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2023-11-16 | 阅:  转:  |  分享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卷语文试题(本试卷五个大题,21个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姓名 班级 学号 成绩 一、
基础·运用(共15分)学校开展“寻踪北京城市文化,感受古都建筑魅力”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城市文化寻根组整理了一则材
料,请阅读材料,完成(1)-(3)题。(共6分)“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是一句人们 ①的民谚。据史料记载,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
嘉元年(公元307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也许有人会说:“北京地区最早的城市是燕国的蓟城,距今至少三千多年,比潭柘寺早了
一千多年。这样算来,到底是先有北京城【甲】还是先有潭柘寺【乙】其实,那时候的蓟城,只是一个诸侯国小城。据考______(dìng)
,北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都市,应该是在元朝。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建成元大都,使它初步具有了中国政治中心城市的
规模,也奠定了现在北京城的基本格局,而此时已经晚于晋代800余年了。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命姚广孝负责迁都事宜。据说姚广孝 ②潭柘寺
设计建造了紫禁城(今“故宫”)。潭柘寺在鼎盛时期有房999间半,而故宫则有房9999间半。不仅如此,故宫一宫一殿的______(b
ù)局也如同潭柘寺一样: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称。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使整个建筑群显得规矩严整,层次清
晰。北京城与潭柘寺的渊源之深可见一斑。(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读音写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燕国(yān)考
定紫禁城(jīn)部局B.燕国(yàn)考定紫禁城(jìn)布局C.燕国(yān)考订紫禁城(jìn)布局D.燕国(yàn)考订紫
禁城(jīn)部局(2)结合语境,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A.①耳濡目染②仿照B.①耳熟能
详②仿照C.①耳熟能详②按照D.①耳濡目染②按照(3)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
甲】,【乙】?”B.【甲】?【乙】?”C.【甲】?【乙】。”D.【甲】,【乙】。”2.最美街巷探访组的同学们走访了其中几条街巷,采
访了有关人员。阅读下面访谈记录的片段,完成(1)-(2)题。(共4分)访谈目的了解年度十大“北京最美街巷”的特色访谈对象文华胡同李
干事、苏州胡同居民张奶奶访谈记录问题1:李叔叔, ①李干事:文华胡同有李大钊同志的故居,我们就利用这一资源,倾力打造红色文化特色。
我们在地面布置了11个二维码,讲述李大钊同志11件生平大事;在两侧墙上铺设了七大特色浮雕,展示他创建和参与的重要报刊。我们一直努力
把文华胡同打造成一座“立体的革命历史博物馆”。问题2:张奶奶,咱们街巷的环境这么好,日常怎么维护呢?张奶奶:咱们胡同有小巷管家呀!
社区根据他们日常巡逻发现的问题来开展整治工作。管家们智慧又贴心,为小巷美化和居民生活环境改善想出了很多实用的妙招,还会在胡同中张贴
一些暖心的提示标语。街道还成立了“爱绿护绿志愿队”,利用空余时间为小花坛除草、浇水。(1)根据访谈记录的内容,补全问题1,最恰当的
一项是( )(2分)A.您说你们街道怎么就能评上“最美街巷”了呢?B.请问你们街道评上“最美街巷”的意义有哪些?C.您能介绍
一下你们街道如何打造特色文化的吗?D.除了红色文化外,你们街道还有没有其他特色?(2)以下两则倡导维护环境的标语都使用了祈使句,你
认为小巷管家们会使用哪一则?请说明理由。(2分)【甲】禁止乱扔废弃物!【乙】垃圾进箱,心留余香!答:______3.古建名人荟萃组
查阅到一则有关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的新闻。阅读新闻,完成(1)-(2)题。(共4分)2021年是梁思成先生诞辰一百二
十周年,为纪念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所做的贡献,“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于8月10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
馆开幕。展览分为“求学”“治史”“规划与保护”“建筑设计”“教书育人”五个单元。本次展览展出了大量珍贵文献资料,共计362件,其中
有145件是实物或原件,大多数为首次亮相。展览陈设设计独具特色。展厅以《营造法式》一书为中心点,东西为轴布置展品。最西侧是一幅高约
5米的梁思成自拍像,这是在上世纪20年代,青年梁思成用一架德式折叠相机留下的自拍。画面中,戴着圆框眼镜的他凝视前方,视线的延长线上
——展厅的最东侧墙上,呈现了他1947年作为中方顾问参与联合国大厦设计时的场景。此外,展览的呈现方式也颇有创意。展览现场被设计成一
个“墓园”,把梁思成先生一生所有的伟大成就都呈现在不同的“墓碑”(展柜)之上,这些展品也成为了“墓志铭”的一部分。(1)为上面这则
新闻拟定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甲】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开幕【乙】梁思成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
