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人结婚:比有房有车有三金更重要的,是丈夫的这个方面

 职场叨姐 2023-11-16 发布于北京

大家好,我是青橙。

有温度的心理师,治愈系生活记录者。

陪你一起聊聊天、品品书,阅尽千帆重归田园!

最近在网上看了几篇文,无一例外都是因为彩礼、嫁妆等问题,导致感情破裂。

婚姻的稳固需要底层经济基础的支持,但还有比钱更重要的方面。

那就是新郎、新娘的原生家庭,他们的父母。

也许会有人不赞同,我婚后不跟父母住在一起,我们距离很远都不在一个省。

但,他们对你和丈夫的影响是可以跨越万水千山,没有距离感的。

所以,女人找对象,比工作、钱都更重要的是,他长大的环境,他的原生家庭。

1

父母肯放手是对新人最好的祝福

张沛超博士说过:

你的婚床上躺着六个人,他们是:你和爱人、你的父母、他的父母。

所以,近期的一个视频火爆全网,大家纷纷为新娘打抱不平,谴责新郎的母亲没有边界感。

在山西的一场婚礼中,新郎父亲在致辞时,新郎母亲凑到儿子耳边说悄悄话。

她略带娇羞的模样,引得网友形成正反两方进行博弈。

有支持的人说:母亲舍不得儿子,这不是正常吗?

有反对意见的人说:新娘还在呢,这也太没有边界感了吧?

后来,又有网友愤怒地指出:

新娘要告部分评论的网友,说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了……

从心理学“不求不助”的角度,我们的确说的多了,谁的日子谁来过。

就像李松蔚博士说的:

一对夫妻他们总是吵吵闹闹,这可不可以也是一种正常的家庭?如果他们自己觉得ok就可以。

因为,自己的选择后果一定是由自己来承受。

所以,别人说多了、插手了就同样也是没有边界感的表现。

我朋友跟我抱怨,她婆婆让她跟丈夫每天回家吃晚饭,说她做的卫生、放心,还营养均衡。

可是,前些天有人隐晦地提醒她,别总去婆婆家蹭饭。

我朋友气结,要求去吃饭的是她,背地里埋怨儿媳不做饭的也是她。

所有的路都让她走了,别人还过不过?

于是,我朋友勒令丈夫不准再去婆婆家吃饭。

结果,婆婆晚上登门去给她赔不是,说是别人偏听偏信,她要是说过那些话天打雷劈。

看着畏畏缩缩的婆婆,我朋友头都大了。

她老公刚开始还劝解他妈,后面直接数落起她的不是,说她信外人不信家人……

我朋友懊恼地说,本来没有多大事,怎么就引发家庭战争了呢?

其实,导致夫妻感情破裂、分道扬镳的本就都是小事,一点点堆积起来的不满、委屈,在爆发的时候,能量之大足以摧毁爱情。

所以,女人要选择结婚呢对象,从为自己负责的角度来说,一定要选择原生家庭稳定,父母肯放手的男人。

否则,父母不放手,丈夫又过于“孝顺”没有大家小家的概念,很容易让妻子陷入内耗的深渊。

2

小夫妻能化解父母的争端是新生活的基础

黄维仁博士曾指出:

我们在伴侣关系中发生的问题,90%源自原生家庭,只有10%是新生的问题。

心理学者张沛超博士曾经做过一个爱人双方父母的小测试:自己的父亲和对方的母亲能否成为好夫妻?

测试过程中,有人惊呼:

老天,我终于明白我跟他/她干仗是怎么回事了!原来是我爸跟他妈吵起来了,真像!

因此,你跟爱人歇斯底里无眠无休的争吵,真的是你们的问题吗?

还是,深驻你们内心的双方的父母之间的博弈!

我曾经分享过,多年前老邻居的婚姻破裂事件。

女人和男人是一个国企工厂的职工,经人介绍相识相恋走入婚姻殿堂。

结婚后,婆婆以照顾儿子为由留在城里跟他们同住。

男人是外地农村单亲家庭的孩子,感念母亲培养自己不容易,能答应的从来不拒绝。

女人的父母是工厂里的工程师和教师,向来注重家庭生活质量。

因此,“三口之家”在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方面都有差异,让女人非常苦恼。

新婚没多久,婆婆提出自己晚上睡觉上不来气,担心会出危险,让儿子陪自己睡方便照顾。

女人虽不乐意,但碍于丈夫并未反对,她也不想爆发婆媳战争,只得又忍了下来。

谁知道,婆婆这一住就不提走的事了。

过了半年多,女人受不了,提出要么她回娘家住,要么丈夫回婚床睡。

结果,婆婆撒泼打滚骂女人不懂孝道,要逼S她。

可最终,丈夫还是搬回了妻子的房间,女人以为事情终于告一段落了。

没想到,婆婆竟然也搬过来了……

四年后,婆婆到处跟人讲媳妇不能生,还如何懒、如何欺负她。

在那个年代,离婚是很大的事情,会成为整个工厂几万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女人还是在父母的支持下选择了离婚。

婆婆舒心了,每天喜笑颜开还经常请邻居们帮他优秀的儿子介绍对象。

整个厂里家属区,没有一个人给她儿子牵线。

小夫妻想要稳固的婚姻生活,就要学会处理一张婚床上六个人的局面。

每个人都可能是引爆你婚姻的导火索,两个人的婚姻,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

张沛超博士说:

无论你的父母怎样的,你的下一代的内心中将会有不一样的父母,他/ 她未来的婚床上将是不一样的景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