項,名曰腦鑠(書藥反)。其色不樂,項痛如刺以針,煩心者死,不治。 發於肩及臑,名曰疵癰。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今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癰發四五,逆焫之。(今

按:《劉涓子方》"癰發四五逆焫之"此七字無。)

發於腋下赤堅,名曰朱疽。治之用砭石,欲細而長,數砭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俠嬰,急治之。(今

按:《劉涓子方》作"鼠膏"。)

發於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 發於臆者,名曰甘疽。其狀如谷實蔞瓜,常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不治,十歲死,死後膿自出。 發於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之病也,久之,其病大癰膿,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治之,銼連翹草根各一升,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三升,即強飲,厚衣坐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發於股脛,名曰股脛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附骨。不急治,四十日死。 發於股胻,名曰脫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發於尻,名曰兌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四十日死矣。 發於股(故戶反)陰,名曰赤絕。不急治,六日死。在兩股之內,不治,六十日而死。 發於膝,名曰疵疽。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而堅,勿破,破之死。須其柔,乃破之者生。 諸癰疽之發於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發於陽(丈夫陰器曰陽,婦人陰器曰陰)者百日死,發於陰者四十日死。 發於脛,名曰兔齒。其狀赤至骨,急治,不治害人也。 發於踝,名曰走緩。其狀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不死。 發於足上下(足跌上下也),名曰四淫。其狀大癰,不色變,不治百日死。 發於足旁,名曰厲疽。其狀不大,初如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治,百日死。 發於足指,名曰脫疽。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斬去之活,不然則死矣。 又云:身有五部:伏菟一;腓二,腓者,踹(都館反)也;背三;五臟之輸四;項五。五部有癰疽者死。 又云:楊上善曰:癰生所由,凡有四物也:喜怒無度,爭氣聚生癰,一也;飲食不依節度,縱情不擇寒溫為癰,二也;臟陰氣虛,腑陽氣實,陽氣實盛生癰也,三也;邪客於血,聚而不行,生癰,四也。癰疽一也,癰之久者,敗骨名疽也。 又云:夫積石成山,積氣成癰,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皆由不去脆(青碎反)微故也。 《病源論》云:癰者由六腑不和所生也;疽者,五臟不調所生也。 凡腫一寸至二寸,癤也;二寸至五寸,癰也;五寸至一尺,癰疽也。一尺至三尺者,竟體膿,膿成,九孔皆出。諸氣憤郁,不遂志欲者,血氣蓄積,多發此疾。 凡發腫高者,疹(恥忍反)源淺。腫下者,疹源深。大熱者易治,小熱者難治。 凡五月勿食不成核果及桃、棗,發癰疽癤。 凡人汗入諸食中,食之則作疔瘡、癰癤。 凡銅器蓋食,汗入食,食之令發惡瘡內疽。 凡鯽魚膾合豬肝肺,食發疽。 凡醉,強飽食,不幸發疽。 《醫門方》云:凡癰腫發於背,欲得高,高即腫浮,淺在外,縱結膿者,亦多瘥;腫不高,沉在肉裡者,其腫深,膿潰向內必死。 《範汪方》云:經言:五臟不調,致疽;六腑不和,生癰。疽急者,有十:一曰瘭疽者,急者二三日殺人,緩者十餘日;二曰癰疽,急者十餘日殺人,緩者一月;三曰緩疽,急者一年殺人,緩者數年;四曰水疽,所發多在手足,數年猶可治。疽者有數十種,要如此。癰之疾,所發緩地不殺人,所發若在險地,宜令即消,若至小膿,猶可治,至大膿者致禍矣。一為腦(乃道反)戶,在玉枕下一寸;二為舌本;三為懸壅;四為頸節;五為胡脈;六為五臟俞;七為五系;八為兩乳;九為心鳩尾;十為兩手魚際;十一為腸屈之間;十二為小道之後;十三為九孔;十四為兩脅腹;十五為神主之舍。凡四十五處不可傷,而況於疽乎?若癰發此地,遇良醫,能令不及大膿者,可救,至大膿者害及矣。 癰疽脈洪粗難治,脈微澀者易愈。諸浮數之脈,應當發熱,而反惡寒,癰也。 癰起於節解過,遇頑醫不能即消,令至大膿者,豈膏藥可得生復?[top]

治癰疽未膿方第二

《醫門方》云:扁鵲曰:癰腫癤疽風腫惡毒腫等,當其頭上灸之數千壯,無不瘥者;四畔亦灸三二百壯。此是醫家秘法。小者灸五六處,大者灸七八處。療癰疽腫一二日未成膿,取伏龍肝下篩,醋和如泥,塗爛布上,貼腫,燥即易,無不消。(今

按:《葛氏方》和雞子中黃塗。)

《劉涓子方》云:癰疽之甚,未發之兆,飢渴為始,始發之始,或發白疽似若小癤,或復大痛,皆是微候,宜善察之。欲知是非,重按其處,是便隱痛,覆按四邊,比方得失。審定之後即灸,第一便灸其上二三百壯,又灸四邊一二百壯。少者灸四邊,中者灸六處,大者灸八處,壯數、處所不患多也。灸應即貼即薄,令得即消,內服補暖湯、散。不已,服冷導外即冷薄。不已,用熱薄帖貼之法,當開其口,泄熱氣也。 治癰疽始作腫不赤而熱長甚速、非薄帖所制犀角拓湯方: 犀角(三兩) 大黃(三兩) 升麻(三兩) 黃芩(三兩) 梔子(三兩) 黃連(三兩) 甘草(三兩) 上七物,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使極冷,以故練兩重入湯中,拓腫處,小燥易,恆令濕,一日,一夜數百過。 治癰腫黃耆帖治癰腫瘰癧及欲發背覺痛方: 黃耆(一兩) 黃芩(一兩) 芎藭(一兩) 當歸(一兩) 黃連(一兩) 白蘞(一兩) 夕藥(一兩) 防風(一兩) 上八物,搗篩,以雞子白和塗故布上,以貼腫上,燥復易。患熱者加白蘞,患痛者加當歸各一兩。 《千金方》云:凡癰疽始發,或從小癤,或復大痛,或復小痛,或發米粒大白膿子,此皆微候,宜善察之。見有少異,即須大驚忙,急治之。及斷口味,速服諸湯,下去熱毒。若無醫藥處,即灸當頭百炷,其大重者,灸四面及頭二三百壯,壯數不必多也,復薄冷藥帖。種種救療,必瘥速也。亦當頭以大針,針入四分即瘥。 凡諸異腫種種不同者,無問久近,皆服五香湯,刺去血,小豆薄敷之,其間數數以針刺去血。若失治已潰爛者,猶服五香及漏蘆湯下之,以升麻湯拓洗熨之,摩升麻膏。若生息肉者,白蘆茹散敷之,青黑肉去盡即停之。好肉生,敷升麻膏;肌不生,敷一物黃耆散。若敷白蘆茹,青黑惡肉不盡者可以柒頭、䕡茹半錢和三錢白䕡茹散稍敷。(今

按:五香湯在丁腫方,漏蘆湯、升麻湯、升麻膏在治丹之方;黃耆散、䕡茹散在緩疽之方。)

內消散 凡是癰疽皆宜服之,方: 赤小豆(一升,熬,納酢中,往還七返)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 瞿麥(二兩) 白蘞(三兩) 當歸(二兩) 黃芩(二兩) 豬苓(二兩) 防風(一兩) 黃耆(三兩) 薏苡仁(三兩) 升麻(四兩) 十二味,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長服取瘥。(今

按:《廣濟方》同之。但《範汪方》云:

內消散治癰腫不潰: 白芷十分 白薇十分 芎藭七分 夕藥十分 椒七合 乾薑七分 當歸七分 𦬣草七分 凡八物,冶合,以酒服五分匕,日再。 又《令李方》內消散治癰腫不潰方用: 白芷十分 夕藥十分 蜀椒七合 芒硝十分 芎藭十分 當歸七分 乾薑七分 七物,下篩,酒服五分匕,日二。一方有白蘞一分。) 治癰腫痛煩困方: 生楸葉十重貼之,以布帛裹,緩勿令急,日二易。止痛消腫,食膿勝於眾帖,冬以先乾者,臨時鹽湯潑潤用之。(《葛氏方》、《劉涓子方》同之。) 廣濟犀角丸 治一切毒腫癰乳發背,服之止痛化膿為水,遂大小便出神效方: 犀角(十二分) 升麻(一兩) 大黃(五分) 黃芩(五分) 防風(一兩) 當歸(一分) 黃耆 梔子仁 乾薑 黃連 人參 甘草(各一兩) 巴豆(二十三枚,去心、皮,熬) 凡十三物,冶下篩,以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以飲服十丸,取二三行快利,常服為微痢。(忌生菜、熱曲、酢蒜、海藻、豬肉、筍、黏食。) 《效驗方》治卒癰腫白蘞帖方: 大黃(三分) 黃芩(三分) 夕藥(二分) 白蘞(三分) 赤石脂(一分) 凡五物,冶合下篩,以雞子白和如泥,塗紙以薄腫上,燥易之。 《錄驗方》治癰腫運赤痛及已潰松脂帖方: 成練松脂(一斤) 蠟蜜(半斤) 豬脂(四斤) 當歸(二兩) 黃連(一兩) 黃柏(一兩) 凡六物,㕮咀三物,盡合,煎三沸三下,候帖色變微紫色者藥成,絞去滓。若初腫未有膿者塗紙貼腫上,日三易,夜再。若以潰有口者,穿紙出瘡口,貼四邊,令膿聚食旁肉速瘥。(今

按:諸方松脂帖已多,但《劉涓子方》松脂二斤,黃連一兩,附子一兩,黃芩一兩,夕藥一兩,細辛一兩,石膏二兩也。又《效驗方》杏仁一兩,臘蜜一兩,松脂一兩,厚朴一兩也。)

(今

按:以下宇治本注也。)

千瘡萬病霜膏 治金木瘡,癰疽惡瘡,若始得癰,摩腫上五百過即消。若以潰者著瘡中食膿云云,具在本方。 《小品方》云:經言寒氣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氣凝(李亢反)澀不行,壅結則為癰疽也。不言熱之所作。其成癰,久寒化為熱,熱盛則肉腐爛為膿也。依經診候之由,人體中有熱,被寒冷搏之,血脈凝澀不行,熱氣壅結則為癰疽也。是以治癰疽方,有灸法者治其始,其始中寒未成熱時也。其用冷薄帖者治其熱已成,以消熱,使不成膿也。今人多不悟其始,不用溫治及灸法也。今出要方以治其成形者耳。赤色腫有尖頭者根廣一寸,以還名為癤,其廣一寸以上者便為小癰也,其如豆粒大為疱。 治作癰令消方: 取鹿角就磨刀石上水摩之,以汁塗燥,復塗則消也;內宜服連翹湯下。 又方:生舂小豆下篩,雞子白和如泥,塗之。 治始作癰正赤熱痛方: 單燒鹿角作末,苦酒和薄之,干復塗之自消。 又方:單搗大黃,苦酒和薄之,溫則易。 治癰及癤始結腫赤熱方: 水摩半夏,塗之燥,更塗得皺,使消也。山草中自可掘取生半夏乃佳,神效。 《葛氏方》治諸癰疽背及乳房初起,焮赤急痛,不早治殺人,使速消方: 但灸其上百壯。 又方:釜底土,搗,以雞子中黃和塗之。 又方:搗苧根薄之。 又方:搗黃柏下篩,以雞子白和,厚塗,干復易,立愈。 治癰發背腹陰處通身有數十方: 取干牛矢,燒,搗細,重絹篩下,以雞子白和塗,干復易。秘方。 《範汪方》治癰腫初腫痛急方: 以冷鐵熨溫輒易。 又方:取粢粉,熬令正黑,末作屑,以雞子白和之。以塗練上敷腫上,小穿練上作小口以泄氣,癰毒便消。當數易之,此藥神秘方。(今

按:《葛氏方》:治諸癰疽發背及乳房初起焮赤急痛,使速消。《爾雅》云菜稷也。和名:支美乃毛知。)

《本草拾遺》云:水蛭(音質),人患赤白遊疹及癰腫毒腫,取十餘枚令𫫠病處,取人皮皺肉白,無不瘥者。冷月無蛭,泥中掘取暖湯養令動,先洗人皮,咸以竹筒盛啜之,須臾咬血滿,自脫,更用飢者。(今

按:《經心方》云:以水蛭食去惡血。)

《僧深方》治癰方: 梁上塵、燒葵末分等,苦酒和敷之,燥復敷。治乳癰亦愈。[top]

治癰疽有膿方第三

《病源論》云:凡癰若按之都牢堅者,未有膿也;按之半軟者,有膿也。又,以手掩腫上,不熱者無膿。若熱甚者,為有膿。凡覺有膿,宜急破之,不爾,侵食筋骨。 《劉涓子》云:癰大堅者,未有膿。半堅半薄半有膿。當上薄者,都有膿,便可破。可破之法,應在下逆上破之,令膿易出,用鈹(披眉反)針。膿深難見,上肉厚而生內大針。若外不別有膿,可當其上數按之,內便隱痛者,肉殃堅者,未有膿也。按更不痛於前者,內膿已熟也。膿泄去熱氣,不爾長連,連則不良。 癰審知有膿者,按之處陷不復者無膿,按之即復者有膿;初腫大,按乃痛者病深;小按便痛者病淺也。凡破癰之後,病人便綿惙欲死,便內寒熱,腫自有似癰而非者,當以手按腫上,無所連是風毒耳,勿針,可服升麻湯、升麻膏,破癰,口當令下流三分,近下一分,令針極熱,極熱便不痛。 夫癰壞後有惡肉者,當以豬蹄湯洗去其穢,次敷食肉膏、散,惡肉盡,乃敷生肉膏、散,乃摩四邊,令善肉速生。當絕房室,慎風冷,勿自勞動,須筋脈復常,乃可自勞耳。不爾,新肉易傷,傷則重發,慎之。 治癰疽洗瘡豬蹄湯方: 豬蹄(一具) 黃連(五兩) 芎藭(三兩) 當歸(三兩) 甘草(三兩) 夕藥(三兩) 薔薇(一斤,又方代大黃三兩) 上七物,以水二斗,煮蹄取一斗,納諸藥復四升洗之。 治癰疽食惡肉蘆茹散方: 蘆茹(一兩,柒頭) 礬石(二分) 雄黃(二分) 硫黃(二分) 上四物,下篩,著兌頭納瘡口中。(今

按:《錄驗方》:雄黃一兩,礬石一兩,蘆茹一兩也。)

治癰疽發背已潰未潰生肉排膿散方: 當歸(二兩) 桂心(二兩) 人參(二兩) 芎藭(一兩) 厚朴(一兩) 防風(一兩) 甘草(一兩) 白芷(一兩) 桔梗(一兩) 上九物,搗下篩。溫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瘡未合可長服之。 (今

按:《僧深方》治癰腫自潰長肉排膿蜀椒散方:

蜀椒 桂心 甘草 乾薑 芎藭 當歸各一兩 凡六物,服法如上。 又方:治癰腫排膿散方: 黃耆四分 夕藥二分 白蘞二分 芎藭二分 赤小豆一分 凡五物,冶下,服如上。) 治癰疽食惡肉膏方: 松脂(五兩) 雄黃(二兩) 雌黃(二兩) 冶葛皮(一兩) 柒頭蘆茹(三兩) 巴豆(百枚) 豬膏(一升) 上七物,煎,松脂消下諸藥,微火上煎三上三下,膏成絞去滓,著兌頭,納瘡中,日六七,食惡肉,初用病當更腫赤,但用如節度,惡肉盡止,勿使過也。 治癰疽發背已潰生肉膏方: 甘草(二兩) 當歸(二兩) 白芷(二兩) 烏喙(六枚) 肉蓯蓉(二兩) 蜀椒(二兩) 蛇銜(一兩) 細辛(二兩) 薤白(二兩) 乾地黃(二兩) 上十物,切,以好酒半升和漬再宿,以不中水豬肪三斤,煎一沸,下余止,復三上三下,膏成,急手絞之。 (今

按:《錄驗方》治癰疽生肉膏方:𦬣草二兩,生地黃五兩,當歸二兩,續斷一兩,黃芩二兩,白芷三兩,甘草二兩,薤白二兩,豬脂一升,大黃四兩。凡十物,㕮咀,煎三上三下,膏成,敷之。)

治癰疽臭爛洗大黃湯方: 大黃(二兩) 黃芩(一兩) 白蘞(一兩) 上三物,合搗下篩,以水一升二合煮一沸,絞去滓,適冷暖以洗瘡,日十過。 《範汪方》治癰瘡熱已退,膿血不止,瘡中空虛,疼痛排膿,內塞散方: 防風(一兩) 茯苓(一兩) 白芷(一兩) 桔梗(一兩) 遠志(一兩) 甘草(一兩) 桂心(二分) 人參(一兩) 芎藭(一兩) 當歸(一兩) 附子(二枚,炮) 厚朴(二兩) 龍骨(一兩) 黃耆(一兩) 赤小豆(五合,熬) 凡十五物,冶下篩,溫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千金方》同之,有下發背條。) 《集驗方》治癰瘡膿血不止,瘡中空虛疼痛,排膿內補散方: 防風(一兩) 遠志(一兩) 當歸(二兩) 黃耆(一兩) 白芷(一兩) 甘草(一兩) 桔梗(一兩) 通草(一兩) 厚朴(二兩) 人參(一兩) 桂心(一兩) 附子(一兩) 赤小豆(五合,熬) 芎藭(一兩) 茯苓(二兩) 凡十五物,冶合篩,食未溫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今

按:《廣濟方》同之。)

《令李方》治癰內補排膿散方: 黃耆(二兩) 當歸(二兩) 赤小豆(三十枚) 芎藭(一兩) 夕藥(二兩) 大黃(一兩) 凡六物,冶合下篩,以粥清服方寸匕,日三。 又云:治癰腫桂心散方: 黃耆(六分) 夕藥(四分) 桂心(一分) 凡三物,冶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錄驗方》洗癰疽並惡瘡毒氣豬蹄湯方: 當歸(四兩) 甘草(四兩,炙) 夕藥(五兩) 芎藭(二兩) 白芷(四兩) 𦬣草(二兩) 黃芩(四兩) 狼牙(四兩) 豬蹄(一具) 薔薇根(一兩) 大黃(四兩) 凡十一物,先以水二升半,別煮豬蹄取一升半,去蹄納諸藥,煮得再沸下桑灰汁一升,又煮取一升半,湯成稍稍以洗瘡癰結疽。初腫時去狼牙納灰汁;瘡既(所教反,斷已)潰,用狼牙除灰汁。 《僧深方》治癰疽瘡臭爛洗瘡青木香湯方: 青木香(一兩) 夕藥(一兩) 白蘞(一兩) 芎藭(一兩) 凡四物,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洗瘡,日三,明日以膏納瘡中,日三。 《醫門方》瘡癰腫已膿,懼針令膿自出方: 上取鹿角刮取細末,和醋聚安腫上,經宿膿自出。若膿深者先嚼生慄敷之,撮膿向上,極妙。 療癰腫不消,已有膿不能針,自令穿潰方: 空腹服葵子一枚,一宿即穿出膿,神妙。 《葛氏方》治癰已有膿,當使膿速潰壞方: 雀屎以苦酒和,塗上如小豆。 又方:吞薏苡子一枚,勿多。 《新修本草》云:癰膿使速潰方: 吞蔏(苘)實一枚,破癰腫。 《蘇敬本草》注云:吞惡實一枚,出癰疽頭。 《千金方》治癰潰後瘡不合方: 燒鼠皮一枚,作灰封孔中。 又方:塗牛屎,干易。 又方:燒故蒲席灰,和豬脂,納孔中。 《救急單驗方》療頭癰因即骨陷方: 先燒杏仁令黑,磨塗後取棗木、紫葛蔓及乾魚燒灰,和薰黃蠟月豬脂塗,神驗。[top]

治癰發背方第四

《病源論》云:癰發背,多發於諸腑俞也。六腑不和則生癰,諸腑俞皆在背,其血氣結絡於身,六腑氣不和。腠理虛者,經絡為寒所客,寒折於血,則壅不通,故結成癰,發其俞也。 熱氣加於血,則肉血敗,化而為膿。癰初結之狀,腫而皮薄以澤。背上忽有赤腫而頭白,搖之連根,入應胸裡動,是癰也。 發背若熱,手不可近者,內先服王不留行散,外摩發背膏、大黃帖。若在背生,破無苦,良久不得膿,以食肉膏、散著兌頭,納癰口中。人體熱氣歇,服術散。五日後癰欲瘥者,服排膿內塞散。 《千金方》云:論曰:凡發背皆由服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單服鍾乳而發者,又有生平不服石而自發者,此是上世有服之者。其候率多於背兩胛間起,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癢,仍作赤色,人皆初不以為事,日漸長大,不過十日,遂至不救。其臨困時,方圓徑三四寸,瘡有數十孔,以手按之,諸孔之中膿皆乃出,尋即失音不言。 所以養生者,小覺背上痛癢有異,即取淨土水和作泥,捻作餅子,徑一寸半,厚二分,以粗艾作炷,灸泥上灸之,一炷一易。若粟米大時,可灸七餅即瘥。若如榆英大,灸七七炷即瘥。若至錢許大,日夜灸不住乃瘥,並服五香連翹湯及鐵漿諸藥攻之乃愈。又恆冷水射之,漬冷石熨之,日夜勿止,待瘥住手。此病忌面、酒、肉、五辛等。 凡腫起於背胛中,頭白如黍粟,四邊相連腫,赤黑,令人悶亂者,名發背。不灸治即入內,灸當針瘡上七八百壯。 又方:飲鐵漿三升,下利為度。 又方:鹿角灰,酢和塗之。 排(步皆反)膿內塞散主大瘡熱已退,膿血不止,瘡中肉虛瘡痛方: 防風(一兩) 茯苓(一兩) 白芷(一兩) 桔梗(一兩) 遠志(一兩) 甘草(一兩) 桂心(二分) 人參(一兩) 芎藭(一兩) 當歸(一兩) 附子(二枚) 厚朴(二兩) 龍骨(一兩) 黃耆(一兩) 赤小豆(五合,熬) 十五味,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今

按:《範汪方》云:非酒則藥勢不宣。)

《廣濟方》療鍾乳及五石等發背毒熱方: 黃芩(三兩) 白鴨屎(五合) 白蘞(一握) 香豉(五合) 切,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經心方》療發背方: 以冷石熨腫上,驗。 又方:馬糞敷,干易之,婦人髮乳亦瘥。 《範汪方》治發背及諸癰腫已潰未潰方: 搗豉小和水,令如強泥作餅,餅可腫大,厚三分所,若有瘡孔空遺之,勿覆,令汁得出, 得以艾羅灸豉上欲燥,若熱則易,令大熱剝爛皮也。癰痛尋當轉減,便得安。為灸或有一日、二日、三日,瘡孔中當汁出。(《千金方》同之。) 治癰腫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二升(成末)〕 甘草(五兩) 冶葛(二兩) 桂心(四分) 當歸(四兩) 凡五物,冶合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葛氏方》治癰發背腹陰匿處通身有數十方: 取干牛屎燒,搗細,重絹篩下,以雞子白和以塗之,干復易。秘方。《劉涓子方》同之。 又方:用鹿角、桂心、雞矢,當別燒,合之搗,以雞子白和,塗之。秘方。 又方:生栝樓根細搗,以苦酒和,塗上,干復易之。 又方:赤小豆塗之亦良。 《劉涓子》治癰發背發房初起赤方: 其上赤處灸百壯。 又方:搗苧根,少水解以薄上。 又方:灶黃土、雞子白和,塗上。 又方:樹上不落桃子,末,以好苦酒和,敷上良。 又云:欲使速潰方:水研半夏,雞子白和塗之,亦能令消。[top]

