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球独子:全球仅剩一株!为了拯救它,我国用火箭将它送入太空

 James5291 2023-11-22 发布于河北

2011年,天宫一号飞向太空之际,还带了一株地球植物,它就是普陀山鹅耳枥。

别看名字听起来还挺绕口,它可是地球植物界的珍宝,其珍贵程度不亚于“大熊猫”,甚至到了要派人24小时看守的程度,因为纵观整个地球,只剩下了这么一棵鹅耳枥。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将这棵”地球独子”送到太空呢?万一太空出了什么事怎么办?

普陀鹅耳枥是什么?

从名字可以看出,这棵鹅耳枥长在浙江舟山的普陀山上。如果你爬到普陀山的佛顶山,你会看到在惠济寺西侧有一株高达13米的大树,这是许多登山者的打卡点,也是我们要介绍的普陀鹅耳枥。

普陀鹅耳枥是我国特有的乔木植物,树皮灰色、小枝棕色。

它看起来样貌平平无奇,但“物以稀为贵”,更何况普陀鹅耳枥是“地球独子”,肯定是要把它保护到位的。

但为什么全球就只有普陀山有野生的鹅耳枥,它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有人说,最早普陀鹅耳枥不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它是由一位缅甸高僧带到普陀山,然后在普陀山逐渐长大的。

不管是不是缅甸高僧带来的,现在基本上在全球其它地方都很难发现普陀鹅耳枥的踪迹,四舍五入它也算是我国特有植物了,但它真正被发现还要追溯到90多年前。

1927年8月,我国植物学家钟观光带队前往普陀山等地采集标本,当时我国植物繁多,大部分都没有被记录在册。

但这次考察钟观光没有亲自登上普陀山,他派出去的几个人到普陀山后也没有注意到普陀鹅耳枥,因此他们成功跟普陀鹅耳枥擦肩而过。

等到两年后,钟观光再次来到浙江舟山等地进行考察,这次他亲自登上了普陀山,很快就跟普陀鹅耳枥迎来初次见面。

钟观光发现眼前的参天大树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树种,这棵树树杈成双,雌雄花颜色也不同,看起来很是特别。

此时钟观光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他们可能遇到新树种了,急忙让学生将标本采集回去。

回去后钟观光将标本跟许多植物进行对比,也查找了许多资料,但一直搞不明白这棵大树到底是什么树种。

后来又过了两年,知名林学家郑万钧才断定,这棵大树是桦木鹅耳枥的新树种,将其命名为“普陀山鹅耳枥”。

既然我们在90多年前就发现鹅耳枥了,但是一开始就只发现了一棵吗?

为何成为“独苗”?

其实在钟观光发现普陀鹅耳枥时,此树种在普陀山的分布是相当广泛的。等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陀鹅耳枥的数量骤然下降,一度到了全球只剩“一棵”的程度,这又是为什么?

经过多年研究,普遍认为普陀鹅耳枥濒临灭绝跟两个原因有关。

第一,人类活动。上世纪五十年代,出于生产等方面考虑,人们陆续到普陀山大面积毁林开荒。

在人类无限度的开荒下,普陀鹅耳坜家族很快走到了灭绝边缘,绝大部分植株都被一扫而空,最后只剩下“一棵独苗”。因此,我们将仅剩的一株存活在惠济寺西侧的普陀鹅耳枥称为“地球独子”。

第二,繁殖困难。在繁衍后代上,普陀鹅耳枥毫无战斗力可言。

一般树木繁殖分为有性繁殖跟无性繁殖,前者是通过花授粉发育成种子,后者是通过嫁接等不同性细胞结合的方式繁殖,普陀鹅耳枥属于前者。

普陀鹅耳枥的花期一般在4月,它的花又是雌雄同株,繁殖起来应该不难才对,但雌花跟雄花可能有点不对盘。

它的雄花通常在四月中上旬开花,而雌花在四月中下旬,这么一看,它们花期在四月中旬有交叉点。

是的,一般它们每年有9天的时间可以尝试擦出爱情的火花。

但雌花长在树冠顶部,雄花在雌花的下面,雄花没有“双脚”,只能靠风送它去“攀高枝”。

这还得要风把雄花的花粉吹到雌花上,可问题在于,4月中下旬就是舟山的汛期,这时来的大概率是“乱来”的台风。

这些大风不仅没办法帮助普陀鹅耳枥授粉,还会直接吹落好不容易长出来的花。

这样一来,普陀鹅耳枥的求子之路就变得异常困难。就算雄花跟雌花能够顺利结合,也很难结出饱满的种子。

更让人头疼的是,这些为数不多的种子都有着厚厚的外壳,很难自己在土壤里生根发芽。

当人们发现仅剩的“地球独子”时,它已经200多岁高龄了。或许是自身在逐渐衰退,人们没有发现它有在自然繁殖。

它就在古刹旁听着诵经声,闻着香火气,默默接受自己家族衰落的事实,然后等着自己也跟同伴一样回归尘土。

但站在人类的角度来讲,一旦最后一颗普陀鹅耳枥灭绝,那么它将彻底从地球上消失,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在发现仅剩一株普陀鹅耳坜之后,我们很快就踏上了拯救“普陀鹅耳枥”的道路。

助力普陀鹅耳枥开枝散叶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浙江多个单位科研人员一直在研究如何帮助普陀鹅耳枥繁殖。

为了避免出现什么岔子,这些单位还派出护林员24小时守着“地球独子”。

除了就地保护好这棵无比珍贵的独苗之外,科研人员还通过人工辅助授粉、人工播种等方式,努力提高植株的结种率跟种子的发芽率。

后来在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努力下,普陀鹅耳枥的繁殖问题确实却解决了,成功通过人工培育了上万株植株。

这些植株除了跟“地球独子”一起待在普陀山外,还被科研人员送到各地植物园种植,甚至还被送到外太空“出差”,这又是为什么呢?

对于一个物种来讲,想要让它繁殖自然要确保它有一定数量的后代。但如果想要让它在地球站稳脚跟,必须确保它有足够强的自然繁殖能力和进化能力,然后在自然进化过程中筛选出更适应环境的后代。

在培育普陀鹅耳枥植株过程中,科研人员发现这些植株的遗传多样性很少,这是什么概念?

简单来讲,这么多的后代跟它的老祖宗“地球独子”一样,都是繁殖能力比较差的品种。如果将它们放到野外自然繁殖,那么最后还是会走向灭绝。

因为,为了能够增强普陀鹅耳枥的遗传变异能力,让它们更好地适应环境,我国用“天宫一号”将它们送上太空。

太空环境跟地球环境截然不同,其存在诸多引诱普陀鹅耳枥植株变异的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它的繁育能力。

如今,历经风吹雨打的“地球独子”已经在普陀山、云南昆明植物园等地“开枝散叶”,植株从原本的“一株”到“四万株”,它已经不再孤独。

但为什么我们要拼尽全力去救只有一棵的普陀鹅耳枥呢?只有一棵的时候我们不也活得好好吗?

如果你暂时没有答案,那么不如想一想接下来这些事件,2019年末的新冠肺炎、2020的非洲蝗灾、2021年的澳大利亚山火、2022年北半球多地极端干旱……

说到这里,答案已经自然而然浮出水面。

我们不是地球的主宰者,而是跟普陀鹅耳枥一样的普通居民,如果我们还是不知天高地厚,那2023年、2024年又会发生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