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颐和园,赏皇家园林--颐和园的前身与传说

 蔓萝花 2023-11-22 发布于安徽

颐和园的前身

京畿水利圖描繪的清漪園景色

       乾隆皇帝醉心山水,一生六下江南,对江南风景的钟爱让他一生花了不少的心思在皇家园林的设计、种景上仿照苏杭,以打造北上江南,清漪园就是其中的一座。

       公元1749年,乾隆十四年十一月,在远离紫禁城十五公里西北郊的瓮山西湖一带,乾隆皇帝征集成千上万的民工大修工事,要求他们铲起淤积湖底的淤泥,彻底清淤、疏浚、扩大。今天,这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规模庞大气势壮观的昆明湖,就是当年的民工们一镐一镐历经一个冬天挖出来的。如此宏大工程,乾隆想做什么呢?今天,我们翻阅《万寿山昆明湖记》,还能看到当年乾隆皇帝大修工事的目的所在:瓮山西湖工程有三个目的:第一,整修水利;第二,操练水军;第三,皇太后的六十大寿即将到来,所以要利用疏浚西湖的机会,修建寺庙,为母亲祝寿。

       先说说整修水利,从元代开始,北京城的主要水源就是来自西郊玉泉山的泉水,清朝大内宫廷的饮用水以及西苑太液池、紫禁城护城河的水都来自玉泉山。自康熙朝始,北京西郊陆续修建了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圆明园等几座皇家园林,园林用水量大,由于水源上游被大量截流,京师水源不足,甚至影响到京城通往大运河的漕运用水。所以,在京西整修水利,开辟新的水源已成当务之急。乾隆早在一年前,就派人前往京西一带考察了水文地理,发现西山一带几十股泉水都可供利用,这些宝贵的水源经过专门修建的饮水石槽汇集到经过开挖、疏浚和加深、扩大的西湖,最终形成了一个面积达三千三百余亩人工水库,让京师用水和运河漕运从此有了充足的水源。1750 年,乾隆十五年三月十三日,乾隆将疏浚后的西湖命名为昆明湖,瓮山改名为万寿山。

       操练水军就自不必说了,在京城如此开阔的湖面训练水军,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所在,光绪年间,这里依然有水军在此整备、操练、演习。

颐和园的前身

乾隆时期清廷画师张廷彦所画清漪园景明楼

       最后说说为母祝寿,乾隆把瓮山更名为万寿山,又为笃信佛教的太后修建大报恩延寿寺,这已经是在为庞大的祝寿建筑计划作提前的热身。随后,亭、台、楼、阁、堂、桥、榭等一系列附属建筑陆续开工修建,乾隆十六年六月,万寿山、昆明湖一带的湖山建筑正式被乾隆命名为清漪园,并建立清漪园管理机构,颁发印信。公元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清漪园历经十五年陆陆续续的建设终于告成,奠定了今天颐和园的主体规模。

       乾隆建造这座园林,规模庞大,耗费巨资,他在心目中构造了一个庞大的移天缩地工程,这么一个大手笔,饶是当年的大清朝国力已是空前繁盛,作为皇帝的他,也不敢一股脑地抛出来供群臣商讨。所以,自始至终他采取了一个挤牙膏式的从局部突破的方式一步步完成了宏伟蓝图的生根落地:以整修水利,操练水军为由疏浚、扩大瓮山西湖,冠冕堂皇有理有据的充分理由,任谁也不能反对;而要为母祝寿,修建寺庙,当然也合情合理,无可厚非;湖有了,寺庙也修建起来了,没有亭、台、楼、阁、堂、桥、榭的点缀装饰,当然也说不过去……等一切的合情合理都变成现实的时候,好了,一座湖光山色磅礴大气的锦绣园林也就拔地而起了,乾隆最终以他的狡黠心眼步步为营地完成了一个计划,不光将苏杭风光移动了来,还网尽天下风景奇观,南湖岛上的望蟾阁,取自湖北的黄鹤楼,后山的四大部洲为藏式建筑,连接东堤廓如亭和南湖岛的十七孔桥,就是依照北京的卢沟桥修建而成,而且显得更加威武壮观。饶是如此,在修建这座皇家园林当中,仍然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一片议论,甚至作为皇帝的乾隆也因为自康熙时起就大规模修建园林,致使人力物力消耗极大而昭告天下往后将不再修建皇家园林,以示帝王勤俭爱民之心。然而,乾隆最终食言了,而大规模地沿昆明湖与万寿山,兴建亭台楼阁以示点缀。