治附骨疽方第五

《病源論》云:附骨疽者,由體熱當風入骨解,風與熱相搏,復遇涼濕;或秋夏露臥,為冷濕所折,風熱伏結,壅遏附骨成疽。喜著大節解間,丈夫及產婦、女人,喜著鼠膝、髂頭、髀膝間,嬰孩、嫩兒亦著膊肘、背也。其大老子著急者,則先覺痛,不得轉動,按之應骨痛,經日便覺皮肉微急,洪洪如肥狀,則是也。其小兒不知字名,抱之才近其身便啼喚,則是肢節有痛處,便是其候也。大老子著緩者,則先覺如肥洪洪耳,經日便覺痹痛不隨也。其小兒則覺四肢偏有不動搖者,如不隨狀,看肢節解中,則有肥洪洪處,其若不知是附骨疽,乃至合身成膿,不潰至死,皆舉體變青黯也,其大老子,亦有不別是附骨疽,呼急者為賊風,其緩者謂為風腫而已。皆不悟是疽,乃至於死。 《小品方》云:附骨疽一名潝(許及反)疽,其無頭附骨成膿故也。又名癰疽。以其廣大,竟體有膿故也。附骨急疽與賊風實相似也,其附骨疽者,由人體盛有熱,久當風冷,入骨解中,風與熱相搏。其始候為欲眠沉重、惚惚(音忽,恍恍也)耳,急者熱多風少,緩者風多熱少也;賊風者其人體平,無熱,中暴風冷則骨解深痛。附骨疽久者則腫見結膿。賊風久則枯消,或結瘰癧。以此為異也。是附骨疽而作賊風治,則益其病深,膿多也;是賊風而作附骨疽治,則加其冷風,增遂成瘰癧偏枯攣曲之疾也。 附骨急疽者,其痛處壯熱,體中乍寒乍熱,痿痿惡寒,不用熱,小便或赤,大便或難,無汗也,即得治下去熱,便得消也。縱不消盡,亦得浮淺近,外易得壞潰,其不復附骨也。賊風之證,但痛應骨,不可按仰痛處,不壯熱,體不仁,乍寒乍熱,但覺體⿸疒素以冷,欲得熱,熱熨痛處即小寬,時有汗也,即得針、灸、熨,服治風溫藥便效也。初得附骨疽即服漏蘆湯下之,敷小豆薄得消也;下利利已虛,而腫處未消者,可除大黃,用生地黃及乾地黃也;熱漸退,餘風未歇者,可服五香連翹湯,除在黃也;餘熱未消可敷升麻膏佳;若失時不消成膿者,用火針膏散如治癰法也。(今

按:漏蘆湯、升麻膏在第十七卷治丹之方;五香翹湯在第十六卷治惡核腫方,皆出《小品方》。)

《千金方》云:候附骨與賊風為異者,附骨之始未腫但痛而已,其賊風亦痛不熱,附骨則其上壯熱。 凡初得附骨疽即須急服漏蘆湯下之。敷小豆散得消,可服五香連翹湯。 治骨疽方: 又方:末蕪菁子敷,帛裹,一日一易。 《葛氏方》治久疽附骨以積年,一合一發汁出不瘥方: 火烊飴以灌瘡中,日三。 又方:以白楊葉屑敷之。[top]

治石癰方第六

《病源論》云:石癰者,亦是寒氣客於肌肉,折於氣血,結聚所成。其腫結確實,至牢有根,核皮相親,不甚熱,微痛,熱時自歇。此寒多熱少,堅如石,故謂之石癰也,久久熱氣乘之,乃有膿。 《小品方》云:有石癰者,始微堅皮核相親著,不赤頭,不甚尖,微痛熱,熱漸自歇,便極堅如石,故謂石癰難消,又不自熟,熟皆可百日中也。初作便服防己連翹湯,自針氣瀉之,敷練石薄,積日可消,若失時不得治,不可消,已有膿者,亦用此薄,則速潰。膿淺易為火針,諸癰潰後用膏散,依治緩宜法,初作即以小豆薄塗之,亦消也。 治癰結腫,堅如石,或如大核,色不變,或作石癰不消者方: 鹿角八兩(燒作灰),白蘞二兩,粗里黃色磨石片一斤,燒石極令赤,納五升苦酒中復燒,燒竟復更納苦酒中,令減半止,搗石作末,並鹿角屑、白蘞屑,余苦酒和如泥,厚塗癰上,才幹更塗取消也。 《千金方》治石癰堅如石不作膿者方: 生商陸根搗敷之,燥則易。又治漏癤。(《醫門方》同之。) 又方:酢和莨菪子末敷,極亦得。 凡發腫至堅而有根者曰石癰。 又方:當上灸百壯,石子當出。 又方:梁上塵、葵莖灰分等,酢和塗。 又方:蜀桑根白皮,陰乾,搗末,消膠,以酒和桑皮敷上,敷上即拔出。[top]

治痤癤方第七

《病源論》云:痤癤者,由風濕冷氣搏於血,結聚所成也。腫結如梅李也。 《養生方》云:人汗入諸食中,食之作癰癤。 又云:五月勿食不成核果及桃、棗,發痤癤之。 《太素經》云:汗出見濕,乃生痤疽。注云:痤癰之類,然小也,俗謂之癤子。 《小品方》治癰及癤始結腫赤熱者: 水摩半夏塗之,燥更塗,得皺便消也。山草中自可掘取生半夏乃佳,神驗。 《千金方》治癤子方: 凡癤無頭者,吞葵子一枚,多服頭多。 又方:牛矢封之。 《徐伯方》治癰癤方: 搗商陸根和糟敷之。 又方:搗百合根敷之,食之亦得蒸。 又方:搗苦苣葉敷上。又生倉食苦苣。 《徐伯方》云:搗商陸根和糟敷之。 又方:搗生牛膝根敷之。 《範汪方》云:癰癤初生即灸其頭數百壯,即愈。 又云:癰癤初生尚微者,取如雞子所石若瓦十餘枚,燒,以布帛裹熨之,重按令極熱,熱微者輒易,二三十枚則消。 《刪繁論》云:治癰癤方: 搗生苧根以薄腫上乃止。 《救急單驗方》療初患似癤後破無痂,疼痛不可忍,名豬啄(竹角反)瘡方: 燒豬鼻作灰,附立瘥。 《陶景本草》注:伏龍肝搗篩,合葫塗甚效。 《劉涓子方》治癰癤虛腫方: 當歸(二兩) 𦬣草(二兩) 赤石脂(二兩) 升麻(四兩) 白蘞(四兩) 芎藭(四兩) 大節〔(黃)四兩〕 干玄參(三兩) 上八物,下篩,雞子白和如泥(塗)故布上,隨腫所大小作帖貼,燥復易之。[top]

治熛疽方第八

《病源論》云:熛疽之狀,肉生小黯點,小者如粟米豆,大者如梅李,或赤或黑,乍青乍白,有實核,慘痛應心。或著身體,其著手指者,似代指,人不別者呼為代指。不急治,毒逐脈上,入臟則殺人。南方人得此疾,皆斬去指,恐其毒氣上攻臟故也。 又云:十指端忽然策策痛,入心不可忍,嚮明望之,晃晃黃赤,或黯黯青黑,是熛疽。直斬後節,十有一冀。 又云:風疹痛不可忍者,熛疸也。熛疽,發五臟俞,節解相應通洞,熛疽也。諸是熛疽皆死。又齒間臭熱,血不止,熛疽也,七日死。治所不瘥,以灰掩覆其血,不爾著人。 又云:諸是熛疽皆死,唯痛取利,十有一活耳。此皆寒毒之氣客於經絡,氣血痞澀,毒變所生。 《小品方》云:瘭疽者,肉中忽生一黤子如豆粒,小者如米粒粟,劇者如梅李大,或赤或黑,或青或白,其黯狀實核,核有根而不浮腫也,痛瘮應心,其根極深達肉肌也。小久不治,便四面悉腫,瘡黯黕(丁甚反)紫黑色,能爛壞筋骨也,毒流散,逐脈走入臟腑,則殺人。南方人名為㩉,著毒得著厚肉處皆即割去之,亦燒鐵令赤,爍疱上令焦如炭,亦灸黯瘡上百壯為佳。單舂酸摹(和名之)葉薄其四面,以防其長也。飲葵根汁、藍青汁、犀角汁、升麻汁、竹瀝汁、黃龍湯諸單方,治能折其熱耳,內外治法依治丹毒方也。 瘭疽著指頭者,其先作黯疽,然後腫赤黑黯黕(丁甚反),瘮痛入心是也。代指者,其先腫欣欣熱痛,色不黯黕也。(以上《千金方》同之。) 《千金方》云:瘰疽秘方世所不傳,神良無比方: 夜干(二兩) 甘草(二兩) 大黃(十分) 麝香(二分) 乾地黃(二兩) 枳實(二兩) 犀角(六分) 前胡(三分) 八味,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服,瘥止,不限劑。 治瘭疽著手足、肩背,累累(良偽反)如米起色白,刮之汁出,愈復發方: 黃耆(六分) 款冬花(二分) 升麻(四分) 赤小豆(一分) 附子(一分) 苦參(一分) 六味,下篩,酒服半錢匕,漸漸增至一錢,日三。 又方:熬蕪菁子,熟搗,帛裹,輾轉其上勿止。 又方:熬麻子,末,摩上,日五。 又方:鯽魚(三寸長者),亂髮如雞子大,豬脂二升,煎塗。 《病源論》云:凡疽發諸節解及腑臟之俞,則猝急也;其久疽者,發身體閒處,故經久積年,致膿汁不盡,則瘡內生蟲,而變成瘻。 《範汪方》治久疽眾醫所不能治方: 沸飴灌瘡中,三灌即愈。《葛氏方》同之。 治久疽惡瘡連年不瘥方: 黃連(二分) 赤小豆(二分) 附子(半分,炮) 凡三物,各搗為屑,合藥之,若瘡有汁,以屑敷之;無汁皆以豬膏和屑,銅器中火上使一沸,以敷之。 《錄驗方》治熛疽方: 燒鐵令赤爍之。 又方:蛭𫫠尤佳。 又方:飲葵根汁。 又方:飲藍青汁。 又方:飲犀角汁。 又方:飲黃龍湯。 《龍門方》治瘭疽徹骨痛方: 取狗糞,當戶根前燒作灰,塗之。燒時勿令患人知,驗。[top]

治久疽方第九

《千金方》治久疽方: 取鯽魚,破其腹,勿損腸脬,納上白鹽末,以針縫合,於銅器中火煎令乾,末,著瘡中,無膿者以豬脂和敷,小疼痛,勿怪也。 《令李方》治久癰疽漏夕藥散方: 夕藥(三分) 大黃(三分) 白蘞(三分) 莽草(二分) 凡四物,冶合下篩,和調之,以酒服半錢匕,日二。不知可稍增至方寸匕。[top]

治緩疽方第十

《病源論》云:緩疽者,由寒氣客於經絡,致營衛凝澀,氣血壅結所成。其寒氣盛者,則腫結痛深,而回回無頭尾,大者如拳,小者如桃李,冰冰與皮肉相親著。熱氣少,其腫與肉色相似,不甚赤,積日不潰,久乃變紫黯色,皮肉俱爛,如牛領瘡,漸至通體青黯,不作頭,而穿潰膿出是也。以其結腫積久,而其肉腐壞遲,故名緩疽;亦名肉色疽也。 《小品方》治緩疽方: 初作宜服五香連翹湯,鑱去血,以小豆薄塗之,其間數以鑱針去血。又敷之取消良也,不消色未變青𦏆者,以練石薄敷之。若失時,不得消已爛者,猶服五香連翹湯及漏蘆湯下之,隨熱多少投方也。外以升麻湯潝洗之,敷升麻膏。若生臭惡肉者,可以單行一物白䕡茹散敷之,青黑肉盡便敷也。好肉熟生但敷升麻膏良,肉不生敷單行一物黃耆散也。若敷白䕡茹散,積日青黑惡肉不盡者,可以柒頭赤皮䕡茹散。取半錢匕和雜三大錢匕白䕡茹散中合,冶之,稍以敷之。惡肉去盡還淳用白䕡茹散也,視好肉欲生可敷黃耆散也。 白䕡茹散、漆頭䕡茹散、黃耆散。 上三方並一物單行,隨多少舂下篩用耳。[top]

治甲疽方第十一

《病源論》云:甲疽之狀,瘡皮厚,甲錯剝起是也。其瘡亦癢,恆欲搔抓之,汁出。其初皆是風邪折血所生,而瘡里亦有蟲也。 《醫門方》療甲疽,其候甲際生胬肉,痛不得著靴鞋(戶皆反),膿血不止方: 上取石膽火上燒令煙盡,研末敷瘡上,消痛,不過三五度必瘥。極效,宜保愛之。 《隨時方》治甲疽方,因割甲傷肌作瘡癢,浸淫相染,膿血如火燒,瘡日夜漸引,名醫不能療者,此方必瘥如神。 綠礬狀似朴硝,綠色,炭燒沸盡候看色赤,停冷,簡取好者搗篩為散,粗石不堪棄之勿用。上若患前件瘡者,先以鹽湯淨洗,以綠礬散厚敷之。用帛纏裹經一日膿水即干。若覺瘡乾急痛,即塗酥取潤,每一兩日一洗,厚敷之。病初患瘡尚小,膿小未多之時,只取少許散藥,和蘇如軟面敷一兩日,即瘥。(《極要方》同之。)[top]

治腸癰方第十二

《病源論》云:腸癰者,寒溫不適,喜怒無度所致,使邪氣與營衛相干,在腸內,遇熱加之,血氣蘊積,結聚成癰。熱積不散,血肉腐壞,化而為膿。其病之狀,少腹微強,小便似淋,惡寒,身皮甲錯,腹皮急,如腫狀。甚者腹脹大,轉側聞水聲,或繞臍生瘡,而穿膿出;或膿自臍中出;或大便去膿血。惟宜急治之。又大便膿血,似赤白下,而實非者,是腸癰。猝得腸癰而不曉,治之錯者則殺人。 《千金方》腸癰之為病,小腹重,而抑強之則痛,小便數似淋,時時汗出,復惡寒。其身皮甲錯,腹皮急如腫狀。 又云:繞臍有瘡如粟,皮熱便膿血,似赤白下,必死,治之方: 屈兩肘,正灸肘頭銳骨各百壯,則下膿血即愈。 又方:大黃(四兩) 牡丹皮(三兩) 桃仁(五十枚) 冬瓜仁(一升) 芒硝(二兩) 五味,水六升,煮取一升,盡服,當下膿血。 《集驗方》治腸癰湯方: 薏苡仁(一升) 牡丹皮(三兩) 桃仁(三兩) 冬瓜仁(一升) 凡四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範汪方》治腸癰方: 大黃(一斤,金色者) 大棗(十六枚) 凡二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宿勿食。能一服,須臾攻痛如火燒之,癰壞血即隨大便出。 《醫門方》療腸癰方: 甘瓜子(一升,碎) 牡丹皮 大黃(別浸) 芒硝(各三兩) 桃仁(去尖) 甘草(炙,各二兩) 水七升,煮取二升半,下大黃,更煮二三沸,絞去滓,納芒硝,分溫三服,當下膿血。[top]

治肺癰方第十三

《病源論》云:肺癰者,由風寒傷於肺,其氣結聚所成也。肺癰之狀,其人咳,胸內滿,隱隱痛而戰寒。 又肺癰有膿而嘔者,不須治其嘔也,膿止自愈。 又云:咽乾,口內燥而不渴,時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粳米粥,難治。 又云:癰膿吐如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又云:肺癰者在胸間,咳有血也。 《千金方》云:咳,胸中滿而偏振寒,脈數咽乾而不渴,時時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粳米粥,是為肺癰。桔梗湯主之: 桔梗(三枚) 甘草(一兩) 凡二物,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絞去滓。適寒溫,分為再服。朝飲暮吐膿血即愈。(《葛氏方》同之。) 《範汪方》治肺癰方: 用薏苡一升,㕮咀,淳苦酒三升,煮得一升,適寒溫一服,有膿血當吐之。(《葛氏方》同之。) 《百濟新集方》治肺癰方: 黃耆一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服。(《葛氏方》同之。) 《僧深方》治肺癰經時不瘥,桔梗湯主之方: 桔梗(三兩) 甘草 薏苡仁 敗醬 乾地黃 術(各二兩) 當歸(一兩) 桑根皮(一升) 凡八物,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大豆四升,取七升汁,去豆納清酒三升,合藥煮三升半,去滓,服七合,日三夜再。禁生菜。 《醫門方》療肺癰喘氣急,臥不得安者方: 葶藶子(三兩,熬,搗如泥) 大棗(三十枚,破。) 水二升,煮棗二沸,去滓,納葶藶脂一兩,煎取一升,又以布濾,頓服之。忌豬肉酸鹹。

卷第十六

[top]

治疔瘡方第一

《病源論》云:疔瘡者,風邪毒氣搏於肌肉所生也。初如風疹搔破青黃汁出,里有赤黑脈。亦有全不令人知,忽以衣物觸反手著則痛。亦有肉突起如魚眼,赤黑久結皆變爛成瘡,瘡下有深孔如火針穿之狀。初作時,突起如回釘蓋,故謂之疔瘡。令人惡寒,四肢強痛,瘡便變焦黑色,腫大光起,根硬強,痠痛,皆其候也。在手足頭面骨節間者最急,其餘處則可也。毒入腹,則煩悶不佳,或如醉,如此者二三日便死也。 《養生方》云:人汗入酒食內,食之作疔瘡。 凡有十種:一,瘡頭烏而強凹;二,瘡頭白而腫實;三,瘡頭如豆垽色;四,瘡似葩紅色;五,瘡頭內有黑脈;六,瘡頭赤紅而浮虛;七,瘡頭如葩而黃;八,瘡頭赤如薄色;九,瘡頭如茱萸;十,瘡頭似石榴子。 《千金方》云:論曰:夫稟形之類,須存攝養,將息失度,百病萌生。故四時代謝,陰陽遞興,此之二氣更相擊怒,當時也,必有暴氣。夫暴氣者,每月之中必有猝然大風。大霧、大寒、大熱,若不時避,人忽遇之,此皆入人四體,頓折皮膚,涘澀經脈,遂使腠理壅隔,營衛結滯,陰陽之氣不得宣瀉,變成癰疽疔毒惡瘡諸腫。至疔腫,若不預識,令人死,死不迎辰。若覺訖乃欲求方,其人已入木矣。所以養生之士,須早識此方。凡是瘡痍無所逃矣。 又云:一、麻子疔,其狀肉上起,頭,大如黍米,色少烏,四邊微赤多癢,忌食麻子,及衣布併入麻田中行。(今

按:《錄驗方》云:大小如忝米,頭黑有部漿,肉色不異。)

二、石疔,其狀皮肉相連,色烏黑如烏豆,甚硬刺不入肉內,隱隱微疼。忌瓦㼾磚石之屬。(今

按:《錄驗方》云:頭黑靨下瘡加對,有部漿,四畔小赤並粟。)

三、雄疔,其狀瘡頭烏靨,四畔瘡泡漿起,色黃,大如錢孔。忌房。(今

按:《錄驗方》云:連根加頭黑,刺不入,有部漿,無赤粟。)

四、雌疔,其狀瘡頭少黃向里靨,亦似灸瘡,四畔泡漿起色赤,大如錢孔。忌房。(今

按:《錄驗方》云:頭赤四畔黑黃,泡漿,有汁無粟。)

五、火疔,其狀如火瘡,頭烏靨,四邊有泡漿,有如赤粟。忌火灸爍。(今

按:《錄驗方》云:頭黑靨肉色赤赤粟多。)

六、爛疔,其狀少黑有白斑,瘡中有膿水,形大小如匙面。忌熱食爛物。(今

按:《錄驗方》云:大小如拭面,膿血俱,有四畔,無赤粟。)

七、三十六疔,其狀頭烏浮起,形如烏豆,四畔起,大赤。今日生一,明生兩三乃至十,若滿三十六,藥所不治。不滿者可治。俗名黑𪐼。忌瞋喜愁恨。(今

按:《錄驗方》云:頭黑兩兩俱生,但時滿三十六,患者即死。)

八、蛇眼疔,其狀瘡頭黑,皮上浮生形如小豆狀,似蛇眼,體大。忌惡眼人見之及嫉妒人看之。(今

按:《錄驗方》:頭黑條,四畔有部漿,赤粟。)

九、鹽膚疔,其狀大如匙面,遍瘡皆赤,有黑粟起。忌鹹食。(今

按:《錄驗方》:頭白赤黶大如小豆,赤粟廣多,無部漿。)

十、水洗疔,其狀瘡如錢形,或如錢孔大,瘡頭白里黑靨,汁出中鞭。忌飲漿水,水洗,渡河。(今

按:《錄驗方》:頭白黶,無部漿,有赤粟。)

十一、刀鐮疔,其狀瘡闊狹如薤葉,長一寸,側內黑如燒爛,忌刺及刀鐮切割。(今

按:《錄驗方》一頭三角,有部漿,無赤有粟,忌兵刃。)

十二、浮甌疔,其狀瘡體曲圓,少許不合,長而狹如薤葉大,內黃外黑白,黑白處刺不痛,里黃處刺痛。(今

按:《錄驗方》:頭高,肉上出四畔,無部漿,赤粟,忌疔鐵。)

十三、牛拘疔,其狀肉內泡色起,掐不破。(今

按:《錄驗方》:名羊疔瘡,即有三角,有部赤粟。)

上一十三瘡,初起必先癢後痛,先寒後熱,熱定寒多。四肢沉重、頭痛、心驚、眼花,若太重者嘔逆,嘔逆者難治。其麻子疔一種,始末唯癢,所錄之忌不得犯觸,犯觸者難治。其浮甌、牛拘兩種,無所禁忌。縱不治亦不殺人。 又云:有此病者,忌房、豬、雞、魚、牛、生韭、蒜、蔥、蕓薹、胡荽、酒、酢、面、葵等。又見豹即死,大忌。(今

按:《錄驗方》云:七日不得食鹽及酒肉、五辛、生冷酢滑,不得帶赤者,有毒。唯用純白色者。)

又云:凡治疔腫皆刺中心至痛,又刺四邊十餘下令血出。去血敷藥,藥氣入針孔中佳。若不達瘡里,則不相得力也。 又云:治一切疔腫方: 蒼耳根莖子葉皆得燒作灰,酢泔和作泥塗上,不過十易。枝根出。 又方:塗雄黃末立愈,神驗。 又方:枸杞煮汁冷飲一二盞,彌佳。 《錄驗方》云:有疔毒瘡,肉中突起如魚眼狀,赤黑,痠痛徹骨,是寒毒久結。及在此疾也,其爛成瘡,瘡下有深孔如火針穿也。初作突起狀如細釘蓋,故謂之疔毒者焉。初作即服湯及諸單行治如治丹方法便瘥也。北方饒此疾也,江東時有作者。喜著口裡頰邊及舌上也,看之正黑如珠子。含服湯、針刺去血如治丹疽法也。 癰疽方 治疔瘡方: 以甘刀割十字,以銅鐵箸燒火令赤,瘡上置臘,少燒,刺名曰為爍,一、二遍,無毒肉時自熱止,燒鼠屎作灰末,著瘡穴滿之即瘥。(今

按:《經心方》:燒錐赤刺頭上。)

