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六说文话史(9):天地间第一流人物范仲淹

 风动流年暖心情 2023-11-18 发布于河南

2487)

周六说文话史(9):天地间第一流人物范仲淹

在学生时代我们都背诵过范仲淹的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时候,我们的背诵,更多是因为它朗朗上口,或者干脆是一句口号。然而,当我真正了解了范仲淹的人生经历之后,才发现,原来他的确是在用他的生命践行着这句话。

范仲淹死后获封的谥号是文正公作为中国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谥号司马光曾经说,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宋史》评范仲淹: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北宋文坛巨擎欧阳修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北宋另一大佬王安石则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金末元初元好问对范仲淹的评价则着眼于他一生作为: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总之,范仲淹文场为大家,书院为严师,打仗为名将,宰相为国柱,不愧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南宋理学宗师朱熹评价范仲淹)。

和范仲淹同时代的张载写过震铄古今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古往今来天下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下面,我们就沿着这四句话去看范仲淹的人生。

范仲淹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10月1日),两岁时,其父范墉即不幸因病去世。其母谢氏贫苦无所依,遂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他由山东长山远赴长安(今西安)游学半年,寻师访友,增广见识。游学归来后,在继父友人的引荐下,来到长山县醴泉寺,拜寺中住持高僧为师,范仲淹在寺中刻苦攻读,昼夜不倦,关于他的“画粥断齑”、“窖金遗僧”、“昼夜苦读”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成语画粥断齑”讲的是为了节约更多的时间读书,范仲淹每天用小米煮一锅粥,放凉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再切上点咸菜,撒上盐末下饭。另外《宋史》说,他在应天书院求学时冬天读书读的困了,就用冷水浇脸,没东西吃了就喝点稀粥。一般人都忍受不了的困苦生活,他却连一个苦字都不喊。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 (1011年),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内心非常伤感,含泪辞别母亲,身带一琴一剑前往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据史料记载,范仲淹在应天书院读书的生活是凌晨一通舞剑,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在六经寻乐。范仲淹读书心无旁骛,真宗皇帝路过南京,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跑去观看,范仲淹却闭门不出,坐诵如旧,同学非常好奇,问他怎肯错过观望皇上的良机,他回答说:日后再见,也未必晚。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参加科举考试,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一介寒儒成为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官居九品。鉴于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奉养。 

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因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升为文林郎、集庆军节度推官。随后他便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 

据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记载,范仲淹未中进士之前有一次到祠堂求签,问以后能否当宰相,签词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签,祈祷说:如果不能当宰相,愿意当良医,结果还是不行。于是他长叹说: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该做的事。同行的人问他:大丈夫立志当宰相,是理所当然的,您为什么又祈愿当良医呢?这是不是有一点太卑微了范仲淹回答说:怎么会呢?古人说,善用人,故无弃人,常善用物,故无弃物。有才学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辅佐明君治理国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个百姓未能受惠,也好像自己把他推入沟中一样。要普济万民,只有宰相能做到。现在签词说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贱之厄,中能保身长全。身在民间而依旧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也没有别的了。这就是后世相传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由来。

按照朱熹的话讲,范仲淹自从做秀才起,就以天下为己任,只要是天下事,事事关心。所以朝廷一旦用他,他便会做出许多事业来。为天地立心,说的就是一颗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就是一颗兼济天下的圣人之心。有了这颗心,才有立身之本。就像我们人好像是靠一口气撑下来的一样。这口气就是志向,就是奔头,就是希望。有了这颗心,范仲淹在几十年的为官生涯当中,从来就是以生民为本,为生民立命

范仲淹入仕后,最初十余年,一直担任地方上的小官员。他每到一地总是踏踏实实地做各种有利于百姓的事,并且干得很有成绩。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到泰州(今江苏泰州市)任西溪镇盐仓监官,负责监督淮盐贮运转销。他看到泰州及周边各州,因唐时所建捍海堤年久失修,早已颓坏,每年秋季海潮泛滥,往往阡陌洗荡,庐舍漂流,人畜丧亡,盐灶也多被冲毁,灾情十分严重。范仲淹就上书泰州知州张纶,建议急速修复捍海堰,以救万民之灾。当时有人指责范仲淹越职言事,范仲淹回敬道:“我乃盐监,百姓都逃荒去了,何以收盐?筑堰挡潮,正是我分内之事!”后来张纶采纳了范仲淹建议,奏请朝廷批准,并命范仲淹负责修筑泰州捍海堰。前后历时四载,终将捍海堰修成。外出逃荒的两千余民户回归家乡,百姓得以安其生,农灶两受其利。从明代以后,人们即将阜宁至吕四的海堤统称为"范公堤"。足见范仲淹在当地黎民百姓心中的地位。

