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阿拉伯梦碎&沙特崛起:终结和平的“和平”(下)

 陈德龙k60ofaux 2023-11-22 发布于安徽

(本文约7000字,阅读大约需要22分钟)

棋子的资源


上期(大阿拉伯梦碎&沙特崛起:终结中东和平的“和平”(上))我们说,一战期间,中东阿拉伯半岛有三大家族。其中,拉希德家族建立的舍迈尔山酋长国投靠了奥斯曼帝国。于是,英国就拉拢其他两大家族。

图片

图1:沙特势力(未标志哈希姆家族)

1915年的时候,大英帝国一方面与沙特家族签订了《达林条约》,资助沙特进攻奥斯曼帝国;另一方面,也不忘给哈希姆家族的侯赛因一个美好的承诺,建立一个大阿拉伯的帝国,让侯赛因利用宗教的影响力,鼓动阿拉伯人在奥斯曼后方造反。

但是,哈希姆家族的侯赛因却左右逢源,一方面对奥斯曼表示自己的忠诚,另一方面希望英国能给他更多的资金和武器,换句话说,就是选择了作壁上观,借此希望能争取自己阿拉伯民族的最大利益。

这当然没错,但问题是,哈希姆家族本身就是一颗棋子,作为一颗棋子本身就没有太多的筹码。正如我们上集所说的,汉志地区的战略位置是一个,伊斯兰宗教是一个,劳伦斯的宣传也勉强算一个,除此之外,侯赛因还有什么筹码?

所以,到最后,奥斯曼帝国的青年土耳其党人对他失去了信心,而当侯赛因拒绝在瓜分奥斯曼帝国的《色佛尔条约》签字的时候,英国人也对他产生了反感。于是,大英帝国决定启动一颗早已埋下的棋子,这就是拥有着阿拉伯半岛另一半势力的沙特家族。

与哈希姆家族不同的是,沙特家族一开始就清楚自己的定位,一心一意的表示要跟着大哥走,永远效忠于大英帝国。所以,对于英国人来说,一个是给10万磅月工资,还对我犹犹豫豫,一个是给5万磅年薪,就对我死心塌地,那么,你说英国人会选哪个?

忠诚,是作为一颗棋子最大的资源。

01


叙利亚

如上集所说,当麦加的谢里夫三儿子费萨尔带领的一支起义军,先是攻克亚喀巴,然后继续北上,并于1918年10月,占领了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叙利亚省的大马士革。

图片

图2:进军大马士革

随后,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费萨尔在大马士革组建了一个临时的阿拉伯革命政府。当然,英国人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要求费萨尔支持犹太人的复国要求,即《贝尔福宣言》

但是,在费萨尔心里,他还是想要建立一个拥有叙利亚、外约旦、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大阿拉伯国家。于是,他带着这些要求,以所谓一战的战胜国姿态,参加了巴黎和会。

在这里,我们简单说一下费萨尔,这个侯赛因的三儿子是一个老实的人,他也自知自己的实力,和他的父亲一样,他也左右逢源,曾与奥斯曼土耳其人私下联络。总之,费萨尔生存的世界里没有信任这个词。

图片

图3:侯赛因的三儿子费萨尔

这也很好理解,毕竟西方列强也是把费萨尔当作了一颗棋子,而费萨尔手下的军队,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其他部落的叛逃者,而一旦他的地位出现动摇,这些贝都因部落盟友们也可能会轻易地背叛他。

而此时,这些手下之所以忠于他,基本上只是为了得到金钱,而掌握那些钱财的是“阿拉伯的劳伦斯”,不是费萨尔本人。

英国将军艾伦比这样评价费萨尔:“他热情,纤瘦,十分敏感。他的手很漂亮,仿佛是一双女人的手,每当他讲话时,他的手指总会紧张地抖来抖去……。”

不停抖动的手指,就是身体紧张呗,但他的确有足够的理由感到紧张,就如我们刚才说的,他不过就是别人眼里的一个橡皮图章。

所以说,当西方列强在巴黎和会否决了费萨尔的请求,费萨尔也只好接受了。关于巴黎和会的具体情况,我们留到下期再说。

可是,费萨尔在巴黎和会上做了让步,但他无法说服叙利亚内部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者。1919年6月6日,叙利亚全国大会(General Syrian Congress)召开,阿拉伯民族主义者控制了大会。