又云:治惡瘡疔腫五香湯方: 青木香 薰陸香 沉香 丁子香 藿香(各一兩) 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得麝香二分去藿香。 《極要方》治疔瘡方: 搗茺蔚莖葉敷腫上,服汁令疔毒內消也(一名益母草。) 《百濟新集方》治疔腫毒氣入心欲困死方: 取菊葉合莖搗絞取汁三升,頓服之。 《醫門方》療疔毒腫不問雄、雌、麻子等一切毒腫毒氣入腹殺人方: 頻煮枸杞根汁飲之。 又云:治疔腫方: 白殭蠶、白疆石末和,封之最佳。 又方:水研白疆石服一盞,並針開瘡敷上自消。 《經心方》治疔腫新方: 末附子,酢和塗上,燥復塗之。 《陶景本草注》治疔療方: 人屎乾者燒之,煙絕水漬飲汁,名破棺湯。 《蘇敬本草注》疔瘡方: 末白殭蠶封上,根當自出,極效。 《崔禹錫食經》疔瘡方: 搗梠莖葉根敷之,瘡根即撥。 《耆婆方》治一切疔瘡神方: 以硿碃末少少敷即瘥。(今

按:以冷水潑之。)

又云:治人熱毒疔瘡在口中方: 凝水石搗末研之,少少以敷瘡上,日三、四敷,即瘥。[top]

治犯疔瘡方第二

《病源論》云:犯疔瘡者,謂疔瘡欲瘥,更犯觸之。若大瞋及食豬魚麻子並狐臭人氣熏瘡皆能犯之,則更劇乃甚於初。更令瘡熱焮腫,先寒後熱,四肢沉重,頭痛心驚,嘔逆煩悶則不可治之。 《千金方》云:欲知犯狀,但脊強,瘡痛極甚,不可得忍。是犯狀,治之方:多搗蒼耳汁飲並塗上。 又方:水四升,煮蛇蛻皮如雞子大,三、四沸,去滓服,立愈。 又云:若犯者: 取枸杞根切三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取滓研一錢,上和汁一盞服之,日二、三服。並單飲冷汁一、二盞彌佳。 《醫門方》療犯疔腫欲死者方: 搗菊葉取汁服之,冬月取根,神驗。 《錄驗方》治患疔瘡犯欲死方: 取磁石和酢封,立撥根出。 又方:石硫黃燒鐵著之。 又方:酢練磨碕石遍敷之,立瘥。 又方:取冬葵子服方寸匕,日二。 《救急單驗方》療犯疔瘡瘡根入腹欲死方: 取東行母豬糞和水絞汁飲一升,瘥。 又云:已死者: 取大黃龍湯一升,暖之,以木拗口,灌即活,甚驗。[top]

治毒腫方第三

《病源論》云:毒腫之狀,與風腫不殊,時令人壯熱,其邪毒甚者,入腹殺人。 《經心方》治毒腫五香湯方: 沉香 青木香 薰陸香 丁香(各一兩) 麝香(半兩) 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劉涓子方》五香丸治惡氣腫毒方: 薰陸香(二分) 藿香(二分) 青木香(二分) 雞舌香(二分半) 鬼臼(二分) 大黃(八分) 當歸(五分) 升麻(三分) 硃砂(一分半) 牡丹(二分) 雄黃(一分) 上十一物,搗,下篩,蜜和為丸,清白飲一服四丸,丸如小豆大,日再。 又云:五毒膏治惡氣毒腫方: 蜀椒(二兩) 當歸(二兩) 硃砂(二兩) 烏頭(一升) 苦酒(一升半) 豬肪(六斤) 巴豆(一升去心) 雄黃(二兩) 上八物,㕮咀,以苦酒淹一宿,納豬肪,合煎微火上,三上三下,藥成,向火摩腫上,日三。 《集驗方》治風熱毒腫結赤夜干膏方: 夜干(二兩) 常陸(切一升) 防己(四兩) 升麻(三兩) 四物,切,以豬膏三升,微火煎常陸小焦黃,絞去滓以摩病上。 《葛氏方》治猝患惡毒腫起稍廣急痛方: 燒牛屎末,以苦酒和敷上,燥復換之。 又方:搗荏子如泥塗上,燥復換之。 又方:以苦酒、升麻及青木香、紫真檀合磨以指塗痛處良。 又方:但以甘刀破上,泄去毒血及敷藥,彌佳。今

按:取水蛭令吮去惡血,其方在治癰疽之方。

《千金方》治惡毒腫,或著陰卵,或偏著一邊,疼急痛變,牽入少腹不可忍,一宿殺人方: 取茴香草搗取汁飲一升,日三、四服。滓敷腫。此外國神方,從元嘉末來,用之起死人,神驗。 《救急單驗方》療一切惡腫疼痛不可忍無問冷熱大小方: 取莨菪子三枚,捻熟,捋勿令破,吞之驗。 《孟詵食經》毒腫方: 末赤小豆和雞子白,敷之立瘥。 《陶景本草注》毒腫方: 煮青木香浴大佳。 又方:服藍汁。[top]

治風毒腫方第四

《病源論》云:風毒腫者,其先赤痛飆熱,腫上生瘭漿,如火灼是也。 《小品方》云:有風熱毒相搏為腫,其狀先腫焮熱,上生瘭漿如火爍者名風熱毒也。治之如治丹毒法也。 《葛氏方》若風毒兼攻通身漸腫者方: 生苦參 菖蒲根 三白根 銼,各一斗,以水一石五斗,煮取一斗,去滓納好酒一升。溫服半升,日三。又洗身。 《極要方》療風毒初腫令消方: 大黃(二兩) 葶藶子(二兩,熬) 通草(二兩) 莽草(二兩) 上為散,水和敷腫上,燥易之,神效。 《耆婆方》治人風腫在皮上發有時方: 升麻(三兩) 夜干(二兩) 夕藥(二兩) 三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top]

治風腫方第五

《病源論》云:風腫者,腫無頭無根浮在皮上如吹也,不赤不痛,移無常處而兼癢。由腠理虛而逢風所作。 《葛氏方》云:凡毒腫多痛,風腫多癢,按之隨手起,或痱瘰、隱疹皆風腫。治之方: 但令人痛以手摩將抑,按數百過自消。 又方:炒蠶矢並鹽布裹熨之。 又方:苦酒摩,桂若獨活以敷之。 又方:楸葉浸水中以裹腫上。 又方:以鈹刀決破之出毒血便愈。 《經心方》白蘞貼治風腫毒核癰疽方: 白蘞(二兩) 黃芩(半兩) 𦬣草(半兩) 夕藥(一兩) 黃耆(一兩) 當歸(一兩) 大黃(半兩) 赤石脂(二兩) 八味,為散,以雞子白和粥塗紙貼上,燥復易。 《本草云》:柞蓖麻子油塗之。[top]

治熱腫方第六

《病源論》云:其熱毒作者,亦無正頭,但急腫色赤而時惡寒壯熱,煩悶不安。 《極要方》療熱毒腫秘之不傳方: 皂莢刺(一握去兩頭) 上以水一大升,煮取半升,去滓頓服之,取利,其腫如湯沃雪。 又云:療一切熱毒腫忽發頸項胸背上即封不成膿方: 生地黃(二升) 香豉(半升) 芒硝(五兩) 上搗令熟,以敷腫上,厚二分,日五、六付,消止。 《救急單驗方》療熱毒腫方: 取桑樹東南根下土,和水作泥餅安腫上,以艾灸之,取熱應即止。男女並同。 《廣濟方》療熱毒腫方: 取牛脅骨燒為灰,以大酢和如泥塗上,干易。 《耆婆方》治人熱腫疼痛方: 升麻(三兩) 夜干(二兩) 大黃(二兩) 芒硝(二兩) 青木香(一兩) 梔子(一兩) 甘草(半兩) 七味,銼,以水六升煮取三升,納芒硝攪令調。分三服,得下利即瘥。[top]

治氣腫方第七

《病源論》云:氣腫病者,其狀如癰,無頭虛腫,色不變,皮上急痛,手才著便即痛是也。此風邪搏於氣所生也。 《小品方》云:有氣腫病,其狀如癰,無頭虛腫,色不變,皮上急痛,手才著便覺痛。此由體熱當風覆被暴冷涼折之,結成氣腫也。 宜服五香連翹湯,白針氣瀉之,敷蒺藜薄,亦用小豆薄並得消也。(今

按:五香連翹湯在治惡核之方中。)蒺藜薄方:

蒺藜子二升,下篩,以麻油和如泥,熬令焦黑,以塗細故熱布上,剪如腫大勿開頭,拓之,無蒺藜可舂小豆下篩,雞子白和塗腫上,干復塗之並得消也。(《集驗方》同之。)[top]

治氣痛方第八

《病源論》云:氣痛者,人身忽然有一處痛,發作有時,痛發則小熱,痛靜便如冰霜所加,故云氣痛也。亦由體虛為風邪所侵,遇寒氣而折之,邪氣不出故也。 《小品方》云:有氣痛病,身中忽有一處痛如打摑之狀,不可堪耐,亦左右走身中,發作有時,痛發時則小熱,痛靜時便覺其處如冷水霜雪所加。此皆由冬時受溫風,至春復暴寒涼來折之,不成溫病乃變作氣痛也。 宜先服五香連翹湯數劑及竹瀝湯,摩丹參膏及以白酒煮楊柳樹皮,暖熨之,有赤氣點點見處宜鑱去血也,其間將白薇散。 小竹瀝湯 治氣痛方: 淡竹瀝(二升) 夜干(二兩) 杏仁(二兩) 茵芋(半兩) 黃芩(半兩) 白朮(二兩) 木防己(二兩) 防風(二兩) 秦膠(二兩) 茯苓(三兩) 麻黃(一兩) 獨活(二兩) 枳實(二兩) 夕藥(二兩) 甘草(二兩) 凡十五物,㕮咀,以水九升,煮藥折半乃可納竹汁,煮取三升,分四服,少嫩人分作五服。 白薇散 治風熱相搏結,氣痛,左右走身中,或有惡胲疹起者,積服湯,餘熱未平復,宜此白薇散以消餘熱方: 白薇(六分) 葳蕤(四分) 當歸(四分) 麻黃(三分) 秦膠(五分) 天門冬(四分) 蜀椒(二分) 木防己(四分) 柴胡(三分) 𦬣草(二分) 獨活(四分) 枳實(四分) 烏頭(二分) 術(六分) 人參(四分) 夜干(六分) 山茱萸(四分) 防風(六分) 白芷(三分) 凡二十物,搗下絹篩,以酢漿服方寸匕漸至二匕,日三。少嫩人隨長少減服之。毒微者可用酒也。(以上《集驗方》同之。)[top]

治惡核腫方第九

《病源論》云:惡核腫者,肉裡忽有核,累累如梅李,小有如豆粒,皮內痠痛,左右走身中,猝然而起,此風邪挾毒所成。其亦似射工毒。初得無常處,多惻惻痛。不即治,毒入腹,煩悶惡寒即殺人也。久不瘥,則變作瘻。 《小品方》云:有惡核病者,肉中忽有核累累如梅李核狀,小者如豆粒,皮肉中痠痛,左右走人身中,壯熱𤺢⿸疒素畏寒是也。與諸瘡痕瘰癧、結筋相似。其瘡痕瘰癧要因瘡而生,是緩疾無毒。其惡核病,猝然而起,有毒,不治,入腹煩悶則殺人。南方多有此疾,皆是冬月受溫風,至春夏有暴寒冷相搏,氣結成此毒也。宜服五香連翹湯,以小豆薄塗之得消也。亦煮五香湯,去滓,時時洗漬之,消化之後,以丹參膏敷余核令消盡,不消盡者,還敷小豆薄也。 五香連翹湯 治惡脈及惡核,瘰癧、風結諸核腫氣痛方: 青木香(二兩) 麝香(半兩) 沉木香(二兩) 薰陸香(一兩) 雞舌香(一兩) 連翹子(二兩) 夜干(二兩) 升麻(二兩) 獨活(二兩) 寄生(二兩) 大黃(三兩) 甘草(二兩) 淡竹瀝(二升) 凡十三物,㕮咀,以水九升煮藥,計水減半許可納竹瀝汁,又克取三升,分三服。 丹參膏 治惡脈及惡核、瘰癧、風結諸核腫氣腫痛方: 丹參(二兩) 蒴藋根(二兩) 𦬣草(半兩) 秦膠(一兩) 獨活(一兩) 躑躅花(半兩) 蜀椒(半兩) 白芨(一兩) 牛膝(一兩) 菊花(一兩) 木防己(一兩) 烏頭(一兩) 凡十二物,細切為善,以苦酒二升漬之一宿,夏月半日。急疾即煎之,以豬膏四升煎苦酒竭,勿令暴焦熬也,去滓以膏塗諸疾上,日五、六,至良。 《葛氏方》治惡核腫結不肯散者方: 烏翣根 升麻(各二兩) 以水三升,煮取半升,分再服,以滓熨上。 又方:燒白鵝屎,以水服三方寸匕,以肉敷腫上。 又方:苦酒摩由躍塗之,搗小蒜敷之。 《錄驗方》治惡核腫毒入腹五香湯方: 薰陸香 射香 沉香 雞舌香 青木香(各二兩) 凡五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適寒溫分用三服。不瘥復作,云令劑可盡。 五香各一兩,水四升,煮取三升,亦為二服。又滓敷腫上,神良。 《僧深方》:凡得惡腫皆暴卒,初始大如半梅桃,或有核。或無核,或痛或不痛,其長甚速,須臾如雞鴨大,即不治之腫。熱為進,煩悶拘攣,腫毒內侵,填塞血氣,氣息不通,再宿便殺人。初覺此病便急,宜灸當中央及繞腫邊灸之,令相去五分,使周匝腫上,可三七壯。腫盛者多壯數為瘥。腫進者,逐灸前際取住乃止。 又方:鯽魚搗敷腫上。 又方:啖鯽魚膾蒜齏。 《劉涓子方》治惡核腫毒湯方: 烏扇(二兩) 升麻(二兩) 梔子仁(十四枚,破) 上三物,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以滓敷腫上甚良。 《張仲景方》治消核腫黃耆貼方: 黃耆(三兩) 真當歸(三兩) 大黃(三兩) 芎藭(一兩) 白蘞(三兩) 黃芩(三兩) 防風(三兩) 夕藥(二兩) 雞子(十枚) 黃連(二兩) 凡十物,搗,篩,以雞子白和塗紙上,貼腫上,燥易。 又方:搗茱萸以囊盛,敷核上,亦可令速消開,多得效驗。[top]

治惡肉方第十

《病源論》云:惡肉者,身里忽有肉如赤豆粒突出,細細長乃如牛馬乳大,亦如雞冠之狀,不痛也,亦久不治,長不已。春冬被惡風所傷,風入肌肉,結瘀血積而生也。 《小品方》云:有惡肉病,身中忽有肉如赤豆粒突出,便長推出不息,如牛馬乳,亦如雞冠狀也。不治其為自推出不肯止,亦不痛癢也。此由春冬時,受惡風入肌脈中變成此疾也。 治之宜服漏蘆湯,外燒鐵爍之,日日稍爍令焦盡也。爍竟以升麻膏敷之,積日乃瘥耳。(今

按:漏蘆湯、升麻膏在治丹之方。)

[top]

治惡脈病方第十一

《病源論》云:惡脈者,身里忽有赤絡,脈起巃嵸聚如死蚯蚓狀。看如似有水在脈中,長短皆逐其,絡脈所出見是也。由春冬受惡風,入絡脈中,其血瘀結所作也。 《小品方》治惡脈病方: 宜服五香連翹湯及竹瀝湯,鑱去惡血,敷丹參膏,積日則瘥。亦以白雄雞屎塗之。(《集驗方》同之。) 《劉涓子方》治惡脈腫毒方: 烏扇(二兩) 升麻(二兩,生者用一兩) 梔子(十四枚,擘破) 上三物,切,以酒三升,煮取一升半,分為再服,以滓敷腫上甚良。 又云:升麻湯治惡脈毒腫方: 升麻(一兩) 吳茱萸(一兩) 薰陸香(二兩) 雞香舌(一兩) 雄黃(一兩) 鱉甲(一兩,炙) 甘草(一兩) 烏扇(三兩) 青木香(一兩) 上九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適寒溫,分三服,相去一里。治脈腫神良。(今

按:升麻湯,又有《小品》治丹之方,藥種與此不同。)

[top]

治編病方第十二

《病源論》云:編病者,由勞役,肢體熱盛,因取風冷,而為涼濕所折,入於肌肉,筋脈結聚所成也。其狀赤脈起如編繩,急痛壯熱。其發於腳者,喜從鼠僕起至踝,赤如編繩,故謂編病也;其發於擘者,喜腋下起至手也,不即治取,其潰去膿則筋攣縮也;其著腳,若不治,不消,復不潰,其熱歇氣不散,變作尰。脈緩相薄,腫䐔已成膿。 《小品方》治䐔病方: 宜服漏蘆湯,自下外以鋒針數鑱去血氣,針瀉其結核處,敷小豆薄則消。皆可依治丹法消之,亦用治癰三物甘焦薄薄也。及至潰成膿,火針,敷膏散,亦如治癰法之。 《葛氏方》治皮肉猝腫起夾長赤痛名曰編方: 鹿角(一兩) 白薟(一兩) 牡蠣(四兩) 附子(二兩,炮) 上四物,搗,下篩,苦酒和塗帛以貼之,干復換之。[top]

治瘰癧方第十三

《病源論》云:風邪毒氣容於肌肉,隨虛處而停結為瘰癧。或如梅、李、棗等核大小,兩三相連皮間而時發寒熱是也。久則變膿潰成瘻也。 《錄驗方》云:療瘰癧,唯須以員針針之,小者即消,大者即熟,然後出膿便瘥,隔日一針。 《千金方》云:一切瘰癧在項上及陰處,但有肉結凝似作瘻及癰癤者方: 以獨頭蒜截兩頭卻心,作艾炷,秤蒜大小貼癧子上灸之,勿令上破肉但取熱而已。七壯一易蒜,日日灸之,取消止。 又方:白殭蠶為散,水服五分匕,日三,十日瘥。 又方:干貓舌末敷瘡上。 又方:狼屎灰敷上。 《醫門方》治瘰癧方: 尖針針癧子令穿通,以石硫黃如豆大安針孔中,燒針筋令赤爍之,藥流入瘡中,其瘡瘥即消,極驗也。 《小品方》治三十歲瘰癧癭方: 海藻一斤,絹囊盛,好清酒二斗漬之,春夏二宿,服二合,酒盡復以酒二斗漬之,飲如上法,此酒盡爆海藻令燥,末,服方寸匕,日三,藥無所禁。一劑不愈,更作不過三劑也。(今

按:《葛氏方》治頸下瘰癧累累如梅李,宜使速消。)

《劉涓子方》治寒熱瘰癧在頸腋下皆如李大方: 人參(四分) 甘草(四分) 白芷(四分) 乾薑(四分) 凡四物,皆同分,冶合篩,先食服方寸匕,日三。少小服半方寸匕,良。一方以酒服。 《範汪方》治瘰癧朝夕發熱龍骨散方: 龍骨(七分) 牡蠣(三分,一方分等) 凡二物,冶合下篩,先食服五分匕,日三。 《僧深方》治諸瘰癧因瘡壯熱方: 白蘞灰(二升) 上一物,沸湯和如糜,熱以掩其上。甚良。 《廣利方》療瘰癧成瘻作孔方: 露蜂房二枚,炙末,和臘月豬脂,塗孔上。[top]

治癭方第十四

《病源論》云:癭者,由憂恚氣結所生。亦由飲沙水,沙隨氣入於脈,搏頸下而成之。初作與櫻核相似,而當頸下也,皮寬不急,垂膇膇然是也。恚氣結成癭者,但垂壘壘無核也。飲沙水成癭者,有核壘壘無根,浮動在皮中。又云:三種癭,有血癭,可破之。有息肉癭,可割之。有氣癭,可具針之。 《養生方》云:諸山水裡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作癭病,動氣增患。 《小品方》云:有癭病者,始作與櫻胲相似。其癭病喜生頸下,當中央不偏兩邊也。皮寬不急,垂膇膇然則是癭也。中國人患氣結癭者,但垂膇膇無胲及也。長安及襄陽、蠻人其飲沙水善病沙癭,有胲壘壘耳無根,浮動在皮中。 治諸癭良方: 小麥一斗,以淳苦酒一斗漬小麥,令釋,漉出,爆令燥,燥復漬之,苦酒盡,曝麥燥,搗下篩,以海藻三兩,別搗末合冶之。溫酒服方寸匕,日三,禁鹽、生魚、豬肉、生菜。數用有驗也。(今

按:《龍門方》加昆布三兩。《範汪方》云:治三十年癭及瘰癧。)

《千金方》治癭方: 昆布二兩,切,如指大,酢漬,令咽汁盡則愈。 又方:灸風府穴百壯,又灸大椎百壯。 又方:灸大椎兩邊相去各一寸半少下垂各三十壯。(《小品方》云:大椎上節以上屬頸,崇骨也,大椎與崇骨相接處,其節最高大也。) 《葛氏方》治頸上猝結果漸大欲成癭方: 海藻一斤,酒二斗漬一宿,稍稍含一、二合咽之。酒盡取滓末服方寸匕,日三。 《範汪方》治癭昆布丸方: 昆布(八兩) 海藻(八兩,洗) 凡二物,搗下篩,和以蜜丸。先食,含如半棗大,稍稍咽之。日五服,不知稍增,以知為度。 《效驗方》治癭昆布丸方: 昆布(二分) 松蘿(二分) 海藻(五分) 凡三物,冶合下篩,以白蜜丸如李子,含咀嚼咽其汁,日三夜二。 《極要方》治癭海藻散方: 海藻(十分) 昆布(一兩) 海蛤(一兩) 通草(一兩) 松蘿(一兩) 乾薑(一兩) 桂心(一兩一方無干姜,代白蘞一兩。) 上七物,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耆婆方》治人氣癭方: 松蘿(二兩) 海藻(三兩) 通草(二兩) 半夏(三兩洗一遍) 桂心(二兩) 海蛤(三兩) 昆布(三兩) 乾薑(六兩) 茯苓(二兩) 細辛(三兩) 桔梗(二兩) 上十一味,搗篩為散,以酒服一方寸匕,日三。 又方:炒鹽薄之。 《玉箱方》治三十年癭及瘰癧方: 海藻(八兩) 貝母(二兩) 土瓜根(二兩) 麥面(二分) 四味,作散,酒服方寸匕,日三。(《經心方》同之。) 《廣利方》療癭結氣方: 昆布(二大兩,暖水洗,去鹹味,寸切) 小麥(三大合) 以水二大升,煮取小麥熟,擇取昆布空腹含三、五斤,津液細細嚥之,日再含。(忌生冷油膩。)[top]

治瘤方第十五

《病源論》云:瘤者,皮肉中忽腫起,初如梅李大,漸長大,不癢不痛,又不結強。言瘤結不散,謂之為瘤。不治,乃至塸大則不復痛。不能殺人,亦慎不可輒破之。 《範汪方》云:發腫都軟者,血瘤也。發腫狀如蚖雖極大,此肉瘤非癰也。 《千金方》治瘤病方: 礬石 芎藭 當歸 大黃 黃連 夕藥 白蘞 黃芩(各二分) 吳茱萸(一分) 九味,為末,雞子黃和之,塗細故布上,隨瘤大小以敷貼之,干即易。著藥當熟作膿脂細細從孔出也。按卻膿血盡,著生肉膏。若膿不盡,復起故也。 又云:生肉膏主癰瘤潰漏及金瘡凡百瘡方: 當歸(一兩) 附子(一兩) 甘草(一兩) 白芷(一兩) 芎藭(一兩) 生地黃(五兩) 薤白(二兩) 七味,切,以豬脂二升半,煎白芷黃,去滓稍以敷之,日三。《僧深方》同之。 又云:凡肉瘤勿治,治殺人,慎慎之。 《僧深方》治血瘤方: 鹿肉割,炭火炙令熱,掩上拓之。冷復炙,令肉燒燥,可四炙四易之。若不除,灸七炷便足也。 《玉箱方》楊樹酒治瘤癭方: 河邊水所注楊樹根三十斤,熟洗細銼,以水一石,煮取五斗,用米三斗,面三斤釀之酒成。服一升。(《集驗方》同之。)[top]

