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府诗集》第十五首《饮马长城窟行》

 古风泊客 2020-10-24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饮马长城窟行


        [乐府诗集·汉乐府诗·相和歌辞·瑟调曲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作品介绍]

饮马长城窟行》是汉代乐府古题。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供饮马,曲名由此而来。这首诗在《文选》载为“古辞”,不署作者。在《玉台新咏》中署作蔡邕。是否为蔡邕所作,历来有争议。

中国古代征役频繁,游宦之风很盛。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出现了大量的思妇怀人诗。这些诗表现了妇女们“独守”的悲苦和对行人的思念,写得真挚动人。民歌《饮马长城窟行》就是其中的优秀之作。全诗从开始的魂牵梦萦,忧心缠绵,到收信看信,重逢的希望落空,通过多方描写,将思妇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作了完整而深入的刻画。而就在思妇的相思苦闷发展到顶点时,诗却在含蓄得近乎平淡的意象中结束,余味无穷。

该诗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受到历代诗评家的赞赏。

      [注释]

①绵绵:延续不断,形容草也形容对于远方人的相思。

②宿昔:指昨夜。

③展转:亦作“辗转”,不定。这里是说在他乡作客的人行踪无定。“展转”又是形容不能安眠之词。如将这一句解释指思妇而言,也可以通,就是说她醒后翻来覆去不能再入梦。

④枯桑:落了叶的桑树。这两句是说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比喻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

⑤媚:爱。言:问讯。以上二句是把远人没有音信归咎于别人不肯代为传送。

⑥双鲤鱼:指藏书信的函,就是刻成鲤鱼形的两块木板,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一说将上面写着书信的绢结成鱼形。

⑦烹:煮。假鱼本不能煮,诗人为了造语生动故意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

⑧尺素:素是生绢,古人用绢写信。

⑨长跪:伸直了腰跪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根上。跪时将腰伸直,上身就显得长些,所以称为“长跪”。

⑩末二句“上”、“下”指书信的前部与后部。

   [译文]

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

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

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

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

赏析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乐府民歌是社会下层群众的歌谣,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通常反映下层人民生活。中国古代征役频繁,游宦之风盛行。野有旷夫,室有思妇,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思妇怀人诗。这些诗表现了妇女们独守空闺的悲苦和对行人的思念,大多写得真毕动人。

这首诗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沂编的《文选》,归入“乐府·古辞”。关于诗题的由来,《文选》五臣注说:“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 以饮马。征人路于此而伤悲矣。言天下征役, 军戎未止,妇人思夫,故作是行。” 

该诗的作者问题,历来有争议。《文选》李善注云:“此辞不知作者姓名。”《玉台新咏》则以为是汉蔡邕所作。当代也有人从该诗的韵律、声律的角度分析,及对蔡邕创作情况的观照,说明该诗的作者与蔡邕并无关系,而是东汉之前即流传于民间的歌诗。

佚名

赏析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抒写怀人情愫。歌的笔法委曲多致,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比如诗的开头,由青青绵绵而“思远道”之人;紧接着却说“远道不可思”,要在梦中相见更为真切;“梦见在身边”,却又忽然感到梦境是虚的,于是又回到相思难见上。八句之中,几个转折,情思恍惚,意象迷离,亦喜亦悲,变化难测,充分写出了她怀人之情的缠绵殷切。诗中所写思妇种种意想,似梦非梦,似真非真。象诗中所写他家有人归来和自己接到“双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情节,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一种极度思念时产生的臆象。剖鱼见书,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而游子投书,又是极合情理的事。作者把二者糅合在一起,以虚写实,虚实难辨,更富神韵。最令人感动的是结尾。好不容易收到来信,“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归家无期,信中的语气又近于永诀,蕴含深意。这大概是寄信人不忍明言,读信人也不敢揣想的。如此作结,余味无尽。

这首诗以思妇第一人称自叙的口吻写出,多处采用比兴的手法,语言清新通俗,语句上递下接,气势连贯,很有特色。 全诗语言简短质朴,通俗易懂,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诗起头的“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是作者借著景色的铺陈,引发妇人触景生情,对远离家乡的丈夫的思念。“绵绵”两字传达了两层的意义:妇人“思绪的绵绵”是由“草的绵延不绝”引起的。由于路途的遥远,思念也是突然的,只好在梦中求得相会,然而才在梦中实现的愿望,醒过来后又是遥远的空间隔绝,依旧是“他乡各异县”,彼此无法相见。这一段可以说是故事的前提,在修辞技巧上,“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中的“远道”,“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中的“梦见”,以及“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中的“他乡”,都是修辞技巧中的“顶针”句法。这样的连缀句子的方式,使得全段读起来有一种流畅的音乐性。

