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员说,不懂得“识三”和“用三”,你和战略永远无缘

 kumusi 2023-11-19 发布于安徽
教员说,不懂得“识三”和“用三”,你和战略永远无缘

世界不仅是一分为二的,更是一分为三的。

一分为二,是认识论。

一分为三,是方法论。

不懂得“识三”和“用三”,不善于使用“三分法”,不清楚如何使用“第三方力量”和“第三方空间”,你与战略和成功永远无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是个极好的东西,要不然老子怎么会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感慨呢?

“三”不仅有生生不息的哲学意蕴,同时还有“稳定”的含义,比如在几何学上,“三角形”是一种最稳定的几何结构,而在中国的成语中,我们也常常可见“三足鼎立”的说法。

由于“三”是“稳定”与“变化”,“确定”与“不确定”,“白天鹅”与“黑天鹅”的临界点或者说调节阀,因此,所有的战略家都会将“识三”和“用三”作为自己战略思维的必修课。

在“识三”和“用三”上,诸葛亮的《隆中对》可谓是战略学的经典教材。

当桃园结义后,屡战屡败、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刘备,在战略上屡屡处于被动局面时,“三顾茅庐”之后《隆中对》——这千古流传的经典战略谋划的画面出现了。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短短百余文字,将战略家那穿越时间、空间,洞察人性的战略思维,以及在走投无路,貌似山穷水复的战略绝境中,如何看清对手,找到援军,找到自己赖以生存战略空间的战略谋划场面,描写得栩栩如生。

由此,所谓的“三国演义”就此开始。

由此,刘备终于明白了“识三”、“用三”的威力,终于明白了如何“识三”和“用三”。

作为“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的毛泽东,在战略的“识三”、“用三”上,当然也是千古高手。

在研读有关毛泽东战略思想的历史文献时,我发现远在1916年7月25日,毛泽东给同学萧子升的信中就写到:

“无论何人执政,其对我政策不易。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

神一样的预言,20年后的1937年,长达8年的伟大的抗日战争开始了。但是,此时的毛泽东却只有23岁。

此后,在长达20多年的研究毛泽东战略思想的过程中,我常常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能够使年方23岁的毛泽东,提前20年精准地预测中日战争的爆发。

后来,在反复阅读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将军的名著——《苦难辉煌》时,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原因是毛泽东熟读和精通历史,对清朝末年,随着大清王朝衰败,沙俄帝国、日本、大清国三种政治力量——在东北亚地区的角逐,以及力量的此长彼消有关。

特别是随着日俄战争以俄国失败告终后,日本国内新即位并且野心勃勃的裕仁天皇、日本老军阀、新军阀矛盾不断激化与延伸,甲午中日战争、“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等等,也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正是因为看清了日、俄、大清三方博弈,以及日俄战争以沙俄失败后,中日矛盾急剧上升,日本非逐步升级入侵中国不能解决自身内部矛盾的真相,所以教员做出了神一般的预言。

教员不但是“识三”的高手,而且是“用三”的高手。

教员一生的战略杰作,几乎都和“三”有关,真是令人惊讶无比、拍案叫绝。

教员“识三”和“用三”的案例比比皆是,我们捡重点来分析:

第一,教员军事战略思想有“三大”内涵。

教员的军事战略思想由三部分构成:

人民军队;

人民战争;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用今天商业术语讲:

人民军队,是战略定位;

人民战争,是商业模式;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方法论。

教员曾经放言:

我们是以少胜多的——我们向整个中国统治者这样说。

我们又是以多胜少的——我们向战场上作战的各个局部的敌人这样说。

这件事情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敌人一般地都摸熟我们的脾气了。然而敌人不能取消我们的胜利,也不能避免他们的损失,因为何时何地我们这样做,他们不晓得。这一点我们是保守秘密的。

教员之所以能“以一当十”和“以十当一”,核心在于他打的是“人民战争”。

他的对手玩不了“人民战争”,原因是他的军队不是“人民军队”。

所以,蒋介石非常清楚教员的法宝,但无法复制;就像华为无法模仿、无法复制一个道理。

第二,人民军队的组织结构是“三队合一”。

很多人都知道“古田会议”,但不知道古田会议解决的什么问题。

如果你去仔细研究一下《古田会议决议》,也就是长达3万多字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古田会议是新型人民军队建设正式成熟的标志。

古田会议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单纯军事观点。

对此,教员在《古田会议决议》中写道:

“单纯军事观点”,以为红军的任务也和白军相仿佛,只是单纯地打仗的。不知道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特别是现在,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

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离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

所以,教员要求人民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 ,同时还是一个“工作队”,还是一个“宣传队”。

“三队合一”的组织建设模式,使绝大部分目不识丁的红军战士,成长为会打仗、会宣传、会建设根据地的“政军双优”的战士。

“政军双优”的战士是什么?是不是“小司令员”+“小政委”?