治諸瘻方第十六

《病源論》云:瘻病之生,或因寒熱不調,致血氣壅結所作。或由飲食乖節,狼鼠之精入於腑臟,毒流注脈,變化而生。皆能使血脈結聚,寒熱相交,久則成膿而潰漏也。生身體皮肉者,亦有始結腫,與石癰相似。所可為異者,其腫之中。按之累累有數核,喜發於頸邊,或兩邊俱起便是瘻證也。亦發兩腋下及兩顳顬間,初作喜不痛不熱,若失時不即治生寒熱也。所發之處,而有輕重。重者有兩,一則發口上壁,有結核,大小無定,或如桃李大,此蟲之窠窟,正在其中。二則發口之下,無有結核,而穿潰成瘡。 又云:蟲毒之居,或腑臟無定。故瘻發身體,亦有數處,其相通者多死。其瘻形狀起發之由,今辨於後章。 《養生方》云:六月,勿食自落地五果,經宿蚍蜉、螻蛄、蜣螂游上,喜為九瘻。十二月,勿食狗鼠殘肉,生瘡及瘻出頸項及口裡,或生咽內也。 又云:決其死生者,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脈,以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赤脈而不下貫瞳子,可治也。 又云:方說九瘻者,是狼瘻、鼠瘻、螻蛄瘻、蜂瘻、蚍蜉瘻、蠐螬瘻、浮疽瘻、瘰癧瘻、轉脈瘻,此頸之九瘻也。 又云:復有三十六種瘻,方不次第顯其名。而有蜣螂、蚯蚓等諸瘻,非九瘻之名,此即是三十六種瘻之數也。 《小品方》云:有瘻者,始結腫與石癰相似,所可為異者,其一種中,按之累累有數核便是也。 初作喜不痛不熱,即以練石薄敷之,內服防己連翹湯下之,便可得消。若失時不治結膿者,亦以練石薄薄,令速熟,熟用火針膏散。如治癰法。初作即以小豆薄塗之亦消。 又云:桐君說,赤小豆、白蘞、黃芩、黃耆、牡蠣,凡五物,等分,下篩,酒服方寸匕。 治癭瘤諸瘻昆布丸方: 昆布(八兩,炙) 海藻(七兩,洗,炙) 小麥(一升,熬) 海蛤(五兩) 松蘿(四兩) 連翹(二兩) 白頭翁(二兩) 上七物,搗下篩,和蜜丸如梧子,服十九,日三。稍加三十丸。 《千金方》云:凡瘻有似石癰,累累然作癧子,有核,在兩頸及腋下,不痛不熱者皆練石散敷,內服五香連翹湯下之。已潰者,療如癰法。(今

按:五香連翹湯有治惡胲方。)

凡項邊、腋下先作瘰癧者,欲作漏也。宜禁五辛、酒、面及諸熱食。 又云:灸漏方: 搗生章陸根,捻作拌子,置漏上,以艾灸上,拌子熱易之。灸三四升艾,瘥。(《經心方》同之。) 又方:葶藶子二合,豉一升,二味合搗,令熟,作餅如大錢,厚二分許。取一枚當瘡孔上。作大艾炷如小指大,灸餅上,三炷一易,三餅九炷,日三。隔三日復一灸。 又方:灸瘻周四畔即瘥。 又云:治漏方: 搗土瓜根敷之,燥復易,不限時節。 又方:燒死蜣螂末,酢和塗之。 又方:死蛇灰,酢和敷之。 《葛氏方》通治諸瘻方: 取地中潛行鼷鼠一頭,破腹去腸干之,火炙令可成屑末,以臘月豬脂和,敷瘡上。 又方:燒螻蛄作屑,豬膏和,敷之。 又方:白犬骨燒末以豬膏和敷之。 又云:治諸瘻著口裡齒頰間者方: 東行母練根細銼三、四升,以水濃煮,取汁含之。數吐易,勿咽之。 《耆婆方》治人三十年瘻瘡方: 取蒴藋根曝令土燥,槌去土,大釜中以水煮令熟,去滓,置大盆中,絞取清汁煎之,若盛復熟小器中煎,令如薄糊,納器中。若有痂,去之納煎。若病深,以雞毛取煎冷暖軟以納中,瘥乃止。取煎蒴藋,滓舉著其人,瘥。而不報息者,取滓燒還發瘻也。秘之。 《廣濟方》療瘻久不瘥方: 巴豆(一兩,去皮) 大棗(一升) 上以水五升,煮取一升,絞去滓,更煎如稠餳,敷瘡上,日三。 《劉涓子方》治瘻眾方不瘥效驗方: 取牡蒙數兩,搗之,湯和。適寒溫,取一升許,薄瘡上。冷復易。經日益佳。 《新錄方》治諸瘻方: 露蜂房末酒服方寸匕。 又方:兔皮灰敷之。 又方:芥子末敷之。 又方:桃葉搗如泥封之。 《救急單驗方》療諸瘻瘡方: 煎楸枝葉,淨洗瘡,納孔中大驗。 又方:石留黃末,置瘡孔中,以艾灸立驗。 《陶景本草注》諸瘻方: 玄參,酒漬,飲之良。 又方:鼴鼠蹄,燒末,酒服之。 《蘇敬本草注》諸瘻方: 馬莧,搗,揩之。 又方:食雉肉,良。 《崔禹錫食經》諸瘻方: 食一、兩斤蕨,終身不病也。[top]

治狼瘻方第十七

《病源方》云:狼瘻者,年少之時,不自謹慎,或大怒,氣上不下之所生也。始發之時,在於頸項,有根出缺盆,上轉連耳本,根在肝。 《劉涓子方》治狼瘻為病,始發於頸,腫有根,起於缺盆,上轉連耳本。此因憂、恚,氣上不得下。 空青(二分) 蝟燥腦(二分) 蝟燥肝(一具) 芎藭(半分) 獨活(一分) 女婦草(一分) 黃芩(一分) 鱉甲(一分) 斑蝥(一分) 乾薑(一分) 當歸(一分) 蜀椒(三十枚) 茴香(一分) 礬石(一分) 地膽(一分) 十五物,搗,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十五日服之。[top]

治鼠瘻方第十八

《病源論》云:鼠瘻者,飲食之時不擇,蟲蛆之毒而變化,入於臟,出於脈,不去使人寒熱。其根在肺,出於頸項。 《千金方》療鼠瘻瘡瘥後復發,及不愈出膿血不止方: 以不中水豬脂,㕮咀生地黃,納脂中,令脂與地黃足相淹和,煎六、七沸。桑灰汁淨洗瘡去惡汁,以地黃膏塗上,日一易。 又云:鼠瘻腫核痛未成膿方: 以柏葉敷著腫上,熬鹽著葉上熨之,令熱氣下即消。神良。 又云:治風瘻及鼠瘻方: 赤小豆 白蘞 黃耆 牡蠣 凡四味,等分,酒服方寸匕,日三。(今

按:《小品方》加黃芩治諸瘻。)

《葛氏方》治鼠瘻方: 取槲白皮濃煮取二升,服一升,當吐鼠子。 又方:搗車前草以敷之。 又方:巴豆去心皮,以和艾作柱,灸瘡上。 又方:取小鼠子剝去皮,炙令燥,搗末,以臘月豬膏和,敷之。 又云:若已有口,膿血出者,以熱牛屎塗之,日三。 《範汪方》治頸鼠瘻累累方: 貝母(二分) 乾薑(一分) 桂心(一分) 蜀椒(一分) 吳茱萸(一分) 藁本(一分) 凡六物,冶,下篩。先食,以酒服一撮,良。 《錄驗方》:治鼠瘻及癰三十年: 烏頭散方: 烏頭(一兩) 黃柏(二兩) 凡二物,冶下篩。酒服一刀圭,日八夜四,起令藥熱相繼,初得癰,即服良。 《劉涓子方》治鼠瘻方: 又方:死蜣螂,燒作屑,苦酒和,塗之。 《經心方》治鼠瘻方: 燒地黃葉,貼上得瘥。 又云:鼠子瘻,結核未破者,用大針針之,無不瘥。[top]

治螻蛄瘻方第十九

《病源論》云:螻蛄瘻者,食果瓜子,不避有蟲,既便啖食之。有毒不去,變化所生也。在於頸上,狀如蝸形,癮疹而出,其根在大腸。 《集驗方》治螻蛄瘻方: 取螻蛄腦二七枚,酒和敷上。 《千金方》有螻蛄瘻方: 槲葉灰,先以泔漬,煮槲葉取汁,洗拭乾,納灰瘡中。 《劉涓子方》治螻蛄瘻,始發於頸,狀如腫。此得之食果子瓜實毒不去核。 龍骨(半分) 桂心(一分) 乾薑(一分) 桔梗(一分) 礬石(一分) 附子(一兩) 獨活(一分) 芎藭(半分) 蜀椒(一百枚) 上九物,搗,下篩,別取干棗二十枚去核,合搗之,取酢漿和之便得丸。日服五,丸如大豆,溫漿服之。[top]

治蜂瘻方第二十

《病源論》云:蜂瘻者,食飲勞倦,渴乏多飲流水,即得蜂毒,蜂毒不去,變化所生也。發在頸,癧癧三、四處俱腫,以潰生瘡,狀如癰形,瘥而復移,其根在脾。 《劉涓子方》治蜂瘻,始發於頸,瘰癧三、四處俱腫,連以潰移。此得之多飲流水,水有蜂餘毒不去。 蜂房(一具) 鱉甲(一分) 茴香子(一分) 茱萸(一分) 椒(二百枚) 乾薑(一分) 上六物,搗,下篩作散,敷瘡孔口上,日十度。 《千金方》有蜂瘻方: 人屎,蛇蛻灰臘月豬膏和之,敷孔中。 又方:蜂窠灰,臘月豬膏和,敷孔中。 《葛氏方》云:若著鼻內外,查瘤血出者,是蜂瘻。取觚𤬏、蜂房,火炙焦末,溫酒服方寸匕,日一。[top]

治蚍蜉瘻方第二十一

《病源論》云:蚍蜉瘻者,因寒,腹中臚脹,所得寒毒不去,變化所生也。始發之時,在其頸項,使人壯熱若傷寒,有似疥癬,婁婁孔出,其根在肺。 《劉涓子方》治蚍蜉瘻,始發於頸,初得如傷寒。此因食中有蚍蜉毒不去。 桃白皮(一分) 白朮(四分) 知母(一分) 雌黃(一分) 乾地黃(一分) 蝟皮(四分) 獨活(一分) 椒(一百枚) 青黛(一分) 斑蝥(一分) 白芷(一分) 柏脂(一分) 夕藥(一分) 海苔(一分) 當歸(一分) 上十五物,合搗作散,下篩,服一錢匕,日三。病在裡空腹服,在外先食後服之。又方:無斑蝥、術。[top]

治蠐螬瘻方第二十二

《病源論》云:蠐螬瘻者,恐懼愁憂思慮,哭泣不止,餘毒變化所生也。始發之時,在其頸項,無頭尾,如棗核,或移動皮中,使人寒熱心滿,其根在心。 《劉涓子方》云:治蠐螬瘻,始發頸,無頭尾,如棗核塊,塊多在皮中,使人寒熱心滿。此因喜怒哭泣。 空青(二分) 當歸(二分) 細辛(一兩) 干蝟肉〔一分(一方用皮)〕 枸杞根(一分) 斑蝥(一分,去翅) 地膽(一分) 干鳥腦(如三大豆) 上八物,合冶下篩,作散。服方寸匕,日三,以酢漿下散。病在上,倒輸臥;在下,高枕,使藥流下。[top]

治浮沮瘻方第二十三

《病源論》云:浮疽瘻者,因恚結馳思,往反變化所生。始發之時,在於頸項,亦在腋下,如兩指無頭尾,使人寒熱欲嘔吐,其根在膽。 《劉涓子方》:治浮疽瘻,始發於頸,如兩指,使人寒熱欲臥。得之因思慮憂滿,其根在膽。地膽主之。甘草為佐方: 石硫黃(一分) 乾薑(一分) 龍膽草(二分) 細辛(二分) 地膽(一分,去翅) 石決明(一分,去皮) 續斷(一分) 大黃(半分) 陰蘆根(一分) 上九物,下篩,敷瘡上,日四、五。[top]

治瘰癧瘻方第二十四

《病源論》云:瘰癧瘻者,因強力入水,坐濕地,或新沐浴,汗入頭中,流在頸上之所生也。始發之時,在其頸項,恆有膿,使人寒熱,其根在腎。 《劉涓子方》:治瘰癧瘻,始發於頸,有根,令人寒熱,此得之新沐,汁入頭中,下流於頸。 茯苓(一兩) 續斷(一分) 礬石(二分) 乾地黃(一分) 空青(一分) 礜石(一分,煉) 乾薑(一分) 桔梗(一分) 蜀椒(一分) 恆山皮(一分) 斑蝥(一分) 鳥腦(一分,熬) 附子(一合,炮) 乾薑(一分)干貍肉(一分) 上十五物,搗合下篩,以白蜜和,酒服如大豆十丸,日再。[top]

治轉脈瘻方第二十五

《病源方》云:轉脈瘻者,因飲酒大醉,夜臥不安,驚欲嘔,轉側失枕之所生也。始發之時,在於頸項,濯濯脈轉。身如振使人寒熱,其根在小腸。 《劉涓子方》:治轉脈瘻,始發於頸,濯濯脈轉,身始振,寒熱。此得之驚臥失枕。 綠青(二分) 人參(二分) 當歸(二兩) 升麻(一分) 麥門冬(一兩,去心) 大黃(二分) 鍾乳(二分) 桂心(二兩) 甘草(半分) 防風(一分) 白朮(一分) 地膽(一分) 續斷(一分) 麝香(一分,末) 礜石(半分生用之) 上十五物,合搗,下篩,麝香末篩合,更搗令調,白蜜和如大豆,溫酒服十丸,日三。勿食生菜、生魚、肥肉,忌房內,滿百日令得,都瘥。[top]

治蜣螂瘻方第二十六

《病源論》云:蜣螂瘻者,由飲食居處,有蜣螂之毒氣,入於臟腑,流於經脈所生也。初生之時,其狀如鼠乳,直下腫如覆手,而癢,搔之疼痹,至百日有七,八孔,入三寸,中生蜣螂,乃有百數,蜣螂成尾,自覆刺人,大如盂升,至三年殺人。 《千金方》:治蜣螂瘻方: 牛屎灰,和臘月豬膏敷之。 又方:熱牛屎塗之。[top]

治蚯蚓瘻方第二十七

《病源論》云:蚯蚓瘻者,由居處飲食,有蚯蚓之氣,或因飲食入腹內,流於經脈所生。其根在大腸,其狀,腫核潰汁漏之。 《集驗方》:蚯蚓瘻方: 取螻蛄腦二七枚,酒和敷瘡上。 《劉涓子方》:治蚯蚓瘻方: 鴨膏和胡粉,敷瘡上,已靈。 《千金方》:有蚯蚓瘻方: 蚯蚓尿、雞尿末之,以二月牡豬下頷髓和敷。[top]

治蟻瘻方第二十八

《病源論》云:蟻瘻者,由飲食有蟻精氣,毒入於五臟,流出經脈,多著頸項,戢戢然小腫核細,而乃遍身體。 《集驗方》:蟻瘻方: 半夏一果,搗作屑,以鴨膏和,敷瘡上。 《千金方》:蟻瘻方: 蝟皮、肝、心灰末,酒服一錢匕。 又方:雄雞灰末敷之。 又方:鼠灰敷之。 《葛氏方》:若瘡多而孔少者,是蟻瘻。 燒陵鯉鰓甲,豬膏和敷,佳。[top]

治蠍瘻方第二十九

《病源論》云:蠍瘻者,飲食居處,有蠍之毒氣,入於臟流於經脈。或生腋下,或生頸邊,腫起如蠍蟲之形,寒熱而潰成瘻。久則瘡里生細蠍。 《千金方》:有蠍瘻,五孔,六孔皆相通方: 搗茅根汁,著納孔中。[top]

治蝦蟆瘻方第三十

《病源論》云:蝦蟆瘻者,飲食流於經脈,結腫寒熱,因潰成瘻。服藥有物隨小便出,如蝦蟆之狀。 《千金方》:有蝦蟆瘻方: 五月五日蛇頭及野豬脂付水衣敷之佳。[top]

治蛙瘻方第三十一

《病源論》云:蛙瘻者,飲食居處有蛙之毒氣,入於臟流於經脈而成瘻。因服藥隨小便出物,狀如蛙形是也。 《千金方》:有蛙瘻方: 蛇腹中蛙灰敷之。[top]

治蛇瘻方第三十二

《病源論》云:蛇瘻者,居處飲食有蛇毒氣,入於臟,流於脈。寒熱結腫,出處無定,因潰成瘻。服藥有物隨小便出,如蛇形。 《千金方》:有蛇瘻方: 蛇蛻灰,臘月豬脂和敷之。[top]

治螲蟷瘻方第三十三

《病源論》云:螲蟷瘻者,由居處飲食,有螲蟷之毒氣,入於臟流於經脈所生。初得之時,如棗核許,或滿百日,或滿周年,走不一處,成孔膿汁潰漏。 《千金方》有螲蟷瘻方: 搗瓜根敷,至瘥。慎口味。[top]

治雀瘻方第三十四

《病源論》云:雀瘻者,居處飲食,有雀之毒氣,入於臟,流於脈,發無定處,因潰成瘻。服藥有物隨小便出,狀如雀鷇。 《千金方》有雀瘻方: 母豬屎灰,和臘月豬膏敷,蟲出如雀形。[top]

治石瘻方第三十五

《病源論》云:石瘻之狀,初起兩頭如梅李核靳實按之強如石而寒熱,熱後潰成瘻。 《千金方》有石瘻從兩頭出者,其狀堅實,令人寒熱方: 以大鈹針破之,鼠黏草二分末,和雞子一枚敷之。 又方:搗槐子和井花水敷之。[top]

治風瘻方第三十六

《病源論》云:風瘻者,由風邪在經脈,經脈結聚所成也。 《經心方》:治風瘻鼠瘻方: 桑白皮七、八斤,細銼,水二斗,煮取汁一斗,更煎汁,取二升半,頓服下,蟲瘥。 又方:燒地黃葉貼上得瘥。 又方:杏仁一升,熟搗,和生豬脂敷上。 《千金方》:風瘻及鼠瘻方: 赤豆 白蘞 黃耆 牡蠣 四味等分,酒服方寸匕,三。[top]

治內瘻方第三十七

《病源論》云:內瘻者,人有發瘡,色黑有結內有膿,久乃潰出,侵食筋骨,謂之內瘻。 《龍門方》:治內瘻方: 取槐白皮十兩搗丸綿裹,納下部驗。 又方:煎楸葉,作煎稠,堪丸,以竹筒納下部,蚶、痔、瘻悉瘥。[top]

治膿瘻方第三十八

《病源論》云:諸瘻皆有膿汁,此瘻獨以膿為名者,是諸瘡久不瘥成瘻,而重為熱氣所乘,毒氣停積生膿,常不絕,故謂之膿瘻。 《千金方》有膿瘻方: 桃花末和豬脂敷之。 又方:鹽,面和,燒灰敷之。 《龍門方》:瘻膿出方: 石硫黃末,置瘡孔中,以艾灸立驗。 《本草》瘻膿出方: 楊盧木,水煮葉汁。洗之,立瘥。[top]

治冷瘻方第三十九

《病源論》云:冷瘻者,亦是諸瘡得風冷,久不瘥,因成瘻,膿汁不絕,故為冷瘻。 《千金方》:凡一切冷瘻方: 燒人吐出蛔蟲灰,先甘草湯洗瘻,後著灰,無不瘥者,慎口味。

卷第十七

[top]

治丹毒瘡方第一

《病源論》云:夫丹者,人身體,忽然赤,如丹塗之狀,故謂之丹也。或發手足,或發腹上,如手掌大,皆風熱惡毒所為。重者,亦是疽之類,不急治則痛,痛不可堪。久乃壞爛,去膿血數升。若發於節間,便流之四肢,毒入腹殺人。小兒得之最忌。 又云:白丹者,初發癢痛,微虛腫,如吹,疹起不痛不赤,而白色也。由挾風冷,故使色白也。 黑丹者,初發亦癢痛,或熛腫起,微黑色也。由挾風冷,故色黑。 赤丹者,初發疹起,大者如連錢,小者如麻豆,肉上粟粟如雞冠肌理。由風毒之重,故使赤也。亦名茱萸丹。疹者,肉色不變,又不熱,但起隱疹,相連而微癢,故謂丹疹之。 室火丹者,初發時必在腓腸,如指大,長二、三寸,皮色赤而熱之。 天灶火丹者,發時必在於兩股里沖,引至陰頭而赤腫是也。 廢灶火丹者,發時必於足趺上,而皮色赤者是也。 尿灶火丹者,丹發於胸腹及臍,連陰頭皆赤是也。 煙火丹者,丹發於背,亦在兩臂,皮色赤是也。 瘑火丹者,丹發於髀,而散走無常處,著處皮赤是也。 螢火丹者,丹發於骼至脅,皮赤是也。 石火丹者,丹發通身,似纈。自突如粟是也,皮色乃青黑也。 《小品方》云:丹毒者,方說一名天火也,肉中忽有赤如丹塗,赤色也。大者,如手掌大。其劇者,竟身體。亦有痛癢微腫者。方用: 赤小豆二升,舂,下篩,以雞子白和如泥塗之,小干復塗之,逐手消也。竟身者,倍合之盡,復作,納宜服漏蘆湯。漏蘆湯方。 漏蘆(二兩) 白薟(二兩) 黃芩(二兩) 白薇(二兩) 枳實(二兩) 升麻(二兩) 夕藥(二兩) 大黃(二兩) 甘草(二兩) 麻黃(二兩) 凡十物,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是窮地無藥之處,依說增損易服之。及用後單行方也。 能以鋒針鑱去其血,然後敷藥,大良。 增損方法:無漏蘆,用梔子十枚;無白薟,亦可略耳;無黃芩,亦用梔子;漏蘆、黃芩並無者,但以梔子一物,亦足已之;無升麻,用犀屑;無犀屑,用蛇銜;無大黃,用芒硝;無麻黃,用葛根;無葛根,用石膏;無白薇,用知母;無知母,用葳蕤;無葳蕤,用枳實;夕藥、甘草亦可略耳;都無藥,但得大黃單服之,亦大善。 升麻湯治丹疹諸毒腫潝漬方: 升麻(二兩) 黃芩(二兩) 梔子(二十枚) 漏蘆(二兩) 蒴藋根(五兩) 芒硝(二兩) 凡六物,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停冷分用,漬潝恆濕也。 升麻膏治丹疹諸毒腫熱瘡方 升麻(二兩) 黃芩(二兩) 梔子(二十枚) 白薟(二兩) 漏蘆(二兩) 枳實(三兩,炙) 連翹(二兩) 蒴藋根(四兩) 芒硝(二兩) 蛇銜(三兩) 凡十物,切,舂碎細細,以水三升,漬半日;以豬脂五升,煎令水氣竭,去滓,敷諸丹毒腫熱瘡上,日三。若急須之,但合水即煎之。 又云:單用一物,舂以敷之方:(今