第二层只有两句,“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暗示远方的人也能了解,而邻居却只顾沉浸在家庭的欢乐中,不肯为她捎个信。在这一层中,运用了起兴和对比的手法,写女子寒门独居,表现其孤独和凄凉的感情。

最后一段,情节发生了转折。忽然有客从远方带来丈夫木质双鲤鱼夹封的信函,呼儿差封解除了她的思念之苦,而在书中也获得了远方传来的,对她坚定不移的情意。者样的故事,主要在描述中国传统妇女“闺中思人”的感情起伏,文字质朴自然,情感真切悠远。

《饮马长城窟行》这首诗是写思妇怀念在远方行役的丈夫的。《盐铁论》中说:“今天下一统, 而方内不安。徭役远,内外烦。古者,过年无徭,逾时无役。今近者数千里,远者过万里,历二期而长子不还,父子忧愁,妻子咏叹、愤懑之情发于心,慕思之积痛骨髓。”这首诗就是汉代这类社会现实的反映。正如汉乐府诗的其他优秀作品一 样,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继承和发扬《诗经·国风》的优良传统,善于选择典型事件,揭示社会现实。

佚名

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属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又称“饮马行”。歌的笔法委曲多致,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比如诗的开头,由青青绵绵而“思远道”之人;紧接着却说“远道不可思”,要在梦中相见更为真切;“梦见在身边”,却又忽然感到梦境是虚的,于是又回到相思难见上。八句之中,几个转折,情思恍惚,意象迷离,亦喜亦悲,变化难测,充分写出了她怀人之情的缠绵殷切。

诗中所写思妇种种意想,似梦非梦,似真非真。诗中所写他家有人归来和自己接到“双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情节,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一种极度思念时产生的臆象。剖鱼见书,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而游子投书,又是极合情理的事。作者把二者融合在一起,以虚写实,虚实难辨,更富神韵。

最令人感动的是结尾。好不容易收到来信,“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归家无期,信中的语气又近于永诀,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大概是寄信人不忍明言,读信人也不敢揣想的。如此作结,余味无尽。

佚名

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是汉乐府里非常著名的一首诗,具体的作者没有记载,有种说法是说汉代的蔡邕所作。该诗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关于诗题的由来,《文选》中记载:“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征人路于此而伤悲矣。言天下征役,军戎未止,妇人思夫,故作是行。”

乐府诗,大多数来自于民间,最早是以歌谣的形式在人民之间口口相传。古代的统治者认为人民的心声将会反映在他们所唱的歌里面,因此派人到民间搜集记录下来,收集民歌的这些官员便称为乐府官,他们将收集来的民歌念给统治者听,有时甚至把那些民歌的唱法学下来唱给统治者听,统治者们便以此作为施政的参考。

该诗歌创作背景,正是汉朝开疆拓土、广征劳役的时候。很多的青年壮丁都被发配到边疆去服兵役了,连年的征战导致了很多人几十年都不能回到家乡。相爱之人相隔两地,终日思君不见君便是当时妇女们的普遍生活状况。

这首诗是以一位丈夫远行在外、独守空闺的妇女为第一人称来叙述的一段悲伤、凄凉、而又美丽的爱情故事,文字平白、质朴,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却能让人感受到最真挚的感情。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译:河边青青的春草,连绵不绝地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方的丈夫。

      远方的人终日思念也是徒劳无益,只有在梦里才能够见上一面。

河畔,应该是古代妇女们白天最常去的地方,她们的一切家务劳动:洗菜、洗衣服、洗锅碗瓢盆,都离不开水。而在这一天,女主人翁像往常一样来到河边,却发现河畔都绿油油地长出了青草。青青草地,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也象征着又一年的过去。春天的到来,让一切景物都有了生机,草绿的绿,花开的开,眼前的美丽景象牵动着人的思绪,让人不得不引发怀想。

