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若悟369 2023-11-17 发布于安徽

位于我国江西省赣东北和安徽省皖南交界之地的婺源县,是镶嵌在赣(江西省)、浙(浙江省)、皖(安徽省)三省交界处的一座明珠般的边城。其山水之间的徽派古村落群如珠如玉,所以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因为这里山水秀美,粉墙黛瓦的古村落散落山水之间,“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宛如一首首古朴典雅的田园诗。在江西省诸地之中,婺源县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因为从山河格局看,婺源县是江西省赣东北浑然天成的一部分,然而在文化上却与紧邻的江西各市县存在鲜明的差异。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另一方面,婺源县却与安徽省的皖南古徽州核心区(今黄山市)有山脉相隔,水系相异,可是在文化经济、历史习俗各方面都带着深深的徽州烙印,除了典型的粉墙黛瓦、马头墙参差的徽派建筑,婺源县的饮食、习俗、方言也跟徽州(黄山市)非常相似。在上千年的漫长时间里,因为婺源和古徽州的种种渊源,为江西留下了一道徽文化的绚丽弧光。因为婺源县在长达上千年的时间里曾是古徽州的一部分,是我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徽州文化发祥地之一。所以婺源县人民一直都希望能够回归徽州“大怀抱”。而纵览我国历史,地方的行政隶属调整乃常见举措,而一个县如此强烈地要求归属某地的情况实不多见。这背后的原因,是耐人寻味的。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然而在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地级黄山市。徽州改名黄山,放弃了千年的文化品牌,确实令人为之感叹。为了黄山旅游业丢了千年的徽州文化,无疑是舍本逐末。当下黄山市改回徽州的呼声可谓是极为高涨,但是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黄山市根本不可能再回归“徽州市”,而黄山市下辖的县市也不可能去抢黄山市曾经的名字。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目前已经不存在“徽州”这个官方行政区划名称了,但是徽州不能被遗忘,因为徽州一直在中国徽文化传承上承担并发挥重要的历史角色,这是毋庸置疑的。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很多悠久的历史文化逐渐引起重视,徽州也是如此。此前湖北荆沙市改名荆州市、襄樊市更名襄阳市等等,这些地方的成功改名也为恢复徽州提供了经验。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因此,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作为徽州文化发祥地之一和徽州府“一府六县”之一的婺源县,完全可以考虑在撤县设市时恢复徽州市(县级市)。因为婺源虽不是徽州最重要的县,却是徽州文化中最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婺源县更名徽州市(县级市)不仅有利于本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徽州特色传统文化,让千古徽文化得以继承发扬下去,也为婺源经济发展和振兴旅游事业提供了腾飞的契机。下面城镇规划君何方洪就来专题研究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一、婺源县基本情况

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五县(市)接壤的山区地带,东西长约83千米,南北宽约54千米,土地面积2967.78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1个街道、1个工业园区、212个村(居)委会,人口37万。因生态环境优美和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婺源人杰地灵。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建县,古属徽州府,1949年划归江西上饶管辖。自古享有“书乡”美誉,自唐至清,共出进士552人,孕育了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和现代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等文化名人。历史遗迹遍布乡野,有中国传统村落2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8个、古建筑4100余幢,是徽派建筑大观园。徽剧、傩舞、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以及歙砚、婺源绿茶、甲路纸伞制作技艺等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博物馆被誉为“中国县级第一馆”。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婺源山清水秀。全县貌以山地、丘陵为主,中低山地和丘陵区占总面积的83.09%。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森林覆盖率高达82.6%,是首批中国天然氧吧,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生态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县。