按:《集驗方》同之。)

生蛇銜 生地黃 生蒴藋葉 生慎火葉 生菘菜葉 生五葉藤 舂豆豉 浮萍 上八物,一一別搗,別塗之。 大黃 黃芩 梔子 芒硝 上四物,各舂,水和,各塗之。 《葛氏方》云:丹大者,惡毒之氣,五色無常,不即治,既痛不可堪,又待懷,懷則去膿血數升,或發於節解,多斷人四肢。蓋癰疽之類。治之方。 又方:煮慄蒺有棘刺者以洗之(和名久利乃伊加。) 又方:取赤雄雞血,和真朱以塗。 又方:豬膏,和胡粉塗之。 又方:搗麻子以塗之。 又方:菾葉塗之。 又方:以慎火塗之。 又云:治白丹方。 又方:漬蠐螬塗之。 又方:末豉以苦酒和塗之。 又方:搗香葇若蓼,敷之。 又方:燒鹿角,以豬膏和塗之。 又方:搗酸模草五葉者,飲汁,以滓敷之。 又云:治猝毒氣攻身,或腫或赤,或痛或癢,淫弈分散,上下周匝煩毒欲死方: 取生魚切之如膾,以鹽和敷之。通身赤者,𭄽多作,令竟病上。干復易之,鮒魚為佳。 《集驗方》治丹若走皮中浸廣者,名為火丹,入腹殺人。治之方: 取蠐螬末,以塗之。 又云:若通身赤者方: 取婦人月布敷之,又取汁以浴小兒。 又方:搗大黃,水和塗之。 又方:搗梔子,水解塗之。 又方:水和芒硝塗之。 《範汪方》治白丹方: 破生鯉,熱血敷之,良。 《千金方》治丹神驗方: 蕓薹菜搗令熟,厚封,隨手即瘥。餘氣未愈,三日來封,使醒醒好瘥止,干則封。 又方:牛屎塗之,干則易之。 又云:赤流腫者: 榆根白皮末,雞子白和,塗之。 《醫門方》云:凡人面目忽得赤黑丹如疥狀,不療,遍身即死方: 以豬槽下泥塗之。 又方:燒鹿角末,和豬脂塗之。 《蘇敬本草注》云:搗茺蔚敷之。 又云:苧根搗貼之。 《極要方》丹腫方: 生鯽魚肉搗如泥塗之。 《博濟安眾方》云:以連錢草,以鹽挼敷之。 《崔禹錫食經》云:敷水中苔,良。[top]

治癬瘡方第二

《病源論》云:癬病之狀,皮肉上隱疹如錢大,漸漸增長,或圓或斜,癢痛。有匡郭,里生蟲,搔之有汁。此由風濕邪氣客於腠理,復值寒濕與血氣相搏,則血氣痞澀阻絕。謂之發此病。按《九蟲論》云:蟯蟲在人腸內,變化多端,發動亦能為癬,而癬內實有蟲也。 《養生方》云:夏不用屋而露面臥,露下墮面上,令面皮厚,喜成癬也。 乾癬,但有匡郭,皮枯索,癢搔,搔之白屑出是也。皆是風濕邪氣客於腠理,復值寒濕為血氣相搏所生。若其風毒氣多,濕氣少,故風沉入深,故無汁,為乾癬也。其里亦生蟲。 濕癬亦有匡郭也,如蟲行,浸淫,亦濕癢,搔之多汁成瘡。是其風毒氣淺,濕多風少,故為濕癬也。其里亦生蟲之。 風癬是惡風冷氣客在皮,折於血所生。亦作圓紋匡郭,但抓搔頑痹,不知痛癢是也,其里亦生蟲。 白癬之狀,白色澱澱然而癢。此亦是腠理虛受風,風與氣並,血澀而不能榮肌肉故也。 牛癬,俗云以盆器盛水飲牛,用其餘水洗手面,即生癬,名為牛癬。其狀皮厚,抓之靳強而癢是也。其里亦生蟲。 圓癬之狀,作圓紋隱起,四畔赤,亦癢痛是也。其里亦生蟲。 狗癬,俗云狗舐之水,用洗手面即生癬。其狀瘢微。白點綴相連,亦微癢是也。其里亦生蟲。 雀眼癬,亦是風濕所化。其紋細似雀眼,故謂之雀眼癬,搔之亦癢。其里亦生蟲。 刀癬,俗云以磨刀水,用洗手面而生癬,名為刀癬。其狀無匡郭,縱斜無定是也。其里亦生蟲。 《葛氏方》治癬瘡方: 以好苦酒於石上磨桂,以塗之。 又方:苦酒磨柿根塗之。 又方:乾蟾蜍燒末,以膏和,塗之立愈。 又方:挼蓼葉塗之。 又云:治濕癬方: 刮瘡上,火炙麋脂塗之。末蛇床子,豬膏和,敷之。 又方:取葎母草以刮癬上,取瘥止。 又云:治燥癬方: 水銀和胡粉塗之。 又方:雄雞冠血塗之。 又方:熬胡粉令黃赤色,苦酒和如泥,敷上,以紙貼之,干更塗之。 又方:搗桃白皮,苦酒和,塗,瘥。 又方:以穀樹汁塗之。 《千金方》治癬秘方: 搗羊蹄根,分著罌中,以白蜜和之,先刮瘡邊傷,先以蜜和敷之,若炊一石米頃拭去,更以三年大酢和,以敷癬上,燥便瘥。若刮瘡少許處,不傷,即不瘥。 又云:凡癬積年不瘥,隨有之處,皆用得愈方: 取自死蛇,燒作灰,臘月豬脂和塗,即愈。 《範汪方》:治癬濕方: 取羊蹄根,細銼數升,以桑薪灰汁煮四、五沸,絞去滓,以汁洗瘡。 《僧深方》治癬方: 末雄黃,酢和,先以布拭瘡,令傷,以藥塗上,神效不傳。 又方:附子一枚,皂莢一枚,九月九日茱萸四合。 上三物,下篩為散,搔癬上令周遍汁出以散敷之。若干癬,以苦酒和散,以塗其上,神良,秘方。 又云:治癬積年不愈方: 取鯰,炙而食之,勿食鹽、酢。三過三食便愈,當時乃當小盛,此欲愈也。 又云:治蝸癬浸淫日長,癢痛,搔之黃汁出,瘥復發方: 日未出時,北向取羊蹄根,勿令婦人、小兒見,洗去土,切搗,淳苦酒和洗瘡,去痂以敷上一時,間以冷水洗之,日一敷。又可取根揩之,神良。日未出取者,不欲歇加根上。 《極要方》療濕癬方: 上,以日未出時。採取羊蹄根,其根鬚獨,並不得有杈枝,不得令見風。切搗為末,和羖羊酪,著少鹽,於日中曝雨食久,以塗癬上。 又方:取椿葉面著癬上,是匙背打,使極碎,即裹之,勿令葉落,無不瘥者。 又云:療乾癬積年痂厚,搔之黃水出,逢陰雨即癢方: 上,取巴豆肥者一枚,於炭火上燒之,令脂出,即於斧上,以指研之,如杏子塗癬上。薄塗不過一兩度便愈。 又方:作艾炷以灸之,隨灸隨瘥。 又方:搗馬齒汁,揩之,洗之,效。 《博濟安眾方》:一切瘑癬、惡瘡、小兒頭瘡方: 以水銀、白礬石、蛇床子、黃連,和豬脂敷之。 《蘇敬本草注》:東壁土摩之,乾濕兼治也。 《陶景本草注》云:艾葉、苦酒煎塗之。 《本草經》云:搗酢漿草敷之,殺諸小蟲,又治惡瘡也。 《廣利方》:療諸癬瘡,或濕痛,癢不可忍方: 以醋磨石留黃,塗上。 又方:苦楝皮,燒作灰,和豬脂塗上。[top]

治疥瘡方第三

《病源論》云:疥有數種,有大疥,有馬疥,有水疥,有乾疥,有濕疥。多生手足,乃至遍體。大疥者,作瘡有膿汁,焮赤癢痛是也。馬疥者,皮肉隱嶙起,作根墌,搔之不知痛,此二種則重。水疥者,作㾦癗如瘭漿,摘破有水出。此一種小輕。乾疥者,但癢,搔之皮起作干痂。濕疥者,起小瘡,皮薄,常有汁出,並皆有蟲,人往往以針頭挑得,狀如水內瘑蟲。此悉由皮膚受風邪熱氣所致也。《九蟲論》云:蟯蟲多作瘑疥。 《葛氏方》治卒得蚧瘡方: 豬膏煎芫花以塗之。 又方:麻油摩硫黃塗之。 又方:石灰二斗,以水五斗,湯洗,取汁,先拭瘡,以此灰汁洗之。 又方:東行練根刮末,苦酒和塗。通身者,濃煮,以浴佳。 又言:酒漬苦參飲之。 《集驗方》治疥湯方: 蜀椒四合,以水一斗,煮三沸,去滓,令溫,洗疥。 又方:大麻子一升搗令破,煮如粥,以曲一斤著中,塗之,治馬疥最良。 《刪繁方》治癬及疥等亂髮膏方: 亂髮(如鴨子大一枚) 鯽魚(一頭) 雄黃(二兩) 八角附子(一枚) 苦參(一兩) 豬膏(一枚) 凡六物,煎,搗附子三物為末,猛火煎豬膏、發、魚,令盡,納末藥,敷瘡上。 《範汪方》治疥水銀膏方: 水銀(一兩二分,一方二兩) 黃連(一兩) 黃柏(一兩,炙) 藍漆(一兩) 亂髮(二分,燒成灰) 凡五物,搗下篩,和以神明膏三合,令相得,塗疥上,日三。神良。 又方:羊蹄根搗,豬脂和塗,或小與鹽。 《極要方》胡粉膏療疥方: 胡粉(三兩) 水銀(二兩) 松脂(二兩) 豬膏(六兩) 上,煎成去滓,納水銀、胡粉,和調。塗瘡上,日二。 又方:苦酒摩狼跋子塗之,效。 又方:用椿木葉,以煮汁洗之。 又方:以酢磨練實根塗之。 《陶景本草注》:柳葉煮以洗之。 又方:漏蘆根,苦酒磨以敷之。 《蘇敬本草注》:取柏枝燒其下,承取汁名㶆(音諸),甚治疥也。 《本草稽疑》云:狼血塗之久疥,良。忌食魚一月,永瘥,效。[top]

治惡瘡方第四

《病源論》云:諸瘡生身體,皆是體虛受風熱,風熱與血相搏,故發瘡。若風熱挾濕毒之氣者,則瘡癢痛焮腫,而瘡多汁,身體壯,謂之惡瘡也。 《養生方》:銅器蓋食,汗入食,發惡瘡、內疽。 又云:醉而交接,或致惡瘡。 又云:井水和粉洗足,不病惡瘡。 又云:飲酒熱未解,以冷水洗面,令人面發瘡,輕者渣疱。 《劉涓子方》治惡瘡方: 用杏仁熬令黃黑,豉熬令黑焦,膏和敷上。 《錄驗方》甘氏烏膏治天下眾瘡,醫術不能瘥,有蟲者,悉治之方: 水銀(一兩) 黃連(二兩) 墨(二分) 上三物,豬膏和,熟,研調如脂,敷不過二三,即愈。秘方。(《僧深方》於潛墨云云。) 《範汪方》治惡瘡中生肉挺出方: 末石留黃敷之,有汁著末,無汁以唾和,敷之。 《僧深方》治惡瘡肉脫出方: 烏頭末,以敷瘡中,惡肉立去。佳。 《千金方》治惡瘡方: 燒篇竹灰,和楮白汁封。 又方:河水煮白馬屎,十沸,洗之。 又云:十年不瘥者方: 鹽湯洗,以地黃葉貼之。 又方:燒猳豬屎一升,敷之。 又方:燒苦瓠子末,敷之。 又方:燒鯽魚灰,和醬清敷之,主一切惡瘡。 又方:以牛屎熏即愈。凡瘡皆可熏。 又云:惡瘡十年不瘥似癩方: 蛇蛻皮一枚,燒之末,下篩,豬脂和敷之。 又方:苦瓠一枚,㕮咀,煮取汁洗瘡,日三。 又云:惡瘡名曰馬疥,其大如錢方: 以水煎自死蛇一頭,令爛去骨,以汁塗之手下,瘥。 《葛氏方》治大人、小兒猝得諸惡瘡,不可名識者方: 燒竹葉,以雞子中黃和塗之。 又方:取牛膝根,搗塗之。 又方:取蟷螂蟲絞取汁,敷瘡,瘡中蟲即走出。 又方:臘月豬膏一升,亂髮如鴨子一枚,生鯽魚一頭。合煎令消盡,不沸止。又納末雄黃、雌黃、苦參屑各二兩,大附子一枚,令攪凝,盛器。以敷諸瘡,無不瘥。 又云:若瘡中惡肉突出者: 末烏梅屑,敷瘡中,佳。 《極要方》療一切惡瘡十年以上,並漏瘡及疥癬作孔,久不瘥方: 黃連(一兩) 蘆茹(一兩) 蛇床子(一兩) 礜石(一兩,別搗) 水銀(半兩) 上搗篩,以臘月豬脂和如稀泥,下水銀,令銷盡即成,先以泔清洗瘡,然塗藥訖,仍以黃柏末,綿沾粉之,令不汙衣。 《集驗方》治惡瘡身體面目皆爛有汁方:取生魚三寸者,並少豉,合搗令熟,以塗之,燥復塗。 又云:治惡瘡方: 練子(一升) 地榆(五兩) 桃仁(五兩) 苦參(五兩) 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洗之。 又云:惡瘡,人不能名者方: 取頭垢,豬脂和,塗瘡中。[top]

治熱瘡方第五

《病源論》云:諸陽氣在表,陽氣盛則表熱,因運動勞役,腠理則虛而開,為風邪所客,風熱相搏,留於皮膚則生瘡。初作瘭漿,黃汁出,風多則癢,熱多則痛,血氣乘之,則多膿血,故名熱瘡之。 《小品方》熱瘡者,起瘡便生白膿是也。 《劉涓子方》治猝發熱瘡方: 炭長二尺許,燒令赤,以水二升,灌之出炭,取汁浴之即愈。 《錄驗方》治熱瘡黃連粉散方: 水銀(熬) 黃連 胡粉(熬,各一兩) 凡三物,先搗黃連,下篩。然後合三物熟和之,鹽湯洗瘡,拭令淨,藥敷之,日二。[top]

治夏熱沸爛瘡方第六

《病源論》云:盛夏之月,人膚腠開,易傷風熱,風熱毒氣搏於皮膚,則生沸瘡。其狀如湯之沸,輕者,匝匝如粟粒;重者,熱汗浸漬成瘡,因以為名,世呼為沸子。 《新錄方》治夏月熱沸瘡方: 細篩石灰粉上。 又方:以生桑葉揩上。 又方:酢漿煮洗之。 又方:以水萍揩塗之。 又方:搗菟絲苗揩塗之。 《令李方》治人身體熱沸生瘡方: 礬石(四兩,熬) 白善(六兩,熬) 凡二物,冶篩,先以布拭身,乃以藥粉之,日二。 今

按:《師說》云:嚼瘡者,風邪在皮肉間,夏時蒸熱氣時成瘡,如風矢,先癢後痛。色赤白,隱疹如粟米大,治之方:

柚葉,煮水洗之。 又方:煮梔子葉洗之,亦研梔子粉之。 又方:粟粉敷之。 若熱盛赤血者方:菵草舂絞,塗,並煮洗之。[top]

治浸淫瘡方第七

《病源論》云:浸淫瘡,是心家有風熱,發於肌膚。初生甚小,先癢後痛而成瘡。汁出浸淫肌肉,浸淫漸闊,乃至遍體。其瘡若從口出流散四肢則輕,若從四肢生然後入口則重。以其漸漸增長,因名浸淫瘡也。 《葛氏方》治猝得浸淫瘡,轉廣有汁,多起於心。不早治之,繞身周匝則殺人方: 以雞冠血塗之。 又方:新牛屎,絞取汁塗之,燒以熏之,佳。 又方:胡燕窠末,以水和敷之。 《錄驗方》天麻草湯方: 天麻草切五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一斗,分洗,以殺瘡癢也。 《極要方》療身上瘡,瘡汁所著處即成瘡,名曰浸淫,癢不止方: 黃連(一兩) 黃柏(一兩) 蘆茹(一兩) 礜石(一兩) 甘草(一兩) 生胡粉(一兩) 上搗甘草以上為散。胡粉於鎗子中著熬令黃,和之為散。欲敷藥,先以苦參汁洗,故帛拭乾即著藥,不過三四度即瘥。 《蘇敬本草注》云:生嚼胡麻塗之。 《集驗方》治猝毒氣攻身,或腫,或赤,或痛,或癢,淫並分散。上下周匝,煩毒欲死方: 取生魚,切之如作膾,以鹽和敷之。若通身多作,令竟病上。干復易之。 《千金方》治浸淫瘡方: 以煎餅,熱敷之取止,神良。[top]

治王爛瘡方第八

《病源論》云:王爛瘡者,由腑臟實熱,皮膚虛而受風濕,風濕與熱相搏,故初起作瘭漿,漸漸王爛,大汗流浸漬,故曰王爛也。亦名王灼瘡,以其初作瘭漿,如湯火所灼也。又名洪燭瘡,其初生如沸湯灑,作瘭漿赤爛如火燭,故名洪燭也。 《葛氏方》治大人、小兒猝得王灼瘡,一名熛瘡,一名王爛瘡,此瘡初起作熛漿。似火瘡,故以灼爛為名。 燒牛屎,篩下以粉之。 又方:熬秫米令黃黑,搗以敷。 又方:煮小豆汁,納雞子,絞以洗之良。 又方:末黃連、胡粉,油和塗之。 《小品方》有洪燭瘡,身上忽生瘭漿,如沸湯灑。劇者,竟頭面,亦有胸脅腰腹通如火湯,瘭漿起者是也。治之法: 急宜服漏蘆湯下之,外宜以升麻湯浴,但倍分多煮之,以浴潝之。其間敷升麻膏佳。 若窮地無藥者,但依治丹法,用單行草菜方也。(《千金方》同之。) 《範汪方》治王爛瘡方: 大麻子,大豆等葦桶中納之,熱炙蒸篇頭,取汁塗瘡上,再過愈。 《僧深方》治王爛瘡方: 胡粉(燒令黃) 青木香 龍骨 滑石(各三兩) 上四物,冶篩畢,以粢粉一升和之,稍稍粉瘡上,日四、五愈。[top]

治反花瘡方第九

《病源論》云:反花瘡者,由風毒熱相搏所為。初生如飯粒,其頭破即血出,便生惡肉,漸大有根,膿汁出,肉反散如花狀,因名反花瘡。凡諸惡瘡,久不瘥者,亦惡肉反出,如反花形之。 《龍門方》治反花瘡方: 取柳樹枝葉為煎,塗之,大驗。 又方:燒馬齒草灰敷之,驗。(今

按:《千金方》搗封之。)

《千金方》治反花瘡,並治積年諸瘡不瘥者: 取鼠黏草根,細切,熟搗,和臘月豬膏封之,取瘥止。並一切久不瘥諸腫惡瘡,漏瘡皆瘥。大大神驗。 又方:取蜘蛛膜貼瘡上,數易之,神驗。 《救急單驗方》療反花瘡方: 燒鹽末,敷驗。[top]

治月蝕瘡方第十

《病源論》云:瘡生於兩耳及鼻面間,並下部諸孔竅側,侵食乃至筋骨。月初則瘡盛,月末則瘡衰,以其隨月死生,因名之為月蝕瘡也。 又云:小兒耳下生瘡,亦名月蝕。世云小兒見月,以手指指之,則令病引瘡也。其生諸孔竅,有蟲,久不瘥,即變成瘻也。 《葛氏方》治大人小兒猝得月食瘡方: 於月望,夕取兔屎,仍以納蝦蟆腹中,合燒末,以敷瘡上驗。 又方:取羅摩草汁,塗。 又方:燒蚓矢令赤,豬膏和敷。 《集驗方》治月蝕瘡方: 鼓皮如手,淳苦酒三升,漬一宿,以塗瘡上。 又方:煮枯鮑魚,以灑之。 《範汪方》:治月蝕瘡,諸惡瘡方: 燒仇道末,敷之。瘡無汁者,膏和塗。亦可以蝦蟆膏塗之。 《令李方》治月食瘡,茱萸根散方: 用茱萸根、蘆葦根各二兩。凡二物,冶合,下篩,生鹽作湯洗瘡,以散粉上。日三。 《龍華方》治月蝕瘡骨出方: 豬脂和杏仁,敷之良。[top]

治惡露瘡方第十一

《小品方》云:凡以八、九月刺手足,以犯惡露,殺人不輕也。治之方: 用生竹若桑枝兩三枚,郁著火中為推引之,令極熱,研碎斷之。正以頭注瘡口上,熱盡復易著一枚,盡三枚,則瘡當正白爛。乃取薤白,搗,以綿裹之,著熱灰中,使極熱,乃去綿,取薤以薄瘡上,以布帛急包裹之。若瘡故腫者,更為之。若已中水及惡露風寒腫痛者,以鹽數合,急折著瘡上,以火灸之,令熱達瘡中,畢,以臘納竹管中,以管貯熱灰中炮之,臘烊以灌瘡。若無鹽、薤者,但臘便可單用。 又云:治惡露瘡方: 取蒲若敗青布,於小口器中,若坎中燒,以熏之,瘡中汁出盡則愈。 《千金方》云:取韭搗之,以薄瘡口上,以火炙之,令熱徹瘡中便愈。[top]

治漆瘡方第十二

《病源論》云:漆有毒,人有稟性畏漆,但見漆,便中其毒。喜面癢,然後胸臂髀腨皆悉瘙癢,面為起腫,繞眼微赤,諸所癢處,以手搔之,隨手輦展,起赤㾦癗,㾦癗消已,生細粟瘡甚微。有中毒輕者,證候如此。其有重者,遍身作瘡,小者如麻豆,大者如棗杏,膿燃疼痛,摘破小定或小瘥,隨次更生。若火燒漆,其毒氣則厲,著人急重;亦有性自耐者,終日燒煮,竟不為害。 《廣濟方》療漆瘡腫痛方: 嚼糯米敷上,四、五度瘥。忌熱面、飲酒。 《葛氏方》治猝得漆瘡方: 以雞子黃塗之,干復塗,不過三。 又方:煮柳葉,適寒溫以洗之。 又方:搗韭,令如泥以塗之。 又方:搗蟹塗之。 又方:嚼秫米塗之。 又方:煮香葇,以漬洗之。 又方:挼慎火若雞腸草以塗之。 《極要方》療漆瘡方: 鹽湯洗之。 又方:馬尿塗之。 《耆婆方》治漆瘡方: 荏菜汁塗之。 又方:煮生椒湯洗上。 又方:梔子和水塗之。 《範汪方》治漆瘡方: 芒硝二合(一方五兩),以水一升,漬自消,色縹以洗之。 一方:湯漬。 《錄驗方》治漆瘡方: 黃櫨木一斤,銼,鹽一合,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冷洗。神方。 《救急單驗方》療漆瘡方: 以水五升,煮椒一升,十餘沸,去椒水,冷洗,立瘥。(今

