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说湘菜138 长沙的菜市场

 张效雄 2023-11-19 发布于湖南

闲说湘菜138 长沙的菜市场

说道湘菜,自然离不开从菜市场选购食材这个环节。食材的优劣,决定了菜肴的品味。

逛菜市场、赶早市,是湘菜人,或者说是所有餐饮人的早课。

我不是专业的餐饮人。但人总得吃饭,所以从小就与菜市场打交道,家乡的早市是我最初的记忆之一。

我小时候住的那个小镇叫营田,是湘江下游的一个码头。隔天早晨,我会拎着一个小篮子,去豆腐铺卖两片豆腐,或是去肉店买一斤猪肉,还会买点豆芽之类的。这些是我外婆烹饪美食的简单食材。

那个时候,几乎所有的食材都是新鲜的,没有冷冻设备,物流不畅,当天鱼肉蛋鸭和瓜果菜蔬当天售罄,常常排队很久还买不上,只能比谁起得早了。国营饭店去国营菜店买食材,应该是计划供应的,对此我一无所知。

到长沙工作以后。除了办公室以外,我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菜市场。最初的两年,还是计划供应时期,只有一些国营菜市场和肉食水产店,去这里买菜常常也是要排队的。住得远的人,还得拿月票坐公共汽车去菜店。我的大舅在金盆岭的长沙电力学院工作,他们买菜就要坐车到侯家塘菜店,隔天一次,不很方便。

后来放开了,让农民进城摆摊子,便兴起了一些自发菜市,有农民进城的,也有专业菜贩子,都是个体户。政府因势利导,开设一些农贸市场,菜贩子的营生于是合法了。他们经营的食材新鲜,价格便宜,国营菜店肉店水产店竞争不过,自然就退出了。记得省委机关当初也有个卖菜的摊子,老同志们很不满意,提意见说个体户怎么跑到大院来了。当时的省长刘正是个开明的领导人,他说,要鼓励多设立供应网点,这是搞活经济,没有必要撤了,规范经营就好。于是菜摊子扎根下来,再后来变成机关菜市场,一直经营到现在。

现在不同了,长沙市蔬菜网点铺到了每个居民集中的区域,不但方便了市民,有些还成了外地人体验长沙风土人情的网红打卡点。有些菜市场人气兴旺的程度,已经不亚于各大旅游景区,成为年轻人寻找新鲜生活的新途径。这个习惯我也有,不论出行到哪里,我都要逛逛菜市场。这个习惯保留至今,今年去昆明、大理、汕头和龙山、花垣等地旅游,都去了那里的菜市场。

在长沙几十年了,我去得最多的菜市场有三个。

一个是荷花池,位于蔡锷中路。我供职的湖南日报社,就在附近。改革开放前到1980年代初期,这里就有国营菜店,菜品也还丰富。新鲜蔬菜自不备述,肉食类的有我很喜欢的广式香肠和冰冻小鳕鱼等。还有一种红肠,炒熟了卷起来像个小碟子,放点青椒和大蒜子,不但味道好,色泽也鲜艳,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香。可惜现在买不到这样的好东西了。

每逢寒潮到来之前,菜店里便排起了长队。我也是其中一员,买一大堆回去,预备一两周不断顿,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冰箱。

后来在不只是国营菜店啦,长沙一医院对面那一片街区,都是美食的货源地。经过改造后的荷花池生鲜菜市场,几乎是美食一条街,以菜市场为中心向南北展开,食材任有尽有,没有了往日印象中脏乱差,难以落脚的面貌。档口间窗明几净、整洁有序,蔬菜、熟食、肉蛋、水产等农副产品合理分布在各个区域,逛起来十分舒适。常常排着长队的有两个捆鸡店、两个烤鸭店,还有一家馅饼店。我很喜欢市场内南京风味的扣肉,和来自洞庭湖区的腊猪脚,还有辣椒萝卜、腌菜干,也是风味独特的,价格很实惠。

作为荷花池的老网红,我每次路过都能看到排队的身影,不少是外地游客,本地老口子更是提着大盒小盒不嫌多,就连路过的老头老太都要随手带两盒回去。

另一个就是燕山街,袁家岭附近一条小巷子。我从报社搬到韶山北路一号以后,每周要光顾巷子里的菜市一两次。这里的生鲜蔬菜大都是当天到的货,价格比荷花池稍稍贵一点点。街上有一对河南夫妻炸的油条油饼,味道不错,上午要经营到十点以后。一家安徽人开的豆腐店,和另外一家也是安徽人开的烧鸡卤味店,经营了二三十年,换了两代人,生意一直蛮好的。小巷中部有家鲜鱼店,我常买他家的罗非鱼,每次都会随送一小把紫苏调味,可见老板很会做生意。这家鱼店不远处拐弯的地方,常常有当天捕捞上来的鳡鱼刁子鱼和螺丝肉、贝肉出售。摊主的大盆子里,还有豆腐浸在水里待售,我隔两天会去挑一两片,味道很正。