想起远方的爱人,又一年过去了,他怎么还没归来?看着脚下的青青草地连绵不绝地伸向远方,似乎永远都看不到尽头,到底这草地能延伸到多远,她不知道,正如她不知道远方的他究竟有多远一样。

可是思念又有什么用呢,再怎么思念也不能让爱人回到身边,也只有在梦里能够见到了。这是一个多么无奈的安慰,现实中的相聚无法实现,好在梦里能够有个短暂的相聚。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译:梦里见到他在我的身旁,醒来却发现原来他仍在他乡。

      爱人在远离家乡的外地,作客他乡行踪无定,我想见也见不到他。

梦里的相聚纵使虚幻,对于她来说也是极其美好的。

我不知道在她的梦里会发生什么,她会用怎样的方式去度过这短暂而难得的相聚?

他们会互诉衷肠,讲述离别思念之苦?

亦或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可能这些都不重要了,对于离别多年的爱人,连见上一面都是奢侈,此时此刻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所爱之人在身边,便是最好的幸福。

然而梦却总是如此地短暂,也许翻个身爱人就不见了。想象一下,多少个夜晚,这位妇女在睡梦中与爱人相聚,而一转身却突然惊觉原来不过是梦,眼前是漆黑的夜晚,房里是只身一人,房外有几声寒鸦鸣叫和一缕冰冷的月光。孤单落寞之情难以言表。

爱人远在异地他乡,杳无音信,甚至生死未卜。兵荒马乱的年代,谁能保证安稳度过了今天,明天就没事了?“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她终日思念的爱人是生是死尤未可知,更别说相见了。

(私以为“辗转不相见”一句,可以解释为妇女在床上辗转反侧,想要重新入梦去和所爱之人相见,但是却思绪纷飞,怎么也睡不着)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译:枯萎的桑树虽然没有树叶,却仍能感受到风的吹动,海水虽然不会结冰,但是仍然能感受到天气寒冷。

同乡的游子归来之后都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能够告诉我丈夫的信息。

即使再无情的景物,也能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变化,那么远在他乡的游子,即使感情淡薄,也该知道妇女此时此刻正在思念他吧。

既然知道她在苦苦相思,怎么没有一点消息?同乡的游子归来后都各自回家和爱人亲热去了,却没有人带来她想要的信息。兵荒马乱的年代,家人的团圆令人好不羡慕,而这样的幸福让她看在眼里,对她来说算不算是一种残忍?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私以为可理解为住在一起的人回家以后各自关心自己的事情,谁肯听你诉说你的愁苦心事。)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译:有位从远方而来的客人来到,给了我一个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

呼唤儿童打开木盒,里面有尺来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对她来说,可能一年当中每一天的日子过的都是一样的,可是今天,因为有终日思念的爱人的书信从远方而来,将变得极其特殊。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乱频仍的年代,一封家书真的能抵得上黄金万两吗?

那时候她还不会知道,后来竟然还会有一个叫杜甫的诗人,能够把她此时此刻的心情描绘得如此贴切。

她此刻的心情应该是极度的兴奋、开心吧,迫不及待的想要打开书信,看看里面写了什么。

还是说此刻的她应该是紧张?不安?不敢看信中写的内容,害怕信中的坏消息,将她唯一的能够和丈夫相见的念想都带走?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译:跪坐着恭恭敬敬地读着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呢?

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好好吃饭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要经常想念。

古时没有椅子,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根上。“长跪”是指妇女跪坐在地上,上身挺直腰杆,显得长长直直的,以此来表现妇女接到来信,认真严肃地阅读的姿态。

相信很多读者看到这里,心情和我一样都是充满着紧张,很想知道这位可能十几年二十几年都没有见过面、甚至还没有通过信的夫妻,丈夫的一封来信中会写些什么?他是来告诉她归期吗?还是诉说几年来异地他乡的遭遇?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这封信的内容竟然会如此的简单:“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乱世之中,也许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好好吃一顿饭,爱一个人到最后,大概是希望她能够保重身体、好好地爱自己吧。

“要多吃点饭,我很想念你。”

我确实想不出能够比这更美丽的祝福了,甚至“我爱你”在这里都显得苍白和多余。

读完全诗之后,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读者都像我一样不禁思索,难道故事就这么结束了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到最后女主人能够和爱人相聚吗?这一切似乎都看不到答案,风雨飘摇之中,生存已是何其幸运,相逢更成为了一种奢侈。这时候能做的,可能也就只有好好照顾自己,多吃点饭,然后时常想念对方了吧。