按:《耆婆方》煮生椒云云。)

《集驗方》治漆瘡洗湯方: 蓮葉燥者一斤,以水一斗,煮得五升,洗漆瘡上,日二。 又方:取豬膏塗之。 又方:宜啖肥肉。 《陶景本草注》云:削枌材作柿,煮洗,漆,無不瘥。 《崔禹食經》云:敷水中苔,良。[top]

治瘑瘡方第十三

《病源論》云:瘑瘡者,由膚腠虛,風濕之氣,折於血氣,結聚所生。多著手足間,匝匝相對,如新生茱萸子。痛癢抓搔成瘡,黃汁出,浸淫生長,圻裂。時瘥時劇,變化生蟲,故名瘑瘡。又有燥瘑、濕瘑候。 《葛氏方》:治猝得瘑瘡,瘑瘡常對,在兩腳及手足指,又隨月生死方: 以白犬血,塗之立愈。 又方:以苦酒,和黃灰塗之。 又方:搗桃葉,以苦酒和,瘡上塗之。 又方:煮苦酒,沸,以生韭一把納中,熟出,以敷瘡上,即愈。 又方:亂髮、頭垢等分,蝸牛殼二七枚,合燒末,臘月豬膏和敷之。 《僧深方》治瘑方: 取石上菖蒲,搗,豬膏和,敷瘡,厚二分,先洗去痂。 又方:灸瘡上最良。 《千金方》:凡一切瘑瘡方: 灸足大趾奇間二七壯。 又灸大指頭亦佳。 又方:酢一升,炒薤一把篤之。 又方:炙鮓,敷上。 又方:炒臘月糖敷上。 又方:燒故履系末敷之。 又方:燒肥松取脂塗之。 又云:燥瘑方:酢和灰塗。 又方:熱牛屎塗之。 又云:濕瘑方:燒乾蝦蟆,豬脂和敷之。 《錄驗方》云:蕪菁子一升,熬,下篩,以絹裹之,輾轉瘡上,日三。 《廣濟方》療瘑久不瘥方: 取豉熬為末,以泔漬洗,干拭。又和麻油塗上,以故油衣裹三日,開。[top]

治疽瘡方第十四

《病源論》云:疽瘡,是瘑瘡之類也,非癰疽之類。世云瘑疽即是此也。多發於肢節腳脛間,相對而生,匝匝作細孔,如針頭,其里有蟲,癢痛,搔之黃汁出,隨瘥隨發。皆風邪客於皮膚,血氣之所變生。亦有因諸淺瘡,經久不瘥,癢痛抓搔之,或衣揩拂之,其瘡則經久不瘥,而變作疽瘡者,而瘡里皆生細蟲。 《僧深方》治男女面疽瘻疥癰疽諸瘡方: 附子(十五枚) 蜀椒(一升) 冶葛(一尺五寸,去心) 上三物,㕮咀,以苦酒漬一宿,豬膏二升,煎附子,黃膏成,摩瘡。亦治傷寒,宿食不消。酒服如棗,覆取汗。 《錄驗方》治疽瘡有蟲癢附子散方: 附子(八分,炮) 藜蘆(二分,熬) 凡二物,冶合下篩,納瘡中,當有蟲出,日三。 《範汪方》治疽瘡方:用胡粉,以豬膏和如泥,敷瘡上,良。 《劉涓子方》治疽瘡方: 烏賊魚骨作屑,鯽魚膽十四枚,和取與散合,敷瘡上不三,愈。[top]

治蠼螋瘡方第十五

《葛氏方》治猝得蠼螋瘡方:此瘡繞人腰脅,甚急痛。 鹽三升,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及熱,以綿浸湯中,㩉瘡上。 又方:燒鹿角,苦酒和塗之。 又方:練皮及枝,燒作灰,敷之。 又方:末赤小豆,苦酒和塗。若燥者,豬膏和塗。 又方:胡粉塗之。 又方:末蚯蚓矢,敷之。 《小品方》云:有蛷蝮蟲尿人,歇便令人病也。其狀,身中忽有處慘痛也。痛如芒刺,亦如蟲所吮螫,然後起細㾦癗,作聚如茱萸子狀也。其㾦癗邊赤,中央有白膿如粟粒是也。亦令人皮肉急劇,惡寒壯熱。劇者,連起竟腰、脅、胸、背也。 初得時便以水磨犀角塗之,以止其毒,治之如火丹法,並諸草藥單行治也。 又云:蛷蝮尿人,初未發瘡之時,欲與射公相似,射公瘡,正有一處,黯黑,蛷蝮瘡,𪽰𪽰連聚作。痛法,亦小疹以為異耳,然非殺人疾也。 《千金方》蛷螋尿瘡方: 取厠前人尿泥塗,立瘥,絕驗,更不須余方。 又方:嚼大麥,敷之,日三。 又方:搗豉封上。 又方:熟嚼梨葉塗。(《極要方》同之。) 《極要方》療蠼螋尿瘡集集然黃水出方:
甘草湯洗之。 又方:搗韭汁塗之。 又方:嚼麻子塗之。 又方:黃柏末,和豬脂塗上,明日以鹽湯洗。 又方:嚼桂塗之。 《如意方》治蠼螋瘡術: 捼雞腸草敷之。 《廣濟方》療蠼螋尿繞腰欲死方: 取敗蒲扇,煮取汁洗之。 又方:取扁豆葉,搗汁塗之,立效。 《集驗方》治蠼螋方: 槐白皮半斤,切,以苦酒二升漬半日,刮去瘡處以洗,日五、六。 又方:以豬脂,燕巢中土,苦酒和以敷之。[top]

治諸瘡爛不肯燥方第十六

《醫門方》云:諸瘡爛燥方: 柳白皮,燒末敷瘡上。湯火瘡用柏白皮亦佳。 《救急單驗方》洗百瘡方: 取槐白皮、柏葉各一大握,銼。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洗百瘡並瘥。[top]

治諸瘡中風水腫方第十七

《僧深方》治瘡中風水腫方: 炭白灰(一分) 胡粉(一分) 凡二物,以豬脂和塗瘡腫孔上,即水出痛止,大良。 《葛氏方》治因瘡而腫,皆坐中水及中風寒所作也,其腫入腹則殺人。治之方: 桑灰汁,溫以漬之,大良。 又方:燒白茅為灰,以溫湯和之,以厚封,瘡口乾輒易之,不過四、五。(《千金方》同之。) 《範汪易方》治諸瘡因風致腫方: 取櫟木根,便剝取皮三十斤,銼,煮令熟,納藍一把(一方,鹽一升),令溫溫熱以漬瘡,膿血當出,日日為之則愈。(今

按:《葛氏方》無藍有鹽。《千金方》以水三石煮。)

《龍門方》治凡瘡中風水腫痛方: 取青蔥葉,及干黃葉,和煮作湯,熱浸之。 又方:莨菪根燒令熱,微切頭熱注瘡上,冷易。 《集驗方》治因瘡腫劇者,數日死,或中風寒,或中水,或中狐屎棘刺方: 燒穰(如關反,禾莖也)草及牛馬屎、生桑條,趣得多煙者熏之,令汁出則愈。(今案《葛氏方》黍稻穰云云。)

卷第十八

[top]

治湯火燒灼方第一

《病源論》云:凡被燒者,初慎勿以冷物及井下泥及蜜淋潝之,其熱氣得冷冷卻,深搏至骨,爛人筋也。所以人中火湯瘡後,喜攣縮者,良由此也。 《小品方》治猝被火燒,苦劇悶絕,不識人方: 冷水解蜜飲之。噤痙,挾口與之。 又方:梔子膏方: 梔子(二十枚) 白薟(五兩) 黃芩(五兩) 三物,㕮咀,以水五升,麻油一升,合煎令水氣竭,去滓,冷之,以淋瘡,火熱毒則去,肌皮得寬。 《葛氏方》治湯火所灼,未成瘡者方: 取冷灰,以水和,沓沓爾以漬之。 又方:破雞子白塗之。 又方:以豆醬塗之。 此三藥皆能不痛、不成瘡。 又方:末石膏塗之,立愈。 若已成瘡者方:以白蜜塗之,竹中幕貼上,日三。 又方:煮大豆,煎其汁以敷之。 又方:豬膏和米粉塗,日五、六。 又方:以好酒洗漬之。 《極要方》療湯火燒灼爛方: 削梨,貼,不爛易愈。 又方:豬膏煎柳白皮,塗上。 已成瘡方:柳皮,燒作末,粉之。 《醫門方》云:凡療湯火瘡,欲塗敷膏散,先取大豆煮。令汁濃,待冷洗瘡。然後塗膏散,極佳,止痛無瘢。 療熱湯膏油,火燒瘡痛不忍方: 狗毛細剪,烊膠和毛塗上,痂落不痛,神秘。 《僧深方》治火瘡方: 醬清和蜜塗,良。一分醬,二分蜜合和。 又方:豬膏煮柏皮敷之。 《千金方》治火燒方: 丹參無多少,以羊脂煎塗之,神良。(今

按:無羊脂用豬脂。)

又方:死鼠一頭,豬膏煎,令消盡,以敷即瘥,不作瘢。神妙。 又方:榆白皮,嚼,塗之。 《龍門方》火燒瘡方: 新出牛屎,塗,瘥。 又方:桑柴灰和水敷,瘥。 又方:梔子二七枚,蜜三合,漬塗,日三。 《新錄方》:搗慎火草塗之。 《錄驗方》:石灰下篩,水和塗之。 《範汪方》治火爛瘡蜜膏方: 食蜜(一兩) 烏賊魚骨(二銖) 凡二物,冶,烏賊魚骨下篩,納蜜中。攪令相得,薄塗瘡上,日二。 《耆婆方》治人火灼爛瘡長毛髮方: 取柏白皮作末,和豬脂敷之,良。煮汁洗之。 《刪繁方》治火瘡、灸瘡等膏方: 柏樹白皮(五兩) 甘草(一兩) 甘草(一兩) 竹葉(三兩) 生地黃(五兩) 凡四物,切,綿裹,苦酒五合,淹漬一宿。用豬膏一升,煎取竹葉黃為度,去滓,摩敷瘡。[top]

治灸瘡不瘥方第二

《病源論》云:夫灸之法,中病則止,病已則瘡瘥。若病熱未折,或中風冷,故經久不瘥也。 《葛氏方》治火瘡、灸瘡終不肯燥方: 細末烏賊魚骨,粉之。 又方:桑薪灰水和敷之。 《千金方》治灸瘡不瘥方: 日別灸上,六七壯自瘥。 《扁鵲針灸經》云:凡灸,因火生瘡,長潤,久久不瘥,變成火疽方: 取穀樹東邊皮,煮熟去滓,煎令如糖,和散敷。 又方:牛屎燒作灰,敷之。 又方:兔毛燒灰,主灸瘡不瘥。 《僧深方》治灸瘡不瘥方: 白蜜(一兩) 烏賊魚骨(二銖) 二物,和調,塗瘡上。 《集驗方》治灸瘡,薤白膏生肉止痛方: 薤白 當歸 (各二兩) 白芷(一兩) 羊脂(一升) 凡四物,㕮咀,與脂和煎,去滓,敷之。日二。[top]

治灸瘡腫痛方第三

《病源論》云:夫灸瘡,膿潰已後,更焮腫急痛者,此中風冷故也。 《葛氏方》治灸瘡及諸小瘡,中水風寒,腫急痛方: 灶中黃土,水和,煮令熱,漬之。 又方:但以火灸之令熱,熱則蛘蛘止,日六七,大良,瘥。 《範汪方》治灸瘡腫痛方: 取韭,搗以敷上,以火灸,令熱入瘡中,日三。 《醫門方》療灸瘡腫急痛方: 柏白皮 當歸(各三兩) 薤白(切一升) 豬膏(一升) 切,以苦酒浸之三味一宿,以微火煎,三上三下,薤白黃為度。去滓,敷上,甚效。 又方:以艾灸瘡口,日六七壯便瘥。[top]

治灸瘡血出不止方第四

《病源論》云:夫針灸,皆是節、穴、俞、募之處。若病甚,則風氣衝擊於瘡。凡血與氣相隨而行,故風乘於氣,而動於血,血從灸瘡處出,氣盛則血不止,名為發洪也。 《千金方》治針灸瘡血出不止方: 燒人灰屎敷之。(今

按:熬馬矢封之。)

又方:死蜣螂末,豬脂和塗。 《範汪方》治灸瘡出血不止方: 蓮子草汁注中止,冬月未乾者敷之。(今

按:《本草》云:鱧腸,針灸瘡、發洪血不可止者,敷之立已。一名蓮子草。)

[top]

治金瘡方第五

《病源論》云:夫被金刃所傷,其瘡多變動。若按瘡邊乾急,肌肉不生。青黃汁出,瘡邊寒清,肉消臭敗,前出赤血,後出黑血。如熟爛者,及血出不止,白汗隨出,如是者多凶。若中絡脈,髀內陰股,天窗眉角,橫斷腓腸,乳上乳下及與鳩尾、攢毛少腹,尿從瘡出,氣如奔豚,及腦出,諸瘡如是者多凶少愈。 又云:夫金瘡,冬月之時衣厚絮溫,故裹欲薄;夏月之時,衣單且涼,故裹欲厚。 《範汪方》云:凡裹縛金瘡,用故布帛,不寬不急,如系衣帶。 《葛氏方》治金瘡方: 急且斫桑,取白汁,以厚塗之。 又方:燒馬屎敷瘡上。 又方:以石灰厚壅裹之,止血速愈。無石灰,篩凡灰可用。 又方:山行傷刺血出,猝無藥,挼葛根葉敷之。 又方:紫檀屑敷之。 又方:即尿中良。 《千金方》云:凡金瘡若刺痛不可忍,百方不瘥方: 蔥白一把,水三升,煮數沸,漬瘡即止痛。 又云:金瘡煩滿方: 赤小豆一升,以苦酒漬之,熬,燥復漬之,滿三日,令色黑,冶,服方寸匕,日三。 《小品方》金瘡無大小,冬夏始傷血出方: 便以白灰敷之,仍裹。若瘡甚深不欲便,令合者,納少滑石。滑石令瘡不時合,又止痛。 亦可納少少牡蠣。若猝無白灰,可用凡灰。已膿中有蟲,白灰敷之。日三,蟲當出。故并州劉田方,蓋常秘之。 《劉涓子方》治金瘡癰不可忍、煩疼不得住,止痛當歸散方: 當歸(一兩) 甘草(一兩) 藳本(一兩) 桂心(一兩) 木占斯〔(形如厚朴,有縱橫紋理)一兩〕 凡五物,合搗下篩,水服半方寸匕,日三夜一。 《龍門方》治金瘡方: 地菘草嚼敷之。(今

按:《本草》云:路邊地菘為金瘡所秘。陶景注云:搗敷之。)

又方:燒青布作灰敷之。 《極要方》療金瘡方: 挼生青蒿敷之,止痛,斷血生肉。 又方:牡蠣二分,石膏一分,為散,以粉瘡上即止。 又云:瘡中有蟲,熬杏仁搗著之。 又云:療刀斧諸瘡方: 葛根為屑,療金瘡止血要藥,亦療虎,猘狗齧,飲其汁,良。 又方:搗耐冬,封之立瘥。 《陶景本草注》治金瘡方: 搗景天葉敷之。 又方:搗薤白敷之。 《蘇敬本草注》治金瘡方: 搗落石敷之。 又方:生挼草蒿,敷之,止血生肉。 《醫門方》金瘡止痛止血方: 艾葉熟挼,安瘡上裹之,神驗。 又方:桑柴灰敷瘡,止痛止血極效。 《救急單驗方》療金瘡方: 嚼生粟黃敷之。 又方:石灰和豬脂,燒令赤,塗。[top]

治金瘡腸出方第六

《病源論》云:若中於腹,則氣激,則腸隨瘡孔出也。 又云:腸但出不斷者,當作大麥粥,取汁持洗腸,以水漬納之,當作研米粥飲之。二十餘日,稍作強糜食之,百日後可進飯耳。 《小品方》金瘡腸胃脫出欲令入法: 取人糞乾末,以粉腸上,即入。(《集驗方》同之。) 《刪繁方》治金瘡腸出方: 取桑皮線縫腸皮,用蒲黃粉之。 《劉涓子方》金瘡中腹腸出不能納方: 小麥五升,水九升,煮取四升,去滓,以綿度(漉歟)之,使極冷,旁人含遜腸上自入。 又云:金瘡腸出,欲入之磁石散方: 磁石(三兩) 硝石(三兩) 凡二物,下篩,白飲服方寸匕,日五夜再,二日入。 《葛氏方》腸出欲燥,而草土著腸者方:作薄大麥粥,使才暖,以潑之,以新汲冷水潠之,腸則還入,草土輩當𨁕(《玉》:從聖的反,又子陸反,畏敬也。《禮記》:𨁕然避席是也)在皮外也。[top]

治金瘡腸斷方第七

《病源論》云:夫金瘡腸斷者,視病深淺各有死生。腸一頭見者,不可連也。若腹痛、短氣、不得飲食者,大腸一日半死,小腸三日死。腸兩頭見者,可連續之。先以針縷如法,連續斷腸,便取雞血塗其際,勿令泄,即推納之。 《葛氏方》若腸已斷者方: 以桑皮細線縫合,雞熱血塗之,乃令入。[top]

治金瘡傷筋斷骨方第八

《病源論》云:夫金瘡,始傷之時,半傷其筋,營衛不通,其瘡雖愈,已後仍令痹不仁也。若被瘡截斷諸解、身軀,肘中及腕、膝、髀,若在踝際,亦可連續。須急及熱療之,其血氣未寒,即去。碎骨,便縫連,其愈後,直不屈伸。若碎骨不去,令人痛煩,膿血不絕,不能得安。諸中傷人神,十死一生。 《小品方》金瘡被筋絕令還續方: 取蟹頭中腦及足中肉髓熬之,納瘡中,筋即生續之。[top]

治金瘡血出不止方第九

《病源論》云:金瘡血出不斷,其脈大而止者,三七日死。血出不可止,前赤後黑,或黃或白,肌肉腐臭,寒冷靳急者,其瘡雖愈亦死。 《葛氏方》:金瘡中筋交脈,血出不可止爾,則血盡殺人方: 急熬鹽三指撮,酒服之。 《千金方》:金瘡血出不止,令唾之法。咒曰: 某甲今日不良,為其所傷。上告天皇,下告地王,清血莫流,濁血莫揚,良藥百裹,不如熟唾。日二七度,唾之即止。(今

按:《如意方》作神若唾。)

又方:蒲黃(一斤) 當歸(二兩) 二味,篩,下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搗車前草汁敷之。 又方:以蜘蛛膜貼之,血即止。 《孟詵食經》治金瘡血出方: 挼薊葉封之。 《範汪方》金瘡血出方: 以白灰厚裹之。 《耆婆方》治金瘡血出方: 口嚼薯蕷以敷之,避風早瘥。 《極要方》金瘡血不斷方: 以熟艾敷之。 又方:麝香末敷之。 又方:干馬矢掩之。今

按:火灸掩之,良。

《廣利方》:金瘡血不止方: 騏麟竭末敷之。 又方:斫桑樹,取白汁塗之。[top]

治金瘡血內漏方第十

《病源論》云:凡金瘡通內,血多內漏,若腹脹滿,兩脅脹,不能食者死。瘀血在內,腹脹,脈牢大者生,沉細者死。 《葛氏方》若血內漏者方: 服蒲黃二方匕,血立下。 又方:煮小豆,服汁五升。 又方:以器盛湯,令熱熨腹,達內則消。 又方:掘地作坎,以水潑坎中攪之。取濁汁,飲二升許。 《千金方》金瘡內漏方: 牡丹為散,水服三指撮,立尿血出。 《醫門方》金瘡血內漏,腹滿欲死方: 白芷 黃耆 當歸 續斷 芎藭(各八分) 甘草(六分,炙) 蒲黃 乾地黃(各十二分) 搗篩為散,空腹以酒服方寸匕,日三。瘀血化為水下。口噤,加大黃十二分。[top]

治金瘡交接血驚出方第十一

《病源論》云:夫金瘡,多傷經絡,去血損氣,其瘡未瘥,則血氣尚虛。若因而房室者,致情意感動,陰陽發泄,驚觸於瘡,故血汁重出也。 《葛氏方》云:金瘡未愈以交接,血漏驚出則殺人方: 急以蒲黃粉之。 又方:取所交婦人中裙帶三寸,燒末服之。[top]

治金瘡中風痓方第十二

《醫門方》治金瘡中風,痓,欲死方: 生葛根一斤,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無生葛,以乾葛末,溫酒服三指撮。若口噤,多飲竹瀝亦佳。[top]

治金瘡禁忌方第十三

《葛氏方》云:金瘡,忌瞋怒,大言,大笑,思想陰陽,行動作力,多食飲鹹酸、飲酒、熱羹臛,皆使瘡痛。瘡瘥後百日、半年,乃稍稍復常耳。 又云:若多飲粥輩,則血溢出殺人。 《陶景本草注》云:金瘡禁食豬肉、梨。[top]

治毒箭所傷方第十四

《病源論》云:夫被弓弩所傷,若箭鏃有𦬣藥,入人皮脈,令人短氣,須臾命絕。口噤唇乾,血為斷絕,腸滿不言,其人如醉,未死之間,為不可治。若營衛青瘀,血應時而出,瘡邊壯熱,口開能言,其人乃活。毒箭有三種:嶺南夷俚,用焦銅作箭鏃。次,嶺北諸處,以諸蛇、蟲毒螫物汁,著管中,漬箭鏃。此二種才傷皮,便洪腫沸爛而死。唯射豬犬,雖困得活,以其啖糞故也。人若中之,便即食糞,或飲糞汁,並塗瘡即愈。不爾,須臾不可復救。𦬣箭著寬處者,雖困漸活,不必死;若近胸腹,便宜速治,小緩,毒入內,則不可救矣。 《葛氏方》云:治猝毒箭方: 搗藍青,絞飲汁,並薄瘡。無藍,可漬青布及紺輩,絞飲汁,亦以汁灌瘡中。 又方:服竹瀝數合至一、二升。 又方:煮藕飲汁,多多益善。 又方:以鹽滿瘡中,灸鹽上。 《千金方》毒矢方: 煎地黃汁,作丸服百日,矢當出。 又方:煮蘆根汁,飲一、二升。 《小品方》猝被毒箭方: 舂藍汁飲之,亦灌瘡𦬣箭,得藍即醒。 又方:服蒲黃二合許,血亦下。 又方:服麻子汁數升。 《範汪方》治毒箭所傷方: 掘葛根食之,如常食法,務多為佳。(《千金方》飲汁。) 又方:乾薑、藍青、鹽等分,搗和敷瘡上,毒皆出。 又方:末雄黃,敷瘡,瘡當沸汗流便愈。 《集驗方》治兵瘡醫不能治方: 剝桑白皮,去上黑者,以裹之,桑白汁入瘡。冬月用桑根皮汁。[top]

治箭傷血漏瘀滿方第十五

《錄驗方》治射箭𨧚入腹破腸中血滿葵子湯方: 取葵子一升,小便四升,煮取一升,頓服下出,即瘥。 又云:治被箭血內漏、腹中瘀滿瓜子散方: 乾薑(二兩) 瓜子(二兩) 凡二物,冶篩,先食,酒服方寸匕。 又方:蘆茹散: 蘆茹(三兩) 杏仁(二兩) 凡二物,冶,先食,酒服方寸匕。[top]

