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得地利者得天下

 子玉史院 2023-11-18 发布于陕西
 / 子

抛开经济、军事等主要参数不讲,历史上能够建立大一统帝业的人往往是吃了地利的红利,同样,历史上的那些割据者也都是因为占据了部分地利而长期与主流对峙。

战国时代,人们通过频繁的战争进行验证,已经意识到了地理对于国运的深刻影响,魏韩因为处于四战之地而亡,秦国因为地处关中平原易守难攻始终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同样,赵国接收上党也是为了将太行山防线作为邯郸的天然防御线。

在血淋淋的代价面前,人们终于出现了地理方面的意识觉醒

所以,当项羽准备衣锦还乡定都彭城时,一个老秦人就强烈建议他定都关中,项羽没听,最终被占据关中的刘邦给耗死。等到刘邦集团将洛阳作为定都首选的时候,娄敬又劝刘邦,还是关中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刘邦马上就动身前往关中,完了就利用关中的地理优势将关东的异姓诸侯王一一剪灭。

本质上来说,刘邦剪灭关东异姓诸侯王是将秦国当年兼并六国的剧本重演了一遍,还是凭借关中的经济和地理优势。

后来的李渊为什么能够在群雄逐鹿的乱局中脱颖而出,除了他关陇成员的身份优势之外,能够直扑关中拿下长安才是他制胜的关键,李渊和秦人的思路一样:占据关中,东向争夺天下

大明的皇帝为什么个个生猛,就是因为,朱棣通过迁都北京将国都打造成了一座军镇,天子守国门。

对于那些割据政权,也是因为占据了部分地理优势从而拥有了和主流抗衡、对峙的资本。

三国时的刘备紧握汉中和巴蜀的牌将曹魏的势力死死挡在秦岭山之外,东吴也是在占据长江天险之后从而与曹魏长期处于对峙状态。

这也是孙权为什么非要拿下荆州的核心原因,因为,只有占据荆州,东吴才能完整的控制长江防线,进而防备蜀汉和曹魏。

本质上来说,三国时三足鼎立的格局其实是南北对峙,孙刘联合只不过是将巴蜀和长江的地理优势连在一起以秦岭山脉和长江天险的组合共抗曹魏。如果东吴和蜀汉处于敌对状态或者蜀汉被曹魏攻占,对方分分钟就可以出三峡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灭亡东吴,同样,蜀汉如果不将汉中握在手里,也随时面临灭亡的危险,曹操打下汉中之后,益州可是一日数惊,差点崩盘。

益州当时是一日数惊

图源/剧照

同时,蜀汉也只有将汉中掌握在手里才能兵出关中争夺天下,刘邦当年就是以汉中为跳板还定三秦的。汉中于蜀汉的作用是,进可攻退可守,后来的蒋琬和费祎执政时都是常年坐镇汉中的节奏。

另外,与其说是两弱的现实倒逼着孙刘进行合作,倒不如说是地理层面的漏洞让他们成为了盟友:蜀汉保证了江东西线的安全,东吴将曹魏的主力吸引在淮南减轻了蜀汉秦岭防线的压力,让蜀汉有机会进行北伐

孙权执政的时候除了与蜀汉联盟以保证长江防线西段的安全,同时还跨过长江不断在江北拓展战略生存空间。孙权为什么屡屡出兵合肥,就是为了将势力范围向江北延伸从而更好的守卫长江防线。所谓的守江必守淮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曹魏为了控制江北随时南下也是付出巨大的代价守卫合肥、襄樊等战略重镇。

一般来说,历史上南北对峙的局面南方往往都是以长江防线、巴蜀,加上荆襄、合肥、徐州等战略重镇的助力才能维持对峙的格局。东吴在江北没有战略重镇加持的情况下就只能握手蜀汉、重兵守卫长江防线,同时以攻为守频繁用兵淮南,生存压力也大。

那些年,曹魏和东吴在江北的碰撞就成为了常态,双方沿着广陵—合肥—襄阳一线形成了一条明显的对峙线。

当然,东吴后来的灭亡也是因为,巴蜀先被灭,王浚的水师从益州出三峡瞬间就撕裂了东吴的长江防线。

当晋室南渡之后,司马家族之所以能够在江南立稳脚跟就是因为掌控了长江防线和扬州、合肥等战略重镇,但因为东晋没有占据襄樊,还是给了北方从襄樊进攻江南的机会,苻坚当年南下时偏师就发自襄樊。

所以,刘裕建宋之后,除了将巴蜀纳入版图之外还大力向北开拓,将江北的一系列战略要地掌控在南朝手中,南朝的生存压力大为缓解。

由于刘裕气吞万里一度将南北的分界线推进到了黄河流域,所以,河南地区也就成为了南北双方反复厮杀的战场。

实事求是地说,刘裕虽然没有完成收复北方领土还都洛阳的宏伟目标,但刘裕却是实打实地大大拓宽了南朝的生存空间,巴蜀和江北一系列战略重镇都是刘裕给南朝打出的天然防御地带。

后来,刘宋的元嘉北伐以及北朝的南下,战场往往都集中于河南地区和江北,直到宋明帝刘彧时,南朝的防御线才从黄河流域收缩至淮河流域。此后,江北的一系列战略重镇就成为了南朝的守卫重点。

为什么说萧衍即位之后几乎发动了举国之力来了一次大规模的北伐行动,就是因为寿阳等军事重镇的丢失,萧衍感受到了极大的生存压力。后来,在打赢了钟离保卫战并重创北魏大军的情况下,萧衍的压力才稍微小了一点。

梁武帝天监北伐规模宏大

图源/剧照

但侯景之乱却将刘裕、萧衍等人多年努力的结果一朝摧毁,侯景之乱,南朝不仅失去了巴蜀、荆襄,还同时失去了江北的一系列战略重镇,生存压力是扑面而来。

本质来说,萧梁王朝灭亡之后,南朝的命运就已经走到头了,原因就是,南陈手里只剩下了长江防线,能守住江南的盘子就已经不错了。

后来,陈宣帝陈顼虽然抓住北朝内乱的机会进行了三次北伐,但不仅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好处还大大消耗了南陈的国力,收复的淮南地区也还没捂热就被北周给夺了回去。

也就是说,不管此后的南陈庙堂是雄主还是昏君当家,南朝都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明主在位最多只能稍微延长南朝的生命线,结果根本不会变。

何况,北朝在经济、军事领域也是全面碾压南朝的节奏。

所以,南朝的灭亡是经济、军事、地利的全面落败

陈叔宝的个人素质决定不了南朝命运

图源/剧照

之后,江南虽然经济崛起并反超北方,但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以及军事的弱势地位,北方依然是政治中心、军事中心,一旦出现割据局面,最终还是北方兼并南方的结果。

当然,如果南方占据了部分战略重镇还是可以与北方维持南北对峙的格局,比如南宋。

怎么说呢,任何一个王朝或者割据政权的成功与失败都可以从地理层面找到答案——

安禄山因为没有占据山西高地和荆襄从而失去了颠覆唐朝的机会;五代十国的南唐因为丢失淮南十四州只能坐等灭亡;北宋因为定都开封最终被金军马踏中原;南明也是因为避处江南从而被清军追着打...

与其说,历史是人力、军事、经济的强力作为,不如说,任何王朝和个人开局所处的位置就已经给他们的结果写好了答案。

是的,得地利者得天下。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经济才是历史的主推手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