佚名

赏析

此诗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因“名字磨灭,不知其作者”(《文选》五臣注》,故定为“乐府古辞”,徐陵把它收入《玉台新咏》时,题为蔡邕作,后人又据此把它收入《蔡中郎集》。其实,蔡邕诗风崇尚古雅,喜堆砌词藻,与此诗风格殊不相类。所以宋人郭茂倩在编《乐府诗集》时,把它归入《相和歌辞·瑟调曲》,定为无名氏所作,这是对的。诗题之所以叫《饮马长城窟行》,是因为古长城之南有溪坂,上有土窟,窟中泉流,挹之不穷。汉时将士远征塞北常在此饮马。秦汉时远戍长城是征人们最感痛苦之事,所以饮马长城窟逐渐成为艰苦行役生活的一种代称。但从此诗的内容来看,与饮马长城窟并无关系,这是写一位妇女对远方亲人的怀念,和接到亲人来信时的复杂心情。相反,后人陈琳仿作的《饮马长城窟行》倒是直接描述征戊之苦,并以诗的首句作为诗题:“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这也符合汉乐府民歌的命题习惯。因此有人怀疑这首古辞与陈琳的仿作,在内容上弄颠倒了,现在我们称为古辞的,也许正是陈琳的仿作。因为仿作是允许内容主题都作较大变化的,这在文人乐府中不乏其例。这种说法虽有道理,但缺乏史料佐证,只能是一种揣测之词,我的看法是: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不是古辞,这首也不是古辞,仍是汉代无名氏文人的仿作,从诗的风格上来看,与《古诗十九首》的写作年代大概相近。其证据有二:1、此诗又称《饮马歌》,据王僧虔《技录》云:“《饮马行》今不歌。”说明现在称为“古辞”者已非古辞,真正的古辞已失传——“不歌了”。2、从郭茂倩集录的《乐府诗集》来看,汉乐府留存至今者实为九牛一毛,始创时原辞已佚而仅存后人仿作者比比皆是。如《行路难》中就只有鲍照的拟作而无古辞,所以现称为《饮马长城窟行》古辞者,也不一定就是原作。这样,诗题与内容无关,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这首乐府诗是描述一个闺妇对远方丈夫的思念。夫妇间相亲相爱,离别后相思相恋,乃是人类的一种普通情感。历代的诗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不知表现出多少缠绵非惻、动人心屝的篇章来。这首乐府古辞之所以能躋身于优秀行列,千百年来被人们吟诵不衰,我认为主要得力于它表现手法的高妙。
  首先,它把情思与景色,真实与梦幻,闺房与他乡交错揉合,往复表现,形象而感人地反映出闺妇寤寐难忘的相思和飘忽不定的情感。开头两句“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即是托物起兴,即景生情。托物起兴,这是汉乐府民歌中的常用手法。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壙上行》)皆是如此。“青青河畔草”两句妙在它不光是托物起兴,而且即景生情:春天来了,万物焕发出勃勃生机;青草绵绵,长满了通往远方的道路。春草萌生了,春情也萌生了,独守在房中的闺妇,这时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这种情思也像天涯芳草那样绵绵不绝。所以,“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二句在此既是形容春草的连绵不绝,也是形容情思的连绵不断。“远道不可思”以下六句,则是突破时空界限,把真实与梦幻、闺房与他乡交错揉合在一起。“远道不可思”是句无可奈何的反语,表面上是说路途遥遥不能相见,想也是空想,实际上是说路途遥遥,也使相思之情更觉绵绵不尽。既然白天不能相见,肌肤不能相亲,梦中相会、魂魄相亲,也是一种伤心的自慰、心灵上的补偿吧!所以这位女主人翁在白日苦长的相思后,“宿昔梦见之”。“宿昔”即“夙夕”。有人根据《诗经·采蘩》中的“夙夜在公”把此解释为“昨夜”,实际上,“夙夕”即是“早晚”、“早早晚晚”。是说女主人翁不分早晚,没日没夜地思念而形诸梦寐,这更能体现出她的相思之苦、恋情之深。但如只写相思、梦寐,这还是传统的俗套,此诗的高妙之处,在于它把时间、空间有意识地来一番混乱和颠倒:“梦见在我傍,忽觉是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一会儿是闺房,一会儿是他乡;一会儿是异县,一会儿又在身旁。它把女主人翁情绪起伏、神魂颠倒之状,表现得异常生动传神,这种神魂颠倒当然又是由于朝思暮想、寤寐求之的苦恋而导致的。为了更加表达这种执著的思恋,这八句诗采用了顶真格,下句的句首顶接上句的句末,累累如贯珠,好像是女主人翁那挣不脱、解不开的绵绵情思。