治箭鏃不出方第十六

《病源論》云:箭中骨,骨破碎者,須令箭鏃出,仍應除碎骨盡,乃敷藥。不爾,瘡永不合,縱瘡合,常疼痛。若更犯觸損傷,便驚血沸潰有死者。 《葛氏方》治箭鏑及諸刀刃在喉咽胸膈諸隱處不出方: 搗杏仁塗之。 又方:以螻蛄腦塗之。 《千金方》治金箭不出方: 白薟、半夏等分,末。酒服方寸匕,日三。〔今

按:《錄驗方》:白蘞三兩,半夏(干)三兩。熬下篩,水服方寸匕,日三。輕淺瘡十日出,深瘡二十日出,終遂不得停肉中。〕

《小品方》治箭金在喉咽胸背膈中及在諸處不出方: 牡丹(一分) 白薟(一分) 末,酒服方寸匕,日三。自出。(今

按:《千金方》白薟二分。)

又方:取婦人月經衣已汙者,燒末,酒服方寸匕,日三,立出。(《集驗方》同之。) 《錄驗方》治箭鏃入腹中不出瞿麥散方: 末瞿麥,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亦可治百刺。亦和酒塗。 又云:箭入人身,經三、五年不出方: 麻子三升,作末,以水和,使得三升汁,溫服之,須臾出。 《龍門方》療箭鏃入腹不出方: 栝蔞搗敷瘡上,日三,自出。[top]

治鐵錐刀不出方第十七

《葛氏方》治鐵入骨不出方: 取鹿角燒作灰,豬膏和敷之。 《錄驗方》治箭鏃及兵刃錐刀,刺折在身中,不出方: 白芷(三分) 白蘞(三分) 凡二物,冶篩,酒服一刀圭,日三。 又云:治錐刀入腹方: 梨花煮取汁,服之,大良。[top]

治醫針不出方第十八

《錄驗方》治醫針不出方: 搗杏仁塗之。 《小品方》治箭金及折針不出方: 以鼠腦塗之。 又方:以鼠婦塗之。 又方:以螻蛄腦塗之。 《醫門方》療箭、醫針在肉中方: 細刮象牙屑,以水和之如杏,著折針上即出,亦療竹木刺不出者。《小品方》同之。 《龍門方》治針不出方:燒羊毛作灰,和豬脂敷上,半日自出。[top]

治竹木壯刺不出方第十九

《葛氏方》諸竹木刺在肉中不出方: 用牛膝根莖合搗以敷之,瘡口雖合自出。 又方:燒鹿角末以水和塗之,立出。遠久者,不過一宿。 又方:搗烏梅,水和塗上,立出。(今

按:《集驗方》用白梅。)

又方:嚼豉塗之。 《錄驗方》諸竹木刺壯不出方: 末王不留行,服即出。 又方:鹿腦厚敷,干復易。無鹿腦者,用鼠腦。[top]

治被打傷方第二十

《病源論》云:夫被打,陷骨傷腦,頭眩不舉,戴眼直視,口不能語,咽中沸聲如豚子喘,口急,手為妄取,即日不死,三日少愈。 《小品方》治為人所打擊,若見鎮苲頭破腦出已死,尚有氣在胸心間方: 取豚血,及熱,以灌腦中,令滿瘡里。無豚者唯趣得熱血而灌之。 又方:服水銀,如大豆,即活。 《千金方》治頭破腦出,中風口噤方: 大豆一升,熬去腥,勿使太熟,搗末熟,蒸之,氣匝合甑,下盆中,以酒一斗淋之。溫服一升,覆取汗,敷杏仁膏。 又云:被打傷有瘀血方: 蒲黃(一升) 當歸(二兩) 桂心(二兩) 三味,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豉一升,以水三升,煮三沸,分再服。 又方:生地黃汁三升,酒一升半,煮取二升合,分三服。 又云:治瘀血在腹,內服大小薊汁五六合。 《葛氏方》治捥蹴倒,跢有損痛處氣急面青方:乾地黃半斤,酒一斗漬,火溫。稍稍飲汁,一日令盡之。 又方:搗生地黃汁二升,酒二升,合煮三沸,分四、五服。 又方:乾地黃六兩,當歸五兩,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若煩悶用生地黃一斤,代乾者。 又云:治為人所玉擺攪舉身頓僕垂死者方: 取鼠李皮削去上黑,切,酒漬半日,絞去滓,飲一、二升。 又云:若為人所打、舉身盡有瘀血者方:刮青竹皮二升,亂髮如雞子大四枚,火炙令焦,與竹皮合搗末,以一合納酒一升中,煮三沸,頓服之,日四、五過。又納蒲黃三兩。 又云:血聚皮膚間不消散者方: 取豬肥肉,炙令熱,以拓上。 又方:馬矢水,煮敷上。 又云:被擊打瘀血在腹內,久不消,時時發動者方: 大黃、乾地黃末,為丸散,以酒服。 又方:蒲黃一升,當歸二兩,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云:若久血不除,變成膿者方: 大黃三兩,桃仁三十枚,杏仁三十枚,酒水各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當下膿血。 《新錄云》治頭破方: 豬脂和石灰及鹽,燒為灰,敷上。 又方:生地黃不限多少,熟搗薄傷處。 《劉涓子方》治被打腹中瘀血白馬蹄散方: 白馬蹄燒令煙盡,搗篩,溫酒服方寸匕,日二夜一。(今

按:《廣利方》云:血化為水即下。)

《範汪方》去血湯,主腸中傷積血方: 煮赤小豆二升,合得汁二升,以淳苦酒七升,合和汁中,飲一日盡之。狀如熱湯沃雪,即消下,甚良。[top]

治捥折破骨傷筋方第二十一

《病源論》云:凡人傷折之法,即夜盜汗者,此髓斷也,七日死;不汗者,不死。 《小品方》治捥折四肢骨方: 若有聚血,在折上以刀破去之,不可冷食也。舂大豆,以豬膏和塗聚血上,燥復易之。 又方:燒鼠屎豬膏,和敷血上甚良。 《葛氏方》:凡捥折折骨諸瘡腫者,慎不可當風臥濕及自扇,中風則發痙口噤殺人。若已中此,覺頸項強,身中急者方: 急作竹瀝飲二、三升。若口已噤者,以物強開發內也,禁冷飲食及飲酒。 又云:捥折四肢破,骨碎及筋傷跌方: 熟搗生地黃以敷折上,破竹簡編之,令竟病上,急縛之。一日一夕,十易地黃,三日後則瘥。 又方:活鼠破其背,取血,及熱以敷之,立愈。(今

按:《極要方》:神方,云云。)

《千金方》:治四肢骨破碎筋傷蹉跌方: 水二升,漬三升豉,取汁服之。 又方:初破時,以熱馬屎敷之,無瘢。 又方:大豆二升,水五升,煮取二升,淳苦酒六、七升合豆汁服之,一日盡之,如湯沃雪。 又方:生地黃,不限多少,熟搗用敷損傷處。 《極要方》療手腳折方: 取生地黃熟搗以敷折上,破竹木編之,急縛之,一日一夜十易地黃,三日後則瘥。 又云:療傷折筋骨疼痛方:上以酒煮折傷木,濃汁飲之。 《新錄方》:挫蘇方木二升,以水二升,酒二升,煮取一升六合,二服。 又方:接骨木者,煮服依蘇方木法。(今

按:接骨木水煮洗之,又水揚煮汁洗浴之。)

[top]

治從高落重物所苲方第二十二

《葛氏方》治人從高墮下若為人重物所填苲得瘀血方: 豉三升,以沸湯二升,漬之食頃,絞去滓,以蒲黃三合投中,盡服,不過三、四服,神良。 又方:取茅、薊、蓮根葉搗絞,服汁一、二升,不過三、四服,愈。 又方:末鹿角,酒服三方寸匕,日三。 又云:猝從高落下,瘀血振心,面青短氣欲死方: 地黃干生無在,隨宜用服,取消。 又方:煮大豆若小豆令熟,飲汁數升,酒和彌佳。 又云:為重物所填苲欲死方: 末半夏如大豆者,以納其兩鼻孔中,此即五絕法。 《小品方》治從高墮下,腹中崩傷瘀血滿,斷氣方: 服蒲黃方寸匕,日五、六過。(今

按:《龍門方》:和酒服。)

又方:舂生地黃酒沃取汁,稍服,甚良。 又云:治從高墮,若為重物所鎮迮得瘀血方: 作大豆紫湯,如產婦法服之。 《千金方》從高墮折,疼痛,煩躁,啼叫不得臥方: 取鼠屎燒末,篩,以豬膏和塗痛上,即安。 又云:從高墮下崩中方: 當歸二分,大黃一分。二味,酒服方寸匕,日三。 《極要方》療因墮損恐內有瘀血方: 服虎魄屑,神驗。能治瘀血。 《醫門方》療猝墮損,筋骨蹉跌或骨破碎方: 熟搗生地黃敷之,日夜數數易之,若血聚者針決去之。 又方:浸地黃酒飲之,令酒氣不絕,佳。[top]

治從車馬落方第二十三

《葛氏方》:治忽落馬墮車及墮屋坑岸,捥傷身體、頭面四肢,內外切痛,煩躁叫喚者方:急多覓鼠屎,燒搗,以豬膏和塗痛處,急裹之。 《千金方》墮落車馬,心腹積血,唾吐無數方: 干藕根末,酒服方寸匕,日三。(今

按:《蘇敬本草經》:煮藕根汁三浸之。)

又方:酢和麵敷上。 《極要方》療墮馬崩血,腹滿短氣欲死方: 大豆五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一服令盡。劇者不過再服即愈。 《新錄方》云:搗生地黃封之。[top]

治猘犬齧人方第二十四

《病源論》云:凡猘犬齧人,七日輒一發,過三七日不發,則無苦也。要過百日,方為大免耳。當終身禁食犬肉及蠶蛹,食此,發則死不可救矣。瘡未愈之間,禁餐生魚、豬、雞、肥膩,過一年禁之乃佳。但於飯下蒸魚,及於肥器中食便發。若人曾食落葵,得犬齧者,自難治。若瘡瘥十數年後,食落葵便發。 《錄驗方》云:犬食馬肉生瘡者,當急殺之,多令犬猘也。亦可搗枸杞根,取汁以煮米,與犬食之則不猘。 《小品方》云:禁飲酒、食豬肉、生菜、膾、鮓。 《葛氏方》云:凡狗春月自多猘。治之方:以豆醬塗瘡,日三、四過。 又方:末乾薑,常服。少少並以納瘡中。 又方:即末礬石,納瘡中裹之,止痛不壞,速愈,最良。 又云:若重發者方: 搗蘆根飲汁即瘥。 又方:薤白搗飲汁良。 《經心方》治猘犬齧人方: 以人屎塗之,大良。 又方:驗酢以壅瘡上即瘥。 《小品方》治猘狗齧人方: 嗽去其惡血,灸其處百壯,以後當日灸百壯。血不出者,小刺傷之,灸百壯乃止。(今

按:《葛氏方》:頓灸十壯,明日以去日灸一壯,滿百日乃止。)

又方:取杏仁,熬令黑,冶,著瘡中佳。 《千金方》治猘犬齧人方: 搗韭,絞取汁,飲一升,日三,亦療已愈而後發者。(今

按:《葛氏方》又每到七日飲之。)

又方:取燈殘油灌瘡中。 《醫門方》療猘犬咬人方: 又方:梔子皮燒末,石榴黃末,等分,敷瘡上,日二,速瘥。 又云:若諸療不瘥,吐白沫,毒攻心,叫喚欲似犬聲者方: 取人髑髏骨,火燒作灰,下篩,以東流水服方寸匕,須臾二、三服,即瘥。起死人如神。 《極要方》狂犬傷人方: 以蚯蚓屎封之,出犬毛,神效。 《新錄方》云:搗生艾葉汁,服七八合。 又方:車釭脂塗之。 又方:搗生葛根,取汁,服七合,又末敷之。 《錄驗方》云:取大蒜作餅,灸瘡上,愈。 又方:火消臘蜜,著瘡中。[top]

治凡犬齧人方第二十五

《病源論》云:凡被狗齧瘡,忌食落葵。雖瘥,經一、二年亦重發。 《葛氏方》治凡犬咋人方: 以沸湯和灰,以塗瘡上。又苦酒和塗之。 又方:挼蓼,以敷瘡。冬月煮洗之。 又方:以熱牛屎塗之。 又方:搗乾薑,服二方寸匕。 又方:生薑汁飲半升,佳。 又方:以頭垢少少納瘡中。 《集驗方》治凡犬咋人方: 以火炙臘,灌瘡中。 又取灶中熱灰,粉瘡中,裹敷,立愈。(《葛氏方》同之。) 《醫門方》凡犬齧人方: 取杏仁熬熟,搗敷瘡,頻易。 又方:鼠屎二七枚,燒灰之,敷上,永瘥。《經心方》:燒犬尾末敷瘡上,日二,良。[top]

治馬咋蹹人方第二十六

《病源論》云:凡人被馬齧蹹及馬骨所傷刺,並馬韁、靽勒所傷,瘡皆為毒瘡。若腫痛致煩悶,是毒入腹,亦斃人也。 《葛氏方》治馬咋人及蹹人,作瘡有毒,腫熱疼痛方: 割雞冠血,瀝著瘡中三下,若父馬,用雌雞;草馬有雄雞。 又方:灸瘡中及腫上。 又方:以月經敷上最良。 《極要方》療馬齧人及踏人,作瘡毒腫熱疾痛方: 馬鞭梢長二寸,鼠屎二七枚,合燒末,以膏和塗之,立驗。 《小品方》治馬咋蹹方: 搗車前草葉敷之。 《經心方》治馬咋蹹方: 末雄黃,敷瘡上,日一。 又方:用銅青,敷瘡中好。 《陶潛方》云:制馬齧人方: 取殭蠶屑,塗馬上唇,則不能齧也。[top]

治馬齧人陰卵方第二十七

《集驗方》治馬齧人陰卵脫出方: 推納之,以桑皮細縫縫之,取烏雞肝,細銼塗之。且忍,勿即小便,便愈。(《千金方》同之。)[top]

治馬骨刺人方第二十八

《醫心方》治馬骨刺人毒欲死方: 以婦人月經血,敷之即瘥。 《新錄方》治馬骨刺人方: 松葉,水煮取汁洗之。 又方:水煮大豆,取濃汁洗之。 又方:煮藍取濃汁洗之,並服汁五、六合。 《刪繁方》治馬骨刺人方: 燒乾馬屎,粉瘡孔中。 治馬毛、血汗垢、屎、[top]

尿入瘡方第二十九

《小品方》:治馬骨所刺,及為馬所蹹咋,為馬汗、血、毛、垢、屎、尿入人瘡中。及人有瘡而近馬物,毒氣入瘡中。先針刺傷出新血數過,漱去之。 研豉作湯,令小沸,以漬瘡。 又方:可用熱灰汁。 又方:煮馬莧草洗之,並服汁。 又方:以車前草葉,搗敷之。 《集驗方》治馬血入人瘡中方: 以人糞敷瘡中。 又云:治馬汗、馬毛入人瘡中腫痛欲死方:以水漬瘡。數易水,便愈。 《葛氏方》云:人體先有瘡,而以乘馬,馬汗若馬毛入瘡。或為馬氣所蒸,皆致腫痛煩熱,入腹則殺人方: 大飲淳酒,取醉則愈。 又方:煮豉作湯,及熱漬之,冷易。 又云:為馬骨所刺及馬血入人故瘡中毒痛欲死方: 以熱灰汁,更燔漬之,常令熱,竟日為之,冷即易,數日乃愈。若瘡(痛歟)止而腫不消者。炙石熨之,灸上亦佳。 又方:搗麻子,絞飲其汁一升,日三。[top]

治熊齧人方第三十

《葛氏方》治熊虎瘡方: 燒青布以薰瘡口,毒即出,仍煮葛根令濃,以洗瘡,日十過,並葛根搗篩,以葛根汁服方寸匕,日五。瘡甚者,夕一服。 又方:削楠木,煮以洗瘡,日十過。[top]

治豬齧人方第三十一

《千金方》治豬齧人方: 松脂煉之,貼上。 又方:屋雷中泥敷之。[top]

治虎齧人方第三十二

《小品方》治虎毒方: 燒青布以熏瘡口,毒則出去。 又方:燒婦人月水汙衣,末,敷瘡中。 又方:嚼慄塗,神良。 《千金方》治虎瘡方: 煮葛根洗之,十遍,復飲汁。 又搗散,服方寸匕,日五夜二。 又方:煮鐵令濃,洗之。 《醫門方》療虎咬人方: 取青布急卷,為纏繞,一頭令燃,納竹筒中,注瘡口,令煙燻入瘡中。極佳。 又方:但飲酒,恆令醉,當吐毛出。 《枕中方》治虎狼所齧瘡方: 取灶中黃土,好苦酒和,敷瘡上,當有汁出。良。[top]

治狐尿毒方第三十三

《病源論》云:夫野狐尿棘刺頭,人誤犯之者,則中其毒,多著手足指,腫痛焮熱,有端居不出。著此毒者,則不亦是狐尿刺也,蓋惡氣耳。故方亦云惡刺毒。 《葛氏方》治狐尿棘刺人腫痛欲死方: 破雞子以拓之,良。 又方:以熱桑灰汁漬之,冷復易。 《集驗方》治狐尿刺方: 取豬脂,臨燭上,以火燒之,令脂墮所患處一滴,愈。 又云:治惡刺方: 取夜光骨、玉女臂燒作灰,和臘月豬脂敷之。夜光骨,燭燼是也,玉女臂,豬髀是也。 又方:取大豆汁,搗蓼和敷之。 又方:杏仁研和水煮浸之。 又方:取夜光骨搗,納瘡中,蟲出即瘥。 《枕中方》治狐刺瘡方: 取葵子煮取汁洗之。 《龍門方》治狐尿刺方: 取槐白皮,煮湯漬之,驗。 又方:大麥燒灰和蜜塗。 又方:蟻穴中出土七粒,和酢塗,驗。 《雜新錄方》治狐尿刺方: 生麻葉,搗封,數易。 又方:水煮蔓荊子汁,洗之。 又方:搗蘿菔根封,日易。 又方:搗水楊葉,敷之。 又方:酢和鼠屎灰敷之。 又方:搗蒜如泥,熬熱熨之。 又方:水煮苦參汁洗之。 又方:燒艾熏之。 又方:牛屎敷之。[top]

治鼠咬人方第三十四

《醫門方》:療人被鼠咬,諸處皆腫,經年月不瘥,其咬處有赤脈者是也。 豆蔻十二枚,合皮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了,並嚼敷瘡上,立瘥。[top]

治眾蛇螫人方第三十五

《病源論》云:凡中蛇,不應言蛇,皆言蟲,及云地索,勿正言其名也。惡蛇之類甚多,而毒差劇。時四月、五月,中青蝰;三月,蒼虺、白頸、大蜴;六月、七月,中竹狩、艾蝮、黑甲、赤目、黃口、反鉤、白蝰、青角,此皆蛇毒之猛者,中人不即治多死。又云有赤𧐖、黃頷之類,有六七種。水中黑色者,名公蠣,山中一種亦相似,並不聞螫人。 又云:有鉤蛇,尾如鉤,能倒牽人獸入水,沒而食。 又云:南方有鉤蛇人忽傷之,不死,則終身伺覓其主,不置。雖百人眾中,亦直來取之,唯遠去出百里乃免耳。 又云:有拖蛇,長七、八尺,如船拖狀,毒人必死。即削取船柂,煮汁漬之,便瘥。 又云:𧊄毒,此是諸毒蛇,夏日毒盛不泄,皆齧草木,及吐毒著草木上,人誤犯著此者,其毒與被蛇螫不殊,但瘡腫上有物如蟲蛇眼狀,以此別之。 又云:凡蛇瘡未愈,禁熱食,熱食便發。 《本草》云:蛇虺、百蟲毒,雄黃、巴豆、麝香、乾薑並解。 《葛氏方》云:中蛇毒,勿得渡水,渡水則痛甚於初螫,雖車船亦不免。 又云:治眾蛇螫人方: 搗葎草以敷瘡上,立愈,神良。 又方:搗生蓼絞取汁飲少少,以滓敷之。 又方:挼青藍敷之。 又方:嚼乾薑敷瘡上。 又云:治蛇瘡敗經月不愈方:先以鹽湯洗去瘡中敗肉,見血止,取千釜⿰金𢟍草,搗篩以敷之則愈。 又云:治蛇螫人瘡已合愈,而餘毒在肉中淫之痛癢方: 取小、大蒜各一升,合搗,熱湯淋之,以汁灌瘡良,舂薄亦良。 又云:治蛇螫人若通身洪腫者方: 取糠四五斗,著大甕中,以水潑之,令上未滿五升許,又以好酒潑之,以置火上,令沸氣出,熏瘡口,使毒出則消。 《僧深方》治眾蛇螫人方: 以頭垢著瘡中,大良。 《極要方》蛇螫人方: 含口椒、蒼耳苗,合搗以敷瘡上。 又方:生椒三合,好豉四兩,以人唾和搗敷,立定。 《集驗方》治眾蛇螫人方: 搗大蒜塗之即愈。 《廣利方》蛇咬瘡方: 雄黃(四分) 乾薑(六分) 麝香(一分,研) 搗,篩,以驗醋和塗瘡上。 又方:暖酒淋洗,日三,良。 《龍門方》蛇螫方: 蜂巢燒灰封瘥。 又方:搗梨敷之。(《耆婆方》同之。) 又云:毒入腹者方: 羊蹄草葉一握,搗汁飲,吐瘥。(《耆婆方》同之。) 《耆婆方》惡蛇所螫方: 取苦莒菜,搗敷螫處。又飲汁一、二升即瘥。 又方:搗車前草根、莖,敷,驗。 《蘇敬本草注》云:眾蛇螫人,搗茺蔚敷之。 又云:蛇螫人,通身腫,櫻桃葉搗封之。又絞汁服之。 《醫門方》治蛇虺螫人方: 急灸螫處二七粒,燃以雄黃,麝香末敷之,日五、六,無藥但灸之。 又方:荏葉熟搗,豬脂和敷上,立愈。[top]

治蝮蛇螫人方第三十六

《病源論》云:凡蝮蛇中人,不治,一日死。若不早治之,縱不死者,多殘斷人手足。蝮蛇形不乃長,頭扁口尖,頸斑,身亦艾斑,色青黑,人犯之,頸腹貼著地者是也。其毒最烈。 又云:有一種,狀如蝮而短,有四腳,能跳來齧人,東人名為千歲蝮,中人必死。然齧人竟,即跳上樹,作聲云:「斫(之若反)木、斫木」者,但營棺。若云:「博叔,博叔」者,猶可急治。 又云:虺形短而扁,身亦青黑色。六、七月中,夕時出路上,喜入車轍,腹破而子出。 人侵晨及冒昏行者,每須作意看之,其螫人有死者。 《葛氏方》治蝮蛇螫人方: 搗小蒜,絞飲其汁,以滓敷瘡。 又方:搗韭敷之 又方:嚼鹽,唾瘡上訖,灸瘡中三壯,複鹽嚼以敷瘡。 又方:細末雄黃以納瘡中,三、四敷之。 《集驗方》治蝮蛇螫人方: 令婦人溺所螫上。 又方:令婦人坐上。 《千金方》治蝮螫方: 灸上三七壯。 又方熟搗葵,取汁服之。 《蘇敬本草注》蝮蛇螫人方: 搗落石,絞汁洗之,並服良。 《耆婆方》蝮蛇螫人方: 乾薑屑敷之。 《廣濟方》治毒蛇齧方: 取慈菇草根,搗,敷之即瘥。其草生水中,如燕尾,大效,勿輕。 《極要方》療蝮蛇瘡方: 酢磨蚤休敷之。 又方:搗水蓼敷之,並服汁。 《集驗方》治蛇虺諸毒螫方: 火消臘以著瘡中。[top]