丙】建墓园纪念梁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2)本次展览的名称为“栋梁”,你认为下面哪幅书法作品,更适合用于展览折页的封面?请说明理由。
(2分)甲:乙:答:______4.某位同学参加主题活动后感触颇深,下面是他在校园展板上写的一段话,其中画线句有一处表达欠妥,请加
以改正。(1分)①北京,六朝古都,孕育了丰厚的文化。②潭柘寺记录着悠远的历史,胡同街巷中留下了百姓平凡生活的印迹。③新符号似青春少
年,朝气蓬勃;老符号如智慧长者,底蕴深厚。④高新科技园区、国家大剧院、新首钢等,正以全新的形象展现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⑤这些
符号交融在一起,见证着北京的过往,讲述着北京的现在,也展望着北京的未来。答:______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一)默写。(共
4分)5.孤山寺北贾亭西,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分)6.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分)7.《渡荆门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从俯仰
两个视角描摹出两幅图景,尽显江上的奇丽景象。(李白《渡荆门送别》)(2分)(二)阅读两首律诗,完成8-10题。(共8分)黄鹤楼使至
塞上崔颢王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晴川历
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8.律诗往往采用“起承转
合”的结构,体现出前后相承、浑然一体的艺术构思。《黄鹤楼》首联先从神话传说写起,之后借“ ① ”字传递出诗人的无限感慨;《使至塞上
》首联交代地点及事由,一个“单”字写出诗人轻车简从的情景,烘托出诗人 ② 的心境。两首诗的颔联和颈联用精当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
《黄鹤楼》中用“悠悠”形容白云的飘荡无定,用“ ③ ”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数,用“萋萋”形容 ④ ;《使至塞上》中用“征蓬”和“归雁
”自比,转而用“孤”“ ⑤ ”二字写出烽烟醒目、直上云霄,用“长”“圆”二字写黄河和落日,衬托出大漠 ⑥ 的特点。(6分)9.下列
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情感一致的是( )(1分)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B.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天涯。C.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D.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联诗被誉为描写边塞风光的“独绝
千古”之句,下列诗句中同是描写边塞风光的一项是( )(1分)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D.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三)阅读三篇文言文,完成11-13题。(共8分)【甲】自三峡七百
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甲】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
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
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乙】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
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
时见日。11.下列选项中每组加点字意思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自非亭午夜分自富阳至桐庐自以为大有所益B.素湍绿潭调
素琴有奇字素无备者C.隐天蔽日横柯上蔽苫蔽成丘D.猛浪若奔乘奔御风屠乃奔倚其下1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翻译及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甲】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翻译:之前的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理解:在渔人的歌谣中,猿猴也悲伤落泪,间接表达了三峡秋日肃杀的景象带给人们的感伤情绪。【乙】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翻译: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理解:在作者看来能欣赏自然之美的人很少,其中既有对世人不懂得欣赏秀美山水
的惋惜,也暗含自己能发现自然之趣、比肩谢公的自豪。【丙】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翻译:像老鹰一样极力追求功名利
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理解:作者以“鸢飞戾
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的感受,突显了山水景物的魅力,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表现自己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13.三篇文言文都展现了山水之美