是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有世界仅有的极度濒危鸟种蓝冠噪鹛,有世界最大的鸳鸯越冬栖息地鸳鸯湖。良好的自然环境蕴育了婺源绿茶、荷包红鱼、龙尾歙砚、婺源皇菊等众多知名特产,其中,婺源绿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婺源“茶乡”美名远扬。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婺源四季皆景。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整个县命名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有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4个,是目前全国4A级以上景区最多的县。在婺源,春赏油菜花海,夏享清凉世界,秋观红叶晒秋,冬看鸳鸯戏水,四季皆景,四季宜游。游客接待量连续13年位于全省县级第一。先后荣获中国旅游强县、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50张国家级旅游名片。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婺源交通便利。地处我国黄金旅游圈的腹地,周边有黄山、三清山、庐山、武夷山、千岛湖、鄱阳湖、景德镇等名山、名水、名镇。交通四通八达,县内一小时通达所有景区和建制村,是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有景婺黄、景婺常两条高速公路,一小时车程内有黄山、景德镇和三清山三个机场;京福高铁纵贯南北,九景衢铁路横亘东西,四小时内可达南昌、上海、杭州、武汉、福州、合肥等城市,婺源正成为江西对接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前沿。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婺源宜居宜业。近年来婺源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5.73亿元,完成财政收入20.66亿元,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20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5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95亿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投资120万美元,外贸出口额16.7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8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8元。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二、婺源县历史沿革

婺源县,以旧县治清华“地近婺水之源”而名。春秋战国时期为吴国、楚国划疆之地,县北浙岭至今耸立有“吴楚分源”界碑。南宋咸淳五年(1269),度宗赵禥以境域系朱熹故乡,诏赐婺源为“文公阙里”。自古以来,是地千崖献奇、万谷汇碧、田园如画,素有“书乡”“茶乡”美誉。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婺源历史悠久。据对境内善山、江村、茅坦庄等地发掘出土的陶纺轮、石网坠、骨针、圜底网纹陶罐、印纹陶片、石斧、石凿等器物考证,远在4000多年前,婺源地域就有居民活动、孕育文明。早期生活在这方山水的土著先民,属于“越”。古越族以蛇、鸟为图腾,习水便舟、巢居、善铸铜,并有以印纹陶为代表的越族文化。他们“饮稻羹鱼”“火耕水耨”,在这里劳垦生息,过着定居的原始农耕生活。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西周前,婺源地域属“扬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婺地属于吴国领地。周元王三年(前473),吴被越国攻灭归越;吴王夫差的长子吴鸿亦被流放婺源湖山。周显王十四年(前355)楚灭越后,婺源地域划入楚国版图,直至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楚国灭亡。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秦统一六国后,派兵南征降“百越”,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占领古徽州地区,设黝(后改“黟”)、歙二县,归属鄣郡;婺源地域以属歙县地随之隶鄣郡。对于“鄣郡”之名,一说系因婺源北部的三天子鄣(大鄣山)而得。西汉元狩二年(前121),改鄣郡为丹阳郡,婺地又随歙县改属丹阳郡。在此秦汉时期,生活在黟、歙地域的土著越人,因不堪封建王朝的暴政,纷纷逃入山中,形成“山越”。山越人刀耕火种,“以渔猎、山伐为业”,遁迹于山林,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丹阳郡成为孙吴的割据地之一。建安十三年(208),孙吴政权派兵制服山越后,分歙县辖地增置始新、新定、犁(后改“黎”)阳、鸺(不久改“休”)阳4县,加上原黟、歙共6县建立新都郡;婺源地域属休阳(三国吴永安元年改名“海阳”)县。吴嘉禾三年(234),幽居深谷的山越人迁出山林,结束这里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封闭状态,促使半原始形态的山越丛林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变。