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牧游山偶遇高僧,人生顿悟写下一首禅诗《赠终南兰若僧》,结尾七字堪称千古名句

 qiangk4kzk8us4 2023-11-22 发布于云南

杜牧是晚唐杰出诗人,人称“小杜”,以区别于杜甫。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杜牧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官宦世家,在杜牧出生后不久,其祖父杜佑于公元803年成为宰相,杜家认为这是小杜牧给家族带来的福音,因此对杜牧的疼爱更甚。

从王宫贵胄到庶民要多久?

或许只需要那么一瞬。

杜牧九岁这年,祖父杜佑去世,十一岁,父亲也因为疾病去世,短短的两年时间,杜家从此出现了急剧的衰败。

如此以来,孤儿寡母的生活也可想而知,生活的日益窘迫给了杜牧立志求学、重振家门的强大动力。

公元822年,20岁时的杜牧已经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

很快,让杜牧名扬天下的机会来了。

公元825年,面对危机四伏的朝野,23岁的杜牧写出名满天下的名篇《阿房宫赋》。

它开头四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吐气如虹,震古烁今。

在铺排阿房宫的壮丽和揭露秦始皇的荒淫奢侈之后,该文结尾提出: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复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这一番议论,力透纸背,让人怵惕,发人深省。

这篇借古讽今的文章一出,立马引起轰动,遗憾的是昏庸无能的唐敬宗却未能看到自己的危机,最终落得个“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公元828年,杜牧几乎以内定的形式当年以第五名进士及第,制策登科。

放榜当日,杜牧作诗《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即将春色入关来”。

真是意气风发!

卓越的才华加上进士及第,使得杜牧名满京城。

有一天,杜牧和两位同年进士的朋友去城南郊游,来到了文公寺。

看到一位穿着粗布僧袍的老和尚独自打坐,杜牧便走过去与之攀谈,老和尚说的话玄之又玄,每一句都出人意表。

老和尚问他:“你叫什么名字?”

杜牧说:“在下杜牧。”

老和尚又问:“你是做什么的?”

旁边的人大笑起来,说:“老和尚连这都不知道啊,他就是《阿房宫赋》的作者,也是今年的新科进士啊。”

老和尚笑一笑说:“可惜我都不知道。”

杜牧听了十分惊讶,心中顿悟,写下了《赠终南兰若僧》一诗:

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

禅师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

终南,山名,在陕西西安之南。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省略,寺庙之意。

“家在城南杜曲傍,两枝仙桂一时芳。”

杜曲,在唐代长安南,当时杜氏世居于此。

两枝仙桂,唐人谓登科为折桂。

杜牧在一年之中,进士及第,又制策登科,故曰“两枝仙桂一时芳”。

此两句自叙身世和目前所取得的功名,但这并不是炫耀,而是“欲抑先扬”,为下两句做衬托。

“禅师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

这两句是全诗思想中心之所在:

“两枝仙桂一时芳”是为尘世所最看重的荣耀,杜牧此时已名动京师,而在禅师这里却连名姓都一无所知。

对此,杜牧不但不恼不愠,反而开始感觉到佛门的“意味深长”,这就使诗人和此诗的思想都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佛门万事皆空,滚滚红尘中世人视若性命,为之追索到死的功名利禄,在禅宗看来都是不屑一顾的过眼烟云,杜牧从禅师的问答中已经理解到这一点,他有所感悟,却又摆不脱名缰利锁;

他感觉到了空门的意味深长,却又留恋于人间世的风月繁华……

此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内心世界和内在矛盾,对炙手可热的功名富贵能以冷眼审视,这对一个正值春风得意的二十六岁的青年来说是难能可贵、十分难得的,这也正是他日后为官比较清正,未与得势官僚同流合污的原因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