这些民族主义者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建立一个包括今天的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和以色列在内的完全独立的大叙利亚。

费萨尔苦口婆心的对这些大马士革民族主义者说,不仅英法之间签订了《赛克斯-皮科协定》,而且,费萨尔也与法国总理克列孟梭达成了协议:他们承认费萨尔在叙利亚建立一个国家,但是要费萨尔承认这个地方属于法国势力范围。如果罔顾这些条件,则可能意味着与英法开战。

但是,这些民族主义者领袖直接答复道:“我们已经做好了向英国和法国宣战的准备。” 就这样,1920年3月初,主战的民族主义召开了第二届叙利亚全国大会,宣称叙利亚是一个在费萨尔国王统治下的君主立宪国家,在包括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很显然,这次大会触犯了英法的利益,英国本来还想图谋法国在叙利亚的势力范围,然而叙利亚民族主义者这番操作,又迫使英法重新站在了一起。因为这些民族主义者的宣言,已经威胁到了英国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巴勒斯坦的统治。

而且,这一年,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下台,接任他的是亚历山大·米勒兰,这位总理认为法国没有任何必要接受叙利亚独立,或是让费萨尔坐上叙利亚的王位。

图4:法国总理亚历山大·米勒兰(1920年当选法国总理)

理由很简单,法国搞的是共和政体,法国都不要国王,叙利亚要什么国王。

1920年7月,法国对叙利亚发动了战争。十天之后,法军占领大马士革。7月27日,他们宣布流放费萨尔。法国总理宣称,叙利亚从此归法国所有——“整个叙利亚,直到永远”。

不到一个月,费萨尔就被法国人驱逐出了叙利亚。实际上,费萨尔的军队根本就不是一个现代军队,之前都是有大英帝国在背后撑着。就这样,叙利亚(含黎巴嫩)成了法国的地盘。

图片

图5:叙利亚(含黎巴嫩)

吊诡的是,事后各方都在埋怨英国——法国人埋怨英国扶植了费萨尔,阿拉伯人则埋怨英国坐视费萨尔倒台。

02


伊拉克

我们再看看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根据《赛克斯—皮科协定》,奥斯曼帝国统治的这个地方三个省份,分别是巴士拉省、巴格达省以及摩苏尔省,其中,巴士拉省、巴格达省属于英国势力范围,摩苏尔省属于法国势力范围。

图片

图6: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但是,在巴黎和会上,为了让英国在欧洲对德立场方面支持法国,法国同意将摩苏尔省给英国。

就这样,英国人控制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这个地方的人,自古以来就没有共同的国家意识,这里有库尔德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犹太人。宗教有逊尼派、什叶派、基督徒、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但是大英帝国才不管,为了印度的安全,为了方便统治,都直接给你装一个筐里。

于是,英国人为将这三个省份合并成了一个国家,把它定名成「伊拉克」。

那为什么这个地方叫「伊拉克」?如果把这个地方叫巴格达的话,那势必会引起阿拉伯人对当初阿拉伯帝国黄金岁月的回忆,认为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阿拉伯人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以,英国人就翻看这里的历史,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就是苏美尔人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在这里建立的乌鲁克(Urug)。这个乌鲁克换成英语就读成了Iraq,就是伊拉克。

图片

图7:乌鲁克的神庙

这个名字都是6000年以前的历史了,换句话说,就是与任何阿拉伯文化或者伊斯兰文化没半点关系因此,英国干脆就取名为「伊拉克」——这个新生的国家,来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没有任何国家认同,然后由英国人统治,后果就是“乱”。

且不说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宗教内部冲突,还有库尔德人要独立的内斗,还有阿拉伯人要建立一个大阿拉伯国家的梦想。所以,伊拉克自建国开始就是不断的起义,不断的暴动。

为了镇压叛乱,英国人近一年的时间,花了将近五千万英镑,付出了近2000人伤亡的代价——丧生人数达到了450人。

这是一笔赔本的买卖,英国人是亏死了,英国人眼下只能做的,就是找一个利益代言人,那么找谁呢?英国人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哈希姆家族,并联系到了麦加谢里夫侯赛因的二儿子——阿卜杜拉·伊本·侯赛因。