,请从画线句中任选一句,结合景物特点,从描写方法、句式、修辞中任选两个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答:______三、名著阅读(
5分)14.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预言:“中国红色革命必将胜利。”请结合书中所记录事件及其意义,在词云图中任选一个关
键词,分析斯诺提出这个预言的依据。(100字左右)答:______四、现代文阅读(共20分)(一)阅读说明文《北京四合院》,完成1
5-17题。(共10分)北京四合院①四合院是北京的重要名片之一。它青砖灰瓦、玉阶丹楹、庭院方正、屋脊错落,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记忆,
传递着历史和文化信息。②北京的四合院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元代正式立都,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就已出现,历经明清两代的发展,基本形成如今
的面貌。③什么是四合院呢?在一个方正的区域内,由东、南、西、北房屋所围合的院落就叫四合院。按照四合院的规制可分为一进院、二进院、三
进院、四进院等,更高规制的还有五进院。简单地说,一进院就是一个口字形,二进院是一个日字形,三进院就是目字形,以此类推。标准的四合院
为三进院落,主要由宅门、影壁、倒座房、垂花门、正房、东西厢房、耳房、游廊、后罩房等组成。建造按等级,可以向纵深发展,增加几进院落;
或横向发展,增加平行的跨院。无论是皇家宫苑、王府官邸,还是商贾宅院、平民杂院等,都是四合院的规制,整座城市又像是大大小小四合院的聚
合。④四合院大门位置的设计很讲究。大门都不开在正中,除了是受当时思想的影响外,也是根据北京的地理环境设计的。大门开在东南角,是因为
从东南方向吹来的是暖湿风,西北方向的墙高,是为了挡住凛冽的西北风。冬天太阳可照进室内,正房冬暖夏凉。⑤四合院的布局遵从尊卑有序、长
幼有序、内外有别的礼制传统,形成“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功能区分。四合院四面房屋各自独立,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
房,女眷住内院,中间的庭院是户外活动的场所,外院则是客厅、门房和客房,女眷无故不会出内院,外人通常也不进内宅,正是所谓的“大门不出
二门不迈”。在大门进口或正房的对面通常还会设有一面影壁,这也使得外来人无法看清院内情况。四合院这种较为封闭式的住宅,有很强的私密性
,人们各居其室,起居方便,也符合中国人含蓄的心理和伦理传统。⑥四合院的宅门、雕饰等细节考究,它们显示着主人的社会身份和经济地位。这
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等级分明、标志性强的宅门,“富”与“贵”一目了然。有品级的宅门有王府大门、广梁大门、金柱大门。在《大清会典》中
对府第房屋规制有着严格规定,如亲王府门“正门广五间,启门三,缭以崇垣,基高三尺”。级别次之的广梁大门,用于七品以上的官员府邸,一般
是在房屋中柱上安装抱框和大门,门前有半间房的空间,房梁全部暴露在外。而富人商贾所建的蛮子门、如意门,因为安全问题的考虑,把大门推到
了最外面的檐柱上或在檐柱上砌墙,门前没有空间。四合院宅门的装饰只要不僭越,则是丰俭由人,或精雕细琢,或简单质朴。如门板上意蕴隽永的
楹联,造型各异的门墩,门簪上或刻或画的祥瑞文字,以及在门楣装饰吉祥花木、文房博古、福禄寿喜、八宝八仙、瑞兽等砖雕。这些具有符号象征
意义的吉祥图案,细微之处体现着民俗民风,直观地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精神理念。⑦四合院四面房屋各自独立,由转角处的游廊连
接,从空中鸟瞰就像一个分区明确、连接巧妙的盒子,在这天圆地方的“盒子”中的一家四世同堂,互不干扰,各自有独立空间,生活其乐融融。庭
院中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充满生活气息。老舍在《正红旗下》中就曾这样描述四合院:“在夏天,我们的院里确比屋里体面,两棵枣树
不管结枣与否,反正有些绿叶。顺着墙根自生自长的几棵草茉莉,今年特别茂盛,院中处处生辉,颇不乏生趣。”可见,四合院成为北京人最为理想
的居住环境。⑧四合院见证过世事变迁,交织着显赫门庭的庄重威严与市井尘寰的烟火气息,潜隐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是北京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重要
载体。(取材于倪翀的文章,有删改)15.阅读第②—⑦段,根据北京四合院的特点补充横线处内容。(3分)北京四合院具有 ① 、规制多样
、大门位置讲究、 ② 、 ③ 、环境宜居的特点。16.结合第⑦段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说明四合院环境宜居的特点的。(4分)答:___
___17.结合文章内容,根据宅门图片及特点,判断下列宅门主人的身份。(3分) 甲乙丙(1)亲王:______(2)官员:____
__(3)富商:______(二)阅读人物通讯《“探界者”钟扬》,完成18-20题。(共10分)“探界者”钟扬植物学家、科普达人、
教育专家、援藏干部……有人说,哪一个身份都可以以一种完整的人生角色在钟扬身上呈现。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钟扬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
他的逝世并不能代表他的离开。在某种意义上,他的生命依然在延续……(一)“英雄”少年1978年,湖北黄冈一所中学的大操场上举行隆重的
欢送仪式,庆祝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即将入学,4名考上大学的同学胸前戴着大红花,像英雄一般。钟扬也渴望成为那样的“英雄”。父亲是