       我曾无数次地流连颐和园,每次都要在水木自亲这个地方久久停留,依湖修建的江南建筑,极尽江南水乡风光,让人欲罢不能。就是这么一个湖光山色极尽秀美的皇家园林,乾隆却始终不敢流连,每次御临,上午至,中午回,不敢过夜,怕招嫌非,算是对当年自己违背诺言的一种自律和反思,获得天下人的谅解。

       乾隆倾尽智慧与热情修建起来的这座清漪园,显示了在国力空前繁盛的时期,作为皇帝的他游刃有余地倚靠财力充分舒展胸襟挥毫自然的张扬个性,这一点他显然表现得极是积极和潇洒,在银两的花销上出手阔绰,甚至根本不计损耗,即便遭到朝野的强烈议论,也要坚决地推倒重来,在所不惜。如在大报恩延寿寺中修建的高达九层的延寿塔,这座仿照杭州六和塔和南京报恩寺的延寿塔就在已经修到第八层的时候,突然莫名地接到旨意要求拆掉,事后估算,建塔拆塔共花去白银三十七万余两,是修建整座清漪园总花销的近十分之一。诸如此类的还有至今摆放在乐寿堂前的那块青芝岫,这块长八米,宽两米,高四米,重达二十多吨的巨石,乾隆在把它搬进院中以作为乐寿堂前的屏风时,因为石头体量太大,无法通过院门,乾隆皇帝干脆不顾太后的反对,拆掉院门,以遂心愿。今天我们当然不能站在我们的角度上对乾隆的这一豪泼举措随意指责什么,这么一座宏大工程,皇帝以自己的审美和意志去严苛工程的完美布局,本身无可厚非,这是一个志得意满的盛世皇帝在与自然地理的较量中实现自我完胜的一种胜利延伸,是向母后皇太后献上寿礼的一次极致完美表达,我们还苛责什么呢?

颐和园的前身

清人繪萬壽山風景全圖

       在这座恢弘的皇家园林中,处处显示和蕴含着对孝心的宣扬和诠释:从空中俯瞰,昆明湖宛如一个桃形,是献给太后的一颗寿桃,十七孔桥连带着南湖岛,就是这颗桃子的沟勒;乐寿堂那栽满的玉兰树,也是乾隆的母亲十分喜爱的,乾隆特意命人从南方引进,种植在清漪园中;清漪园后溪河的苏州街,是由太监、宫妇们扮演的一条买卖街,乾隆奉母南巡时,在苏州的山塘街,其水乡景色和山塘河两岸的店铺给皇太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乾隆就在清漪园中为母亲修建了这条买卖街,作为送给母亲的礼物;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长达七百二十八米的长廊,竟然也是依照皇太后的生辰时日修建;甚至时不时地乾隆还会在听鹂馆为喜欢听戏的太后唱起大戏……从而将儿子向母亲表达的孝意推向了高潮,同时也将自己百善孝为先,以孝治天下的君王姿态演绎出来,彰显天下。

       皇太后在这里,身心无疑得到了一次极好的栖息,这里环境优雅,视野开阔,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经过人工的精巧布局,俨然已是一派北上江南风光。它的东边是圆明园,南边有畅春园,西边一直往前延伸,还有静宜园、静明园,再加上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北京西北郊的几座皇家园林就这样完美组合在了一起,形成彼此勾连、相互映衬、气势恢弘、极是壮观的“三山五园”,足不出户,秀色美景,尽收眼下,置身京师,已是如在江南,西湖的苏堤春晓、断桥残雪,山塘街的水乡秀色、繁华闹景,还有亭、台、楼、阁、堂、桥、榭,所有散落在江南的古迹名胜都可以在这里找回原型,其轻松便利,省去了多少鞍车劳顿与风尘之苦?

