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梁河车神”,备受争议的帝王——宋太宗赵光义

 泰阳汉子 2023-11-19 发布于山东

宋太宗赵光义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历史上对这位皇帝的评价可谓毁誉参半,宋太宗在位前期急于建功立业,导致屡次惨败,高梁河之战身负重伤,坐驴车狼狈逃回,也被戏称为“高梁河车神”,大宋精锐损失殆尽,但是后来宋太宗认识到了错误,积极采取措施,又恢复了国力,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这位备受争议的帝王。

宋太宗即位

976年十月二十日,宋太祖去世,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他的弟弟赵光义即位,就是宋太宗。

宋太宗生于939年,这年三十八岁,本名叫赵匡义,为了避讳高祖名讳,更名赵光义,后来又改名为赵炅。

那么,什么是金匮之盟?

961年,宋太祖的母亲杜太后病重,在弥留之际,跟宋太祖说:你之所以能得到天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后周让只有七岁的小孩子当权,如果后周有长君在,你得不到天下。你和光义是亲兄弟,将来应该把皇位传给光义,这么大个国家,能立长君,是国家的福气。

图片

赵光义当时二十三岁,是皇室中除宋太祖外最年长的,当时宋太祖的长子赵德昭只有十一岁,二儿子赵德芳只有三岁,都是小孩子。

宋太祖边磕头边答应母亲的要求。

杜太后又叫过来赵普,把母子二人的约定写了下来,珍藏在皇宫中,这就是“金匮之盟”。

本来这个盟约只有皇室和高级大臣极少数人知道,981年,宋太宗和赵普在朝中跟大臣们公开宣布,但是宣布的这个却是被篡改之后的。

据说“金匮之盟”本来内容是宋太祖传给赵光义,赵光义再传给三弟赵廷美,然后再传给赵德昭,中间过渡两代又传回来了。

这样合情合理,毕竟天下是宋太祖赵匡胤打下来的,但是后来赵德昭自杀,赵德芳也去世,宋太宗就萌生了修改盟约的想法,与其便宜了三弟,不如把皇位留在自己家,就联合赵普修改了盟约。

于是就变成了宋太祖把皇位传给宋太宗,就结束了。

图片

完成统一

976年,宋太祖下令组建河东道行营,命大军同时攻击北汉的各个州县,就在大宋军队节节胜利的时候,宋太祖于当年十月驾崩,大宋不得不撤兵。

宋太宗即位之后,更加积极的筹备对北汉的战事,979年正月,派禁军主力十多万对北汉发起最后一击。

四月,宋太宗御驾亲征,双方在太原城下激战四个月,北汉终于抵挡不住了,五月初五,北汉投降。

北汉的灭亡,标志着地方割据分裂局面的结束,宋太宗完成了统一。

宋太宗第一次北伐契丹

宋朝开国的时候,中原与辽国仍处于战争状态,宋太祖的陈桥兵变就是以北上抗辽的名义发动的,得知宋太祖上台后,辽国就给了一个顺水人情,主动退兵了。

此后也是以守势为主,宋、辽双方小的冲突摩擦不断,但是没有爆发大战,双方都有议和的愿望。

后来宋、辽就互派使者进行议和的活动,然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每逢新年和皇帝生日都要派使团进行外交活动,还开放了边境的贸易往来。

图片

虽然建立了外交关系,宋太祖还是想收回燕云十六州的,但是燕云十六州是石敬瑭通过契约主动割让给契丹的,契丹占据主动地位。

宋太祖有一个想法就是用统一南方得到的巨额财富来跟契丹赎回燕云十六州,由于宋辽建交之后不久,宋太祖就驾崩了,这个想法没有实施。

宋太宗即位后,对契丹推行强硬的战争策略,用金钱赎回燕云的想法也就束之高阁了。

宋太宗雄心勃勃,他想要建立超过周世宗和宋太祖的功业,他一方面积极进行军备,另一方面积极与契丹搞好关系,加强贸易,麻痹契丹。

979年正月,宋朝大军向太原进发,契丹急忙派使者劝说宋太宗退兵,宋太宗的答复非常强硬。

河东逆命,所当问罪。若北朝不援,和约如旧,不然则战。

然后契丹派出大军增援北汉,三月,契丹大军到达石岭关,与大宋军队发生激战,辽军将领求胜心切,率军冒进,被大宋击败,损失上万人,幸亏援军到达,没有被全歼。

图片

五月,大宋又攻克了太原。两次大胜,让本来没有多少实战经验的宋太宗产生了错觉,他过高的估计了宋军的实力,低估了契丹的实力,认为辽军也不过如此,于是决定一鼓作气,进攻契丹,目标直指幽州城。

六月十三日,宋太宗亲率大军北上,身先士卒,进军神速。二十日,取岐沟关,二十一日,取涿州,二十二日,宋太宗就顺利推进到了幽州城下,开始四面攻城。

在幽州城外,宋军连挫强敌,击败了契丹北院大王耶律奚底和南府宰相耶律沙两位大将,这是对宋作战的主力部队。

大宋军队对幽州城进行四面猛攻,都被幽州守将韩德让化解,韩德让文武双全,把幽州城守得跟铁桶一般,确实厉害。

七月初六,契丹的增援部队赶到,宋太宗亲率御营军迎战,没有调动攻城的大军。

战争打响后,契丹军队不断后退,宋太宗轻敌冒进,契丹把宋军引诱到了高梁河,契丹军队从小路穿插到大宋军队后方,从左右两翼杀出,跟正面军队一起围攻宋军,宋军被包围,全线崩溃。