03


约旦

那英国人为找阿卜杜拉呢?因为二弟阿卜杜拉眼看三弟被法国人赶跑了,对外表示非常生气。

此时的阿卜杜拉在哪里呢?在现今约旦地区。

图片

图8:侯赛因的儿子阿卜杜拉

阿布杜拉很聪明,他很明白,他们家族就是大英帝国的一颗棋子而已,所以他是十分反感英国人的。当巴黎和会上法国人把巴勒斯坦划给英国后,他就在巴勒斯坦的外围地区,不断鼓动当地的阿拉伯人,就这样,在阿卜杜拉的身边,聚集了巴勒斯坦以及叙利亚外围的所有阿拉伯游牧部落的支持者。

当他的三弟费萨尔被法国人赶跑之后,阿卜杜拉就准备进攻叙利亚,这个时候,英国人找上门来说,你别打叙利亚,我跟你说,伊拉克这块地方更大,要不你来这里当国王?

你说阿卜杜拉去不去?那肯定不去,去了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当傀儡,去到那里没人听他的,他还只能听英国人的,换谁谁愿意去?所以,阿卜杜拉坚决不去。

可英国人都愁坏了,国内民意对政府越来越不满,《泰晤士报》批评政府所谓的“中东政府的愚蠢政策”——“我们今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和波斯花掉的金钱可能将高达1亿英镑,还要牺牲掉更多宝贵的生命”。

所以,眼看阿卜杜拉又要攻打中东的叙利亚,眼看中东又一次要乱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在中东都没亏这么多,战争结束了还要往这里不断的投钱送命,英国人能不发愁吗?

就这样,英国人找到了温斯顿·丘吉尔,任命他为殖民事务部的秘处长;丘吉尔找到了阿拉伯的老朋友T·E·劳伦斯,而劳伦斯和谁关系好呢?当然是侯赛因的三儿子,费萨尔。

于是,劳伦斯建议丘吉尔说,既然侯赛因的二儿子阿卜杜拉不去,那就让三儿子费萨尔当伊拉克的国王,费萨尔非常听话,以后肯定听我们英国人的话,比阿卜杜拉更合适当伊拉克的国王。

丘吉尔同意了。至于二儿子阿卜杜拉,丘吉尔也有了一个想法:阿卜杜拉占据的外约旦,大部分地区无人定居,而且还是英法势力范围的交界处,总之,没有大城市,没有大油田,那就干脆把这块地给他。

就这样,丘吉尔与劳伦斯飞到了耶路撒冷,和阿卜杜拉在耶路撒冷秘密地会了面,并把上面的想法告诉了阿卜杜拉。

阿卜杜拉说,他想要叙利亚南部的巴勒斯坦,同时要和三弟的伊拉克进行整合。丘吉尔当面拒绝了——如果再和你们爸爸联合,这不就是一个大阿拉伯国家了?

丘吉尔说,我们的情报能力你是知道的,也就是说,你们的水平和法国人的水平我们是知道的。如果你现在出兵北上攻打叙利亚,说实话,你们根本打不过法国人。

咱们有事好好商量,这样吧,我们专门在约旦河东岸划出一个区域,这个区域西边是约旦河,东边到伊拉克,北边是叙利亚,南边是你爸爸的汉志王国,你们彼此都紧挨着,这样不好吗?而且,我们英国每个月都会给你五千英镑的补贴。

条件很简单,就两个。一是承认我们英国人对巴勒斯坦的控制;二是听我们英国人的话。此外,别妄想再打叙利亚,你打不过的,你好好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吧。