当地的招办主任,为了避嫌,父亲不让他以在读生身份提前参加高考。在与父亲赌气的同时,钟扬参加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考试。当时的竞
争非常激烈,就在钟扬差点失去信心的时候,他接到了通知——考上了!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甲】钟扬的母亲回忆:“因为老师说他数学和物理考得不好,在考上少年班以后,钟扬就开始补习这两门课程,整个假期都在默默地追赶。”进入大
学以后,钟扬一边忙着学生会宣传委员的事务,一边坚持每月往家里写信。那时,学习无线电专业的他对植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转向用计算
机技术研究植物学问题。1984年,钟扬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工作。那时,他曾用两年的业余时间,旁听了武汉大学生物系的课程
。回忆起这段往事,钟扬的妻子也感叹:“他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非常充足。”几年后,33岁的钟扬就成了武汉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后来,这位在
生活和工作中都雷厉风行的年轻副局级干部干出一件让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放弃武汉的一切,去上海当一名高校教师。(二)种子达人2000
年,钟扬辞去武汉植物研究所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从他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起,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2009年,钟扬正式成为中组
部援藏干部。据统计,在这十几年间,他和同伴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占到西藏高等植物的1/5。他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
界屋脊的种子“宝库”。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
裤,戴着一顶晒变色的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钟扬在西藏大学理学
院的一位同事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那次,我们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
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这位同事回忆。大家都建议钟扬
待在帐篷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
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麴(qū)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如今,这些种子静
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按钟扬的话说,也许那个时候,胖胖的钟教授已经不在了,但是他期待着它们可
以派上用场。(三)科普达人如果说,采集种子是钟扬的“主业”,那么科普则是他最爱的“副业”。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建设期间,设计院展览设计
部主任为寻找图文写作顾问操碎了心。因为学科跨度大、文字要求高,她先后联系的几家高校都因这个项目难度太大而婉拒。设计部主任知道钟扬太
忙了,想拜托他帮忙牵线或引荐一些专家。令她没想到的是,钟扬二话不说就接下了这个没什么回报、时间紧的烫手山芋。“我们会毫不客气地把最
难的部分留给他。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每次听说钟老师从西藏回上海了,我们都会立刻和他预约时间,他总是爽快答应。可以说他是在百忙之中承担
并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设计部主任告诉记者。对中小学生来说,“科普达人”钟扬也是他们的“科学队长”。他连续7年多次义务为全国中小
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科普,任学校科学顾问。来自上海实验学校的一位同学就深受他的感染。【乙】“当时去听讲座,一下子就被钟教授生动的演讲
吸引住了,听他的课你永远不会感到无聊,从此我就成了教授年龄最小的学生,并在钟老师的指引下慢慢爱上了科学。”这位同学说。(四)“接盘
”导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卢老师分管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目睹了钟扬在收学生时的不少“奇葩事”。研究生阶段,学生和老师进行双向选
择时,有些学生可能因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而“流落街头”,有些学生因为某些原因提出转导师。【丙】卢老师回忆:“面对这种情况,身为研究生院
院长的钟扬总是负责‘接盘’,他从不抛弃或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有问题我来”是钟扬的一种责任与担当,他说在这个位置上,必须承担这个责
任,必须要有这种担当。钟扬的担当更是有温度的担当,他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的发展规划,不让一个人掉队。钟扬曾
说:“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每一颗种子都是有价值的,你不能因为外表看上去不好看就不要,说不定这种子以后能长得很好。”钟扬的学生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一位博士生回忆道,实验室里有很多学生是钟老师从少数民族地区招进来的。“这些同学由于底子薄,知识基础与上海本地
