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徽州记:灵山杂想

 新用户2420aRkV 2023-11-17 发布于安徽
图片

灵山村是旅游的好地方,文化底蕴深厚。古代就有灵峰耸翠、甘露金灯、笔峰贯日、印名浮溪、瑶坛芝草、石佛樵歌、森秀遗芳、柏山牧唱、曲水鱼池、阳坡耕隐等“灵山十景”。

文字 / 关德军

图片 / 朱国平 伍天 徐殿奎

这是我第三次去灵山。

第一次是2014年小可老师带学生在呈坎写生,想找个僻静点的村庄画画,因朋友提议,便陪小可老师去了灵山村。由于行前未做功课,只能走马观花似的沿灵山村河边(说是河,其实是贯穿整个村庄的一条小山涧)石板路走了一通。

第二次是陪家人顺道在灵山村口牌坊附近转了转,对灵山除了村口的“翰苑”牌坊,别的似乎没留下什么印象。

图片

灵山水口古建群|摄影:朱国平

好友方小营是地地道道的灵山村人,在屯溪荷花池大礼堂边开着一爿徽州古典家具店。我最早走进“徽典红”,还是在展望家具城的时候,是因为店名的招牌和对联吸引了我,那是黄澍老先生亲题的。店里面还挂有黄老的其他几幅作品,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后来每次去展望那边,我都要到这家店里瞄一眼,慢慢地便熟络起来了。

小营夫妇原先都在屯溪购物中心上班,因为改制,夫妻双双下了岗,他们便做起了古典家具的买卖。我不知他们为何选择这一行,这跨界不是一般的大,难度可想而知。

小营在购物中心是修电梯的,也会装空调,因给黄老家装空调,二人便结下了不解之缘。黄老是我母校的老师,也算是桃李满天下。他对晚辈向来体恤,得知他们的情况,也是非常关心,时常为他们介绍一些生意上的人脉,还写了一些作品为他们做生意提供方便,题写招牌和对联便很自然了。

2009年小平同志黄山居住地——观瀑楼需要重新布置,经过一系列招标程序, “徽典红”有幸成为观瀑楼家居的供货方。为保证家具质量,从选型、选材、到家具定制、成型上漆之前,购货方都要参与实地考察,层层把关。此后几年,他们夫妇有空便到观瀑楼对家具进行保养,教授保养知识。如今十余年过去,家具依旧光鲜亮丽。

黄山市消费水平不算低,可对高档家具青睐者少,他们的生意只能算是勉强维持,可就算是这样,他们的店里还难免遭梁上君子光顾或恶人算计,生意维艰。

接触的机会多了,我对他们夫妻俩越发心生敬佩。

小营是个非常能吃苦的人,看他的微信,总是在忙忙碌碌:要么在跑货的路上,要么在犁田耕地、种瓜种稻,要么在挥汗搞装修,要么在瑟瑟寒风中装空调……我时常想,那小小个子怎么会有那么大的能量。


图片
灵山水街 | 摄影:朱国平

这次去灵山是小营提议的。2021年在整理郑玉的资料时,曾看到有 “元至正十二(1352)年,红巾军由婺源攻破徽州,主帅闻郑玉之名,到处搜求,郑玉先后避地南石耳山、灵山,竟坠崖伤臂”一句,又常听闻灵山边上有座“灵金山”,山上有座“灵金寺”。在炎热的夏季,如果登顶遥望,会看到星星点点的“鬼火”,所以古有“不信世间阴阳事,但看灵山鬼点灯”的传闻。明代许楚的《灵山游记》中,也有明明白白的记载。看到这些就想着何时再去一趟灵山。这下有熟人向导,哪有不去之理。

听说我还想去灵金山,小营便带我们从呈坎绕过去,或许更顺道些吧。车子刚上一个坡道,小营找了个空地把车停好,说我们步行上去吧。

上山的路很陡,是一条机动车可行的山道。路两旁堆满了各式的条石和石板,据说是开发灵金山铺砌台阶要用的,几乎从山脚一直堆到到山顶。还有从别处移栽过来的参天古树,和路两旁的苍松翠竹,顿使人感觉山深幽邃,古意盎然。蓝天矫阳,几日晴好,路上的细砂土被车压得松松软软的,阵风吹过,尘土飞扬。


图片
灵山稻子熟了 |摄影:朱国平

不知经过了多少个弯道,终于登上了巅顶。一座宏伟建筑飞檐翘角,巍然肃立,据说这就是在原先灵金寺遗址上新建起来的,准备改做“书院”。现在山顶唯此一幢建筑,四壁空空,甚是孤单。门两边柱上贴着长长的楹联 “远山长天祥云朝晖夕阳气象万千那方甚为大观,苍松翠竹莲池晨钟暮鼓缥缈极乐此处堪胜蓬莱”。门眉上有“灵山胜境”四字横批,与偌大建筑甚是不协调。不知当年郑玉避难,是否就在此地,惜已无处可寻踪。