图片

图9:约旦的形成

这就是外约旦酋长国。深思熟虑后,阿卜杜拉同意了,毕竟,东边和南边也都是自己哈希姆家族的人,只是不曾想,后来沙特的崛起。

大家看看地图就会发现,约旦就是用尺子给画出来的国家。最终,阿卜杜拉和英国签订了《谢里夫解决方案》。

为什么这个条约冠之以谢里夫侯赛因的头衔,就是侧面回答了这位麦加谢里夫的最大诉求——你要建立一个大阿拉伯国家,我就给你一个分而治之的阿拉伯国家。

所以,侯赛因是非常非常的生气,被两个儿子和英国人一起给卖了。但是,我们一直到现在都没聊到大儿子,即阿里·伊本·侯赛因。

原因也很简单,大儿子阿里有继承权,等他老爸死了之后,他就能顺利当成汉志国王,而老二和老三是没有继承权,所以大儿子阿里就不闹腾,在家听他爸爸的话。

总之,最后英国人终于喘了口气,中东地区也算是把阿拉伯人的土地让阿拉伯人去统治,自认为实现了「亨利·麦克马洪的信件」的承诺。

04


汉志国王的覆灭

此时此刻,汉志国王侯赛因怎么想?他肯定十分的不满,不满英国人背着他,以他的名义,就这样把阿拉伯地区划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于是,当英国人把瓜分奥斯曼帝国的《色佛尔条约》拿到他面前让他签字时,他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于是,英国人就决定换其他利益代言人,找到了沙特所在的内志地区首都利雅得,并且将给沙特家族的资助,从月供5000英镑提高到了一万英镑,还提供了足够多的武器。从此之后,属于伊本沙特的时代来了。

在英国的默许下,沙特通过征服和联姻手段,统一了内志地区的其他部落,陆续拿下了锡尔汉谷地、海巴尔、太马等地方,甚至北上入侵了英国势力范围科威特。之后,在英国的调停下,沙特与科威特签订了停战协议,科威特将自己三分之二的领土,大片的波斯湾的沿海地区割让给了沙特。

就这样,时间来到了1924年这一年,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废除了哈里发,然后,汉志国王侯赛因宣称自己为新的哈里发,并且要求他所有的儿子,包括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以及伊拉克国王费萨尔都要对外宣称认同他的决定。

结果也是意料之中,约旦的阿卜杜拉,伊拉克的费萨尔在英国的压力下,自然不会回应,而且英国也终于对侯赛因失去了耐心,并示意沙特,汉志国王已经不属于英国的保护国,并且告诉伊拉克与约旦的阿米尔(国王),不允许随意出兵。

就这样,伊本沙特闻风而动,相继夺取了第一圣城麦加、第二圣城麦地那。一年之后,即1925年,汉志王国灭亡,侯赛因宣布退位,跑到了他的二儿子的约旦国;继位的大儿子阿里也撑不了多久,随即逃亡到了他的三弟费萨尔的伊拉克。至此,阿拉伯半岛的内志与汉志正式统一。

就这样,沙特家族结束了哈希姆家族或者说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后裔对汉志地区一千多年的统治。

1931年6月4日,侯赛因·伊本·阿里在约旦去世,这个曾经领导阿拉伯人民起义的哈希姆家族的谢里夫,作为一枚大英帝国的棋子和弃子,就这样无奈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一个倔强的人,一个自负的人,一个骄傲的人,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人。

05


沙特

当沙特特别弱小的时候,对英国抱大腿,表忠诚。但是,1925年,伊本沙特夺取汉志王国以后,就想着继续北上,统一阿拉伯半岛。

这就引起了大英帝国的不满,在英国的威慑下,沙特与英国签订了《吉达条约》,要求沙特承认科威特、巴林、亚丁等地继续接受英国的保护。作为交换条件,英国则承认沙特目前打下来的地盘拥有绝对的独立权。

就这样,沙特以目前的占据的地盘,于1932年建立沙特阿拉伯王国。

虽然沙特以原教旨主义宗教立国,但伊本沙特有超过300位夫人,在籍的儿子就有90多个,不在籍的孩子那就更多了。时至今日,伊本沙特的子孙后代已经超过了5000 人。

按照《古兰经》的要求,阿拉伯的男人只能娶4个老婆。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离婚再娶不就行了吗?离了婚又不是不能在一起生活了。于是,伊本沙特是不断离婚,不断结婚。

所以,从这一点,我们也能看到,宗教的最终解释权或者话语权,还是掌握在权力者手里,越是极端的教义,越是如此。

最后我们看到,在阿拉伯半岛这个地方,曾经赶跑沙特家族的拉希德家族,则是抱错大腿,投靠了奥斯曼帝国;而统治汉志的哈希姆家族,则是太过于怀旧,一直梦想大阿拉伯帝国,给了大英帝国扶持沙特家族的理由;而沙特家族,靠所谓的忠诚和运气,走到了今天。