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刚开始都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联系了钟老师。钟老师总是鼓励他们报考自己的研究生,他说,‘读我的研究生基础差一点没关系
,我帮你补,你只需要有一颗热爱植物学的心’。”于是,钟扬的学生们“各显神通”,有做科学研究的,有做科普的,有自己创业的。钟扬停不下
来的点子,就这样在他的学生中生根发芽,变为现实。(五)援藏干部在探寻生命的边界时,钟扬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钟扬的身体条件是不适合长
期在高原工作的。2015年,钟扬突发脑溢血,对常人来说,这应是一次生命的警告,钟扬却把它理解成工作倒计时的闹钟。作为援藏干部,钟扬
希望继续收集青藏高原的种子资料,希望帮助西藏大学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希望培养出更多扎根高原的植物学人才……脑溢血之后,医生、亲友
、同事都劝钟扬不要再去西藏,说他简直是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而他第三次向组织递交了继续担任援藏干部的申请书,成为第八批援藏干部。20
17年9月25日,钟扬忙碌的行程在赴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作报告之后戛然而止。而在双肩背包里的很多张小纸条显示出,他的工作依然很满
……未来,他还希望在成都或上海建立青藏高原研究院,让上海的红树林实现自由生长,让更多的中小学生通过科学课程提高科学思维水平,让更多
的学生致力于青藏高原的种子事业……“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我们采集的种子,也
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这也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对于生命的意义,钟扬这样说。(取材于叶雨婷
的文章,有删改)18.本文选取典型事迹,全方位展现人物的风采。第二部分通过记述钟扬 ① 的典型事迹,展现出他作为植物学家甘于奉献的
品格;第三部分写钟扬在 ② 这一身份下,积极发挥社会责任,选取的典型事迹分别是 ③ 和为中小学生义务进行形式多样的科普;第四部分用
钟扬对学生热心帮助、悉心培养的典型事迹,展现了钟扬作为教育专家的 ④ 精神。(4分)19.这篇通讯是作者在钟扬逝世后通过多方面、多
渠道的采访和搜集材料写成的。请从【甲】【乙】【丙】三处中任选一处,结合上下文,分析加点副词中蕴含了采访对象对钟扬怎样的情感。(2分
)答:______20.阅读全文,结合钟扬的几种身份,说说你对文章开头画波浪线语句的理解。(4分)答:______五、写作(40分
)21.走近北京,是亲近北京的景观建筑,是体验北京的习俗礼仪,是感受北京的人情风貌……走近北京,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又带给你怎样的
感召呢?请以“亲近北京”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
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八上语文期中试题答案一、(共15分)1.(1)答案:C(2分)(2)答案:B(2分)(3)答案:A(2分)2
.(1)答案:C(2分)(2)答案示例:我认为小巷管家会使用【乙】,采访文段中提到胡同当中的张贴提示标语是暖心的,【乙】的标语是劝
说的语气,更缓和委婉,符合这一特点。(共2分,选【乙】得1分,结合采访内容和所选标语,从语气或内容上分析合理性均可得1分。)3.(
1)答案:甲(2分)(2)答案示例一:我选择楷书,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用于展览折页的封面,可以更好地展现出梁思成在传统文化保护
、传承和发展方面的坚定信心和所贡献的力量。答案示例二:我选择行书,行书形体流畅,笔画富于变化,用于展览折页的封面,与展览独具特色的
设计风格和颇具创意的呈现的方式相得益彰。(共2分。共2空,准确描述书体特点1分,结合情境分析书体运用的合理性1分)4.答案示例:老
符号如智慧长者,底蕴深厚;新符号如青春少年,朝气蓬勃。(分号前后的两个句子应调换顺序)(共1分。共1空,合理调换语序)二(共20分
)(一)(共4分)5.答案:水面初平云脚低(共1空。共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6.答案:庭下如积水空明(共1空。共1分,有错别字不得
分)7.答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共2分。共2空,有错别字不得分)(二)(共8分)8.①答案:空②答案示例:孤寂③答案:历历④
答案示例:草木的茂盛⑤答案:直⑥答案示例:浩瀚无垠(无边无际、壮阔)(共6分。共6空,每空1分,①③⑤空位为原文信息,其他3空意思
对即可)9.答案:B(1分)10.答案:C(1分)(三)(共8分)11.答案:C(2分)12.答案:【乙】(2分)13.答案示例一
:我选择甲句,这句写出了三峡群山高耸的特点。写法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是说层层叠叠的悬崖峭壁,把天空和日光都
遮住了,正面描写三峡两岸群山之高峻。“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只有在正午能看到太阳,只有在半夜能够看见月亮,从侧面突出了山高的
特点。句式上,整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从修辞的角度,作者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两岸悬崖峭壁遮住了天空和日月之光,极言两岸群山连绵
高峻的特点。)答案示例二:我选择乙句,这句写出了山中早晚富有生机的景象。写法上,本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清晨的雾气,地平线上的夕