如此,你就理解了电视剧《亮剑》中,当李云龙要攻打平安县城时,通讯员召集回来的八路军战士不是一个团,而是一个师。

如此,你也就明白了,为什么经过八年抗战,我们人民军队为何由区区3万人,发展到了120余万人,民兵发展到了260万人,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展到了100万平方公里,根据地人口发展到了1亿人。

这就是“三队合一”的神奇力量。

第三,“军民一致,官兵一致,瓦解敌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

军民一致,我们看到了淮海战役期间,人民群众“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的人民战争的奇观。

官兵一致,我们看到了“三湾整编”中的“士兵委员会”,以及由此带来的官兵平等:

因为平等,士兵可以批评长官;

因为平等,士兵可以监督长官;

因为平等,长官不能搞特殊化;

因为平等,所以经济可以公开;

因为平等,士兵可以参与管理;

因为平等,士兵可以发表意见。

瓦解敌人,我们看到了,因为尊重俘虏兵,人民军队不叫他们俘虏兵,而是叫“解放战士”,我们也从史料中看到,淮海战役后期,华东野战军一些连队中百分之六十的战士竟然都是“解放战士”。

第四,人民军队三大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

第五,抗日战争的第三方空间。

抗日战争开始后,面对手下将领企图与国民党军队协同,与日军打大战和正规战的想法不同,擅长“识三”和“用三”的毛泽东,在日本逐步占领中原,国民党逐步退守西南之后,极其敏锐地看到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第三方空间,为此不惜通宵熬夜,撰写战略名文——《中国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

因为篇幅的原因,我们接下来只点点题,以待后面的文章来深度解析:

抗日战争“三大”阶段;

战争谋划“三套”方案;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党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

教员思想“三大”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党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三个”世界的划分: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

“三线”建设的布局:东部一线,中部二线,西南三线;

……

其实,不仅仅是政治、军事战略问题,就是商业战略问题,也需要具有“识三”和“用三”的战略思维本领。

作为熟读并活用《毛选》的华为总裁任正非,在华为错失了国内“小灵通”市场,巨额投资的“3G”系统国内迟迟不发放牌照的艰难时刻(任正非的抑郁症即得于此时),任正非果断决策,“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挥师“亚非拉”,开辟国际市场,从而使华为走出困境,走上跨越发展的新路。

在国际著名战略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的战略方法论中,有一个著名的“三重业务平衡理论”,也非常经典地阐述了“识三”、“用三”的战略思维的威力。

所谓“三重业务平衡理论”,就是要将企业的业务分为——“核心业务”、“成长业务”和“种子业务”,并且要科学统筹和合理安排。

麦肯锡的“三重业务平衡理论”,其实用中国人的俗话讲那就是: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着田里的”。

总之,研究和学习毛泽东的“战略用三论”,就是需要我们不能眼睛仅仅盯着战略竞争的“双方”,在“双方”激烈的竞争中,常常会存在第三方的“空间”和第三方的力量,这个第三方的“空间”和第三方的力量常常是打破“战略僵局”,实现战略突破的一种极为重要而且不可或缺的力量。

教员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将理论和实践完美集合于一身的伟大的战略家,他的思想方法和战略战术,不是枯燥的理论,也不是一般的经验总结,而是面对一个个历史时代提出的历史难题,所给出的一个个解决方案。其后来历史的发展,无一不验证了教员解决方案的伟大。

学习教员的战略战术,之所以对很多人感到困难,原因在于对当时的历史场景不熟悉,在这里陈老师将带领大家还原教员提出解决方案的时代场景,将教员的思想方法与今天的现实活学活用地相结合,不是给大家喂鸡汤,也不是讲正确的废话,而是给大家梳理出一套符合时代、符合国情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策略和办法。

结合实际、系统地、更多地学习教员的战略战术,可以私信陈老师,看一看陈老师的著作《跟教员学战略》一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