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古人为师

 新用户3456nfCQ 2023-11-23 发布于江西

图片

之前说过要回答一个15岁少年的留言提问:

请问老师,古圣先贤中,如果挑选一位,请问您会以何人为师?

子。

N多年前,我的武术学生,湖南娄底的肖大哥(涉及私人,全名隐匿)送给我一套曾国藩家书全集。

肖大哥送的这套,珍藏着,直至今日仍未拆封,一辈子都不拆,留给肉肉。

我另外买了一套相同的,读了很多遍,年年都读。

再度感谢肖大哥。

他送我这套书是因为曾国藩是他的湖南老乡名人,但实际上大哥并不知道曾国藩是我毕生学习的“老师“,曾国藩家书跟其他几部著作,我已经买过很多版本,精读了N多遍。

先回答15岁少年的提问。

我毕生以曾国藩为师,没有之二。

历史学家的定义中,老子不算的话,中国千百年来有两个半圣人。一位是孔子,一位是王守仁(阳明),剩下的半个人就是曾国藩。

为何是“半个人”?因为曾国藩的一生中,曾留下些许污点,被历史学家拿着放大镜给放大了,因此就只能算是“半个“圣人。

但这并不影响我毕生以曾国藩为师。

接下来开始谈谈,为何古圣先贤中,我会以曾国藩为师的理由。

中国第一位教育家的孔圣人不谈。如果在王阳明跟曾国藩二人之间择师,我是一定选择曾国藩为师的。

为何不是王阳明?

王阳明自然是划时代的大宗师。但是、但是,王阳明先生的成就很大一部分是基于“天资”,这是不可复制的。

王阳明先生天生就有超乎大多数人的优秀天分,用现代的说法就是“天才级人物”。

尽管所谓的天才,是1%的天分 99%的努力。但,这1%通常是关键中的关键。

只要没有这1%,再怎么努力,也只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王阳明的天分,加上努力与傲气,使得他得以在儒学与理学中,硬生生创出另一派学说,成为创派宗师。

曾国藩呢?不管他再怎么努力,也成不了创派宗师,成就不了任何崭新且划时代的新学说。

曾国藩的资质可以说比大多数人还差,他能成为满清末年的大人物,一切都是靠“守拙”,靠努力,靠勤奋,靠“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就不放手”的傻劲。

曾国藩,是大多数人可以复制的对象。

我知道自己是个愚人,天资驽钝,人一知之,我十知之。人家学一年可成,我得学十年才略有小成。

如我这般愚才之人,择师怎能选择天才般的王守仁呢?我怎能学会王阳明的一丝一毫呢?

自然会用心挑选起点跟我一样,但经过长期主义的努力后,取得另外仰望之成就的老师,那就是曾国藩恩师。

说个题外话。人,为何总在纠结,总在反复,总在痛苦,总在犹疑,总在选择,总在放弃呢?

曾子的“大学”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段非常非常重要的箴言,阐明的是,人从内到外的修炼路径。

我不用百分百学理来翻译,而是用很简单且符合现代人的话语来做另一种演绎。

认识自己才能确定“志向”,志向坚定才能不急不躁,不急不躁才能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思虑周全,思虑周全才能无所犹疑的以长期主义态度来执行,最终取得志向上所想要的成就。

这段话最重要的根是什么?两个:

1、认识自己;

2、立定志向;

这两点没有,根就没有,就会成为随波逐流的无根浮萍,就会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充满迷茫、怀疑、否定、放弃...

曾国藩充分认识自己。

他知道自己天资不高,因而【守拙】,因而不管做任何一件事,都抱着长期主义,比任何人都还努力。

曾国藩仔细思考并确定自己的志向。

他不管接触任何领域,一定先确定志向,再一步步乌龟般慢慢向前爬行。

这两个看似不起眼的习惯,数十年后,他达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如果把曾国藩的任何一段时期分拆开来看,绝对看不出任何出彩之处。

但就因为上述的两个坚持,加上长期主义思维,久而久之,他攀登上了珠穆朗玛峰之巅。

【志向】,任何一位读小学时,都一定写过“我的志向”这样一篇作文。

可,长着长着,大多数人长大之后,就忘了“志向”二字的重要,取而代之的是“欲望”和“攀比”。

志向与欲望,二者天差地别。

其人生结局,自然也如云泥之别。

我自然是成不了曾国藩的,但不妨碍个人取法乎上的其中,不妨碍以曾国藩为师。

老先生的生平这里不谈,否则太过冗长。

本文只为满足15岁少年的好奇心跟提问。

简单点到为止即可。

PS:

本文写于凌晨五点多,那时我已经离开家,来到办公室;

本来想上网查看一下,证券跟期货从业资格证要考什么?读哪些书?

查了一下,这类考试竟然都是选择题;

几本书的实在太简单,没必要再花太多时间查看。

时间还有富余,抽空写了这篇短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