颐和园的前身

清末民初繪頤和園全圖

       夏天,北京酷暑难耐,紫禁城封闭干热的气候无疑让这些来自关外的皇室极感不适,自康熙时起在北京西北郊修建的几座皇家园林,显然让他们尝到了置身自然的甜头,乾隆继位后,不甘人后,利用丰裕的库银在动工修园上不遗余力,清漪园以其湖光山色极富江南风韵的迤逦风光成为了清朝一座不折不扣的夏宫,至今这座皇家园林仍然有着The Summer Palace的名号,驰名中外。

       作为修建者与园林景致精心布局设计者的乾隆,自然十分喜爱这座园林,他一生来清漪园游览礼佛一百三十二次,并在乾隆四十五年七十寿辰之时,在此迎接六世班禅额尔德尼,接受这位西藏宗教领袖的祝寿。作为一个合满、汉、蒙、回、藏等于一体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清朝对各民族实现了有效治理,民族往来,日益密切,一些蒙藏的高僧都可以在朝为官。就是在皇家建筑中,各种宗教的佛堂寺庙也是随处可见,缺一不可,清漪园的宗教建筑之多,在皇家园林中数一数二:在万寿山后山,就有一片藏传佛教建筑群——四大部洲;在前山的最高处,还有一座由彩色琉璃瓦装饰,色彩富丽,造型庄重的佛教建筑——智慧海;至于园中各处供奉的佛教、道教、藏传佛教等各种佛像,更是高达一万五千一百二十尊,宛如一个佛的天堂。

       乾隆、嘉庆、道光时期,清漪园经历着清朝的繁荣安定给它带来的无限荣宠,天朝的地大物博,几十年如一日地依靠着巨大的惯性给它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给养。历史的车轮在加速前进,世界的格局正在发生着急剧变化,东西方之间的文明已日益格格不入地在拉开着强烈差距,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喷薄而出。

颐和园传说

  颐和园的前身为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这是一座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的大型天然山水园。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1961年,国务院公布颐和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颐和园得到了相应的修缮与保护。

颐和园传说

1870年清漪园东宫门前铜狮 汤姆森.理查德(英)拍摄 (资料图)

  颐和园景色优美,山水相依,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园内现有各种古建筑3000余间,是全国现存古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颐和园的传说故事与这座园林息息相关、交相辉映。这些传说故事主要产生于清朝乾隆和光绪年间,广泛流传于北京城乡民众之中,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向全国乃至世界传播。

颐和园传说

图片源于pixabay

  颐和园传说的内容主要包括:表现劳动人民运用聪明才智兴建清漪园和重建颐和园的传说,如《南湖岛的来历》《佛香阁的包花柱》《宝云阁里的铜椅子》《仁寿殿的大圆宝镜》《长廊的故事》《石舫的故事》《西堤六桥的传说》《玉带桥的来历》等等;表现帝王宫廷生活的传说,其中关于乾隆和慈禧的居多,许多故事背景都与历史相关,情节曲折生动,极富传奇色彩。如《乾隆难工匠》《“中华第一车”趣闻》《光绪题金匾》《慈禧看戏》《谭叫天饮恨德和园》《排云门前放生》等等。

  颐和园传说以其优美、动人、离奇的故事情节,生动而形象的表现了人性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展示了北京古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这些反映了劳动大众真实情感的传说故事,经过代代相传后,更加富有传奇性、趣味性和知识性。

石舫的传说

  相传当年慈禧太后为了庆祝五十大寿,命令贴身太监筹办重修颐和园,这可是个大工程,修建的财物应该从何处寻得呢?慈禧便让太监找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领了旨意,明白这是让他挪用海军军费来修建万寿园,于是便找了个在昆明湖训练海军的借口,得到了军费拨款。为了掩人耳目,军机大臣命人在湖边建造一个石头大兵船。慈禧太后看见石船、石缆、石炮,心中十分不悦,下令拆除石船。军机大臣劝道,倘若没有石船,海军军费便难以说清,慈禧太后只好下令拆除炮口,将石船改造成一座豪华壮观的石舫。

颐和园传说

石舫 (资料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