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老好人,毁了大清朝

 激扬文字 2023-11-23 发布于四川
(嘉庆帝在其书房内)

嘉庆,我们叫做清仁宗。

公元1799年他爸爸乾隆皇帝龙驭上宾之后,他就立刻开始改革。

首先要改的,就是吏治。

所谓吏治,说白了就是反贪。

从乾隆皇帝中晚期以来,这个贪污现象,可以说是屡禁不止。

既有如和珅这样的中央巨贪,也有如甘肃冒赈案这种局部的集体贪污案。

漕运有贪污,税赋有贪污,科举场上有贪污,官员升迁任免有贪污,就连乾隆皇帝抄个别人家,经手官员也敢贪污。

可以说,当时的朝政和吏治,已经混乱到了一定程度。

嘉庆亲政之后他是发了狠了,想要彻底革除这种局面,所以他第一个就拿和珅开刀,把他媲足清朝十年财政收入的财产全部查抄不说,还赐和珅白绫三尺,让他自挂东南枝。

我们都知道,嘉庆是让和珅在牢房里自尽,但其实我们不知道的是,嘉庆一开始根本就没想要让和珅死的这么舒服,他下发的旨意上明确表明了,想要把和珅给五花大绑,然后推到午门,一刀一刀的把他给凌迟处死。

嘉庆有这个反贪污反腐败的决心,他就是要让天下官员们看一看这么做的下场,他要树立这么一个“榜样”。

那后来为什么没凌迟呢,因为大臣刘墉(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刘罗锅)建议,还是偷摸把和珅处死就得了,因为和珅他毕竟是你父亲乾隆的宠臣,是乾隆中后期声名显赫,权势无两的人物,天下人有不知道你父亲乾隆的,但是没有不知道和珅的。

你现在要是把和珅押到午门去凌迟处死,一刀一刀的剜他的肉,那就等于是全盘否定你父亲的用人思路,是在结结实实的打你爸爸的脸,造成的影响,太大,太恶劣。

最后,嘉庆还是咬着牙,让和珅体面的死去了。

(和珅)

除掉了和珅不是一本万利,嘉庆之后更是雷厉风行,开启了一场反贪大潮。

一些排不上号的小官小吏就不说了,栽在嘉庆手里的大官就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位:

漕运总督富纲,河东河道总督(史书没留下名字),直隶司书王丽南,巡漕御史英纶,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汪日章。

这些官员,要么斩首,要么绞死,最轻也是个流放黑龙江,你可见嘉庆对于贪污腐败他实在是零容忍。

皇帝不仅对别人严格,他对他自己更严,他认为,腐败的产生,和过分的享受生活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皇帝严格限制臣下给他送礼,普通礼物大都退回,而贵重的礼物则一件不收,皇帝本人平时的生活也相当节俭,五十岁生日的时候,取消演戏庆贺,六十大寿的时候,更是一件金银玉器也不收。

除去这些,嘉庆还比较能抓大臣们的考勤。

一早上起来他就开始阅读列位先帝留下的书籍和语录,批阅奏折,上完朝之后也不闲着,还要接待大臣,谁上朝谁没上朝他都要记在心里,谁办事儿快谁效率慢他心里更有杆子秤。

嘉庆八年,皇帝在神武门遇到白莲教的刺客,差点要了他小命,他大发雷霆,对紫禁城的保卫部门进行了严重的处罚,顺便还加强了皇城的门禁制度。

嘉庆十三年,皇帝喜得皇孙,十分开心,大臣们不想打扰皇帝的快乐时光,有几个折子一直压着不进,嘉庆知道后十分生气,对这种情况进行了严格的训斥。

嘉庆十五年,皇帝又来脾气了,认为诸部衙门办事拖沓,对待工作不认真,又是一顿严厉训斥。

嘉庆二十三年,皇帝再次下令,要求各衙门处理政务要快准狠,绝对不能拖沓,如果积压事务过多,统统降职处理。

(烟波致爽殿)

你可以看得出来,嘉庆对吏治的改革,真的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但是奇怪的是,他越是对吏治进行猛烈的改革,吏治反而就越来越崩坏。

贪污案件越来越多,腐败官员屡禁不绝,工作效率越来越低,积压政务堆成小山。

当年嘉庆除掉和珅,你可以说他是聪明的,因为他只把和珅当成了一件个案,没有株连,没有瓜蔓抄,没有扩大化,更没有涉及无辜。

但你也可以认为,这也是嘉庆的平庸之处,因为他真的就只把和珅当成了一个个案,而接下来他处理贪官污吏的手段,只不过是无数次的重复“除掉和珅”的这个过程而已,他的所有反贪污,反腐败和一些看似有力的吏治改革都只是流于表面,皇帝并不明白,问题不会出在个人身上,只会出在制度上。

