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思考 | 直面学生“质疑问难”

 新用户75266912 2023-11-17 发布于重庆

直面学生“质疑问难”

文/刘纯洁

深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却不敢放手让学生发问,特别是公开课上,更是裹足不前。

心知肚明,这不过是因缺乏教学机智而不得不选择的逃避,是因没有教学底蕴而产生的怯懦。偶尔也会做做形式,但问归问,教归教,课堂仍因为缺乏学生的质疑问难而无法生成精彩。

“质疑问难”有太多的不可知“质疑问难”定教有太大的风险,因而我们不敢直面。

可面对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作为成功。而在美国,却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甚至连教师也难以回答,作为成功”——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挑战封闭的教学模式?还有什么理由固守既定的教案按部就班?

镜头一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课文《我选我》是一篇极其简单明了的课文,孩子们很容易就读通读熟了。

出于习惯,我随口问了一句:“还有不懂的吗?”

最“爱出风头”的朱玉龙放声便问:“李小青为什么要转学呢?”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实在与课文主要内容没什么关系,但从孩子们的眼睛里看到了他们对这个问题似乎也饶有兴趣,于是便请其他学生猜测转学原因。

孩子们合理地想象了很多种可能,在这中间,最让他们不可理解的是,为什么李小青都已经当上劳动委员了,还要转学呢?我因势利导,请班上刚刚转学来的两个学生说了说自己转学的原因,大家眼神里的疑惑如乌云被风吹散,我心中的石头也已落地。

正待继续后面的环节,刚才那个发问的孩子又不甘寂寞了:“王宁为什么和李小青是好朋友呢?”看来他今天是准备抓着“李小青”不放手了。

有的孩子已七嘴八舌开始乱猜,我提示他们从课文中找答案。通过读书,他们认识到,李小青是劳动委员,一定是个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好孩子,王宁很喜欢李小青,也愿意像他一样,所以他们是好朋友。我又趁机让他们简单地思考和讨论了怎样选择朋友。

画外音

直面学生质疑问难首先需要的是“理解”。教师不能主观判断学生学懂课文的程度,不能从成年人的角度来断定学生有不有问题,以及所提问题的价值度。

儿童常常会因为好奇而生疑,提出一些在成人看来很幼稚,或者不着边际、节外生枝的问题。如果教师认为这样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不置可否,甚至认为提问的学生简直是哗众取宠而加以责怪,就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实,学生问题的提出总是与他们的生活、思想、经验有关的。

上述案例中,正因为他们没有转学的经历,才急于想了解“李小青为什么要转学”;正因为他们太渴望当上班干部了,才无法理解“为什么她都已经当上劳动委员了,还要转学”。

我想,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背后都会有一段对生活的思考,只有理解能帮助教师走入孩子的内心,只有尊重能帮助教师保护孩子小脑袋里萌芽的问号。

镜头二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首表达比较含蓄的儿童诗,为了避免学生质疑问难总是停留在对字词的表面理解上,我先引导学生读通课文、理解字词基本意思。在扫清阅读障碍之后,孩子们一边读一边思考,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问题。

师:其实你们提的问题,有一些通过读书,自己就能解决。试一试,看看自己能不能读懂自己提出的问题。

(学生埋头读书思考,陆续有人眉头舒展,高举小手。)

生:我提的问题是“雷锋叔叔是个坚强的战士吗?”我读了课文就觉得雷锋很坚强,因为课文里写他“抱着迷路的孩子,冒着蒙蒙的细雨。瞧,那泥泞路上的脚窝,就是他留下的足迹”“昨天,他曾路过这里,背着年迈的大娘,踏着路上的荆棘”。

生:雷锋叔叔能忍受泥泞的烂路和路上的荆棘,他真坚强啊!

师:你们能从这些句子体会到雷锋的顽强勇敢,解决了自己提的问题,真了不起!

生:我提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连续说两遍你在哪里?”我现在知道了,小朋友们特别想找到雷锋,多呼喊几遍,雷锋才听得到。

生:我补充,因为孩子们十分想念雷锋,所以喊了一遍又一遍。

师:体会得多好啊。

(此时教室里已没人举手,在我的催问中,忽然听见丁旭小声嘀咕 :“我还是不懂我提的问题。”周思雨也皱着眉头说:“我也不知道答案。”坐在后面的赵昕萌一把抢过她的书说:“我看看。”我心中一动:何不利用其他学生的智慧解决问题呢?)

师:请选择学习小伙伴,交换你们的问题,看看你能不能通过再读书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展开了合作学习。)

师:汇报一下,你帮助了谁,解决了什么问题?

生:程明阳问,为什么小路会说话?我知道课文是把小路当作人来写的,就像前面一课写泉水说话一样。

生:张琼升问,为什么要在春天寻找雷锋?我想可能是因为春天是最美丽的季节,雷锋叔叔的心灵也很美,所以要在春天去寻找雷锋的足迹。

师:你们还有什么猜想?

生:我想,可能雷锋是在春天牺牲的。

生:春天天气不冷不热的,正好去寻找雷锋叔叔,这样肯定能找到。

师:我也有个猜想,可能春天是雷锋叔叔出生的季节吧......

生:周晗问,雷锋已经牺牲了,为什么还去找他?他还活着吗?其实,雷锋已经死了。我想,他四处寻觅,找的不只是雷锋,而是像雷锋一样的人。

生:我觉得雷锋还活着,他活在我们的心里。

生:他还活着。他虽然死了,可是精神还在。

生:很多人都像雷锋一样去帮助别人,就好像有了千千万万个雷锋。

(此时有好几个学生都兴奋地抢着说:“我也帮助过别人!”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师:是啊,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乐于助人的你、我、他,雷锋的精神才永世长存,他短暂的生命,他所付出的一切才有了宝贵的价值。

生:现在我知道最后一句话(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的意思是说,哪里需要人帮助,哪里就会有人伸出手去帮助,这个人就像雷锋叔叔一样。

生:我知道这句话就是说到处都有雷锋。

生:可是如果没有人献爱心,那不是就没有雷锋了吗?

师:所以,我希望我们人人都有一颗火热的心,都有一双热情的手,把自己的爱奉献给有困难的人,就能实现 “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这个美好的愿望!

画外音

同组教师都纷纷感叹这首诗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太难理解了,而我们班的孩子对诗歌的理解却达到了我不曾预料到的境界,这是对孩子们乐于质疑、勇于探索的回报;于我,仿佛一剂兴奋剂,令我拥有了“直面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动力。

我想,直面学生质疑问难除了需要“理解”作为基石,更需要“智慧”从容应对,从而将思维引向更深更广。

当学生有了问题,要给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使读书深入下去,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思考的独立性,避免提出问题后坐等答案而形成懒于思考的依赖思想。

其次,学生个人通过独立学习、主动探究也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充分利用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引进讨论、互助等合作学习手段,发挥集体的智慧,在学习伙伴的互助合作中解疑化惑,体会读书方法,提升读书品位。

当然,其间教师的引导、指导、激励、唤醒、反馈如经脉一样,是学生质疑、释疑中不可缺少的组织。

“直面质疑问难”可能会遭遇尴尬,但只有历经尴尬才能令我们看清自我。

“直面质疑问难”也许会令人措手不及,但措手不及中,我们拥有了智慧。

“直面质疑问难”有太多的“不可知”,可正是这些令人心神不安的“不可知”里,暗藏着无法预约的精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