他被贬到浙江做地方官时,一名小吏孙居中死在任上,家贫子幼,缺少路费,不能回乡。范仲淹赠钱数百缗,雇了一条船,把灵柩和一家老小送归家乡。他派一位老衙吏护送。为避免途中为关卡阻滞,交给他一首诗,并嘱咐道,如果过关过卡有阻,把这个拿出来就行了。诗云:十口相携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时,曾命次子范纯仁将俸禄五百斛麦子,用船运送回苏州老家。船过丹阳,纯仁上岸拜见父亲的老友石延年,得知石家正处在三丧未葬,二女未适的困苦之中。父母亡故,无钱办理丧事,已经困居丹阳二月余。两个女儿年岁已很大,还没有嫁出去。范纯仁一看这个情况,马上就把五百斛的麦子都卖掉,把卖麦子所得的钱都给了石延年。石延年收了钱后,仍然愁容满面地说:还不能解决问题啊!范纯仁索性就把他坐的那条船也卖掉,把卖船所得的钱全部给了石延年。范纯仁回京后把整个过程向范仲淹汇报,当说到五百斛的麦子都卖掉钱还是不够时,范仲淹急着问:为什么不把船也卖掉?纯仁赶快告诉他船也卖掉了,范仲淹听了之后很高兴,连连称赞儿子做得对。清朝乾隆帝南巡,三次到过天平山(范仲淹故居),并敕建高义园褒扬此事。

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调知苏州。时苏州发生水灾,范仲淹命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兴修水利,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次年(1035年),因治水有功,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判国子监,很快又转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开封府“肃然称治”,时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范仲淹任职杭州时,当时江浙闹饥荒,杭州灾情尤其严重。范仲淹一边散发米粮赈灾,鼓励老百姓储备粮食,一边着手做了另外一件事,就是鼓励百姓举行龙舟比赛,然后又召集寺院住持大土木扩建寺院。当时同朝官员完全看不懂,就弹劾他,说他都饥荒了,还在劳民伤财。但是,范仲淹这么做,其实是为了以工代赈。赛龙舟其实就是借用节庆来带动消费,让那些出卖劳力的老百姓可以借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出来讨生活。而那些手里有余钱的百姓,就可以把自己的资产流动起来。包括大土木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范仲淹用这种方法,他不需要向中央要钱,就把地方盘活起来,帮杭州的老百姓成功的度过了饥荒。沈括的梦溪笔谈在描述这件事情的时候说当时的大饥荒底下,江浙只有杭州秩序井然,老百姓也都没有流离迁徙,这些都是范仲淹的功劳啊。

为生民立命,其实这是一个政治家的基本素养。但是范仲淹所做的要远远超过这个。当你详细了解了它的一生,你就会觉得感动我们的不仅仅在于他做了什么,而在于他是用什么样的人格和气节在做。

这里还有一个非常感动的故事,范仲淹在苏州当知州的第二年,买了一块地准备安家,然后有个风水先生给他看,说这是一块宝地呀,谁能得到他这家必定世代出公卿。你想,如果说是一般人的话,听了之后是不是会非常开心,因为这绝对是福荫子孙的好事啊。但是,范仲淹的格局却不一样。他说,既然这是宝地,如果我自己盖私宅,那只能我一家。如果天下士子都能来这里读书学习,那将来必定是人才辈出。这是何等的胸怀。于是,范仲淹就把这块地拿出来,向朝廷奏请办苏州府学。这个举动首开东南学之风。后来历代经过扩建,到明清时期,他已经成了东南学宫之首,就是东南部最大的教育基地。值得说的是,就是这个教育的香火千年未断,到现在,当年的校址现在依然是莘莘学子读书的地方。这就是如今的苏州中学你不得不说,这真的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范仲淹一生节俭持家,不但自己以身作则,对子女的家教也非常严格。他训子节俭办理婚事的故事,已经成了广为流传的佳话。次子范纯仁准备结婚,他觉得结婚是人生大事,父亲又是大官,于是就想要把婚事办得体面一些。正好他的大哥纯佑要进京办事,他便让长兄将自己的打算告诉父亲,并列了一张长长的购物清单,让哥哥在京城采购。范仲淹看了购物清单后眉头紧皱,叹道:我家历来清廉俭朴,岂能纵容后代如此奢侈!于是提笔在购物清单上写道:一人站着一人卧,两个小人地上坐;家中还有两口人,退回娇儿细琢磨。嘱咐老大不要在京城买任何东西,只将单子退给弟弟,就会明白父亲的意思。范纯仁接过清单仔细琢磨,羞愧不已,于是改变原来的主意,决定节俭办婚事。原来,范仲淹的四句话是个字谜,谜底是个字(原繁体字)。

在范仲淹身体力行的影响下,范仲淹的儿子们个个都有父亲的风范,次子范纯仁最为出色。范纯仁一生廉俭,自布衣至宰相,始终如一,所得俸给,都用以扩展范氏义庄。

范氏义庄是范仲淹在自己的故乡苏州,用自己一生的全部积蓄,办一个义庄。他在苏州购买好田一千亩为义田,并在灵芝芳祖宅附近修建了一组房屋为义宅,亲自为其命名为岁寒堂松风阁,办起了历史上第一个多功能的私人慈善机构,史称范氏义庄。范仲淹虽然身居高位而俸禄丰厚,但终其一生,所过的日子与一般的贫穷百姓没有什么两样。在他去世的时候,没有新衣服入殓,儿子没有足够的资财来为他安葬。