  其次,诗人很注意人物内心世界的刻划。诗中透过比喻、双关、对比等修辞手法,和人物动作的描绘,细腻而传神地表现了女主人翁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诗人首先透过比喻和对比,来表现女主人翁的深长情思和寂寞情怀。“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就是一个形象而精当的比喻。在别人看来,枯桑已无叶可落,似乎不会感觉到风力;海水从不结冰,似乎也不会知道天寒。但作为枯桑和海水的本身来说,却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枯桑在此喻其夫,所谓“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越人歌》》;海水喻其妇,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悼亡诗》》,而“沧海桑田、高下异处”正是“喻夫妇远离不能会合”(闻一多《乐府诗笺》)。“天风”和“天寒”在此是喻夫妇两人各自孤凄独宿,危苦凄凉之意,只不过这种凄苦只有当事人心里明白,别人无从觉察罢了。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女主人翁独处的孤寂和凄清,又把她的生活与周围的人们作一对比:“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周围人家那些远游的亲人回来了,都只顾著和自己的亲人欢聚,谁会与我说句话呢?周围的欢乐气氛更反衬出女主人翁的凄冷。王夫之说:“以乐景衬哀,以哀景衬乐,更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入门各自媚”两句正是起了这样的作用。
  为了更加刻划女主人翁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诗人在诗的后半部分,集中描绘了她在接读丈夫来信时的情态和动作。封建社会里,一个独守空闺、足不出户的妇女,是生活在一个何等狭窄的圈子里,过的又是怎样单调寂寞的生活,这是不难想像的。回忆往昔的欢爱,悬想羈旅的景况,渴等远方的来信,祈盼亲人的还归,这种苦苦的相思将占据她整个精神空间,成为她生活的主要寄託。况且,当时社会的动盪不安,妇女任人摆佈的命运,又使她的情绪始终笼罩在惊疑忧虑的阴影中,徒增许多忧伤和痛苦。就在这时,她突然接到了丈夫的来信,对于一个思妇,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更使她激动的呢?令人叹服的是,诗人把女主人翁接信、读信时的动作和情绪,表现得异常复杂而细腻。“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是写女主人翁意想不到的惊喜,当她正在思念和担忧之际,远方的客人带来了丈夫的来信,它像一阵春风,吹散了周围沉闷的空气,为女主人翁孤寂独处的生活带来了生气。“呼儿烹鲤鱼,中有尺”就是写她在惊喜之余开起玩笑来。“双鲤鱼”在此就是指来信。有人说因为装信的木函是两块刻为鱼形的木板,也有人说是写著书信的素绢结成双鲤形,因为鱼为沉潜之物,以喻书信的隐密,不为外人所见。不管怎麼解释,它都不是鱼,不可能烹煮,但随著书信的到来,女主人翁的心情开朗,语言也活泼了起来。她不说拆开书信,却说是“呼儿烹鲤鱼”,长期担忧一下子解除的轻松感,绵绵情思瞬间得到慰藉时的舒畅,都从这个玩笑中流露了出来。但来的又仅仅只是书信,况且书信中说的是什么?是喜还是忧?都还是个问号。所以,女主人翁又由刚接信时的惊喜和轻松,转成忐忑不安。“长跪读素书”正是描绘她读信时的急切之态。这个女主人翁“本来是席地而坐,因见书信而心情迫切,急欲见其内容,故长跪捧书而读”(闻一多《乐府诗笺》)。当然,从“长跪”这个动作中,也可以看出她对其夫是相当敬重的。如果说“长跪读素书”是描绘女主人庄重而又急切的读信之态的话,那麼“其中意如何”则是带有点忐忑不安了。天隔一方,消息阻断,今日来信不知是吉是凶,所以读信之前未有一番思量:不知意何如?信中的内容并没有使女主人翁失望:“上言加餐饭,了百长相忆。”丈夫很平安,也没有变心,他对这方的妻子很关心,也很思念。这样一来,女主人翁的心总算放下来了。我们可以想像得出,女主人翁读信之后,也许会宽心地叹一口气,但一阵精神上的松弛和心理上的慰藉之后又会怎麼样呢?诗人没有写下去,但我们想,女主人翁恐怕又是更加深长的思念,亦更有一种悵然若失之感吧!因为毕竟来的只是信而不是亲人啊!透过以上短短几句,把一个妇女读远方亲人来信时的动作、心理,刻划得如此细腻、复杂又生动传神,确实是很了不起的。

