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民办教育讨个说法

 heitudi 2023-11-20 发布于黑龙江

图片

我在看内容时他又补充说:这应该是山东教育厅说的。待我粗略看了一遍后,跟朋友讲,这篇文章绝对不是正路子,一派胡言,是标题党干的活。至于落款“山东教育信息”的事,当属平台缺乏监控之下的“拉大旗作虎皮”。
但我还是非常愤然,愤然之下说:必须为民办教育讨个说法!
其实,类于这样的说法近几年一直没停,还有说:当下国家财政不差钱了,不需要民办教育补充了,各种政策一收紧,民办学校自己就得退场。
我清楚如此说法是有逻辑起点的,那是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后,国家财政主要投放到了经济领域,所以,对于教育来讲,因为没钱,只能给政策,借助于私营经济发展的势头,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这是事实,但这只是当时的事实,而且,从民办教育出现时就很有性格,就没有“补充”的道理,如果非要说个明白,那也是“补差”,补公办教育的短板。这是我的直接解释。
下面,为了说清楚问题,又整理了四点说法:
01
当年“补充”说法的底层逻辑是“分流”。
当年,确有民办教育是公办教育学位不足的补充这一说法,但不是正统解释,正面的说法在1997年国务院颁发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其总则第三条说“社会力量办学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这是给九十年代初闯入教育中的民办教育,给予了合法的“身份证”;同时,在第四条中又表达了国家态度“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这是最初的十六字方针。没有所谓的“补充论”。
事实也是如此,民办教育发展初期也没有说“公办学校进不去了,找个民办学校吧”。为什么,因为当年的民办学校“很贵族”,学校环境也很高大尚,所以,能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的家庭都是非富即贵。所以,民办学校的作用,更多更实在的意义是“分流”,是把一部分有条件进民办学校学生分流了,当然,分流是结果就是给公办学校学位紧张减压。
所以,彼时的民办学校于国于民都是有功者。

图片

02
说民办学校只是为了赚钱的人,嘴有点歪!
我属于早期进入民办教育和比较懂民办教育的人,所以我知道,要说做民办教育不想着赚钱,那是假话,要是说做民办教育只是为了赚钱,那是歪理。
为何有此言?我的逻辑是,若把教育做成生意的人,往往把功夫用到了市场行为上,包括包装宣传,包括招生技术,也包括做表面文章,如此,即便成功一时,也终会因为缺乏教育内涵被淘汰出局;而只有把教育做出了品质,抓到了市场需求点,才能走到今天,才能在公办民办构成的竞争体系中,立于不败之地。
后来在民办学校的崛起后,有人说是因为国家给的政策支持,其实这种说法只是其一,更重要的做到了真好,找到了家长和学生的需求点,赢得了市场。
如此,用一句不过脑子的“只是为了赚钱”来解释民办教育,岂不嘴歪乎!
03
民办教育优于公办的是机制。
民办学校的办学者“很具体”,相比公办学校的“很公办”,便是一种担责优势,这点不必说透。
民办学校的生存机制是“不进则退”,包括老师也是如此,若管理到位老师与学校的共情和共进退便是优势,就如羚羊后面跟跑着狮子,不拼命就没命!反之,公办教育有财政“供应奶粉”,于是,跑就是了,但不用拼命。包括老师也是如此,说不干还在干,说拼命干没理由。如此,对比之下,一切昭然。
民办学校即便是在监管机制下,教育教学也有很大自主权,所以,在教育服务的态度和做法上,在特色办学和特色课程的研发及实施上,有着想干就能干,没有掣肘的客观环境,这是民办教育的生存优势,也是教育市场的赢点所在。
再说到位一点,这便是民办教育在财政不差钱之后依然不能退场的主要理由,因为教育更需要的是活力!

图片

04
民办与公办并存的机理是“供需平衡”。
如果仅从教育领域来看,“大公无私”的年代,也只是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后期,这三十年在两千多年的教育历史长河中,只是一个片段。那么,历史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是市场规律在平衡着社会发展,包括教育,在国家强大时,公办教育要“保基本”,民办教育要“促发展”;公办教育要承担国家义务,民办教育要提供选择性供给,这便是所说的“供需平衡”,也是教育体系结构健康性的表征。
所以,那些“民办教育即将都要归公”的声音,是杂音,是缺乏监管的网络杂音。而事实上,正面声音表述的是,近两年要把民办教育中那些“假公办”打回原形,要把公办教育中那些“假民办”召回公办,这是清理整顿,是还社会一个海晏河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