边上挖土机、大型运输车还在轰鸣,显然仍在建设施工中。

站立庙前广场,举目远眺,村庄点点掩映在翠绿之中,远山层叠,似一道道屏风,护卫着弱小的村庄。可以想象,如果在夏日的夜晚,听着啁啾的虫鸣,看着忽明忽暗的“鬼火”(如果真有的话),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下山已是十二点多。小营带着我们,从村尾入村,直奔他家老宅。他的父母身体还算硬朗,一如徽州人的朴实、热情、好客。见我们到来,端上一大碗热腾腾的白煮蛋,说这是自家鸡生的土鸡蛋。我们嘴上说不要客气,可不争气的肚子早已发出咕咕的呼唤了。

紧接着又是鸡鸭鱼肉满满一桌,我们大块朵颐着,可老两口却怎么邀请也不愿上桌,只留点小菜坐在厨房里吃着,这让我们很是内疚。小营说自他记事起他家就是这样,家有客人吃饭他们从来不上桌。

图片

灵山全景图| 摄影:朱国平

这次有小营带路,我们穿街走苍,沿着灵山村走了个遍。他不停地向我们介绍着村中每一栋老宅的故事,可惜我真没记住多少。

灵山村早在汉代就有人在此居住,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东汉名医汉黟侯方储之三十三世孙杰兴公于后唐长兴年间(公元930)为避五季之乱迁于灵山,代代繁衍,方姓也就成为灵山村第一大姓。据说方姓始祖是轩辕皇帝左相方山侯方雷,灵山村口的天尊阁,又叫雷祖庙,便是供奉方姓始祖的地方。

雷祖庙附近的翰苑坊,建于明朝正德六年(1511),是徽州区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石坊之一。明武宗朱厚照敕造,由徽州知府熊桂等为灵山方英立。四柱三间三楼冲天式,高十米余,宽八米。牌坊正中匾额上书“翰苑”二字,因为皇帝下诏、地方出银建造,所以龙凤榜刻有“恩荣”二字。据说过去牌坊柱下前后皆有石狮,现在早已不知所踪。

翰苑坊旁边就是古朴的灵阳桥。沿桥而上是清一色的花岗岩条石铺就的灵山街,临溪傍屋。一幢幢明清古宅,鳞次栉比,面溪而建。偶而还能看到有几户家中有老人在编着竹器,据说过去灵山蔑匠很多,编竹笠、竹篮之类是远近有名的。难怪民谣有“灵山山路十八弯,代代儿孙驮扁担”的唱词。

街溪紧紧相偎,所谓的溪不过是一条窄窄的山涧,有一米多深,为了便于住在沟两边人员的往来,沿街走几步便是用几米长的石条跨涧搭设的石桥,桥下涧水落差很大,每隔几米就筑有一个简易拦水坝,两边有卡槽,可增减木板调节水量的那种,一则能减缓水的冲力,二则可以蓄积用水。听说水的源头就来自灵金山,长年不涸,哺育着一代代的灵山人。

灵山贡米、吃起来特别有嚼劲,据说含磷量特别高;灵山的西瓜特别甜;灵山的酒酿远近闻名,灵山的竹笋特别鲜嫩。说到竹笋,眼下正是挖笋的好时节。我们出了村便跟随小营来到村口公路边的一片竹林。他从车上取出一把锄头,进得竹林,脚下仿佛是被犁耙耕过似的,都是他人挖笋翻了N遍的了。我们几个在竹林里象无头苍蝇一样,走来走去,这哪有笋可挖呀?还是小营有招,他这里瞅瞅,那里看看,一会指着这里说,这底下应该有笋,一会指着那地方说,这个地方掏掏看。真是不服不行,按他所指的地方下锄,每每都有收获。大约两个小时,便挖了二十来斤了。

灵山村是旅游的好地方,文化底蕴深厚。古代就有灵峰耸翠、甘露金灯、笔峰贯日、印名浮溪、瑶坛芝草、石佛樵歌、森秀遗芳、柏山牧唱、曲水鱼池、阳坡耕隐等“灵山十景”,听名字就觉得很有诗意不是?怪不得明代宰相许国出仕前屡试不第,也躲到灵山来读书。灵山村出过不少名人,有被誉为“诗词真龙”的明代诗人方问孝,有《伤寒论条辨》的新安医学名家方有执,有乾隆年间经学家方矩,还有率部和平起义解放屯溪的国民党少将方师岳……