不改革陈旧的封建制度,他将会永远的在原地踏步。

治国如烹饪,不光要看菜谱,还要看工具。

除了治吏,嘉庆还把很多精力放到了平叛上。

乾隆末年就开始爆发的白莲教起义在嘉庆的时代里闹的越来越凶,嘉庆发了狠,投入军费两亿(相当于朝廷四年的财政收入),以大量人员伤亡,副将以上四百名阵亡,一二品大员二十余名阵亡的巨大代价,花了九年的时间才平息。

可是,白莲教镇压下去了,东南地区又开始闹匪患,东南匪患被平定了,天理教又开始起义。

嘉庆多次加强紫禁城的城防,但看起来效果甚微,嘉庆十八年一伙天理教徒冲入紫禁城,那是如入无人之境,差点就把大清皇室给一锅端了。

(白莲教)

和治吏一样,越治,效果越遭。

这实在是有点奇怪,因为嘉庆这个人啊,他不管从哪方面看来,都不能算作是一个昏庸无为的帝王。

嘉庆不愧叫做仁宗,他在位的时候每年都普免天下钱粮,过六十岁生日的时候手笔更大,一口气豁免了两千一百多万两的白银,四百多万石粮食,大大的为农民减轻了负担。

皇帝崇尚文教,尊师重道,在位的时候亲自去了一趟孔庙,按照当时的规矩,皇帝在孔子的牌位面前,也要跪两次,叩头叩六次,嘉庆为了表示虔诚,直接跪三次,叩九个头。

皇帝和入关之后的历代清朝帝王一样,重视河务,关心治河大业,白莲教起义闹的正凶的时候,朝廷已经是入不敷出,可嘉庆还是拨出四千万两白银治理南河。

英国从雍正时期就开始向中国输送鸦片,嘉庆对这东西相当反感,深恶痛绝,三令五申的严格限制鸦片输入,因此他对抑制鸦片的泛滥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甚至对西方侵略者也有一定的认识和防范。

紫禁城中春去秋来,嘉庆皇帝总是那么的忙碌。

成堆的折子他不停批阅,如海的政务他一直处理,皇帝忙到什么程度?忙到就连他驾崩前的那一天晚上,他仍旧批阅奏折到后半夜三点多钟。

当然,大清王朝的国运,国力,没有因为嘉庆每天熬夜肝工作而产生半点起色,反而是如脱缰的野马一样,控制不住的向下坡路走去。

那么试问,一个如此努力,勤奋,一个有着优良品格,一个极力反贪反腐,镇压叛乱的皇帝,为什么会如此失败呢?

作者以为,有两个方面。

(嘉庆帝龙袍)

一来,是嘉庆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他所处的环境变化。

他在位的时候,世界正处在十九世纪初,要知道,在这个时候,英国的工业革命可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了,但是嘉庆很有可能连英国在这个世界的什么地方他都不知道

他仍旧秉持着重视农业抑制商业的方针,积极保守,故步自封,在这个基础上,他实在是很难取得什么成就。

在他之前,是奋发图强,开疆拓土,征战四方,文治武功的康雍乾时代,在他之后,是鸦片战争,是各种条约,是八国联军进京,是百年屈辱史,清朝的各种社会矛盾和弊病已经积压了将近两百年的时间,换句话说,这个帝国已经患病很久了,而且还是重病——《黄帝内经》有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大清积弊已久,非刮骨疗毒,开刀开颅不能医治,而嘉庆,却只是一次一次的服用着早已经产生抗性的感冒药。

他从来不创新,遇事先问祖制,他从来不思考,解决问题全靠历代先帝留下的训示,他以为他很勤奋,但他的勤奋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性的动作,这种勤奋不再是勤奋,而是懒惰。

嘉庆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也根本不了解自己在做什么。

他只知道,他不能停下来,因为一旦停下来,他就觉得自己一无所有。

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二十多年里,皇帝抱怨上天对他不公,皇帝迷惑世道为何变化如此之快,皇帝痛苦为什么努力到感动自己仍然不见成效,皇帝尴尬自己事倍功半,烂摊子越来越大。

嘉庆啊嘉庆,他取消了南巡,他停止了舞乐,他翻烂了折子,甚至在他的皇袍上,也打上了补丁。

可又能怎么样呢?

暮日里有闪耀的光芒,烈日下也有猛烈的余晖,这一切的一切,改变不了紫禁城的古老面纱,也停止不了大清王朝没有声息的坍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