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波三折的OpenAI大变局,是闹剧、还是“政变”

 三易生活 2023-11-21 发布于湖北

最近的互联网圈可谓是精彩纷呈,当红炸子鸡OpenAI竟然上演了一出真实版的“权力游戏”,接二连三的反转俨然要比如今的好莱坞大片更有戏剧性。这一出大戏始于当地时间11月17日,当时在毫无征兆地情况下,OpenAI创始人、CEO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以及总裁格雷格·布罗克曼(Greg Brockman)突然被该公司董事会解职。

OpenAI方面在相关声明中写到,“奥特曼先生的离职是在董事会经过审议后得出的结论,他在与董事会的沟通中始终不坦诚,阻碍了董事会履行职责的能力。董事会不再对他继续领导OpenAI的能力充满信心”。简单翻译OpenAI董事会的这番说法,就是他们指控奥特曼不忠诚。

紧接着以CTO米拉·穆拉蒂为代表的大量OpenAI员工站出来声援奥特曼,再加上微软宣布奥特曼将加入该公司,一时间使得OpenAI几乎处于了分崩离析的边缘。

与此同时,包括微软、Thrive Capital、老虎基金、红杉资本在内的投资方都对OpenAI施予压力,要求让山姆·奥特曼回归、复职。经过了周末的发酵后,到了当地时间本周一,更是有700余名OpenAI员工递交联名签名信,要求两人回归OpenAI,否则将集体辞职。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OpenAI诸多员工的联名信中,还出现了被外界认为是此次“政变”始作俑者的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这位OpenAI的技术大拿则表示,“我对参与董事会的行动深感遗憾。我从来没有想过要伤害OpenAI。我热爱我们共同打造的一切,我将尽一切努力让公司重新团结起来”。

随着这位关键人物的“反水”,似乎整件事大局已定,当年仙童半导体的故事不会重演了。

截止11月21日,围绕OpenAI高层宫斗的最新消息来自彭博社。据称,OpenAI方面正在积极讨论“重新团聚”一事,OpenAI的员工则与山姆·奥特曼保持联系,并在与CEO和董事会接触。

那么OpenAI这次让人颇感意外的大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ChatGPT之父被资本给排挤出局了“,这是OpenAI这次剧变伊始,绝大多数吃瓜网友的第一反应。毕竟技术合伙人在创业成功后被出局的故事,已经在国内互联网行业中演了无数次,在“Copy from China”的模型下,国内的故事在海外上演也是有现实基础的,但事实并非如此,OpenAI这次戏剧化的权力游戏其实是”ChatGPT之父把资方代表送出局“。

ChatGPT之父是山姆·奥特曼,这其实是一个被媒体营造出来的概念,连ChatGPT都认为Ilya Sutskever才是缔造ChatGPT的人,描述山姆·奥特曼在OpenAI身份的词汇应该是“精神领袖”。

而OpenAI董事会将山姆·奥特曼送出局的背后其实是理念之争,并且这种说法目前在Reddit、X等社交平台上颇受认可的一种观点,因为OpenAI的分裂其实早有征兆。此前在今年6月,OpenAI出现了一轮核心员工反向回流谷歌的潮流,并且有员工批评CEO山姆·奥特曼对很多话题只有肤浅的了解,也几乎不关心日常业务。

山姆·奥特曼为了追求利润做出了单方面的商业决策,与OpenAI非营利组织的使命背道而驰,这是Reddit上一篇自称OpenAI事件亲历者的爆料。“急功近利的CEO和心怀理想主义的首席科学家之间的价值观冲突”这种说法之所以有市场,与OpenAI本身的理念息息相关。成立于2015年的OpenAI,最初是一个“以最有可能使整个人类受益的方式专注于发展人工智能”的非营利组织。

这家公司在ChatGPT走红之前,除了在AI领域有一定声名外,可能也只有游戏玩家对它有些许印象。因为OpenAI团队的第一个项目,是专门打《DOTA2》的AI程序OpenAI Five。

