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说张译不行了?

 迷影生活 2023-11-15 发布于广东
由张大鹏执导的《无价之宝》改编自2020年的韩国电影《担保》,在经过本土化改编后,本片有着相较于原版更为深厚的时代底蕴和地方特色。但即便如此,依旧不得不说,《无价之宝》是一部优缺点都十分明显的电影作品。

故事讲述了下岗工人石振邦和杨武意外卷入了一场债务纠纷,两人上门讨债,却发现债务人早已跑路,只留下妻子王曼丽和女儿芊芊独自承担重负。
为了“替夫偿债”,王曼丽决意偷渡出国打工,临走前她将女儿芊芊托付给了无亲无故的石振邦和杨武,并表示芊芊的二爷三天后会来将芊芊接走并将欠款提前结清。

但就是在这短短三天时间里,“小六”芊芊和“三爷”石振邦、“四五爷”杨武建立起深厚的情感。
在二爷将芊芊带走后,联系不上芊芊的石振邦远赴千里到福州,才发现二爷其实是个人贩子,而芊芊已经被他卖掉了。为了救出芊芊,石振邦孤身一人与人贩子斗智斗勇,闯入灯红酒绿的夜总会。
石振邦,一个大半辈子都活的无比失败的男人,最终因为芊芊的出现成为了一个让人敬佩的父亲角色。随着远赴他乡的王曼丽音信全无,小六和三爷、四五爷这样奇妙地组合成了幸福的家庭,但生活总是会在不经意间给饱经磨难的小人物以致命一击……
相较于原版作品,《无价之宝》通过将故事背景设置在下岗潮冲击下的东北小城,并将故事里的两位“父亲”设定为下岗创业的小人物,赋予了这一故事以更为厚重的现实触感,并同时带出小人物在残酷现实面前艰难求生的现实处境。

由张译饰演的石振邦可以说是特殊年代下无数普通下岗职工艰难生活的缩影——下岗后生存处境堪忧、因为多年没有孩子和老婆离婚、好不容易开了个五金店却意外卷入债务纠纷。但让人动情的是,就是这样一个人生触底的小人物,并没有在时代浪潮下丧失人性良善。

最直观的体现,莫过于影片中王曼丽为了还债剪去了一头长发后,石振邦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面包车卖了。并且当王曼丽解下衬衫扣子准备以身相许时,石振邦对王曼丽半严肃半调侃的那句“别整这些事儿”,也让人不禁泪目。
习惯了人生逆境的石振邦比谁都了解身处艰难处境中的小人物多么不容易,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石振邦和王曼丽其实是一种人,他们都是在汹涌的时代浪潮被不幸裹挟着向前的“失败者”。
也正因如此,这两个角色是值得敬佩的,即便现实残酷、生活不易,他们也始终没有背弃自己做人的底线,没有向命运屈服。
韩国影视作品中的悲情角色和苦情戏码想必很多观众并不会陌生,极度夸张的抒情表达方式甚至已经成为韩影的一大特色。
《无价之宝》最值得夸赞的一点便在于,它在翻拍改编的过程中没有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特别是在1995年这条叙事线的感情戏份铺排上进行了细致打磨。
一个表面上看起来不善表达情感的糙汉子和活波可爱的小女孩是如何在机缘巧合下建立起亲人般紧密的情感联系?影片并没有为了拉近“三爷”石振邦和“芊芊”的情感联系而刻意铺排催人泪下的抒情场面,而是透过两人相处过程中的诸多细节,一步步加深“三爷”和“小六”之间的情感。

首先是石振邦的视角,从一开始的漠不关心到后面给孩子买连衣裙,从不远千里地去解救孩子到费尽心思给孩子找教材学习。
然后是芊芊的视角,从一开始陷入失去母亲陪伴的悲伤到和“三爷”、“四五爷”的快乐时光,再到被人贩子卖到娱乐场所做童工,最后重新回到“三爷”、“四五爷”的怀抱。影片开场那个在失败人生中摸爬滚打的石振邦,因为芊芊的出现展现出自己笨拙且温柔的一面,一看到孩子因为没有出生证明不能上学,他二话不说去书店买来了英语教材,费尽功夫学习那些在他看来犹如天书一般的单词。女儿学习跳舞的时候,就乖乖站在一旁不停地喂着西瓜。

如梦一般的九十年代最终在华丽的歌舞桥段中结束,眼看着自己的好兄弟杨武结婚生子,芊芊也得偿如愿进了学校,石振邦的内心却陷入了莫名的忧郁之中。
因为反观自己的人生似乎没有丝毫的改变——离异单身的他没有杨武那般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也没有跌宕起伏的人生转折,而那个曾经在临别之际触动他内心的女人也早已不见踪迹,在眼前这场幸福盛大的婚礼上,他似乎就是一个局外人……但快乐最终还是战胜了心中的阴霾,为自己的兄弟,也为自己的女儿,石振邦在一片荒芜中兀自跳起了舞。
影片中的这一幕真正达到了化腐朽为神奇,将石振邦这个平凡小人物的人生故事通过眼前这一幕升华——一个满怀希望、激情和憧憬的理想主义者在不堪现实下翩翩起舞。
即使现实依旧那么不尽人意,即使自己的这场梦终会结束的一天,但只要能够陪伴女儿成长,度过平静而又美好的时光,人生又有何缺憾呢?

这曲东北版的“雨中曲”一方面即是石振邦内心心声的抒发,另一方面同时也在电影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承接作用。如果说影片的前半部分整体基调依旧洋溢着梦幻般的欢乐,那么随着“雨中曲”最后那一幕沉沉坠地,故事也急转直下进入了2007年这条叙事线。

如果影片前半部分交出一份圆满的答卷,那么后续陡然突变的剧情多少有些鸡肋,甚至将1995年叙事线中那份独特的时代厚重完全褪去,转而又回到了用苦难来展现悲情的俗套戏码中,而这也是许多观众对这部电影最大的批评所在。
但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影片的后半段恰恰印证了每一场美梦都会有梦醒时分,真正悲哀的并不是物是人非、也不是岁月蹉跎,而是那些曾经在无比梦幻的岁月里挥洒着激情与理想的人们,不再作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