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厕所里的小飞虫为什么永远灭不完 | 答案如下

 DATSIX 2023-11-19 发布于湖北


图片

你家的洗手间是否常有小飞虫光顾?

这种小虫总在你洗澡和蹲坑时趴在墙上充当气氛组,下一秒,它们在你浇下来的热水里挣扎,或者横死于你突然拍来的厕纸之下。

你尝试过各种方法想要永绝后患,但第二天这些小虫又照常在角落里阴暗地爬行,想将它们灭口为什么这么难?

这种不起眼的小飞虫名为“蛾蚋”,俗称“地沟蝇”。相比起嗡嗡响的蚊子,它们的行踪要低调得多。

蚊子每秒振翅800余次,乘风可直抵290米的高空[1][2];而蛾蚋成虫的飞行能力很差,经常只是呆呆地趴在墙角[3]。

除此之外,蛾蚋也没有吸血口器,以粪便和腐食为食,不会像蚊子一样没事就来骚扰你[3][4]。

在居所中常见的星斑蛾蚋和白斑蛾蚋[5][6],一般也就长1-4毫米[7]。短小精悍的身躯,外加蛾蚋成虫隐蔽的休息行为[3],如果你是近视眼,洗澡的时候很可能误以为它只是墙角的污渍。

图片
图片

(滑动查看实拍高清大图)

图片

蛾蚋翅膀上鳞片状的绒毛让它们看起来和飞蛾很像 / Wikimedia Commons

也许你火眼金睛,一拍一个准。但即便如此,也无法杜绝后患。

蛾蚋作为一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会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种形态[8]。

半个月,蛾蚋幼虫就会结蛹,而后破茧而出[3]。紧接着,新的成虫在9小时内就会迅速达到性成熟,开始积极备孕[9]。蛾蚋可不讲究一夫一妻制,两性都可以与多个异性成虫交配[9],生出更多的后代。

平均而言,每只雌蛾蚋的产卵量高达200-300个[9][10]。在你拍死的5只雌蛾蚋背后,可能还有1000余条幼虫藏在你家某个潮湿的角落。

其中,在20-26°C的环境下,只需17天它们就可从卵发育到成虫,而成虫的寿命也就10天左右[11]。也就是说,你的猎杀不过是帮助它们解决了老龄化的问题。

除了更新迭代速度快,这种身长仅几毫米的乳白色幼虫还格外顽强。

它们的大本营,是你家厕所堵塞的地漏、下水管道,乃至洗手池的排水口[3]。缓慢的水流,富含有机质和微生物的环境,堪称蛾蚋幼虫的美食天堂[12]。所有被你拍死后冲到下水道的蛾蚋成虫尸体,都是绝佳的投喂。

它们对强污染、高酸高温、低溶解氧都有很强的耐受性[3];还能和各类细菌组成共生系统,在管道内形成最长可达数千米的“生物薄膜(biofilm)”[7][12]。等到了幼虫期的第三、第四阶段时,它们便能在这层生物薄膜中移动,借此在充满水的环境中穿梭自如[7]。

幼虫尚且如此,长了翅膀的成虫更是在你家到处遛弯。

昼伏夜出的特性,让它们习惯于白天在产卵地附近休息,晚间才出来觅食[3]。而厨房洗碗池的排水槽、盛满残羹剩饭的餐具、阳台上养的盆栽都是蛾蚋晚间串门的好去处。因为它们爱各类富含有机质的污水,也爱土壤和花蜜[3]。

变态的繁衍能力和卓越的生存能力,让蛾蚋隐患难以根治。一家德国医院的研究报告表示,如果在新建的手术室中发现了蛾蚋,将至少空置2年以上清除虫患才可能重新开放[7]。

当然,家里并不需要像手术室一样要求无菌环境,偶有几只蛾蚋作伴也无大碍。当它们成群结队地出现时,你可就要小心了。

蛾蚋成虫虽然不会通过血液传播致命病菌,但它们可以像苍蝇一样,腿上沾上各种污秽环境中的病菌,再飞到你的碗里蹭来蹭去[7]。从它们身上掉落下来的鳞片状毛发颗粒,还可能引发呼吸系统疾病[13]。

