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和刘少奇的友谊长达40余年,两个人的关系中蕴含着很多情感经历,建国后毛主席依然把刘少奇看作非常重要的伙伴,但在具体工作思路、步骤和方法等方面两人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 1967年,刘少奇找到毛主席提出辞职,毛主席拒绝他的请求,还特别推荐了两本书让他回去看,这两本书有何特殊意味在里面? ![]() 荣辱与共,掀起革命狂澜 1922年的一个炎炎烈日里,毛主席在清水塘22号接见了奉命回国从事革命活动的刘少奇,那时的毛主席是中共湘区执委书记,他特有的语言天赋使得他在介绍湖南的工人和农民运动情况时描述得异常透彻清晰。 刘少奇看着眼前滔滔不绝的毛主席,被他的非凡气质和远大的抱负所吸引,认定他是自己未来革命事业中重要的合作伙伴。 不久之后,毛主席按照中共劳动组织的要求,将刘少奇安排到安源地区领导当地工人展开工人运动,临行前毛主席对刘少奇面授机宜。 “少奇同志,到地方后要特别当地的斗争形势,先实地了解工人的生活、工作状态,再做切实有效的引导。” ![]() 刘少奇在毛主席给出的既定策略基础上,发挥个人聪明才智,进一步提出“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斗争口号,口号直击工人内心,引起热烈反响。 10月上旬,刘少奇到长沙向毛主席汇报安源工人的斗争情况,受到毛主席的极大赞许。 次年4月,毛主席亲自前往安源视察工作,刘少奇精心组织了工人进行欢迎,热闹非凡,在视察过程中,毛主席对安源工人的工作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且对安源工人下一步的活动给予了明确指示。 在这个时期,毛主席与刘少奇在革命事业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毛主席将刘少奇视为自己的革命知己,对他充满了信任和敬重。 ![]() 当刘少奇在长沙遭遇困难时,毛主席全力以赴,积极营救,展现出对战友的深厚情谊。 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以来,以王明、博古等人为首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取得优势地位,毛主席、刘少奇等实干派、党内支柱遭到排挤,同样身处逆境之中,毛主席和刘少奇经常写信畅谈未来,并互相激励。 在写给刘少奇的信中,毛主席对他在白区的工作和工人运动方针给予极大的赞赏,他强调说:“少奇同志在白区的工作值得肯定,是'正确的领袖人物’,是'唯物的辩证的革命观的代表’,白区有他主持工作我很放心。” ![]() 后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上,毛主席又一次点名表扬刘少奇在白区的工作,称赞他模范执行了党的正确路线。 在胡乔木看来,毛主席很少对中央领导同志作如此高的评价,充分表明了毛主席对刘少奇的认可和赞赏。 同样的,刘少奇也对毛主席表达敬意,他认为毛主席在前几次反“围剿”行动中执行得非常正确,打仗“赚钱就干、折本不来”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上,毛主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正义感,他坚决地站在了正确的一方,与以博古、李德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进行了激烈而针锋相对的斗争。 毛主席的发言和行动得到了与会者的广泛赞扬和支持,周总理、张闻天、朱德、刘少奇等人都积极支持毛主席的正确主张,在大家的推选下毛主席进入党中央的领导班子。 上下一心,奠定建国大业 1945年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会议上,刘少奇代表党中央作了《修改党章报告》。 这份报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标志着中国革命在走向胜利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报告中,刘少奇代表党中央第一次正式提出“毛主席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毛主席的崇高敬意,以及对毛主席在中国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的认可。 刘少奇还在报告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肯定与评价了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与功绩。 “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主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把这些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其独特的思想,赢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 ![]() 在革命斗争中,毛主席侧重中国农民运动,开展武装斗争;而刘少奇则侧重于工人运动,开展白区工作,两人是亲密战友和合作伙伴。 他们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共同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8月,毛主席即将离开延安赶赴重庆参加和谈,临行前他起草了一份致各中央局、分局、各区党委的通知,要求在他在离开延安期间,由刘少奇代理主席职务,这一决定充分表明毛主席对刘少奇的信任和认可。 刘少奇不负众望,出色完成任务,在国民党大举进犯东北之际提出“向南防御,向北发展”和“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方针,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赞同。 ![]() 2年后,晋绥地区正进行着如火如荼的土改行动,刘少奇针对土改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向毛主席和党中央提出建议。 毛主席批示说:“少奇同志的建议提得好,我看这些问题不仅是在一个解放区存在,所有解放区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就按少奇同志提出的原则和办法推行。” 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少奇陪在毛主席身边日夜操劳,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西柏坡的政治局会议上,毛主席首次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替代过去的工农民主专政。 刘少奇在会议上发言,表示坚决赞同毛主席的提议,他们还共同议定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名称、解放军军徽样式、对待民族资产阶级政策等等。 ![]() 1949年7月,刘少奇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率领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他此行的目的是为12月毛主席首访苏联打前站。 