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炀帝为何会被称为千古一帝?

 凤凰山居士 2023-11-16 发布于江西


伏一寻史记2022-12-29 11:35浙江

正所谓三人成虎,这种言语之间的传承虽然比较普遍,但是日久年深难免会出现误差,对有些历史人物难免会产生错误谬误性的理解,比如“水滴石穿”一词的来源,其实并不是像人们所想的那样,描述坚持不懈的精神,最早只是来形容盗贼的连续偷窃。

同样形成谬误的,还有“千古一帝”这个词,很多人认为这个词都是用来形容开创封建社会的秦始皇,活着执政时间最长的爱新觉罗康熙,殊不知时常被大家唾弃的“昏君”隋炀帝杨广,也配得上“千古一帝”这个称号,这究竟是为什么?

众人眼中的隋炀帝

杨广乃是隋文帝杨坚之子,他早年也曾随着父亲东征西讨,参与战争,既然能被立为太子,可以说是颇有才华,但是此人对后世留下的印象并不怎么样,暴君,昏君等极具侮辱性的话题加身,不过也有人为其辩解开脱

这种情况让隋炀帝杨坚成为了最具争议性的封建君王,不过无风不起浪,事出必有因,在正史书籍的记载之中,几乎都有对隋炀帝杨坚“暴行”的详细描写,诸如《隋书》,《北史》甚至后人所著的《资治通鉴》之中,都会隋炀帝有大量的负面描写。

横征暴敛,劳民伤财,大肆建筑征兵等等各种带有情绪的负面评价全都指向隋炀帝,当然,历史上出现众多的负面评价,总不可能都是谣言,总有一部分作为让他难逃“昏君”的称号。

比如杨广弑父的骂名就是坐实的,因为后续史书之中对隋文帝杨坚去世的描写只是一笔带过,早年的时候,杨坚本来是要立长子杨勇为皇太子的,但是在皇后独孤伽罗的运作之下,废长立幼,册封了杨广为皇太子。

而后隋文帝在病重之际,曾说过“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诚误我”这是史书记录之中当时杨坚在弥留之际所说的话,大致意思就是这个畜生不足以托付大事,独孤皇后对我有严重的误导在其中,根据这些言语的上下文就可以知道事情的大概。

虽然没有直接说明杨广就是杀死皇帝的罪魁祸首,但是根据其言语和上下文可以推测知道,仁寿宫中杨坚的死亡和杨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即使没有直接动手,也绝对拥有相当的推进作用,并且事情很有可能就发生在杨坚召集杨广入宫的时候。

其实除了对内的心狠手辣,杨广还有一大典型的负面形象就是“穷兵黩武”,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点评价,是因为杨广治理时期的国家社会表现和文帝杨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杨坚对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而作为开国皇帝的他深知分裂时期的痛苦和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灾难,所以杨坚从最初的国家建设开始,就是无比反对战争的。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

比如在针对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杨坚就主张用和平怀柔的政策处理民族关系,对于相对比较落后或是欠缺发展的少数民族,杨坚会积极的给予帮助,因此他被少数民族赋予“圣人天可汗”的称号,最后创建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

而隋炀帝在继位之后,采取了与父亲截然相反的做法,对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杨广一向主张采用战争的方式进行征服,先后三次派兵出征高丽,甚至在当地形成了常驻军,连年的战争需要大量的军队,这对当时的人民来说无疑又是一种压迫。

这种压榨人民的行为自然是遭到天下的唾骂,且不管战争结果如何,隋炀帝这种强行征兵的行为注定难以留给后人良好的形象。

相关艺术作品中的隋炀帝

基于上述隋炀帝的所作所为,已经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这就导致当代人在对后代人讲述之时,出于强烈的主观性对隋炀帝所做的一些不好的事情进行了夸张,导致后代们对其认知更加偏差,甚至反映在后续比较夸张的艺术作品之中。

比如后续曾经出现过一部名为“大业拾遗记”的作品,具体作者已经无从考究,但是仅从书名来看,此书主要描写隋炀帝所统治的大业年间的相关事宜,相比于正史中的描述,这本略带艺术性的作品对隋炀帝形象的叙述更加离谱。

比如书中直接将隋炀帝的缺点放大,主要针对隋炀帝的私生活,并且基本没有正面描写,侧重强调隋炀帝的纵情声色、骄奢淫逸、贪图享乐。

虽然这种描写方式相当一部分都是虚构的,但独特的艺术表现仿佛更能被人们所接受。

随着这种作品的传播,此类创作者好像看到了其受欢迎的程度,所以就隋炀帝这一形象进行了更加虚假和夸张的创作,比如在唐朝时期,社会安逸的条件下,竟然出现了“隋炀帝艳史”的夸张作品。

这种作品无疑是对隋炀帝私生活的再一次放大,当然,其中杜撰的成分更多,但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在唐朝时期生活的越发安逸,对前朝隋炀帝的憎恨就越发深切,这就造成了极深的憎恨。

