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山上这2人最阴险,为人狂妄,一遇强敌就投降,最后被宋江当炮灰使

 耳东话史 2023-11-22 发布于湖南

当梁山聚齐了一百零八位头领之后,剧情达到了最高潮,众人在聚义厅结义,那场面着实让人热血沸腾。

“忠义堂前启道场,敬伸丹悃醮虚皇。精诚感得天书降,凤篆龙章仔细详。月明风冷醮坛深,鸾鹤空中送好音。地煞天罡排姓字,激昂忠义一生心。”

初读此段时,哪个热血男儿不想冲入书中与这帮好汉一同饮下结义酒,接着闯出一番大事业呢?

(宋江、武松剧照)

可那句“少不读水浒”确实有道理,人到中年再读《水浒传》,梁山好汉的形象似乎也没那么正面,甚至可以说是恶人居多,而其中更是不乏阴险小人。

一、梁山上的阴险之人

谈及梁山上的阴险小人,多数人想到的应该会是那“智多星”吴用。

那吴用确实是腹黑之人,不过他的腹黑也是理所当然的,毕竟他在梁山之上充当的是“军师”的角色,宋江几乎每个决策都是与他一同来制定的,那吴用且不说堪比诸葛亮,却也是梁山不可或缺的存在,若没有吴用的计谋,只怕宋江早已死在法场之上。

当然,吴用的计谋也谈不上有多高明,毕竟他当初可没计划那帮在江州劫法场的兄弟们该如何逃离现场,他们能活下来,不过是各凭本事罢了。

同时吴用的腹黑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出来,比如上梁山之前的他其实并不是纯粹的文人形象,他也是会武功的。

(宋江、吴用剧照)

你且看刘唐与雷横对拼时,他的表现:“当时雷横和刘唐就路上斗了五十余合,不分胜败。众土兵见雷横赢不得刘唐,却待都要一齐上并他,只见侧首篱门开处,一个人掣两条铜链,叫道:'你们两个好汉且不要斗!我看了多时,权且歇一歇,我有话说。’便把铜链就中一隔。两个都收住了朴刀,跳出圈子外来,立住了脚。

可见他上山之后一直都是在装弱,至于理由,无非就是贪生怕死,毕竟他作为军师就可以在后方指点江山,无需上战场杀敌,梁山不灭,他就没有性命之忧。

不过吴用还算不上是梁山之上最阴险的,因为还有两个反复的小人更让人不齿,那二人便是水火二将。

二、反复的小人

《水浒传》最长的版本也只有一百二十回,而光是武松和鲁智深就各自占用了十回,所以梁山一百零八将并不是每个角色都能有足够的戏份,其中更是出现了“紫髯伯”皇甫端这种连一句台词都没有的好汉。

所以能够得到一回的篇幅来表现自己,那已算得上是被偏爱了,而原著第六十七回就是属于水火二将的篇章,可他们明显不是武松那种英雄般的人物,仅仅只是一回的篇幅,他们就从豪气干云的将军成了跳梁小丑。

(魏定国剧照)

水火二将原本也是十分霸气的,他们尚未登场时,蔡京就如此评价二人:“臣量这等山野草贼,安用大军。臣举凌州有二将:一人姓单名廷圭,一人姓魏名定国,见任本州团练使。伏乞陛下圣旨,星夜差人调此一枝军马,克日扫清水泊。

在他看来,水火二将有荡平梁山的实力,且不说他们到底有没有这个实力,至少他们口气不小,面对关胜时,也没有表现出半点怯意,甚至还痛骂了对方一番。

你且看他们的对话:“关胜见了,在马上说道:'二位将军,别来久矣!’单廷圭、魏定国大笑,指着关胜骂道:'无才关胜,背反狂夫,上负朝廷之恩,下辱祖宗名目,不知死活,引军到来,有何理说?’关胜答道:'你二将差矣!目今主上昏昧,奸臣弄权,非亲不用,非仇不谈。兄长宋公明仁德施恩,替天行道。特令关某等到来,招请二位将军。倘蒙不弃,便请过来,同归山寨。’单、魏二将听得大怒,聚马齐出。

从表面来看,他们二人是十分忠于朝廷的,不仅嘴上这么说,甚至听了关胜辱骂朝廷,他们还会大怒,算得上是言行一致。

然而没过多久,他们被梁山众将士打服之后,瞬间上演了一出川剧变脸。

(关胜剧照)

说是:“单廷圭用好言说道:'如今朝廷不明,天下大乱,天子昏昧,奸臣弄权。我等归顺宋公明,且归水泊。久后奸臣退位,那时临朝,去邪归正,未为晚矣。’……魏定国接着,大喜,愿拜投降。同叙旧情,设宴管待。当日带领五百火兵,都来大寨,与林冲、杨志并众头领俱各相见已了。”

好家伙,前脚刚说自己效忠朝廷,后脚就骂贪官昏君无能,真有你的,而那被他痛骂的关胜此时也成了值得“叙旧情”的同僚,还引得自己的小弟们与梁山众将士拜码头,这嘴脸变化之快真是绝了。

三、如炮灰般的结局

所以水火二将如此反复之人如何能够得到宋江的信任?他们固然是将才,但人品却让人不敢恭维,要知道宋江之所以能够成为梁山群雄的大哥,正是因为他始终秉持“忠义”二字,性命可丢,忠义却不可失。

因此水火二将哪怕上了梁山,也是处于被边缘化的位置,至少在后续的征伐中,宋江从未让他们二人真正发挥才能,他们手下的玄甲军和绛衣火兵也压根没有偶发挥过作用。

(单廷珪剧照)

至于水火二将本人,到了征方腊时也是如杂兵般死去,至少书中是这么写的:“卢先锋与同诸将再进兵到歙州城下,见城门不关,城上并无旌旗,城楼上亦无军士。单廷、魏定国两个要夺头功,引军便杀入城去……二将是一夫之勇,却不提防,首先入来,不想连人和马,都陷在坑里。那陷坑两边,却埋伏着长枪手、弓箭军士,一齐向前戳杀,两将死于坑中。”

着实可笑,如此反复之人,最后却因争功而死,岂不讽刺?当然,以他们的人品,若真活到了最后,那反倒不符合读者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期许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