图片
图片

此外,蛾蚋幼虫还可以寄生人体。

虽然它们并不需要寄生宿主就能长大,但意外进入人体的幼虫或虫卵,能够寄生在口、鼻、泪管、泌尿生殖系统等部位,并引发感染[8][14]。

2022年,一项关于蛾蚋幼虫致人体感染的综述中显示,每例患者排虫数从 1 条至100余条不等[15]。虽然并未造成严重的后果,且寄生人体的案例并不常见,但蛾蚋幼虫给患者带来的心理阴影还是不容小觑。

可见,蛾蚋不论大小、生死,不论身处何处,都是有点功夫在身上的。

毕竟,人家是目前最古老的双翅目科昆虫。蛾蚋科的化石甚至可追溯到大约2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或三叠纪早期[3],简直可以和活了3亿年的蟑螂相媲美[16]。

所以下次看到蛾蚋,可别再小瞧它们了,定期疏通家里的下水管道,或者换个防虫型地漏,才是杜绝虫患的不二法则。

撰文 / 蒋三岁  

网易文创答案如下长期招聘正职视频策划

点击下方链接,投递你感兴趣的岗位

答案如下长期招聘正职视频策划与内容实习生
图片

[1]Bomphrey, R., Nakata, T., Phillips, N. et al. (2017).Smart wing rotation and trailing-edge vortices enable high frequency mosquito flight. Nature 544, 92–95.

[2]Huestis, D.L., Dao, A., Diallo, M. et al. (2019).Windborne long-distance migration of malaria mosquitoes in the Sahel. Nature 574, 404–408. 

[3]Munstermann, L. E. (2019). Phlebotomine sand flies and moth flies (Psychodidae). In Medical and veterinary entomology (pp. 191-211). Academic Press.

[4]胡翠. 闵建雄. (2000). 法医昆虫学. 重庆: 重庆出版社.

[5]闫俊, 陈汕, 贾俊清 & 尤平. (2017). 星斑蛾蚋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分析. 应用昆虫学报 (01), 35-44.

[6]何志伟,董起钰,刘锐,李欣,刘欣,徐从武,张忠等. (2021). 白斑蛾蚋幼虫肠道可培养细菌的分离鉴定与产消化酶活性分析.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02), 224-229.

[7]Rupprecht, T., Moter, A., Wiessener, A., Reutershan, J., Lang-Schwarz, K., Vieth, M., ... & Bollinger, T. (2020). Spread of 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 by moth flies from hospital waste water system.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6(8), 1893.

[8]卢西西, 陈子杰, 解芸芸, 夏琪 & 芦亚君. (2022). 基于coi基因的海南星斑蛾蚋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医学动物防制 (05), 467-471.

[9]Sebastiani, F. L. (1978). Ciclo biologico de Telmatoscopus albipunctatus (Williston, 1893) (Diptera, Psychodidae), 1-Comportamiento sexual. — Ciencia e Cultura (Brazil) 30(6): 718–722.

[10]Sehgal, S., Simões, L. & Jurand, A. (1977). Effects of caffeine on growth and metamorphosis of moth fly Telmatoscopus albipunctatus (Diptera, Psychodidae). — Entomologia 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 21(2): 174–181.

[11]Vaillant, F. (1971). Psychodidae-Psychodinae. S. 1–48, Textfig. 1–186. – In: Lindner, E. (Ed.) Die Fliegen der Palaearktischen Region 287.

[12]Vlamakis H, Chai Y, Beauregard P, Losick R, Kolter R. (2013). Sticking together: building a biofilm the Bacillus subtilis way. Nat Rev Microbiol. 1:157–68

[13]Rupprecht, T., Moter, A., Wiessener, A., Reutershan, J., Lang-Schwarz, K., Vieth, M., ... & Bollinger, T. (2020). Spread of 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 by moth flies from hospital waste water system.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6(8)

[14]El-Dib NA, El Wahab WMA, Hamdy DA, Ali MI. (2017). Case report of human urinary myiasis caused by Clogmia albipunctata(Diptera: Psychodidae) with morphological description of larva and pupa. J Arthropod Borne Dis. 11:533–8.

[15]龚志红, 龚红卡, 徐芸, 刘俊朴 & 谢慧群. (2022). 中国大陆毛蠓幼虫致人体感染的病例系列分析. 江西医药 (09), 1317-1319.

[16]谭娟杰.(1980).昆虫的地质历史. 动物分类学报(01),1-13.

图片


    微信编辑 | 付泽旭   图片编辑 | 懒羊羊   
 内容编辑 | 懒羊羊   审核编辑 | 潘图图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