也正是由于这种憎恨,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刻意抹黑和抨击隋炀帝的作品也就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无论在描写上有多么夸张,只要是针对自己所憎恨的人,那么他们就会尽数相信。

这种随大流的行为就好像激发了人们的创作狂潮,所以从唐朝开始,针对隋炀帝的一系列造谣式作品相继问世,越来越偏离本人,角度和矛盾也愈发尖锐,但是有更多人相信,这就导致后来人们印象中的隋炀帝一无是处。

殊不知这位被人们贬的一无是处的可怜皇帝,其实也创造了利于千秋的决定性功业,堪称“千古一帝”。

隋炀帝的大贡献

之所以出现这个称号,第一个原因就是隋炀帝在位期间,主张修建了“京杭大运河”,根据史书记载,早在隋朝初步建立的时候,隋文帝杨坚就已经有了修建大运河的想法,但国家初建,这种大型工程无疑是劳民伤财,所以就搁置了。

最终在隋炀帝继位之后,于605年正式开始大运河的挖凿,运河修建额需要,也是隋炀帝大肆吸收劳动力的原因,早在运河修建初期,就召集了百余万男女进行济渠的开通,而后又召集了十余万人对运河进行了拓宽。

这次运河修建虽然耗费了大量的劳动力,但是不可否认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作用,大运河的开通,为隋朝乃是后续的朝代创建了水上的交通要道,从镇江出发,乘船一路可到杭州,在水流的推动之下,时间节省许多。

运河在修建完成之后很快就投入使用,由于其强大的运输能力,隋朝下辖的每一个行省都可以通过大运河迅速到达都城,隋朝灭亡之后,这条运河依旧发挥着作用,它不再局限于国内的政治需要,功能开始广泛化。

后续人们将大运河的功能扩展到了贸易,游玩,军事,代步等多方面的使用,可以说将这条大运河的功能不断开发,造福了一代又一代人,但很多人只顾眼前的便利,而忘却了自己口中曾谩骂的隋炀帝,才是这条运河的开拓者。

第二点巨大贡献,就是隋炀帝创立了科举考试制度,这种分科考试的人才选拔制度可以说是贯穿我国古代并且最为公平的制度,在隋炀帝之前,在人才选拔方面大都采用从汉朝延续下来的“察举制”,主要就是靠朝廷官员的推荐产生中央任职的人才。

这种制度的弊端是非常明显的,因为由朝廷专员推举,所以会导致任人唯亲的现象出现。

即在官员推举方面选择自己的亲属,这就很容易造成朝中的近亲官员勾结,时间一长就会出现结党营私,更有甚者,为了得到所谓的推荐,直接对官员进行贿赂收买。

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到了朝廷就会危害一方,这种情况随着隋炀帝创立科举制而消失,强调所有人都可以通过统一的考试入朝为官,无论出身,不看门第,这便是科举制,让许多出身寒微但拥有真才实学的学子们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

科举制的创立有效的为朝廷清扫了地方上浑水摸鱼之人,选拔了地方上的人才,后续的唐,宋,元,明,甚至清前期等朝代都延续了科举制度,武举,殿试等都是对科举制度的完善。

但很少有人会想到其创立者,其实就是那个遭人谩骂的隋炀帝。

第三大贡献就是隋炀帝的对外战争,从隋文帝的表现来看,一味的和平手段其实是行不通的,如果不给边疆少数民族一定的武力镇压,长久的和平势必会造成其势力强大难以制约。

隋炀帝之所以三次率兵攻打高句丽,其实就是担心这种情况的发生,因为当时的高句丽已经占据了辽东的大部分地区,并且经过多年的世袭已经变得异常稳固和强大,如果在其成气候之前放任不管,那么今后定是隋朝的心腹之患。

所以隋炀帝才选择带兵出征,虽然对国内的百姓造成了沉重的兵役,赋税等灾难,但是三次战争对高句丽的消耗同样巨大,虽说不至于灭亡,但是在短时间内绝对难以发起大规模的战争,所以隋炀帝的先发制人从某种程度上保证了隋朝的边疆稳定,只不过由于对内危害太大造成了强烈的反噬。

总结

所以从总体上来看,人们对隋炀帝的印象大都不太好,最初是因为其弑父的做法以及大肆发动战争的行为,而最后相关文学作品的出现则导致了隋炀帝形象的进一步崩塌,以至于人们对其所创立的功业全都视而不见。

无论是其修建的大运河,还是后来创立的科举制,几乎都是影响整个中国历史的伟大举措,一者是开创了后续百年经久不衰的海上运输制度,一者是沿用至现代的公平考试制度,所以称隋炀帝为“千古一帝”也并不过分。

参考文献:

【1】 王永平.“干没荣利,得不以道”:入隋南人术艺化之表现、特征与缘由【J】.中州学刊.2022(08):121-128

【2】 余国江.扬州曹庄隋炀帝墓与唐初改葬问题再认识【J】.东南文化.2022(02):140-146

【3】 侯乃铭.试析隋炀帝的负面形象及其成因【J】.西部学刊.2022(05):91-9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