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通史——西夏兴亡

 韩林图书馆396 2023-11-16 发布于内蒙古

西夏(1038年  —1227年 ),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朝代,自称“邦泥定国”或“大白高国” 。因其在西北,故称之为西夏。   前期和辽、北宋,后期与金朝并立。历经十帝,共189年。从881年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起,  李氏政权共计346年。

一、起源

图片
二、发展
图片
三、建国
图片图片
四、文化
图片图片图片
五、灭亡
图片图片

【注】
1、【澶渊之盟】公元1004年,辽萧太后和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并扬言要夺取河北全境。宋朝得知消息后,由于之前的辽宋之前的战争经历,朝中的大臣有的建议宋真宗逃往金陵或成都躲避辽军锋芒。只有寇准主战争,并力请宋真宗亲征,在寇准的劝说下,宋真宗被迫到澶州督战。宋真宗的到来,使得前线的士气大涨,并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萧太后后用兵谨慎,见宋朝皇帝亲征,又折失一员大将,知道难以取胜,于是听从了降将王继忠的建议,并派遣使者随宋使曹利用来宋营,要求议和。而宋真宗本就畏战,于是准备派曹利用前去接受和议。寇准得知后苦谏宋真宗,然而宋真宗一心只想媾和,而朝中大臣们也都惧怕契丹,纷纷表示支持合议,甚至联合起来攻击寇准拥兵自重,寇准无奈之下,也只得同意与契丹讲和。曹利用在议和之前面见了宋真宗,询问了给辽国财务的数量限度,宋真宗提出了可接受的底线是100万,寇准知道后威胁曹利用说:“皇上虽然答应最多可以到100万,但是要是超过了30万,就砍你的头”就这样曹利用到了契丹营中和萧太后谈判确定宋朝每年给契丹三十万银绢的数字。同时,宋辽约为兄弟之国,辽主遵宋主为兄,而宋主遵萧太后为叔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历史意义】澶渊之盟是宋朝屈辱外交之始。但是,它结束了长达百年的宋辽军事冲突,为两国带来了之后一百二十年的和平,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华夏民族的融合与经济、文化的发展。然而澶渊之盟也使得宋、辽双方兵备松弛,后皆为女真建立的金国击败。
2、【黑水城】1226年,北方“蒙古汗国”的成吉思汗率领大军征伐西夏,首先攻克了黑水城,并由此南下,直取西夏的国都中兴府,次年,西夏灭亡。元朝建立后,黑水城依然沿用,而且受到元朝统治者的重视。当时这一地区划归甘肃行省,称“亦集乃路”元朝在这里设置了亦集乃路总管府,管辖这一地区及西宁、山丹两州。由于黑水城是漠北通往内陆的重要交通枢纽,元朝统治者不仅派遣了大量军队来黑水城驻防,还从各地迁来许多汉族和蒙古族人,来这里与当人共同发展农牧业生产。当时,各族人民利用额济纳河的水利资源开渠造田,经过数十年的奋斗,先后屯田近万亩。
元朝时期的黑水城,不仅是一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繁荣城市,而且还是当时“北走岭北、西抵新疆、南通河西、东往银川”的交通要冲和元朝西部地区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原来的黑水城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在原有城池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了扩建改造。扩建后的黑水城,东西宽450米,南北长380米,是原来城市面积的3倍。扩建后的城市,不仅增加了城区面积,而且加强了城市的防御能力。当时的黑水城,城墙高达10米,城内有登城马道7条,设有宽约6米的东、西城门两座,并在城门外加筑了瓮城。在四面城墙的外侧还修筑了马面、角台等御敌建筑。
在当时的城区内,分布有街市、官署,驿站、学府、寺院等区域和百姓、官员、兵卒的住宅区;有直通城门的东、西大街和南北街巷组成的整齐街道。街道两侧,布满了各种店铺,有饭馆、酒店、客栈、钱庄、杂货店、衣帛行、马具作坊等。并有马市、柴市及交换农牧产品的互市场所。黑水城,不仅城内十分繁荣,而且在城外也有百姓集中的居民区和繁华热闹的街市。当时,居住在黑水城一带的固定人口约有七八千人之多。