2015年1月23日,国王阿布杜拉(King Abdullah),阿布杜·阿齐兹的第10个儿子逝世。他的弟弟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即阿布杜·阿齐兹的第25个儿子继承王位,成为沙特阿拉伯王国的新国王,其统治延续至今。

 图10: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06


一女三嫁

最后,我们简单说一说大英帝国。

自19世纪大英帝国自称“日不落帝国”之后,就一直走下坡路,所谓盛极而衰,原因也简单,英国毕竟是个岛国,他的官僚机构原来就只是管管自己的英伦三岛,而“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却遍布大半个世界。

尤其是在民族主义之后,这个殖民地的管理又更复杂,更需要各种管理部门,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英帝国就不断的在现有的政府机构里成立新的部门。这会导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部门之间的职能重叠。

所以说,我们看到一战期间,英国人对谢里夫侯赛因说:你领着阿拉伯人造奥斯曼帝国的反吧,我支持你建一个大阿拉伯王国。然后,与法国人签订了《赛克斯-皮科协定》,把叙利亚和黎巴嫩许给了法国;最后,为了拉拢犹太人,有了《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复国。

这种搞“一女二嫁三嫁”的表现,一方面可以说是英国手头资源不够,为了拉拢各方势力只好到处承诺,但另一方面,这也是因为由于官僚体制的重叠,不同部门对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看法,从而做出的不同许诺。

就如我们刚才说,伊拉克刚刚成立,就是一个字,乱。为什么这么乱?英国伦敦各部门意见不同,总结一下就是“乱”的背后,带头人可能是:恩维尔帕夏、穆斯塔法·凯末尔、费萨尔、泛伊斯兰主义、德国人、犹太人和布尔什维克……

没有一个部门说到点上。

至于建立起一个阿拉伯王国的“侯赛因-麦克马洪信件”,是由英国在埃及创立的阿拉伯局机构,其亨利·麦克马洪就是驻埃及高级专员。

至于《赛克斯-皮科协定》,其主导者之一马克·赛克斯,是一名保守党议员,是德·邦森委员会的顾问,这个委员会是政府的一个跨部门的理事会,旨在向英国内阁提供关于中东事务的指导性意见

还有《贝尔福宣言》,这个贝尔福是英国外交大臣阿瑟·贝尔福,所以这份声明出自于英国外交部

除此之外,还有印度事务部,毕竟英国看重中东这块地方,就是为了保护印度这颗掌上明珠。

所以说,英国这样“一女三嫁”,可以说是也有这种混乱的官僚体系的原因。

07


终结中东和平的和平

阿拉伯地区的故事,我们目前就告一段落了,在讲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我们会继续讲这里发生的5次中东战争。

现在简单总结一下,在第一次大战期间,西方列强给阿拉伯世界输入了2种东西:

1.民族自决:必须以一个单一的民族作为主体这么建立起的国家,才能够被国际社会所接纳。

2.分而治之:承诺建一个包括所有阿拉伯人的大阿拉伯王国;却把阿拉伯世界瓜分了几个小国家,并支持了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复国。

这是什么?这是「大民族,小国家」。一个阿拉伯民族,被英法分成了好几个小国家,还让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以色列。

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一方面,大阿拉伯主义如今仍在中东有着很浓的民意基础,这些民族主义者认为只有建立一个大阿拉伯国家,才能对抗西方列强;另一方面,目前已经形成的几个国家,已经有了所谓的国家主义——为了维持国内统治的稳定,只能对外仇大阿拉伯主义,对内推行国民教育同质性。

所以说,阿拉伯各个国家心不齐是肯定的。此外,还有宗教的内外对抗;家族的历史怨恨;大国的利益代言人;甚至是伊斯兰ISIS。

正如标题所说的,所谓西方列强眼里的和平,不过是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

最后,提前祝大家中秋快乐,国庆快乐。国庆节后(10月9日),让我们把视角再一次转向欧洲,看一看巴黎和会,看一看大希腊国的梦碎,以及土耳其的重生。

我们节后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