西晋太康元年(280)吴亡,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改海阳县为海宁县,婺源地域属新安郡海宁县。隋开皇九年(589)新安郡改为歙州,十八年(598)海宁县改为休宁县,婺地属歙州休宁县。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析休宁县回玉乡和乐平县怀金乡之地,建立婺源县,治清华,隶属歙州。元和七年(812),又划乐平县丹阳乡归婺;汉长沙王吴芮墓时亦随石老山(今名“鸡山”)移入婺源版图。天复元年(901),婺源县治由清华移至蚺城。在唐代中原人口北向南移大潮中,由于大批北方士族迁入,使婺源得到广泛开发,土地垦种面积逐渐扩大。茶叶广为栽种,陆羽《茶经》明确注明“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瓷器生产兴旺,清华东园瓷窑烧制的青瓷、青花瓷器具,行销皖浙赣边区。龙尾砚(亦称“歙砚”)闻名遐迩,成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民俗方面诞生崇拜“五猖”神灵信仰。唐昭宗李晔之子由“李改胡”,隐居婺源考水开创中国“明经胡氏”一派。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五代十国时期,婺源先后随歙州隶属吴宁国军、南唐建威军管辖。南唐昇元二年(938),镇守婺源的1500名关西军兵士,分别屯田“武溪香田、思溪大田、潋溪车田、浮溪言田、古溪丰田”等处以耕为永业,使山间盆地不断开垦。龙尾歙砚产制进入兴盛期,南唐后主李煜夸为“天下之冠”。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宋开宝八年(975)南唐灭,婺源随歙州入宋。宣和三年(1121)歙州改名徽州,婺源随之隶属徽州。两宋时期,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由于水利工程“陂”“堨”大量兴修,农业获得进一步发展。山区森林资源丰富,“岁联为桴,以下淛(浙)河”。经济作物以茶叶为大宗,“谢源茶”被《宋史·食货志》列为全国六种绝品茶之一。龙尾歙砚南宋时作为“新安四宝”之一,定期进贡朝廷。新安墨(徽墨)制造中心自北宋由黄山转移到婺源黄冈山之后,制墨业开始兴隆。社会重文兴教风气开始形成,自宋庆历四年(1044)始建县学外,龙川书院、万山书院、山屋书院等讲学会文之所亦纷纷出现。文风炽盛,渐至婺源英才辈出,全县举进士334人,仕宦者达455人。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元至元十三年(1276),徽州(翌年改为徽州路)入元,婺源随隶之。元贞元年(1295),婺源县升为婺源州(下州),隶属徽州路(至正二十四年改为徽州府)。元代婺源各业虽萧条,但仍有过采矿炼铁、淘沙采金之举。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婺源历史上影响较大的紫阳书院、明经书院、遗安义学、阆山书院等均在这一时期兴建。元统二年(1334),皇旨核准批建“文公庙”。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明洪武二年(1369),婺源州复为婺源县,仍隶属徽州府。清沿明制。明清时期,是婺源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元末动乱中荒芜的田土,逐渐被开垦成熟田,明弘治五年(1492)全县岁赋田37.9万亩,到清康熙元年(1662)增至42.9万亩。林木资源甚丰,“新安之木,松、杉为多,必栽植始成材。而婺源、祁门之民尤勤于栽植”。清代为徽州府主要产茶地,嘉庆时(1796—1820)全府岁行茶引(每引100斤)2万道,婺源占其总数35.5%。徽墨制造,清代有墨铺百余家,所造墨锭“售于二十三行省”。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造船、造纸和制伞业均于明代兴起,印刷业始于清末。明清徽商称雄中国商界,婺源商贾作为其中一支劲旅,活动足迹遍及禹域,共创了“无徽不成镇”奇迹!文化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十家之村,不废诵读”是为当时婺源的真实写照。明清时全县有200人登进士第(另有武进士7人)、619人中举(另有武举人57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朝廷纂修《四库全书》时,婺源学者所撰著作有83种入选;明清两代出仕者2114人,出现过“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的现象。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民国元年(1912),裁府(徽州府)留县,婺源县直隶安徽省。1932年属安徽省第十行政区;1934年划归江西省,划入江西省第五行政区;1947年从江西省复归安徽省,划回安徽省第七行政区。民国时期,近代教育有一定程度发展,全县建有中小学129所。婺源至衢州、德兴县、景德镇公路,先后动工兴建。然而经济日渐衰退,耕地由清代42万亩锐减至1948年的25.4万亩。茶叶种植面积由兴盛时17.2万亩、产量4.7万担分别降为4.8万亩与1.5万担,茶号、茶庄由243家减至几十家。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华造成婺源损失值达128亿元(法币)。人口从清末的21.5万人减至1948年的15.4万人。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复由安徽省划归江西省管辖,先后属乐平、浮梁专区。1952年属上饶专区。1971年属上饶地区。2000年为上饶市辖县至今。1984年,设置清华镇建制(赣府厅字[1984]357号)。1985年4月18日,设立珍珠山、武口、晓林、凤洲乡(赣府厅字[1985]230号)。