佚名


《饮马长城窟行》   [乐府诗集·两汉乐诗]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白话译文:

“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

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

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

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

读乐府诗,泊客有几个感觉:一是民歌居多,所以通俗易懂;二是多有以第一人称来抒写的。《饮马长城窟行》正是如此。

据专家称,诗题之所以叫《饮马长城窟行》,是因为古长城之南有溪坂,上有土窟,窟中泉流,挹之不穷。汉时将士远征塞北常在此饮马。秦汉时远戍长城是征人们最感痛苦之事,所以饮马长城窟逐渐成为艰苦行役生活的一种代称。

《饮马长城窟行》之诗,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都写过。不过,显然,本诗不是写金戈铁马,反而是首思妇怀人诗,思念远役的丈夫。

泊客以为,本诗可以分三段内容:

第一段是从首句到“辗转不相见”。此段表达了思妇对于远役丈夫的思念之情。首句“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也许思妇正在河边洗衣服,春天来了,自己思念远役丈夫的情思犹如河边泛青草,绵绵不绝。“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总不能一天到晚都思念啊,不过,昨天晚上丈夫已入梦来。“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昨晚梦见“他”在“我”的身旁,可是一觉醒来,却原是黄粱一梦。这一段用“河畔青草”、“入梦”深刻地描绘了思妇怀人的情深。

第二段只有两句“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冬天到了,村上邻居家远役的人都已经回家来了,不过,他们回到家都各自欢喜,谁肯为“我”带个口信呢?泊客以为,这句诗要正确理解。看似是思妇埋怨乡人,其实一是羡慕人家的丈夫都回来团聚了;二是期盼自家丈夫日甚。

最后一段其实就是“鱼传尺素”成语的典故来由。“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思妇正在失望、埋怨之际,忽然喜从天降,自家丈夫的书信带回来了。古时远游不便,更无邮递。书信只能让熟人带往。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一句很是好笑,思妇叫孩儿赶紧烹饪鲤鱼,实则是思妇喜出望外,看见正在深深思念的丈夫来信了,和孩儿一起开了个玩笑。因为此鲤鱼只是刻在信匣上,怎么能烹饪呢?而且,小孩怎么会烹饪鲤鱼呢?只不过是思妇听到有夫音讯来,极为欢喜,并且把欢喜也同样传递给自己的孩子。这一段诗人描写得惟妙惟肖,将思妇的思念和欢喜表现无疑,细腻生动传神。“鱼传尺素”这个成语,即指离别的亲人之间的书信往来的思念情感。“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玩笑过后,端起帛书却是紧张激动,丈夫的信写的什么呢?前面写的是丈夫让自己多吃点饭,后面写的是丈夫也在思念着自己。诗文和书信到这里,都戛然而止,似乎言犹未尽。什么意犹未尽呢?泊客以为,一是丈夫的信其实另有含义,表示近期不能归家;二是表示思妇不忍卒读,思妇的心从盼望、失望再到喜出望外,再到更深的失望。一个转折接着又一个转折。纯从写作方法,泊客真的是叹为观止的。

综上所述,《饮马长城窟行》这首乐府诗描述了一位闺妇对远役丈夫的情深意长和相思之苦,描写了一段真挚的爱情故事,也揭露了汉代穷兵黩武,频繁战争对普通百姓造成的离别困苦。

点击《古风泊客》辑期,畅游古诗文世界。

《古风泊客》第一辑《文言文经典》

《古风泊客》第二辑《诗经》

《古风泊客》第三辑《楚辞》

《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乐府诗集》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古风泊客》第四辑主要辑录汉魏南北朝乐府诗经典诗作,其他朝代乐府诗则跟随朝代专辑介绍。

作者:佚名

编订:郭茂倩

成书时间:公元11世纪

《古风泊客》第四辑《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15

心 · 养性 ·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