再就是南门口,那里一家店子连着一家店子,热闹得很,似乎是长沙市最兴旺的菜市场。

我的妹妹在长沙市分管蔬菜生产经营与技术指导工作,她的单位曾在南门口“德茂隆”的楼上,宿舍就在边上。我父母跟随她在这里住了好些年,我每次去那里,自然会菜市场逛逛。这里汇聚了蔬菜、水果、油货、炒货、山货、海鲜、豆制品、卤腊味、调味品等,品种多到五六双手的指头都数不过来。

追溯到几十年前,南门口还是长沙手工业品和杂货的集中地,后来才兴起了菜市场。“德茂隆酱园”是长沙经营酱菜的老牌子,带来菜市和小吃铺很火,零售和批发均有。商贩们和顾客们常常在摊位前或店子内询价,挑选心仪商品,整条街烟火气十足。

南门口作为城南路与黄兴广场的交叉口,除了居住已久的老口子,游客们也蜂拥而至,扎堆打卡,原因是这里藏匿着最抚人心的万千风味。这个地方应该说是一个菜市群,横竖延伸到好几个街区。长沙人习惯称的南门口菜市场,实则在靠近南门口地铁2号口的碧湘街内,再精准定位的话,就是上碧湘街。

这里也有一家捆鸡,和浪哥卤味。卖捆鸡的是南门口开了三十多年的老店,味道经过老口子认证,还有不少游客特地要求真空邮寄。捆鸡在蒜末、辣椒、红油里走一圈,不用加多余配料,就足够诱人。每片捆鸡都切得薄而不散,入口爽脆有嚼劲,既可以做下饭菜,也可以做零食,一片接一片吃着,根本停不下来。

长沙的菜市场太多了,我不可能都跑到。譬如说华天大酒店对面那个巷子里的菜市场,就是因为铁路职工和原770厂职工需要而兴起的。还譬如说,清水塘博物馆对面,就有一个菜市场,规模不小,东边的出口,现在成了米粉一条街,又是一个热闹的网红打卡地。

长沙市菜市的远远不只这么几个地方,好些个原本繁荣的地方已经被替代了。老辈们记忆最深的北正街菜市场,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因为道路拓宽,菜摊子变到街边头去了。

我岳母曾经在城南赤岭路的韩国街住过好多年,我去她那里,总要去赤岭路邮局对面的那片菜市场走一走。那里的食材应该是长沙最便宜的,扣肉卤菜味正实惠,蔬菜新鲜价格低,只是环境不怎么好,地面坑坑洼洼,水流不断。前些年道路拓宽,菜市场被占了,不晓得搬到哪里去了。

城北的麦德龙附近,楼栋之间也曾兴起过一处菜市,主要是早市,新鲜,丰富,价格不高。不少人清早开车去这里采购进货。我也曾多次开车去买回一周的食材,顺便再到街边的小店吃碗米粉,很惬意的。有好些日子没有去过了,听说那里变成了长沙市著名的夜市网红打卡点,叫什么扬帆夜市,不晓得那个早市还在不在。

当然,长沙市最大菜市场,是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除了本地菜农偶尔带着自己生产的蔬菜摆个小摊外,大大小小的菜店,都是从这里进货。随着城市发展,马王堆已经不是郊区了,前些年城市改造,把蔬菜批发市场搬到更远的地方去啦。原来批发大市场那个地方,改成了以海鲜大排档为主的餐馆夜市,似乎是城市轮回的一个缩影。

不管怎么变,家居少不了蔬菜水果,餐馆少不了肉食海鲜。市场需求所致,长沙市大街小巷的菜市场确实多了去了。湘菜如今这么受欢迎,市场这么繁荣,原材料源源不断地输送出来,菜市场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

作者张效雄,记者出身的作家。湖南湘阴人,生长于国营汨罗江农场(现岳阳市屈原区)。湘潭大学1977级学生。湖南日报社高级编辑,集团原副总经理。湖南省第六届政协委员、新闻阅评专家。代表作:长篇小说《风起》,散文集《寻觅天籁》、随笔集《蓉园笔记》,论文集《新闻文化随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