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种感动来自《〈唐诗三百首〉通识》

 星河岁月 2023-11-18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周兴陆老师撰写的《〈唐诗三百首〉通识》读本,视野大开,仿佛走进了一个早就知道的花园,却第一次嗅到她的芬芳,看到她整个的样子,满心欢喜。意犹未尽的同时,久久萦绕于心的竟然是“感动”二字。

图片

《〈唐诗三百首〉通识》(中华经典通识)

首先,感动于古人对孩童启蒙教育的用心

图片

孩子的心灵是纯净的,教育为其着什么色,它便显现什么性情。所以儿童启蒙教育须要慎重。《唐诗三百首》是清代孙洙晚年为家塾学童编写的一部启蒙读物,不得不说,用唐诗启蒙实在是一个绝妙的主意,唐诗自带韵律,读来有趣,小孩子即使不很懂,却也容易记诵,何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至于诗中的深意,日后在不同的境遇中慢慢领会即可。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秉承儒家的诗教传统。

孙洙先生自己爱读书,将读书看作是最合本心、最快乐的事,他又长期以教书为业,学问自是很好,当然也挑剔,他不满意之前的蒙学读物“随手掇拾,工拙莫辨”,要重新编选。这首先是对教育的用心和爱,其次挑选又要见出其才学和旨趣。儒家传统诗教讲究“温柔敦厚”,诗,发乎情,须止乎礼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要符合中庸的审美原则。这就很难,得既保证思想醇正,又不失唐诗之美,还要兼顾蒙学教育的特点。

图片

[清]马涛绘《诗中画》(局部)
读书是蘅塘退士孙洙最符合本心、 最快乐的事。

孙洙在筛选唐诗的时候有几条原则,周老师在唐诗的编选旨趣部分做了很好的介绍,《唐诗三百首》以盛唐诗人的作品为主,兼顾中晚唐,注重格调美和神韵美,按照诗教传统,不选激烈讥讽时政之诗,不选浮艳淫亵之诗,不选篇幅太大的诗篇(张若虚“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没有入选),也不选背后史事复杂的作品,一般多是清远和平、畅适明白、朗朗上口的诗篇,便于记忆,适合蒙学教育。

古人用《唐诗三百首》进行蒙学教育,不仅强调在心性上养正,也在孩童的心里早早地种下了一颗审美的种子,用心良苦且高明。任何时候,心不正,不能行远,所以养正是根本。今天形形色色的蒙学教育让人眼花缭乱,家长们在选择中迷失,孩子们在疲于应付中躁动不安,实在是得不偿失,舍本逐末。今天借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东风,我们不妨多借鉴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和智慧。

其次,感动于文化传承者的用心

图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塑造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气质。泱泱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铸就了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文化是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大宝库,其中的优秀资源需要一代代人花力气去开掘,去传承。经典阅读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经典是古人智慧的凝结,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然而传统经典对今人来讲毕竟遥远,要想读懂读透并不容易,而文化真正为大众所接受,才有力量。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识教育,因此,“中华经典通识”的组织出版,无疑是文化传承的有力举措。如此传承传统文化的用心,着实让人感动。

通识易读不易写,写得有趣又有料,深入浅出,融会贯通,那就难上加难,没有一定的造诣和学养很难做到,因此通识读本虽是小书,非大家方写得。中华书局的这个系列也的确是邀请了各领域的专家来写的。以《〈唐诗三百首〉通识》为例,作者是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周兴陆,阅读的直接感受是惊喜,同时深深地为周教授的渊博学识所折服。本以为也是就一首首的唐诗进行解读,没想到竟是唐诗纵横的大历史。既有《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背景和旨趣以及历代唐诗选本的介绍,又有唐诗的体裁、格律的讲解,还有唐诗的世界传播状况、影响分析。书的主体部分从八个方面概括了唐诗本身的艺术呈现,并就此勾画了整个唐代的精神风貌。不能说面面俱到,但以点带面,脉络清晰,又假以深沉的历史眼光,有述有评,娓娓道来,读来畅快,颇见功力。

图片


此外,整本书的设计排版以及配图都非常用心,形式和内容都给人很好的审美体验,可见这是一群人在为我们的优秀文化传承默默努力,这既彰显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当有的传承文化的自觉和担当。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感动于唐诗之美

图片

但凡通点文墨的人,都会背几首唐诗,兴致来了,兴许会诌上几句,这就是唐诗的魅力。如果说什么东西最能动人心,恐怕就是美了。唐诗之美有不同的层面,首先就是格律方面,唐诗讲究押韵,对仗,音调的平仄,读来朗朗上口,这是形式上节奏韵律的美,也是最感性的美。其次,就是语言的美,周教授用了“精粹”二字来形容唐诗的语言艺术,称其精细地把握了汉字音、形、义的特征,并运用圆熟,使得诗歌语言有了独特的审美意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贾岛的“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的“推”“敲”案例很好地展现了诗人对诗歌语言的锤炼和追求。再次,《唐诗三百首》虽然仅是从几万首唐诗里面筛选出的一小部分,却内容丰富,《〈唐诗三百首〉通识》将其概括为八个方面,包括:抒怀序志、亲情友谊、田园山水、烽火闺情、佳偶姝丽、物候节令、咏史怀古、丝管丹青。这些方面既有对人类亲情、友情、爱情等基本感情的渴望和感念,也有对美政的赞美,对自然的喜爱,对光阴的感叹,诗歌将人类的这些感情加以提纯,再现就有了别样的审美韵味。最后,徜徉于唐诗的海洋,感叹于唐人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充实,对人、对自然、对社会都有一种深沉的省思和审美的观照,整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呈现出热情爽朗的青春性,朝气蓬勃,特别打动人。

图片



唐诗之美是难以说尽的,正如周教授讲的“唐诗葆有永恒的魅力,沾溉一代一代的后人,融汇进中华文化的血液,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气质”。感谢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这么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

唐诗是中华文化长河里的一颗璀璨明珠,今天我们努力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既要大力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又要不断创新我们的传统文化,这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路虽远,行则将至,我想,做一个有文化、有品位的中国人,不妨就从熟读《唐诗三百首》开始。

作者信息:王丽丽,北京师范大学美学硕士,博士在读,曲阜师范大学助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