在灵阳桥的墙壁上,有一幅灵山人“笑迎天下客”的照片集锦,有牙齿尽脱的耄耋老者,有血气方刚的青年男女,也有咿呀学语的稚童婴儿,一张张的笑脸是那么的健康、真诚、纯朴。

如今,漫步村中,不时可以碰到慕名而来的游客,举着长枪短炮,给这古老的山村带来了无穷的生机与活力,相信未来的灵山,“代代儿孙都安康”。

题图为伍天摄影《灵山翰苑牌坊》。下图为徐殿奎摄影《灵山村口》。

图片
网络视频|徽州乡村(拍摄于灵山、洪坑、许村、蜀源村)
图片

图片

图片

灵山尘踪
伍  天  撰稿
黄山电视台1990年代专题片解说词


对于灵山来说,当年江永戴震程瑶田们在此的研读,曾造就“皖派汉学”的辉煌;对于“错简修订派”而言,秀才方有执的痛定思痛,奉献出《伤寒论条辨》这部传世经典,以至于在隔海相望的东瀛被誉为医圣,著作成为医学生的必修课程。

灵山村总是在平静而忙碌中过着每一天。像古徽州的其他村落一样,它也十分自然地融入周围环境。云朵在山颠树梢流淌,人们在村前村后生活,仿佛都踩着时间的脚步,不经意里,先人所说的那句“山中一日,世上百年”的话,就清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这么古老的村落,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就从往昔回到现代。虽然它在记忆里淡淡的,却难掩饰它那曾有的光彩。村里村外的竹林年年青翠,漫山遍野、郁郁葱葱,似乎也象征着这个古老村落顽强的生命。

如果细究起历史,当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王朝凸现在眼前时,一支方姓家族在农历庚寅年,也就是公元930年,迁居到这灵山秀水的地方。他们站在山坡上举目四望,也许从那个时候开始,所有中国传统文化里关于理想境界的描述,都被“高山仰止,碧水回流”的美好理念所容纳。人们在灵山村的日常生活中,从此就同这种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村民在平淡中显得安宁。他们编织竹器,操持各种日常营生,日子一天一天就这么打发。住在祖先建成的村庄里,每天和各种说得上一大串来头的典故相伴,他们似乎都已经习以为常。

在他们的祖上,曾出过一位叫方有执的人。据说他的妻儿老小均因伤寒惊风等病症死去,他痛感“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在接触医学典籍的过程中,他发现历代传抄后的医书上有许多以讹传讹的地方,于是他刻苦钻研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历经半生心血,终于在71岁那年完成《伤寒论条辩》十二卷,从而创立“错简重订派”,就此占据着中华医学史上的一页重要位置。

村民引以自豪的,还有他们的“灵山贡米”。据说早在明朝的时候,这里出产的大米就已经供奉朝廷。站在村后的灵金山上,可以看见山间层层叠叠的梯田,仿佛是一幅优美的写生画,线条变化间充满了活泼的情趣。

说到灵金山,就不能不提到以前曾有的灵山庙和灵金庵。在往年香火旺盛的时候,成千上万的信徒至此拜佛求愿。据村里人说,山上原有99级石台阶可以主宰生育大事。即将为人父母的人,如果能一口气跑上去,肯定生儿子。中途稍停,那就准备抱千金吧。

慢慢走在石板路上,像和许多故事同行。灵山村的空气里,似乎总有无数思绪飘扬。那些叮咚奔淌的泉水,半山腰隐约闪现的人家,像记忆般流连竹林的阳光,所有这些不禁让人联想到古诗的意境,让人不禁脱口而出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就像是深入到如画的美景,溪水蜿蜒,流贯全村,带着吟诵的余韵,渐渐远了,隐没在石板路转弯的地方。

黑瓦灰墙,逶迤的村庄,水流运载着时间,和灵山村人交融在一起。他们世代居住在这个地方,也许和这里的大山一样,朴素而又灵秀,好像那隐藏在记忆深处的典籍,散发出古朴的韵味。当他们走在村中,回首往事,那些被风雨侵蚀的痕迹,那些在读出叹息之后的惆怅,那些花朵般鲜艳灿烂的孩子;以及生活中默默忙碌着的人们,像是许多无言的体会,随着时间流传,在沉默的岁月里,仿佛是一个秘密的约定,诉说生生不息的道理……



图片

灵山人家|摄影:乐卫星


图片

文字|关德军 伍天
图片|朱国平  伍天 徐殿奎 乐卫星
编辑|信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