毛主席出访苏联的那段时间,国内党政要事都安排给刘少奇代为处理。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和周总理是毛主席的得力助手,特别是刘少奇担任副主席等要职期间,他在恢复国民经济、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等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 大同小异 ,探求过渡新路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毛主席和刘少奇的关系一直很融洽,合作共进是主流,并无长时间的重大分歧,即便有一些不同意见,那也是合作中的小矛盾,无伤大雅。 中共八大会议召开前,摆在毛主席与刘少奇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发展经济,尽快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 在快速摆脱贫穷落后、实现过渡上,两人保持高度的方向一致性,但落实到具体的实施上存在些许不同认识。 首先是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上,两个人逐渐从一致走向不同认识,刚开始时毛主席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获得刘少奇高度赞同。 ![]() 在这个时期,毛主席和刘少奇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思想上达成了一致,认为应该通过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然而,随着恢复工作的初步完成,毛主席开始酝酿更大的动作,他打算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过刘少奇还是坚持继续一段时间私有制比较好,等民众更适应一些再过渡。 毛主席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他坚持认为应该尽快向社会主义过渡,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 很快刘少奇通过调查资料发现毛主席的提议没有问题,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可以加快过渡步伐,他马上认错并与毛主席保持一致意见。 ![]() 另一个是农业生产合作的问题,1951年4月,山西省委向中央和华北局呈报了一份题为《把老区互助组织提高一步》的报告。 刘少奇在阅读了这份报告后,秉着对农业合作社和私有制问题的谨慎态度批示道:“现在条件还不成熟,不建议采取动摇私有制的步骤。” 毛主席得知后找到刘少奇进行沟通,表明对农业合作社和私有制问题的不同看法和态度,他认为在当时的中国农村背景下,通过建立农业合作社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目标是一种更为合适的方式。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社会构想,在制定具体的农村路线政策过程中,党内发生分歧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 ![]() 再加上毛、刘分歧是关于具体步子上的问题,是快慢的问题,是具体的经营形式的问题,所以在民主决策的风气较为浓厚的情况,毛主席和刘少奇的分歧很快得到解决。 毛主席的观点说服了刘少奇等人,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接受,这也为后来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经过不断地努力和探索,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经营体制方面取得了共识。 到1952年底,成功组织起来的农户数量已经占据了全国的很大一部分比例,老解放区有65%以上的农户参与了组织化进程,而新解放区则有25%左右的农户参与其中。 这些组织起来的农户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4000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甚至还有几个创办了高级社。 这一年的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粮食总产量达到了3200多亿斤,比上年增产了400亿斤,这不仅表明了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成功,也进一步证明了党内在这个问题上取得共识的重要性。 ![]() 大相径庭,走向不同归途 1966年11月3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主动找刘少奇聊天,问候了对方的身体状况以及家人的情况。 交谈中刘少奇表达自己想到群众中锻炼的想法,但毛主席考虑到刘少奇68岁的高龄,不同意他下去锻炼。 次年1月13 日,在家里看书的刘少奇突然接到通知:“刘少奇同志,主席那边打来电话,希望您能过去一趟。” 刘少奇赶紧乘车到电话中说好的人民大会堂和毛主席见面,一见面毛主席关心地问候刘少奇家人近况,让他感到阵阵温暖。 ![]() 交谈中,刘少奇向毛主席郑重提出辞职国家主席等职,他想带着妻子儿女到延安或老家种地,毛主席听完沉默不语,只是不停地抽烟。 毛主席没有直接回应刘少奇的辞职请求,他建议刘少奇先静下心来好好读几本书,说完他特别推荐海格尔的《机械唯物主义》和狄德罗的《机械人》两本书。 两本书都有一个相同的词语“机械”,而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形态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被叫作“机械唯物主义”,特征只是静态地观察世界万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 毛主席推荐这本书的含义,大概是希望刘少奇以点带面多观察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不要被机械的联系和运动所蒙蔽。 ![]() 谈话结束后,毛主席亲自送刘少奇到门口,分别时还不忘叮嘱刘少奇注意身体。 回顾毛主席与刘少奇新中国成立后的交往历程,两人之间的主流关系肯定是合作,虽然在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上存在一些分歧,但这些分歧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合作。 这些分歧更多地源于个人性格、工作习惯和思想观念的差异,在合作中,他们互相支持、互相理解,共同为建设新中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 参考文献: 《浅谈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合作与分手》 杨瑰珍 《合作中的分歧:毛泽东与刘少奇的交往及现实启示》霍修勇 《建国初毛泽东、刘少奇关于农村经营体制的分歧》李幼斌 施萍 |
|
来自: 飞翔eagi56anp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