1350年前后,这里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绿洲,被沙漠吞噬,变成了一片荒漠。昔日繁华昌盛的黑水城也变成了一座废城。迄今为止它们的痕迹依稀可辨。砖石,瓦块,陶瓷残片,铁器,雕刻,泥佛,风化的白骨,破裂的石磨,块垒等当年的遗物。在古城遗址的西北角上,端坐着12米高的西藏覆钵式佛塔,古朴,圆融,安详,是黑城的标志性建筑。城内,荒凉满目,流沙下遍布官邸、寺庙和民居的颓垣断壁,到处都散落着各种瓷器和碎片。黑釉刻花、白釉褐彩,以及钧瓷和南方的龙泉瓷等等。城外还有几座残缺不全的喇嘛塔,像是守城的卫士肃然而立。
风沙填埋一座城市也许需要更多的时间,但在当地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隋朝时,有一天天气显得十分怪异,忙碌的人们虽然在心里嘀咕,但都无暇深究,在沉闷的城中往返穿梭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并高声叫卖他背的枣梨:“枣梨!枣梨!”虽然老人叫卖得非常起劲,但由于他的要价太高而无人问津。天黑之后,老人出城而去。当时驻守此城的隋朝大将韩世龙闻听此事觉得十分蹊跷,百般思索之后恍然大悟:“枣梨不正是早离吗?”遂果断地率领全城军民离开黑水国。果然,在人们离开不久,狂风大作,风沙从天而降,整个城池很快被沙掩埋……这一传说还有史料记载,说韩世龙“去后一夕被沙掩埋”。
近代以来
20世纪初,俄国军人科兹洛夫和英国人斯坦因才在黑水城发现了大量的西夏文献,这些宝贵的文物文献在圣彼得堡展出,引起极大的轰动。黑水城也因此名闻世界。西夏学从此诞生。这一发现被公认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敦煌遗书之后的中国第三大考古文献发现。额济纳旗11.4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戈壁荒漠占94%。由于沙化严重,黑水城四周的城墙已有半数为流沙掩埋。遗址西北角上耸立的佛塔,基座也被风沙剥蚀得裂痕斑斑,城中残垣断壁随处可见。
1900年之前,俄国文物贩子波塔宁、奥布鲁切夫等想通过当地人打听黑城去路,都遭到拒绝或被引向歧路。当得知要去黑城的打算时,科兹洛夫也同样被当地牧民一次次地拒绝,没人愿意给科兹洛夫带路,因为他们心里清楚:一批批来这里的所谓探险者最终目的就是要将原本不属于他们的东西归为己有,这一点在土尔扈特人看来是极不道德的。
1909年,沙俄上校、俄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科兹洛夫以所谓科考的名义,带着全副武装的俄国军队,打着考察野生动物的旗号前往黑城,要求当地居民带路也被拒绝。科兹洛夫找到了当地的蒙古王爷巴登札萨克,采取恐吓威胁和行贿的办法,进入黑水城。4月1日到13日,科兹洛夫和下人在城内的官衙、民居、寺庙、佛塔遗址到处乱挖乱掘,在城西南的一座佛塔中就挖出了3本西夏文书本和30本西夏文小册子,佛塑、麻布和绢质佛画、钱币、金属碗、妇女饰物、日用器具、佛事用品以及波斯文残卷、伊斯兰教写经和西夏文抄本残卷等物品,一下子装满了10个大箱子。这批文物在王爷的帮助下,立即通过蒙古邮驿分批经由库伦运往俄京圣彼得堡,科兹洛夫也离开了黑水城到青海展开文物盗窃。
科兹洛夫
黑水城文物运到俄国彼得堡后,俄国命令科兹洛夫回到黑水城继续挖掘。1909年6月4日早晨,科兹洛夫仅用了9天时间就从青海重返黑水城,对黑水城展开了一次更大规模的挖掘。30多座佛塔塔身和塔基都被一一刨开,围绕着黑水城的近千年的佛塔80%就这样在一个考古强盗手中毁于一旦。6月12日,经过9天的掠夺式挖掘后,科兹洛夫带着从数量到质量都比第一次挖掘更为丰厚的文物、文献悄悄离开了黑水城。没来得及带走的,他施展了破坏。
1926年,科兹洛夫对黑城进行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考察。具体情况不详。
科兹洛夫从黑城盗掘的文献有举世闻名的西夏文刊本和写本达8000余种,还有大量的汉文、藏文、回鹘文、蒙古文、波斯文等书籍和经卷,以及陶器、铁器、织品、雕塑品和绘画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文献数量很大,版本大都完整,是研究西夏王朝甚至于和西夏王朝同时的宋、辽、金王朝,还有元朝历史的“无价之宝”。
这批文献数量之多,为整个世界所罕见。仅仅是为这些文物整理一个大概的粗略目录,俄国学者不惜代价,举国之力花费了半个世纪也没完成,可见这批文献数量之浩繁。直到苏联解体后的1996年,俄国才逐步完成文献初步整理工作截止到今天俄国方面出版的文献13册,仅是价值相对较小的一部分,大量珍贵的黑水城文献俄国至今尚未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