阳是静景。猿猴和鸟群鸣叫,鱼跃出水面是动景,动静结合,画面生动。句式上,使用骈句/四字成句,对仗工整,节奏鲜明,朗朗上口。(作者还
采用了多感官综合的写法,“晓雾”“夕日”“乱鸣”“竞跃”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景物,山林中由于猿鸟的啼叫和鱼的欢腾竞跃而显得格
外静谧幽美,使人身临其境;修辞上,“沉鳞竞跃”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鱼儿竞相越出水面的生动活泼之感;)答案示例三:我选择丙句,
这句话写出了山高的特点。写法上,本句采用了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的手法。山峦本是静态的,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描写两岸的高山都争相向高处
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座山峰,赋予山峦动态之美。句式上,采用四字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烈。(通过平视和仰视两种视角,描绘
出层峦迭峰种种奇特的雄姿;修辞上,本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寒树“竞上”“互相轩邈”赋予人的感情和动作,争着抢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不甘落后,给人以蓬勃向上之感)(共4分。准确判断句子所使用的写法、句式、修辞中的两个各得1分,从两个角度结合内容分析表达效果各1分
)三(共5分)14.答案示例一:共产党人具有远见卓识。徐特立作为苏区教育委员,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想尽办法办学校,大大提升了苏区的
教育水平,为消除当地和红军中的文盲现象,做出了突出贡献,为革命斗争做好了人才输送的有力保障,非常具有远见卓识。答案示例二:共产党人
不畏牺牲。红军在长征中“飞夺泸定桥”一役中,泸定桥上面一半木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战士们一个个站出来愿
意冒生命危险,攀桥栏、踏铁索前进,前赴后继,最终越过天险,冲破敌人的围堵。答案示例三:共产党人不怕困苦。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了前所
未有的困难,敌人的围追堵截,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爬雪山、过草地,恶劣的自然条件;缺衣少粮,物质资源的匮乏,全军却以坚强意志
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胜利会师,冲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结束了长达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答案示例四:共产党人团结群众。在保安的红军
剧社里,剧作家和红军战士生活在一起,演员是本地召集的,戏台是露天的,没有包厢,不卖戏票,大小的官员及他们的太太和学生、女工、士兵、
乡人们散坐在一起。演出的内容是活生生的现实,演出间歇还邀请观众客串演唱。“活报剧”宣传了共产主义思想,唤醒中国农民为“民主政治”作
战。(共5分。关键词选择合理1分,结合书中内容2分,阐明意义1分,语言表达1分)四(共20分)(一)(共10分)15.答案示例:①
历史悠久②布局遵从礼制③细节考究(共3分。共4空,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16.答案示例:本段先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四合院比作分区明确、连接巧妙的盒子,生动形象的展现出四合院内生活互不干扰、其乐融融的特点;接着引用老舍作品中对四合院庭院的描述,真实具体地展现出四合院的生活气息,共同说明了四合院宜居的特点。(共4分。分析出两种说明方法各1分,结合内容分析两种说明方法各1分)17.答案:(1)乙(2)甲(3)丙(共3分。共3空,每空1分)(二)(共10分)18.答案示例:①冒生命危险采集种子②科普达人③承担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图文写作工作④勇于担当(共4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19.答案示例一:“整个”一词表示全部,写出了钟扬的勤奋刻苦,蕴含了母亲对儿子努力的自豪,也蕴含了母亲对儿子的心疼。答案示例二:“永远”一词表示无论何时,写出了钟扬的科普课堂生动有趣,非常有感染力,对科学事业的热爱,蕴含了小学生对钟扬喜爱和崇拜的情感。答案示例三:“从不”一词表示程度,写出了钟扬接纳包容每一位学生,表明了钟扬对待学生极其负责,对待教育工作极有担当,蕴含了讲述者对钟扬的敬佩和赞扬之情。(共2分。结合内容分析副词表现出的人物特点1分,分析副词所蕴含的讲述人情感1分)20.答案示例:作为植物学家,钟扬采集的种子会在未来造福人类;作为科普达人,钟扬的科普著作和科普传播,钟扬在很多人心中埋下了科学的种子;作为教育专家,钟扬的学生未来会在各个行业做出贡献;作为援藏干部,钟扬为西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都体现了钟扬生命的延续。(共4分。分析每种身份生命延续的内涵各1分。)五(40分)附:作文评分参考标准略1zxxk.com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zxxk.com八年级上册 语文 期中测试卷 第 页1zxxk.com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zxxk.com八年级上册 语文 期中测试卷 第 页
献花(0)
+1
(本文系教育启航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