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1993年,撤销秋口乡、江湾乡、赋春乡、中云乡,设立秋口镇、江湾镇、赋春镇、中云镇(赣民字[1993] 34号批复)。1994年11月25日,撤销许村乡、镇头乡、大畈乡、思口乡,设立许村镇、镇头镇、大畈镇、思口镇(赣民字[1994]238号批复)。1997年8月18日,撤销太白乡,设立太白镇(赣民字[1997]175号批复)。至此,全县辖11个镇、16个乡:紫阳镇、清华镇、大畈镇、江湾镇、思口镇、秋口镇、赋春镇、镇头镇、中云镇、许村镇、太白镇、沱川乡、段莘乡、古坦乡、浙源乡、溪头乡、鄣头乡、甲路乡、晓鳙乡、武口乡、潋溪乡、龙山乡、高砂乡、珍珠山乡、晓林乡、梅林乡、凤洲乡。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1999年5月31日,撤销武口乡,并将梅林乡的上梅洲村委会、潋溪乡的东岭坞村委会划归紫阳镇(赣民字[1999]125号批复)。2001年12月3日,撤销潋溪乡,西坑村委会划归紫阳镇;杨溪、善坑村委会划归梅林乡;撤销晓林乡,划归中云镇;撤销晓鳙乡,划归江湾镇(赣民字[2001]570号批复)。 2003年8月19日,鄣山乡更名为大鄣山乡(赣民字[2003]190号批复)。2003年9月28日,撤销高砂乡,成建制划归紫阳镇管辖(赣民字[2003]252号批复)。2003年10月21日,撤销梅林乡,成建制划归紫阳镇管辖;撤销大畈镇,成建制划归江湾镇管辖(赣民字[2003]273号批复)。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33.5万人。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2005年3月17日,江西省民政厅《关于同意婺源县撤并乡镇的批复》(赣民字[2005]26号):同意撤销婺源县龙山乡,成建制划归中云镇管辖;撤销凤洲乡,成建制划归许村镇管辖(赣民字[2005]26号批复)。2006年1月20日,撤销甲路乡,成建制划归赋春镇管辖;撤销古坦乡,成建制划归大鄣山乡管辖(赣民字[2006]5号批复)。2007年,设立工业园管理委员会。2008年,设立蚺城街道办事处。 截至2023年11月,婺源全县共172个村委会,25个居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婺源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明显提高。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三、婺源县可考虑撤县设立徽州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婺源县拥有最浓厚的徽州文化,可以考虑设立徽州市

虽然婺源县现在属江西省上饶市管辖,但是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婺源都是安徽省徽州府的一个县,是古徽州的“一府六县”之一,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婺源县与黄山市山水相连,同为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即使后来将婺源县划到江西省管辖,当地人依然保留了徽州人的文化习俗和建筑特色,美食方面也是介于皖南特色和江西特色之间。长期受到徽文化的影响,保留有相当多的徽派建筑和风俗文化。因此可以说,婺源属于汉文化大背景下具有鲜明个性的“徽州文化”区,它引以为傲的就是徽文化。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徽州在今天已不是一个行政概念,更多的是文化概念,但古徽州曾在历史上长久存在过——唐大历五年(770年),歙州辖歙、休宁、婺源、祁门、绩溪、黟六县,形成了古徽州一府六县的格局(宋徽宗时改歙州名为徽州),直到民国中期,古徽州的行政格局都保持了基本稳定,“一府六县”延续千年,作为一个整体深入人心。《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中出身绩溪的胡适三句不离“我们徽州……”,却极少说“我们绩溪……”,可见一斑。今天的行政格局中,古徽州绝大部分都属于安徽省,而被视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面积约2900平方公里的婺源则归属了江西。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如果把古徽州看作一个整体,最南端的婺源则是一块明显“突出”的区域,三面被江西的景德镇(古称浮梁)、乐平、德兴三地所环抱,和北边的徽州兄弟休宁之间还有山脉相隔,颇显另类。不过,对于历史上的徽州来说,婺源却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婺源长期属于徽州管辖,因为婺源以前隶属歙州,但在隶属于歙州三百多年后的宋宣和三年,歙州改名徽州,此时的徽州已有六县。元至元十四年徽州升路,元贞元年婺源县升州,至正十七年改徽州路为兴安府,十年后再改为徽州府,两年后降婺源州为县,一府六县的徽州府尘埃落定。所以婺源县就一直属于徽州管辖,是徽州文化非常浓厚的一个县。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婺源县在历史上曾经两次从安徽省划入江西省管辖,在婺源县设置县之初,也与江西颇有渊源。但是婺源县一直保持了徽州人特有的文化与风俗习性,徽文化的影响尤其反映在村落选址和房屋设计上,这一特点放在安徽特别是皖南可能并不明显,但在江西则几乎成了孤例。从旅游资源的角度看,婺源的徽派村落在安徽只是日常,而到了江西则是“香饽饽”。虽然婺源人和现在的黄山市有某种“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不舍,但留在江西至少在旅游产业上却可能有更好的发展。