范仲淹小官大官,大官小官一生做官三十八年,做人一世,至死没有属于自己的一间房子,没有为子女留下一份遗产,惟有济贫扶困”“施贤活族之仁德传给子孙后代。范氏义庄经历了两宋、元、明、清、民国,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管理最周密,影响最广泛的私家慈善机构。范氏义庄自范仲淹在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所创,一直延续至1949年终止,历时整整九百年。

我们人人都知道做人要讲道理,但是每当遇到人情,遇到变故,就可能动摇心智。诚如韩琦,欧阳修虽一时英杰,却都不能免俗。而唯有范仲淹,一生持正,始终以公理处事,坚如磐石

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应天府宁陵县宋代有个大词人叫晏殊,也就是写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的那位。当 时任南京留守、知应天府晏殊听闻范仲淹的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 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即由范仲淹倡导开始,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抵达任所邓州,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营造百花洲,并设立花洲书院。其传世名篇《岳阳楼记》及许多诗文均写于此地。

另外,范仲淹到睦州梅城任知州时,主持修筑南北相连接的堤坝,疏浚梅城西湖等水利设施。范仲淹在睦州虽然只有半年,但他体察民情,政绩颇佳,老百姓非常怀念这位正直的州官,先后在梅城修建思范亭思范坊范公祠等,纪念这位内刚外和,所至有恩的父母官。在越州任职时,他一到越州就急忙写信给他的好朋友、著名学者李泰伯,诚恳地邀请他来越州讲学。李泰伯果然来了,在范仲淹的大力倡导下,越州办学之风大兴,郡内多自置学,聘名儒主之。他离去后,越州人民建希范亭纪念他,又在亭前立一牌坊,牌坊上题百代师表,以褒扬他兴学之功。

你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历朝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能做到这三点,已经非常不错了。欧阳修、苏东坡都是如此。但是为万世开太平就难。这不是文学能做到的但范仲淹做到了。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边事吃紧,仁宗以范仲淹众望所归,召回京师,担任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七月,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一同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担任安抚使夏竦的副手。八月,范仲淹兼知延州。范仲淹到任后,更改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范仲淹在戍边西北期间,逐渐培养出狄青、种世衡、郭逵等有才干的将领,其他如张亢王信范恪周美等,也是范仲淹所拔擢的。

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1040年前后,西夏进犯北宋边境。在延州要塞大多失手以后,宋仁宗启用了范仲淹和韩琦奔赴西北战场。韩琦想攻,但是范仲淹却认为西夏军擅长游击战,不擅长阵地战,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守代攻。要加固堡垒,但是韩琦没有听他主动出击,结果在非常惨烈的好水川之战中。宋军惨败,死伤1万多名将士。而范仲淹则看准形势,在加固堡垒的同时,对内开始大兴农田水利,首先就解决了粮食供应的问题,而且他还让羌人参与屯田,开放了边境的贸易。我们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于是,羌人各部落纷纷归心宋朝。宋史范仲淹传上说,很多羌族的老百姓在范仲淹生前都挂上他的画像为他立生祠。范仲淹去世的时候,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都替他惋惜。很多羌族部落首领几百人,就像失去了父亲一样痛苦,他们斋戒了三天之后才离开。

皇祐四年(1052年)五月二十日(6月19日)在徐州病逝,享年六十四岁。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

早在范仲淹患病时,仁宗便经常派人送药慰问。到范仲淹病逝后,仁宗嗟叹哀悼许久,又遣使慰问其家人。下葬之后,仁宗亲自题写范仲淹墓的碑额为“褒贤之碑”,加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后经屡次加赠为太师中书令尚书令,追封楚国公。 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宋钦宗褒赠近世名臣,特赠范仲淹为魏国公。

北宋另一个大名人苏东坡,说他小时候刚刚确立自己的志向,就是因为当时从京城来了一个读书人,拿了一本庆历圣德诗给苏东坡的老师看,这本书里就写了当时朝廷的闪耀群星。苏东坡就问老师说,这些都是什么人啊?老师说你小孩子家家的懂什么?然后苏东坡就说,他们是天人吗?如果是的话,我不敢问,但如果他们是和我们一样的凡人,那我为什么不能知道呢?老师就跟他讲,说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的名字,你要记住,他们是人中豪杰。后来,苏东坡就把这个故事写在了他给范仲淹的文集写的序里。他说,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见过范公。他读着范仲淹的碑文,流泪说,我终于知道了他的为人。他用伊尹、姜子牙、管仲、乐毅、韩信和诸葛亮来类比范仲淹。把他作为一个高山仰止的榜样。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小的时候,我以为这只是一个束之高阁的口号。但是当我真正了解了范仲淹的人生了之后,你会忍不住赞叹原来天下真的有如此这般之人。范仲淹当时被贬睦州的时候,去看过东汉时期大隐士严子陵的祠堂,并且为他提了一句话。我觉得那句话不仅仅是他写给严先生,也是他用生命谱写出来的人格样本。那就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