治青蝰蛇螫人方第三十七

《病源論》云:青蝰蛇者,正綠色,喜綠樹及竹上,自掛樹竹色一種,人看不覺,若人林中行,有落人頸背上者,然自不甚齧人,齧人必死。此蛇無正形,大者不過四、五尺,世人皆呼為青條蛇,言其與枝條同色,乍看難覺,其尾二、三寸,色黑者,名熇。毒最猛烈,中人立死。 《葛氏方》云:青蝰中人,立死。竹中青蝰蛇螫人方: 灸瘡中三壯,毒即不行也。猝無艾,刮竹皮及紙,皆可以丸,又了無此者,便以火燼就熱燒瘡。 又方:破烏雞冠血,及熱以拓瘡上。 《範汪方》治青蝰蛇螫人方: 雄黃乾薑末敷瘡,良。[top]

治蛇繞人不解方第三十八

《葛氏方》治蛇猝繞人不解方: 以熱湯淋之即解。若無湯者,令人就溺之亦解。(今

按:《千金方》、《集驗方》同之。)

[top]

治蛇入人口中方第三十九

《葛氏方》治蛇入人口中不出方: 以艾灸蛇尾即出。若無火者,以刀周匝割蛇尾,裁令皮斷,乃引之,皮倒脫得出。 《千金方》蛇入人口中不出方: 以刀破蛇尾,納生椒三、四顆,須臾即出。[top]

治蛇骨刺人方第四十

《葛氏方》治蛇螫人,牙折入肉中,不出,痛不可堪方: 取蝦蟆肝,以敷上,立出。(《小品方》同之。) 又云:蛇骨刺人,毒痛腫熱,與蛇螫無異方: 以鐵精如大豆者,以管吹納瘡中。 又方:燒死鼠搗末敷瘡中。 《僧深方》治蛇牙折肉中不出方: 取生鼠熱血塗瘡,以綿包之,二日出。 又:蛇骨刺人,取雄黃中大豆,納瘡中。[top]

治蜈蚣螫人方第四十一

《病源論》云:蜈蚣,此即百足蟲也。雖復有毒,而不甚螫人。人誤觸之者,故時有中其毒者耳。 《本草》云:蜈蚣毒,用桑根汁解。(今按《新錄方》云:立痛止。) 《葛氏方》:蜈蚣自不甚齧人,其毒亦微殊,輕於蜂。今赤足螫人,乃痛於黃足,是其毒烈故也。亦是雄故也。治之方: 以鹽拭瘡上即愈。 又方:頭垢少許,以苦酒和塗之。 又方:破大蒜以揩之。 又方:挼藍汁漬之即愈。 《小品方》云:割雞冠血塗之。 又方:以鹽湯漬之即愈。 《新錄方》蛇銜葉,搗如泥,封之。 又方:荏葉,搗如泥,封上。 《僧深方》云:消蠟蜜浸傷中良。 《醫門方》云:雞屎和醋,塗上便愈。[top]

治蜂螫人方第四十二

《病源論》云:蜂類甚多,而方家不具顯其名。唯地中大土蜂最有毒,一枚中人,便即倒悶,舉體洪腫,諸藥治之。皆不能猝止,舊方都無其法,然雖不能殺人,有以禁術封唾亦微效。又有瓠(胡故反)𤬛(落都反)蜂,即亦其次,余者猶瘥。 《本草》云:蜂毒用蜂房,藍青解。 《葛氏方》治蜂螫人方: 取人尿洗之。 又方:斫穀樹,取白汁塗之。(《極要方》同之。) 又方:煮蜂房洗之,又燒末,膏和敷之。 又方:刮齒垢塗之。 又方:挼藍青尖葉者,塗之。 《小品方》治蜂螫人方: 取蜘蛛塗瘡上。 又以活蜘蛛放毒上,其自嗽毒。 《千金方》蜂螫人方: 蜜(五合) 臘(二合) 豬脂(五合) 和煎稍稍食之。 又方:燒牛屎灰,苦酒和塗之。 又方:嚼鹽塗之。 《極要方》云:斫桑樹白汁以塗之。[top]

治蠣螫人方第四十三

《病源論》云:蠆蟲,方家亦不能的辨正,云是蝘蜒子,或云是小烏蟲。尾有兩岐者,恐非也,疑是蠍,蠍尾岐而曲上,故周詩曰:彼都人士,捲髮如蠆也。 《葛氏方》云:厲字應作蠆字,所謂蜂蠆。治之方: 搗常思草,絞取汁以洗之。 又方:灸瘡中十壯。 又方:炙屋瓦,若瓦器令熱以熨之。 《小品方》蠣螫人方: 取屋雷下士,以水和,敷之立愈。[top]

治蠍螫人方第四十四

《病源論》云:蠍此蟲五月、六月毒最盛,云有八節、九節者毒彌甚。但中人毒熱流行,牽引四肢皆痛,過一周時始定。 《葛氏方》:蠍,中國屋中多有,江東無也。其毒應微,今石榴樹多有蠔蟲云云。 治之方:溫湯漬之。 又方:挼馬莧塗之。 又方:嚼大蒜塗之。 又方:嚼乾薑塗之。 《千金方》云:取齒中殘飯敷之。 又方:硇砂和水塗,立愈。 又方:豬脂封上。 又方:以井底泥敷之。 《新錄方》云:煮甘草汁服之。 又方:醬汁塗之。 又方:尿泥塗之。 又方:搗芥子末酢和塗之。 又方:濃煮鹽汁洗之。 又方:艾灸上二七壯。 《廣濟方》云:半夏,以水研塗之立止。 又方:塗黃丹之。 《龍門方》云:溫酢漬瘥。 《極要方》云:嚼人參敷之,立驗。 又方:削桂心以酢磨塗之。 《廣利方》云:貓兒糞塗螫處,日三。 又方:破蜘蛛汁塗,立止,時始定。 《集驗方》云:蠍有雌雄,雄者,痛止在一處;雌者,痛牽諸處,若雄者用井底泥敷之,溫復易。雌者,用當屋瓦溝下泥敷之,若不值天雨,無泥,可用新汲井水從屋上淋於下取泥敷之。 《蘇敬本草注》云:搗麻葉敷之。[top]

治蜘蛛齧人方第四十五

《本草》云:蜘蛛毒用藍青、麝香並解。 《拾遺》云:蕪菁子和油敷蜘蛛咬,毒入內。亦為末酒服,蔓荊園中無蜘蛛是其相畏也。 又云:土蜂赤黑色,燒末,油和敷蜘蛛咬瘡,此物食蜘蛛,亦其相伏也。 《千金方》云:烏麻油和胡粉如泥塗之,干則易之。 《廣濟方》云:取生鐵上衣,用醋研取汁塗之。 《醫門方》云:蜘蛛咬人,經年不瘥方: 挼半夏苗敷,大效。 《極要方》云:白殭蠶末,以唾和之塗上。 又方:取蘿藦草搗如泥封上。 又方:柳皮一兩,半夏一兩,燒作灰塗之。 《傳信方》云:療蜘蛛咬,遍身生絲方: 取羊乳一味久服,愈為度。 貞元十一年,余偶到奚吏部宅坐客,有刑部崔從質因話此方。崔云,目擊有人被蜘蛛咬腹,大如有娠,遍身生絲,其家棄之,乞食於道,有僧遇之,教飲羊乳,得俞平狀。[top]

治蛭齧人方第四十六

《病源論》云:山中草木及路上及石上,石蛭著人則穿齧肌皮,行人肉中浸淫起瘡。 《千金方》云:灸斷其道即愈。 又云凡山行草中,常以臘月豬膏和鹽塗腳脛及足趾間,及著鞋,蛭不得著。[top]

治蚯蚓咬人方第四十七

《傳信方》療蚯蚓咬方: 常濃作鹽湯,數浸洗而愈。 浙西軍將張韶,為此蟲所齧,其形如患大風,眉鬢皆落,每夕則蚯蚓鳴於體中,有僧遇諸途,教用此法,尋愈。[top]

治蛞蝓咬人方第四十八

《本草拾遺》云:蛞蝓咬,取蓼搗敷瘡上及浸之。今

按:《本草》云:蛞蝓一名云蝸。(和名奈知女久知。)

[top]

治螈蠶毒方第四十九

《病源論》云:蠶既是人養之物,性非毒害之蟲,然時有齧人者,乃令人憎寒壯熱,經時不瘥,亦有因此致斃,斯乃一時之怪異,救解之方愈。 《新錄方》云:螈蠶毒方: 酢和鼠屎如泥,塗上。 又方:酢和雞屎灰封之。 《廣濟方》療蠶及蜘蛛齧方: 葶藶子(四分) 蛇床子(四分) 菟絲子(四分) 鹽(四分) 上搗篩,和三年驗醋如泥,塗瘡上,日三。[top]

治射工毒方第五十

《病源論》云:江南有射工毒蟲,一名短狐,一名蜮,常在山澗水內。此蟲口中內有橫骨,如角弓形,正黑,如大蜚,生齒髮,而有雌雄。雄者,口邊有兩角,角端有椏,能屈伸,冬月在土內蟄,其上氣蒸休休,有雪落其上不凝,夏月在水內,人行水上及以水洗浴,或因大雨潦時,逐水流入人家,或遇道上牛馬跡內即停住,含沙射人影,便病。初得,或如傷寒,或如中惡,朝旦小蘇,哺夕輒劇,始得三、四日,尚可治,急者七日,緩者二七日,遠者三七日皆死。初未有瘡,但惡寒瘮瘮寒熱,盛如針刺,甚成瘡,或如豆粒黑子,或如火燒,或蠼螋尿瘡,皆肉內有穿孔,如火針孔也。 《抱朴子》云:短狐,一名蜮,一名射工,一名射影。其實水中狀,似鳴蜩而大如三合杯。有翼能飛,無目而利耳云云。 又云:射工,冬天蟄於谷間,大雪時索之此蟲所在其上,無雪,氣起如炊蒸,當掘之,不過入地一尺則得之,陰乾末帶之,夏天闢射工也。 《小品方》云:射公,二名短狐,三名溪毒。其蟲形如甲蟲,有一長角橫在口前,如弩檐臨其角端,曲如上弩,以氣為矢,因水勢以射人。射人時,人或聞其在水中,鉍鉍作聲也。要須得水沒其口,便能射人。在無水之地,便可捉持戲,無能為害也。此蟲從四月始生,至五月,六月其毒尚微,中人猶緩。七月、八月其毒大盛,中人甚急。入九月許,有寒露微霜者,其毒向哀,至十月乃息也。此蟲畏鵝,鵝能食之,聞鵝聲便不敢來也。水上流,有鵝浴氣響,鵝屎、毛羽流下,其便走去也。船行入溪,宜將鵝自隨。山溪家居,皆養白鵝也。凡入山溪水中採伐者,裝鵝屎,帶鵝毛以避之也,此蟲利耳而盲目,凡人入溪源取水及浴,經涉渡溪者,皆宜以木石遙擲水中作聲,其蟲應聲虛射,毒便泄去也。擲水法,唯多過左右,廣擲之,蟲放毒盡,然後過溪也。山源之間,多有此蟲,大雨洪潦之時,其逐水流落之人家,及道上牛、馬跡小水中停住。人行陸地,多不意悟,或逐柴薪竹木,來人喜不覺之,得病便作他治,乃誤致死也。射公中人,初始證侯,先寒熱惡冷吹𩓖,筋急痙強,頭痛目疼,狀中傷寒,亦如中屍,便不能語,朝旦小蘇,晡夕輒劇,寒熱悶𤷔,是其證也。初得三、四日,尚可活,急者七日死,緩者至二七日,遠不過三七日,皆死也。此蟲有大小,小者毒微,射人不即作瘡,人多不知是射公毒。其大者,毒猛,中人乃即成瘡耳。其瘡初或如豆粒黑子,或如火燒,或如蛷螋尿。或痛如針刺,而未見瘡處,或成瘡,皆肉中有穿空,如火針孔也。其射人遠者及中人影者,毒小寬也。射工中人腰以上,去人近者多死。中人腰以下者小寬也。縱不死者,皆百日不可保瘥耳。治之如左。 治射公中人寒熱,或發瘡,或偏在一處有異於常方:取赤莧合莖葉搗之,絞取汁,服七合,日四、五服良。此是莧菜之赤大者也。 又方:單煮犀角,飲以折其毒熱也。 治射工中人方: 取鬼臼目葉一把,納苦酒中沾濕之竟,熟搗絞取汁,服一升,日三。 又方:犀屑(二兩) 烏扇根(二兩) 升麻(三兩) 凡三物,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相去一炊頃,盡,更作。 又方:取水菘,搗絞取汁,服一升,日三即瘥。 又方:取生茱萸莖,葉一虎口,握之斷去握前後,余握中央,便熟搗絞,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七合,頓服之,神效。 治射公中人已有瘡者方: 取蜈蚣大者,一枚,小炙之,搗末,苦酒和敷瘡上良。 又方:取斑蝥一枚,火燒搗末,苦酒和敷上。 又方:取芥子搗令熟,苦酒和厚塗瘡上半日。 又方:取狼牙葉,冬取根搗之令熟,敷所中處,又飲四、五、六合汁,防毒恐入內也。 《集驗方》治射公中人瘡,令人寒熱方: 烏扇根(二兩) 升麻(二兩) 凡二物,以水三升煮得一升,適寒溫,盡服之,滓敷上。 《葛氏方》治射工中人方: 初見此瘡,便水摩犀角塗之,燥復塗勿住。 又方:急周繞去瘡一寸,輒一灸,灸一處百壯,瘡上亦灸百壯。 又方:切葫,拓瘡上,灸葫上十壯,並取常思草搗絞汁,飲一、二升,以滓敷之。 又方:白鵝屎,取白者二枚,以少許湯和令相淹,塗上。 《枕中方》治一切蟲蛇、射工、沙蝨百毒方: 生胡麻,搗,敷上吉,不過三度愈。[top]

治沙蝨毒方第五十一

《病源論》云:山內水間,有沙蝨,其蟲甚細,不可見人,入水浴及汲水澡浴,此蟲著身,陰雨日行草間,亦著人。便鑽入皮里。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黍,以手摩赤上,痛如刺,過三日之後,令百節強,疼痛寒熱,赤上發瘡。此蟲漸入至骨,則殺人。人在山澗洗浴竟,巾拭如芒毛針刺,熟見,以竹簪挑拂去之。已深者用針挑取蟲子,正如疥蟲,挑不得,灸上三、四壯,則蟲死云云。 《抱朴子》云:有沙蝨水陸皆有,其新雨後及晨暮踐涉必著人。唯日烈草燥時,瘥耳。其大如毛髮之端,初著人便入皮里,其所在,如有芒刺之狀,小犯大痛,可以針挑取之,正赤如丹,著爪上行動也。若不即挑之,此蟲鑽至骨,便周行走人身中。其病與射工相似,皆殺人。人行有此蟲之地,每還所住,輒當以火自灸療,令遍身,則此蟲墮地去也。若帶入物麝香丸,玉壺丸,犀角丸等,兼避沙蝨,短狐也。若猝不得此藥者,但可帶好生麝香亦佳。以雄黃、大蒜分等,合搗,帶一丸如雞子者亦善。又可以此藥塗瘡,亦愈。又㕮咀赤莧根飲之,亦愈。 《葛氏方》治沙蝨毒方: 以大蒜十斤,著熱灰中,溫之令熱,斷蒜及熱以注瘡上,盡十斤,復以艾丸灸瘡上七壯。 又方:斑蝥二枚,熬一枚,末服之,燒一枚令盡煙,末以著瘡中,立愈。 又方:山行宜竹管盛鹽,數視體足,見,以鹽塗之。 《極要方》治沙蝨毒方: 以麝香、大蒜,和搗,以羊脂和,著以筒中帶之,大良。 《蘇敬本草注》云:煮蔥莖,浸或搗,敷貼,大效。[top]

治水毒方第五十二

《病源論》云:三吳以東及南,諸山郡山縣,有山谷溪源處,有水毒病,舂秋輒得,一名中水,一名溪中,一名中灑,一名水中病,亦名溪溫。今人中溪,以其病與射工診侯相似,通呼作溪病,其實有異,有瘡是射工,而無瘡是溪病。 《葛氏方》云:水毒初得之,惡寒,頭微痛,目匡疼,心中煩懊,四肢振炘,腰痛骨節皆強,兩膝疼,或翕翕熱,但欲眠,旦醒暮劇,手足指逆冷至肘膝上,二、三日則腹中生蟲,食下部,肛中有瘡,不痛不癢,令人不覺,視之乃知耳。不即治,過六、七日,下部便膿潰,蟲上食五臟,熱盛煩毒,注下不禁,八、九日死,良醫所不能治。覺得之,急當視下部,若有瘡正赤如截肉者,為毒最急;若瘡如蠡魚齒者,為陰毒,猶小緩,要皆殺人,不過二十日也。欲知是中水,非當作數斗湯,以小蒜五升㕮咀投湯中,莫令大熱,熱則無烈,去滓,適寒溫,以自浴。若身體發赤斑紋者是也。其無異者,當以他病治之。治之方: 取梅若桃棗,搗絞飲汁三升許,汁少以水解及絞之。 又方:常思草,搗絞飲汁一、二升,並以綿染汁導下部,日三。 又方:搗藍青,與少水以塗頭面身體,令匝匝。(《千金方》同之。) 又方:取蓼一把,熟搗以酒一杯,合和絞飲汁。 若下部生瘡已決洞者方: 桃皮葉,熟搗水漬令濃,去滓著盆中,坐自漬,蟲出。 《千金方》治水毒方: 搗蒼耳汁,服之一升,以綿沾汁導下部,日三。 《集驗方》治中水秘方: 取水萍曝乾,以酒服方寸匕。 又方:搗梅葉取汁,服半杯。小兒不能飲,敷乳飲之。 《範汪方》云:青龍湯,治中水寒熱方: 升麻(二兩) 龍膽(一兩) 葳蕤(一兩) 大青(一兩) 凡四物,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作再服。不靜復作,加小附子一枚,四破之,分作三服,良。 又云:治水中下部瘡決洞,醫所不能治方:灸窮骨五十壯,良。[top]

治井塚毒第五十三

《病源論》云:凡古井塚及深坑、井,多有毒氣,不可輒入,五月、六月間最甚,以其欝氣盛故也。若事輒必須入者,先下雞鴨毛試之,若毛旋轉不下,即有毒,便不可入也。 《小品方》云:凡五月、六月,深井中及深突深塚中皆有毒氣,入令人欝⿸疒𭥫,能殺人,如其必宜入中者,當先以雞鴨鵝毛及雜毛投其中,毛得自下至底者則無毒氣也。毛若倒上不下,迴旋四邊者則有毒氣,不可入也。亦可納生雞、鴨、鵝、豚、犬、羊生物置中,既有毒氣,其生物須臾自死也。事計必宜入中不得已者,當先以酒,若苦酒數斗澆灑井塚坎中邊,停小時,然後可入也。若覺中此氣,欝㵍奄奄,欲死者,還取其中水數斛,灑人面并水含飲之,又以灌其頭身從頭至足,須臾則活也。其中若無水者,乃取他水也。 《千金方》治入井塚毒方: 取他井水灌身上,至三辰頃活。若東井取西井,西井取東,南取北,北取南。 《葛氏方》治入井及塚中,遇毒氣,氣息奄奄,便絕方: 以水噀其面,並令含水,又使汲其所入井若塚中水數斛以灌之,從頭至足須臾活。 又方:服諸解毒犀角、雄黃、麝香之屬,豉豆、竹瀝、升麻諸湯。[top]

闢蠱毒方第五十四

《病源論》云:凡蠱有數種,皆是變惑之氣也。人有故造作之,多取蟲蛇之類,以器盛貯,任其自相啖食,唯一物獨在者,即名謂之為蠱,便能變惑。隨逐酒食,為人患禍,禍於他人,則蠱主吉利。所以不羈之徒,而畜事之。 又云:面色青黃者,是蛇蠱也。腹內熱悶,身體恆病,面色赤黃者,是蜴蠱也。腰背微滿,舌上生瘡,顏色乍白乍青,腹內脹滿,狀如蝦蟆,是蝦蟆蠱也。顏色多青,毒成吐出似蜣螂,是蜣螂蠱也。 又云:有飛蠱,來無由,漸狀如鬼氣者。 又云:氐羌毒者,猶是蠱類,於氐羌界城得之,故謂之氐羌毒病,狀中中蠱,心腹刺痛。 又云:有野道者,是無主之蠱也,畜事蠱人,死滅無所,依止田野道路之間,犯害人者,故謂之野道。 又云:欲知是蠱與非,當令病人唾水內,沉者是蠱,浮者非蠱也。 又云:含大豆,若是蠱,豆皮脫;若非蠱,不爛脫也。 《葛氏方》云:欲知蠱主姓名方: 取鼓皮,少少燒末,飲病人,病人須臾自當呼蠱主姓名,可語使呼取去,去即病愈(今

按:《極要方》水飲。)

又方:蘘荷葉,密著病人臥席下,亦即呼蠱主姓名。 又云:治飲食中蠱毒,令人腹內堅痛,面目青黃,淋露骨立,色變無常方: 雄黃、丹砂、藜蘆各一兩,搗篩,旦以井花水服一刀圭,當吐蠱毒。(今

按:《集驗方》云:三物各一分,有蠱當吐;不吐,非蠱之。)

又云:若蠱已食下部,肛盡腸穿者方; 以豬膽淋內中,以綿染塞之。 又云:治中蠱吐血,或下血皆如爛肝方: 鹽一升,淳苦酒一升,和一服,立出,即愈。 又方:茜草根、蘘荷根各三兩,㕮咀,以水四升,煮得二升,去滓頓服即愈。又自當呼蠱主姓名,茜草即染絳茜草也。 《小品方》治蠱方: 舉樹皮廣五寸,長一尺,蘆薇根五寸,如人足父指大者。凡二物切,以水一升,清酒三升,煮取一升,頓服當下蠱。 又方:土瓜根,大如母指,長三寸,㕮咀,以酒半升,漬一宿,去滓,一服。 《集驗方》治下部若蠱食入,從後孔見腸方: 蝦蟆青背長身者,烏雞骨各燒作屑,分等,合之以吹下部孔中,大良。 又云:治猝中蠱,下血如雞肝者,晝夜去石余血,四臟悉壞,唯心未毀,或乃鼻破待死者方:桔梗,搗,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隱忍根,搗取汁二升,分三服。桔梗苗也。 《千金方》治蠱方: 槲樹北陰皮去蒼大指長寸,水三升,煮取一升,空腹服之,蠱蟲出。 又方:蝟皮灰,水服方寸匕。 《醫門方》治蠱毒方: 取巴豆一枚,去心,豉三粒,釜底黑方寸匕,合搗,分服一丸,吐蟲,即服甚良。 又方:蘘荷煮汁飲,乾濕根得用多少。 《極要方》療蠱毒方: 水煮獨行根一、二兩,取汁服之,吐蠱毒。 《救急單驗方》治蠱毒方: 搗藥子三枚,服立驗。 《徐伯方》治蠱方: 取茜草,生搗絞取汁,日可服二、三升,復恆取汁,作食及煮粥。 《僧深方》治猝急蠱吐欲死方: 生索濯名根莖,搗絞取汁得一升,頓服之,不過再三作,神良。 《範汪方》治蠱方: 菖蒲二兩 烏賊魚骨二分 上二物,搗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