婺源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之一,这里所说的“乡村”不是指一座村落,指的是它的整体。也可以说,婺源本身就是个由许多徽派古村构成的村落群。婺源徽州文化古村落主要包括晓起、江湾、篁岭、江岭、思溪延村、汪口、李坑、理坑等众多徽派古村落。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婺源县城对建筑的建造有一套统一的标准,即使新房子也是按徽派风格建造的,白墙黛瓦映衬青山绿水,别有一番风韵。因此,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婺源县完全可以代表徽州文化,代表整个徽州。将婺源县更名为徽州市名副其实,也算是重新将徽州文化给继承发扬光大了。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二)安徽省黄山市舍弃了徽州地名,给婺源县更名徽州市提供了机会

黄山市是海内外驰名的旅游城市和徽商故里,也是全国三大地域文化徽文化的核心发祥地。安徽省黄山地级市原为徽州地区。古时的徽州辖“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现歙县徽城。前四个县现属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今属安徽省宣城市,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关于徽州一名的由来,最早出现在宋朝的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歙州人方腊起义,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开始,一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的790年时间里,作为州府名,徽州这一名称一直没有变更。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七月,康熙帝批准建立安徽省。“安徽”便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到了民国时期的1934年,婺源县被改隶江西省,从而成为肢解徽州的开始,之后又在1987年废除徽州建制,采用黄山山名取代了徽州地名并设立了黄山地级市。与此同时,安徽省将原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的绩溪县被划给了地级宣城市管辖,从此以后的徽州便不复存在了。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多年以来,社会各界对于恢复徽州旧称呼声络绎不绝。1998年4月,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李辉在《人民日报》“大地周刊”发表了《可惜从此无徽州》一文。2016年,借着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的契机,李辉再一次撰文呼吁恢复徽州地名,在《人民日报》撰写评论《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2006年3月,婺源籍的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法制委员会原主任黄景钧,就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交了《关于恢复徽州一府六县建制、成立徽州地级市的建议》。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2017年1月,民盟安徽省委以民主党派界别团体的名义,向安徽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徽州复名及绩溪划归徽州的建议》。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民盟安徽省委时任副主委钱念孙,又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了《关于黄山恢复徽州地名的建议》。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尽管社会各界都期盼黄山市恢复徽州之名,然而黄山市却对此不以为然。黄山市官方就认为徽州也好,黄山也好,反映的都是这个地区的文化标识。改与不改,徽州文化都能得到传承,因为徽州文化体系非常强大,不会被遗忘。黄山市委办于三年前也就是2020年10月26日答复网友的建议时称,徽州行政区划调整建议涉及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和江西省婺源县等地,目前各相关人民政府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因此,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既然黄山市曾经舍弃了徽州地名,且未来也不可能重新恢复徽州之名,那么这就为徽州重要组成部分的江西省婺源县提供了机会。婺源县的“婺”字作为生僻字,不便于婺源县宣传和旅游文化的传播,而如果婺源县更名为徽州市,一下就能打响城市名气,提升城市知名度,将让婺源县成为徽州文化的代表和唯一传承发扬城市。自然就能为婺源县带来无可限量的经济价值,带动当地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让当地老百姓在弘扬徽州文化的同时,还能够享受到徽州文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红利。

关于徽文化发祥地江西婺源县撤县设立徽州市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