在2019年春季,OpenAI方面举行了OpenAI Five擂台赛,这也是玩家第一次在游戏中体验到了与人工智能的对抗。按照Ilya Sutskever与黄仁勋对话时透露的信息,通过《DOTA2》,OpenAI的训练模式从“强化学习”转变为了“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RLHF)”,而后者也正是ChatGPT表现出比以往AI产品更智能的关键所在。

而2019年不仅仅是ChatGPT的奠基之年,同时也是OpenAI发生巨大变革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山姆·奥特曼在非营利组织OpenAI Inc.之下设计了有限利润实体OpenAI Globall LLC,同时为前者打造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治理模式,那就是董事会成员不持有OpenAI股权,且投资者在董事会不占据任何席位,以此排除投资者对于公司决策的干扰。

山姆·奥特曼当年为OpenAI设计的顶层架构,也被认为正是如今他如今被扫地出门的关键,但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在2018年OpenAI失去了最大的资助者马斯克,并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然而训练AI需要海量的算力、语料、电力,乃至水资源,可以负责任地说,如果不是他从微软拉来了100亿美元的投资,ChatGPT大概率会胎死腹中。

但问题在于,投资者的钱显然不是毫无代价,微软、红杉资本等投资机构更不是慈善机构。最终的结果,就是进入2023年后,山姆·奥特曼领导下的OpenAI在商业化的道路上狂奔。而不久前GPT Stroe和收入分成的出现,就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山姆·奥特曼在对于商业利润的追求下,要求OpenAI加速发展AGI,与Ilya Sutskever坚持AGI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伦理和监管,已然是几乎不可调和。

值得一提的是,从Ilya Sutskever的道歉和“跳反”来看,此次OpenAI的“政变”在某种程度上是山姆·奥特曼在规划OpenAI董事会成员时引狼入室。自今年春季以来,Linkedin联合创始人兼微软董事Reid Hoffman,以及负责OpenAI公共事务的前共和党联邦众议员Will Hurd这两位山姆·奥特曼盟友的离开,也导致了这家公司董事会格局的变动。

在“政变”发生前夕,OpenAI剩下的三位外部独董分别是Quora CEO Adam D’Angelo,技术企业家Tasha McCauley,以及乔治城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的Helen Toner。其中Quora因ChatGPT的崛起而受到了巨大冲击,Helen Toner则是被前董事Holden Karnofsky选中来接替这一席位,后者的妻子Daniela Amodei更是OpenAI核心竞争对手Anthropic的创始人。

换而言之,OpenAI的三位独董里有两位与OpenAI存在利益纠葛,再加上管理层的理念冲突,内外矛盾同时引爆的结果就是山姆·奥特曼出局、且OpenAI分裂。在当地时间本周一,站在此次事件最前线的海外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的报道中提及,OpenAI董事会已就两家公司合并的可能性,与Anthropic创始人Dario Amodei进行接触,更是为这一阴谋论提供了证据。

如果Ilya Sutskever不跳反,此次事件最终的结果就是大金主微软成为最大的赢家,竞争对手Anthropic获得OpenAI的剩余资产,OpenAI最终一败涂地。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在局面不可收拾后,Ilya Sutskever会在联名信上署名,宁愿自己被逐出董事会也要避免OpenAI崩盘,而山姆·奥特曼重返OpenAI的前提,则是必须重组董事会。

只能说,OpenAI现在这个董事会的有些操作实在是太过于戏剧化。而这个故事的结局,究竟是山姆·奥特曼和Ilya Sutskever“破镜重圆”、还是OpenAI自此一拍两散,暂时来看只有时间会给出答案。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AMD显卡也能“炼丹”?实战DirectML加速AI绘图

无论是对于爱好者、还是商业用户来说,这都意味着“AI绘图”硬件性价比的再次攀升。

曾经热到发烫的Web3,怎么突然就“陨落”了

对于Web3这样一个项目来说,如果真能成功反而就不正常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