宋太宗被箭射中大腿,身负重伤,连夜往南狂奔三百多里,逃到了涿州,然后宋太宗箭伤加重,连马都骑不了了,只能改坐一辆毛驴车,继续南逃到定州。

图片

幽州城下的大宋军队失去了统一指挥,也开始撤退,大军的粮草,宋太宗留下的仪仗宫女等都成了契丹的战利品,宋军退兵过程中遭到契丹的追击,损失也很大。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梁河之战,当时契丹国力正盛,宋太宗又不像他哥哥那样久经沙场,他没有指挥大仗的经验,却又急于在沙场上建功立业,失败似乎是在所难免的。

正是在高梁河之战中,宋太宗坐驴车狼狈逃跑,逃跑速度之快,被人们戏称为“高梁河车神”。

为了报复大宋围攻幽州,在979年九月,辽国派十万大军攻宋,双方军队在满城相遇,展开激战,辽军大败,战死一万多人,被俘三万人。

满城一战,大宋开国元勋李处耘的儿子李继隆脱颖而出,后来他的部队成为大宋的王牌军队。

满城一战宋军大胜,只是宋太宗在高粱河之战吓破了胆,再也不敢亲临现场,但是他偏偏还要在开封对前线进行遥控指挥,排兵布阵,正是前线将士抵挡住了宋太宗不切实际的瞎指挥,才取得了空前的大胜。

图片

经过高粱河和满城两战,宋、辽互有胜负,基本进入相持阶段,但是宋太宗还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想尽快夺回燕云地区,这也导致了更大的失败。

宋太宗第二次北伐契丹

982年,辽景宗去世,他的儿子辽圣宗即位,辽圣宗当时只有十二岁,是萧太后萧燕燕掌控大权。

孤儿寡母,宋太宗跃跃欲试,然后又打探到萧太后私通韩德让,宋太宗想当然的认为萧太后不守妇道,契丹高层一定是离心离德,这是夺回燕云的天赐良机。

殊不知萧燕燕虽是一介女流之辈,但却是一位女中豪杰,她上马能杀敌,下马能治国,她知人善任,手下有一批贤臣猛将,而且契丹对待男女关系方面更开放,所以萧太后那点风流韵事在他们眼中也不算什么大事。

986年正月,宋太宗不顾朝中大臣的反对,下令北伐契丹,三十余万大军兵分三路对燕云地区发起全面进攻,其中,东路大军十余万禁军精锐作为主力,目标直至幽州。

战争开始后西路和中路军节节胜利,连克四州。东路大军到达涿州一带,被辽军切断了粮食供应,不得不返回雄州补充粮草,然后再次进攻涿州,但是粮草又消耗大半,来回的拉锯,再加上天降大雨,宋军已经疲惫不堪,锐气尽失。

图片

这个时候萧太后率领的增援部队已经到达,宋太宗收到情报后,下令赶紧撤退,结果撤退变成了溃败,十万大军冒雨向南奔逃,辽军全线出击猛追宋军。

作为主力的东路军溃败,西路和中路军也只好撤退,第二次北伐失败。

虽然北伐失败,西路和中路大军还是安全返回了,但是宋太宗又下诏命令潘美和杨业率大军再度出发,接应云州、应州等几个州的百姓撤退。

大军出发后,杨业建议走小路,但是两位监军刘文裕和王侁强令杨业走大路,正面挑战契丹。

杨业别无选择,只能率军前进,中了辽军的埋伏,被击败,主帅潘美听到前线溃败,抢先逃跑了,没有按商定的地点接应杨业,杨业率残部撤退后发现没有接应,知道大势已去,与辽军追兵激战,最后被俘,绝食三天,壮烈牺牲。

图片

辽军耶律休哥率军南下,在君子馆与宋军刘廷让部激战,刘廷让丝毫不落下风,然后突然天降大雪,气温骤降,大宋军队的弓弩无法使用,契丹趁势反击,大败宋军。

负责殿后的李继隆一看形势不好,没有前来增援,率兵南撤,刘廷让孤军奋战,全军覆没。

宋太宗的觉醒

经历了这几次惨败,大宋的精锐主力几乎损失殆尽,契丹大军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宋太宗面对危局,终于清醒下来,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变局面。

宋太宗颁布了《契丹攻劫罪己诏》,承担了战败的责任,免除遭受战乱地区民众的赋税,抚恤阵亡将士,还多次派使团出使契丹,以望达成和议。

然后,宋太宗在军事方面改变了对契丹进攻的策略,采取防守策略,扩充军备,派大军针对各战略据点加强防御,在河北建立了完整的防御体系。

988年十一月,李继隆在唐河战胜耶律休哥率领的契丹军,歼灭一万五千余人。第二年,宋军大将尹继伦又在唐河北利用契丹大军吃饭的机会,突袭大营,获得大胜。

这两次战役,宋军走出了之前连败的阴霾,宋、辽也从之前的大规模战争走向僵持局面,契丹也没有再大举南下入侵。

图片

997年,宋太宗去世,享年五十九岁,在位二十二年。

对宋太宗的评价是成败参半,毁誉参半,虽然他一直想超越自己的哥哥,想在沙场建功立业,但是事实证明他真的不会打仗,他本质上还是一个文人士大夫,他读书很多又精通书法,虽然在战场上连吃败仗,大宋精锐损失殆尽,但是他在治理国家、恢复经济、繁荣文化方面做的特别好,这些方面应该是超越了宋太祖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